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潘平格,字用微,四庫全書總目作用徵,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思想傢,以講學終身。學問淵博,對程硃、陸王、老莊、佛學都有研究,但均持否定態度。所推崇者,孔孟而已。他說:吾儒之道至孟子而絕,二韆年來,我幸窺見一斑,憂嘆彷徨,惟恐不得其人共明之。
求仁綠充分體現瞭他的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他認為,人一齣胎便具有仁義禮智這種善性,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一例外。如果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擴充這種善性,一視同仁,就可以達到渾然天地萬物一體,天下就太平瞭。這就是他的求仁之學氣否則,於瞽者惻然,於田者不惻然氣便是於瞽者一體,於田者不一體氣就不是渾然天地萬物一體,便是自私自利之心氣他推崇堯舜禹湯文武,認為他們視天子之貴、四海之富與己毫不相涉,惟是生民之憂乃自己私事氣民不能養,古帝王養之;不能自教,古帝王教之。
目錄
序
序
潘先生傳
捲一 辨清學脈上
捲二 辨清學脈下
捲三 緻知格物上
捲四 緻知格物下
捲五 潭然一體中條理
捲六 孝弟
捲七 讀書
捲八 問學
捲九 篤誌力行上
捲十 篤誌力行下
精彩書摘
潘子求仁綠輯要捲一
辨清學脈上
孔門之學,以求仁為宗。仁,人性也。求仁,所以復性也。自後孟子日:仁,人心也。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不仁即放心,求其放心者,求仁也。孔孟之學,求仁而已矣!仁也者,渾然天地萬物一體,而充周於未發,條理於發見.人日用平常之事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渾然親長一體,則渾然天地萬物一體者也。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怵惕惻隱,勃然而發,直捷痛切,不自知覺,渾然孺子一體,則渾然天地萬物一體者也。渾然一體之充周於日用、條理於發見如此,則知皆擴而充之以保四海豈難事哉,故日: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吾性渾然天地萬物一體,故吾儒之道,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故孟子於齊王之不忍觳觫,而指之日是心足以王,於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指之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於孩提稍長之愛親敬兄,而指之曰仁也,義也,無他,達之天下氣今人於事親從兄,非無愛敬真篤如孩提稍長時,怵惕惻隱之心,非無勃然發見如乍見孺子、不忍觳觫時,不自知其為真性,故不能擴而充之。
前言/序言
潘平格,字用微,四庫全書總目作用徵,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思想傢,以講學終身。學問淵博,對程硃、陸王、老莊、佛學都有研究,但均持否定態度。所推崇者,孔孟而已。他說:吾儒之道至孟子而絕,二韆年來,我幸窺見一斑,憂嘆彷徨,惟恐不得其人共明之。
求仁綠充分體現瞭他的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他認為,人一齣胎便具有仁義禮智這種善性,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一例外。如果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擴充這種善性,一視同仁,就可以達到渾然天地萬物一體,天下就太平瞭。這就是他的求仁之學氣否則,於瞽者惻然,於田者不惻然氣便是於瞽者一體,於田者不一體氣就不是渾然天地萬物一體,便是自私自利之心氣他推崇堯舜禹湯文武,認為他們視天子之貴、四海之富與己毫不相涉,惟是生民之憂乃自己私事氣民不能養,古帝王養之;不能自教,古帝王教之。此上天之所以為生民立之君也氣孔孟憂生民塗炭,不得不周流列國氣其憂其任與古帝翠一樣。後來的人,但知堯舜禹授受天下,不知其授受以憂也。他認為朝廷立有求富貴之路,天下必不治平。蓋求富貴有路,則人無不竭其心思、盡其纔力以圖富貴氣二旦富貴,侈心遂生,求其不為民害亦已善矣,又安望其緻君澤民有裨天下耶?今民各自養,凡可以得生者無不為己,何暇顧廉恥哉今人各有心,民散久矣氣這都是後世求仁之學不明。
潘子求仁錄輯要(竪排繁體)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儒藏》精華編第267冊於2012年1月由北京大學齣版社齣版。此冊隸屬集部彆集類,收錄清代著名學者陳確所著《乾初先生遺集》一種書。
評分
☆☆☆☆☆
好書好書好書,重要的事情提三遍
評分
☆☆☆☆☆
(98%好評)
評分
☆☆☆☆☆
潘平格,字用微,四庫全書總目作用徵,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思想傢,以講學終身。學問淵博,對程硃、陸王、老莊、佛學都有研究,但均持否定態度。所推崇者,孔孟而已。他說:吾儒之道至孟子而絕,二韆年來,我幸窺見一斑,憂嘆彷徨,惟恐不得其人共明之。求仁綠充分體現瞭他的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他認為,人一齣胎便具有仁義禮智這種善性,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一例外。如果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擴充這種善性,一視同仁,就可以達到渾然天地萬物一體,天下就太平瞭。這就是他的求仁之學氣否則,於瞽者惻然,於田者不惻然氣便是於瞽者一體,於田者不一體氣就不是渾然天地萬物一體,便是自私自利之心氣他推崇堯舜禹湯文武,認為他們視天子之貴、四海之富與己毫不相涉,惟是生民之憂乃自己私事氣民不能養,古帝王養之;不能自教,古帝王教之。
評分
☆☆☆☆☆
評分
☆☆☆☆☆
捲九
評分
☆☆☆☆☆
內容好,版本也好,字跡清楚,比中華書局齣版的其他書好多瞭。
評分
☆☆☆☆☆
關於“求仁”的徑途,撰者提齣瞭新的“緻知格物”的內容。《辨清學脈》中說:“格者,通也。”“物者,身、傢、國、天下也。”“格物,即格通身、傢、國、天下也。”即四者渾然一體,使其成為一和諧整體。在《緻知格物》篇中說:“知,吾性之良知也。孟子所謂不慮而知者是也。”“緻知,即是擴充四端,四端非懸空無事而擴充之也。”可見,緻知便是擴充仁、義、禮、智四端,將其旌之於實物,以此而從主體齣發調整自身與世界的關係,將自身與世界渾然一體。撰者還特地提齣瞭“恕”加以討論,以為不恕,即有人我之私,是不能實現格物緻知的主要障礙,因此便需要“強恕反求”,即通過加強自我的修養而剋服私心,去消“人我之分”。修身便也成瞭格物、知至、齊傢治國平天下的關鍵。由此,以為程硃理學因方法支離繁瑣,不理清學脈,從而造成格物理解上的不當,陸王心學由於格物是著眼於己身而非“明明德於天下”,因而流於佛學,虛而不實。
評分
☆☆☆☆☆
仁義禮智四端擴,傢國天下係於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