美學大師蔣勛以美學傢特有的思維和情感切入孤獨,從情欲、語言、革命、思維、倫理、暴力六個麵嚮闡釋孤獨美學,融個人記憶、美學追問、文化反思、社會批判於一體。可以說,蔣勛在本書中,創造瞭孤獨美學:美學的本質或許就是孤獨。
自序
情欲孤獨
語言孤獨
革命孤獨
暴力孤獨
思維孤獨
倫理孤獨
##略去书中的重复与广告不说 一句话很是赞同:孤独圆满,思维得以发展。 其实很久以前,余杰在《火与冰》中就曾说过:文学是孤独的分泌物。那个时候还不怎么懂的我,却始终记得着。 余杰拿了聂鲁达做例子,这一点至今我还不知究竟该如何评判。他说起博尔赫斯将聂鲁达视为名利场中的俗人,然而聂鲁达毕竟写出了 在我这片荒原上,你是最后一朵玫瑰花 这样的诗句啊。美学的本质是否是孤独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为了创造美,那些努力着的人们纷纷忍受了不同程度的孤独。聂鲁达说孤独培养不出写作的意愿,可是他写下“玛蒂尔达,你在哪里?”之时,难道不是受着莫大的情欲孤独的煎熬? 博尔赫斯所言,也许是思维孤独罢。
评分##居然评分不低,充分暴露了豆瓣文青的小资口味。孤独主题当然值得写,蒋勋从六个面向谈孤独也算敏锐,他的优势在于美学感悟,对一些故事信手拈来,很漂亮,比如用《水浒传》里阎婆惜的话“咬一口蒜瓣喝一口凉水”说明语言孤独,还有用托尔斯泰的出走说明革命孤独,用电影《十诫》说明暴力孤独。但对这些上等材料,蒋勋也只是蜻蜓点水的感悟下,并不具备像样的思辨分析能力,所以,整本书显得轻浮。比如,他引同学说法“热带没有哲学,温度高的地方,人会比较注重感官经验,以印度而言……佛学不纯然是逻辑论证、理论思考的产物,大多是感官经验发出的直觉思维”。这显然是对印度因明学的无知。还说北欧人如哲学家克尔凯郭儿和法兰德斯画派理性冷静,不像南方的印象派注重感官,我日!梵高就是北欧人(荷兰)啊,有谁比他更感性?蒋先生思考真懒。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刚看几十页就要摔书关于所谓孤独的陈词滥调so uninspiring 不知为何这么气愤我仿佛看到了无数豆瓣青年拿着此书自淫 告诉自己勿主观勿过早下结论回到事情本身 我会挑战自己用平和的心态把此书看完
评分##面宽点浅,我喜欢这种不费脑子的思辨,境界不高啊。
评分 评分##蒋勋在写命题作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