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在中國,“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的故事可謂傢喻戶曉。這位有遠見的母親真是沒有白費心思,她的兒子孟軻終於在中國曆史上久享盛譽,與儒學始祖孔子一道被稱為“孔孟”,孟子本人也被尊為“亞聖。”在這部近三萬五韆字的著作中,作者構建瞭完整、龐大的孟學體係。韆百年來,無數學者把這一龐大的學說體係條分縷析,或以注疏、章旨形式,或以旁通、體認等名目,指齣孟學所蘊含的價值,作者也不例外,所以纔寫齣瞭《孟子說解》。
內容簡介
《孟子說解》是繼《論語》以後最重要的儒傢經典,記述瞭孟軻一生的主要言行,突齣地記述瞭孟軻主張仁義、反對暴政和武力兼並的政治思想,以及“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主義思想。全書語言生動,比喻深刻,論證有力,文章氣勢雄偉,在我國曆史上具有重大影響!
作者簡介
幺峻洲,1924年生於河北豐南,1945年畢業於新京法政大學經濟學部,1948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法商學院經濟係,1957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中文係。譯著有《論語說解》、《價值形態》、《當代新儒學與當代新儒傢》等。
目錄
序言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下
公孫醜章句上
公孫醜章句下
滕文公章句上
滕文公章句下
離婁章句上
離婁章句下
萬章章句上
萬章章句下
告子章句上
告子章句下
盡心章句上
盡心章句下
精彩書摘
公孫醜章句下
4.1 孟子日:“天時①不如地利②,地利不如人和③。三裏之城,七裏之郭④,環⑤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⑥;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⑦非不深也,兵革⑧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⑨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⑩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注釋】
①天時:含義有廣有狹。有時隻指農時,孟子這裏是指宜於攻戰的好天氣。這裏的好天氣並不是指風和日麗的天氣,惡劣天氣有時也宜於攻或宜於守。諸葛亮的草船藉箭,就藉助於江上的大霧。②地利:含義也有廣狹。孟子這裏是指宜於防守的高城深池,山川險阻。③人和:指人心所嚮一緻,內部團結緊密。④三裏之城,七裏之郭:言其城郭小。郭是外城,城是內城。小城內城三裏,外城就是五裏(見焦循《孟子正義注》)。⑤環:包圍。⑥必有得天時者矣:硃熹的《孟子章句集注》說:“言四麵圍攻,曠日持久,必有值(趕上)天時之善者。”⑦池:圍城的護城河。⑧兵革:兵,武器。革,皮革,這裏指將士穿的盔甲。⑨委:捨棄。⑩域:界限。這裏用作動詞,指限製。……
P87
前言/序言
孟子的生卒年月有各種說法。用《孟子》原書核對,一般認為他生於周安王十七年(前385年)前後。元朝程復心的《孟子年譜》等書說孟子活瞭84歲,如果可信,他的卒年當在周赧王十一年(前304年)前後。關於孟子的生平,《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是這樣介紹的:
孟軻,騶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道既通,遊事齊宣王,
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
情。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
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而諸侯東麵朝齊。天下方務
於閤從連衡,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
所如者不閤。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
《孟子》七篇。《孟子》七篇不隻是述仲尼之意。牟宗三先生說:“內聖一麵的彰顯自孔子立仁教始,曾子、子思、孟子、《中庸》、《易傳》之傳承,即是本孔子仁教而展開者。就中以孟子為中心,其器識雖足以籠罩外王,然重點與中點以及其重大貢獻,實落在內聖之本之挺立處。”(《心體與性體上》“綜論”第4章)《孟子》的思想包含下列三個方麵:
一、心性論
孟子的心性論是有開創意義的。他是在“生之謂性”之外,另開瞭一個新領域。孟子的新理論也不是憑空來的,是根據一個傳統來的。這個傳統是從誰開始的呢?從孔子。從孔子的哪一個概念開齣瞭新傳統呢?孔子點齣瞭“仁”。孔子言“仁”的境界那麼高,那是以前沒有的。沒有人講“仁”達到孔子那麼高的境界。
孟子講的“性善”是根據孔子所言“仁”講的。孔子並沒有把“仁”說成是性,因為孔子那個時候,人性問題還沒有孟子時那麼顯要。所以說:“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論語·公冶長》第十三章)但是,孔子認為“仁”就是人心,如說顔迴:“其心三月不違仁。”
孟子就在孔子的基礎上證成人性本善,由仁心說人性,心性是一,是良知良能,天生本具,而且進一步證成“盡心知性知天”(見《盡心章句上》第一章)。這就是孟子的心性論。孟子的心性論,對孔子的理論作瞭很好的解說和發展,形成瞭儒學自己的理論係統,奠定瞭儒傢內聖之學的基礎。
一談到性,人們立即想到“食色性也”。不錯,食色是人之性,但也是其他動物之性呀。我們稍加思索,就不禁要問:這些維持形軀生存的種種欲求,就是人生的全部瞭嗎?人是否隻是一個較聰明的動物,永遠隻受其感性欲求驅使而不能解脫?為瞭迴答這個問題,孟子舉瞭很多例子來錶示義理生命和自然生命之間的衝突,由二者的衝突而彰顯齣人的生命中,有超越於形軀私欲的道德心在,其核心是“每個人都有憐恤彆人的心情”。孟子說: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
有怵惕惻隱之心。(《公孫醜章句上》第六章)“乍見”、“孺子”、“將入於井”,任何人,即使是惡人,良心也會馬上呈現。這就說明,每個人天生就有良心——人性善。“心性論”是《孟子》論述的第一個重點。
孔子之前,人們對“命”與“天”已經有較深的認識,到瞭孔子又創立“仁”,提齣“踐仁以知天”。到孟子又提齣“性”,所謂“踐仁盡性以知天”。他們都有所繼承,也都有所發展。孟子還即心言性,又盛言“心”,心之地位自孟子開始正式挺立起來。
二、修養論
“人性善”,但是否人人都會成為好人呢?理論上可能,事實上不可能。因為人除瞭有道德心之外,還有受感性欲求所驅使的私欲。私欲極易接受周圍不良因素的影響,從而把道德心(本心)濛蔽。所以,為瞭剋服私欲,恢復本心的純潔,必須加強修養。“修養論”是《孟子》中論述的第二個重點。
孔子給學者進德修業規定的總綱是:“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第六章)人之所以為人,在仁心的覺醒。仁心雖與生俱來,但需要不斷修養。
孟子認為,修養的關鍵是使受私欲濛蔽的本心,重新呈現齣本來的光輝。這就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章句上》第十一章)如何去找迴這丟失的本心?關鍵不在彆人,而在自己。要主動自發地自己去尋求。“(人的善性)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告子章句上》第十五章)怎樣思?要“反求諸己”。“反求諸已”就是要“自省”。自省什麼?要反省:往日的過錯産生的根源在哪裏?什麼纔是我心中真正想要的?你自己會做齣許多答案。要知道,最正確的答案隻有一個。在反省過程中,如果良心齣來做主(而不是私欲做主),你就會醒悟到,自己良心的本願是“仁”、“義”。孟子由此引齣“仁”、“義”的概念。原來,仁義不是彆的,不是外來的,就是自己良心的本性本願。人若認清瞭自己,就能掌握住仁義;自己的言行,按良心的要求去做,就會閤乎仁義,就是道德行為瞭。這叫做“自得”。“自得”就是根本的自覺,就是使仁義真正成為自己的性格。孟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離婁章句下》第十四章)
“自得”之後,也不是一勞永逸,還要麵對環境,鍛煉自己。對內,隨時警惕自己的良心是否放失;對外,要積極麵對現實,使自己的言行閤乎仁義。一個人如能這樣嚴格要求自己,就會漸漸地在人格上顯齣其光輝來,這就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章句下》第二章)的大丈夫氣概。
我們通常把心性論與修養論閤稱為內聖之學。在這裏,孟子沒有提齣格物、緻知、誠意、正心,這是孔孟思想與宋以後的程硃學派不同的地方。
三、政治文化
心性論的性善說,通過修養論得到證明。一個人既有仁心的自覺,就不能獨善其身,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第三十章),進而通嚮國傢、天下,通嚮文化傳統,擴充到“萬物皆備於我”(《盡心章句上》第四章),擴充到“上下與天地同流”(《盡心章句上》第十三章)。這就是所謂的外王事業的開展與最後完成。
對外王事業的開展,孟子反對功利而主張仁義。《孟子》開宗明義第一章,當梁惠王問孟子:“叟!不遠韆裏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迴答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這就為孟子的政治理論定下瞭基調。主張仁義的是王政,主張功利的是霸政,王霸之分的價值標準在義利之彆。孟子始終認為,政治是人文化成,而不是權力統治。梁惠王、齊宣王、兵傢、縱橫傢都曾顯赫當時,他們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實際隻是殺人盈野、率獸食人罷瞭。
孟子立身於戰國時代,首先要重建人性的尊嚴,肯定道德的價值,開發文化的理想。他在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齣“仁政”思想。這一政治文化的外王開展,既是針對時代,同時也繼承並發揚瞭曆史傳統。
孟子外王理論的針對時代,一是以仁政王道責成梁惠王、齊宣王,以求一統天下,結束亂局;二是力闢楊、墨,駁斥許行,以求孔子之道大行於世。前者是政治,後者是文化,閤在一起為政治文化的外王學。這是《孟子》論述的第三個重點。
孟子政治文化的理想,固然有來自人性的內在根據,但也繼承瞭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的聖王傳統。如堯舜禪讓、大釅治水、湯武革命、文王行王道、周公兼夷狄等,這些都是行仁政的最高典範。但是,聖王傳統至周公而斷,於是孔子作《春鞦》,藉用《詩經》蘊涵的褒善貶惡的大義,為外王事業建立瞭曆史評價的標準(《離婁章句下》第二十一章)。孟子給自己定的使命是“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議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滕文公章句下》第九章)。
自古至今,注疏《孟子》者不勝枚舉,但因時代與文字的隔閡,今人讀古注實感睏難。楊伯峻先生於上世紀的50年代,譯注瞭《孟子》,受到讀者的歡迎,但因沒有說解,使讀者在理解上還會遇到很多睏難。今天,人們對國學越來越重視,我在撰寫完《論語說解》之後,就著手撰寫《孟子說解》。自知能力不夠,但時代的呼聲在鼓勵著我,經過一年的努力,終於完成瞭。前人的著作,是我的導師。特彆是下列著作,對我有直接的幫助,謹列於下,以示謝意:
硃熹:《孟子集注》,中國書店齣版社;
牟宗三:《孟子演講錄》,《鵝湖》雜誌;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上海古籍齣版社;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鵝湖齣版社;
楊伯峻:《孟子譯注》,中華書局;
李學勤主編:《孟子注疏》,北京大學齣版社;
南懷瑾:《孟子旁通》,國際文化齣版社。
我是懷著對聖人十分崇敬的心情撰寫《論語說解》和《孟子說解》的。在這裏,我願意把《論語說解》序言中的一句話,重復一遍:“我始終相信,儒學是中華文化的根源,中華文化的血脈,孔子的偉大形象將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忠實繼承並發展孔子思想的孟子的偉大形象,也將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好友金大為教授為本書的校改費盡心血。他不僅在文字上,而且在內容上也提齣瞭許多發人深省的意見。特彆是,在這期間,他的左腕骨摺瞭,他忍著疼痛,堅持把拙作校改完,所以,韆言萬語也難以錶達我的感激之情。
孟子說解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