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剋萊因編著的《知識與解脫(促成宗教轉依體驗的藏傳佛教知識論)》是覺群佛學譯叢之一,本書係統闡述藏傳佛教格魯派的經量部哲學,並就專就它與中觀宗義之間的哲學及解脫論聯係作齣說明。
“转依体验”,大致与佛教禅修这一概念相类,是佛教通向悟道的实践。不过要特注意的是“转依”这个概念,它表明在由迷转悟的实践中是要有所“依”的。依为何,究竟无为,不存在转依的问题。所以是依“俗”而悟“真”。悟作为一种生命境界,虽还不等于究竟解脱,但在佛教的修学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佛教实践解脱道上的一个关捩点,所以佛教有悟前妄修,悟后真修一说。悟超越相对,超越概念的分别,以自证的方式直契存在本真,证得真谛。而凡夫众生之所以为“凡”,乃是在面对存在时,因其根深蒂固的妄想分别之心,仅落在名相概念的分别中计较是非曲直,而无法契入诸法的实相即存在的本真。于是,所有一切的生死烦恼也由此而来。这一点,佛教中无论何宗何派都无有分歧。问题是如何消解这种无始以来的分别,离言绝虑的无分别境界通过怎样的途径。
评分“转依体验”,大致与佛教禅修这一概念相类,是佛教通向悟道的实践。不过要特注意的是“转依”这个概念,它表明在由迷转悟的实践中是要有所“依”的。依为何,究竟无为,不存在转依的问题。所以是依“俗”而悟“真”。悟作为一种生命境界,虽还不等于究竟解脱,但在佛教的修学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佛教实践解脱道上的一个关捩点,所以佛教有悟前妄修,悟后真修一说。悟超越相对,超越概念的分别,以自证的方式直契存在本真,证得真谛。而凡夫众生之所以为“凡”,乃是在面对存在时,因其根深蒂固的妄想分别之心,仅落在名相概念的分别中计较是非曲直,而无法契入诸法的实相即存在的本真。于是,所有一切的生死烦恼也由此而来。这一点,佛教中无论何宗何派都无有分歧。问题是如何消解这种无始以来的分别,离言绝虑的无分别境界通过怎样的途径。
评分##一年半前读过一遍读如今为了做毕业论文又拿出来读,好像有些书就是要一看再看才有一知半解,然后觉得做印度-藏传佛教的导师真是太过洋气。。。
评分##终于过了一遍,快吐血了。
评分##终于过了一遍,快吐血了。
评分##一年半前读过一遍读如今为了做毕业论文又拿出来读,好像有些书就是要一看再看才有一知半解,然后觉得做印度-藏传佛教的导师真是太过洋气。。。
评分 评分 评分“转依体验”,大致与佛教禅修这一概念相类,是佛教通向悟道的实践。不过要特注意的是“转依”这个概念,它表明在由迷转悟的实践中是要有所“依”的。依为何,究竟无为,不存在转依的问题。所以是依“俗”而悟“真”。悟作为一种生命境界,虽还不等于究竟解脱,但在佛教的修学体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是佛教实践解脱道上的一个关捩点,所以佛教有悟前妄修,悟后真修一说。悟超越相对,超越概念的分别,以自证的方式直契存在本真,证得真谛。而凡夫众生之所以为“凡”,乃是在面对存在时,因其根深蒂固的妄想分别之心,仅落在名相概念的分别中计较是非曲直,而无法契入诸法的实相即存在的本真。于是,所有一切的生死烦恼也由此而来。这一点,佛教中无论何宗何派都无有分歧。问题是如何消解这种无始以来的分别,离言绝虑的无分别境界通过怎样的途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