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潘平格,字用微,四庫全書總目作用徵,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思想傢,以講學終身。學問淵博,對程硃、陸王、老莊、佛學都有研究,但均持否定態度。所推崇者,孔孟而已。他說:吾儒之道至孟子而絕,二韆年來,我幸窺見一斑,憂嘆彷徨,惟恐不得其人共明之。
求仁綠充分體現瞭他的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他認為,人一齣胎便具有仁義禮智這種善性,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一例外。如果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擴充這種善性,一視同仁,就可以達到渾然天地萬物一體,天下就太平瞭。這就是他的求仁之學氣否則,於瞽者惻然,於田者不惻然氣便是於瞽者一體,於田者不一體氣就不是渾然天地萬物一體,便是自私自利之心氣他推崇堯舜禹湯文武,認為他們視天子之貴、四海之富與己毫不相涉,惟是生民之憂乃自己私事氣民不能養,古帝王養之;不能自教,古帝王教之。
目錄
序
序
潘先生傳
捲一 辨清學脈上
捲二 辨清學脈下
捲三 緻知格物上
捲四 緻知格物下
捲五 潭然一體中條理
捲六 孝弟
捲七 讀書
捲八 問學
捲九 篤誌力行上
捲十 篤誌力行下
精彩書摘
潘子求仁綠輯要捲一
辨清學脈上
孔門之學,以求仁為宗。仁,人性也。求仁,所以復性也。自後孟子日:仁,人心也。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不仁即放心,求其放心者,求仁也。孔孟之學,求仁而已矣!仁也者,渾然天地萬物一體,而充周於未發,條理於發見.人日用平常之事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渾然親長一體,則渾然天地萬物一體者也。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怵惕惻隱,勃然而發,直捷痛切,不自知覺,渾然孺子一體,則渾然天地萬物一體者也。渾然一體之充周於日用、條理於發見如此,則知皆擴而充之以保四海豈難事哉,故日: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
吾性渾然天地萬物一體,故吾儒之道,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故孟子於齊王之不忍觳觫,而指之日是心足以王,於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指之日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於孩提稍長之愛親敬兄,而指之曰仁也,義也,無他,達之天下氣今人於事親從兄,非無愛敬真篤如孩提稍長時,怵惕惻隱之心,非無勃然發見如乍見孺子、不忍觳觫時,不自知其為真性,故不能擴而充之。
前言/序言
潘平格,字用微,四庫全書總目作用徵,浙江慈溪人,明末清初思想傢,以講學終身。學問淵博,對程硃、陸王、老莊、佛學都有研究,但均持否定態度。所推崇者,孔孟而已。他說:吾儒之道至孟子而絕,二韆年來,我幸窺見一斑,憂嘆彷徨,惟恐不得其人共明之。
求仁綠充分體現瞭他的學術思想和政治主張。他認為,人一齣胎便具有仁義禮智這種善性,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一例外。如果人人都能自然而然地擴充這種善性,一視同仁,就可以達到渾然天地萬物一體,天下就太平瞭。這就是他的求仁之學氣否則,於瞽者惻然,於田者不惻然氣便是於瞽者一體,於田者不一體氣就不是渾然天地萬物一體,便是自私自利之心氣他推崇堯舜禹湯文武,認為他們視天子之貴、四海之富與己毫不相涉,惟是生民之憂乃自己私事氣民不能養,古帝王養之;不能自教,古帝王教之。此上天之所以為生民立之君也氣孔孟憂生民塗炭,不得不周流列國氣其憂其任與古帝翠一樣。後來的人,但知堯舜禹授受天下,不知其授受以憂也。他認為朝廷立有求富貴之路,天下必不治平。蓋求富貴有路,則人無不竭其心思、盡其纔力以圖富貴氣二旦富貴,侈心遂生,求其不為民害亦已善矣,又安望其緻君澤民有裨天下耶?今民各自養,凡可以得生者無不為己,何暇顧廉恥哉今人各有心,民散久矣氣這都是後世求仁之學不明。
潘子求仁錄輯要(竪排繁體)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74.90(7.7摺)
評分
☆☆☆☆☆
在書店看上瞭這本書一直想買可惜太貴又不打摺,迴傢決定上京東看看,果然有摺扣。毫不猶豫的買下瞭,京東速度果然非常快的,從配貨到送貨也很具體,快遞非常好,很快收到書瞭。書的封套非常精緻推薦大傢購買。 打開書本,書裝幀精美,紙張很乾淨,文字排版看起來非常舒服非常的驚喜,讓人看得欲罷不能,每每捧起這本書的時候 似乎能夠感覺到作者毫無保留的把作品呈現在我麵前。
評分
☆☆☆☆☆
中華書局齣版瞭許多理學叢書,這本值得學習,提高對理學的認識。
評分
☆☆☆☆☆
潘平格,字用微。生於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卒於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浙江慈溪人。先治程硃,後改王、羅(洪先),再事老莊、禪學。清之後,篤誌孔孟。長年於紹興講學,後去昆山,又迴浙江在黃宗羲所創證人書院執教。著有《求仁錄》十捲及《著道錄》、《四書發明》等書,均佚。現隻存《求仁錄輯要》,為後人所輯。
評分
☆☆☆☆☆
1、作者鄙薄漢宋儒學,直追孔孟。本也無可厚非。但空疏高遠、不落實處,於今無補。
評分
☆☆☆☆☆
理學叢書這套書值得收齊
評分
☆☆☆☆☆
695條
評分
☆☆☆☆☆
37條
評分
☆☆☆☆☆
希臘人在中亞興建瞭許多城市,通稱“亞曆山大城”(Alexandria),據文獻記載有70多座,目前發現的亞曆山大城已達40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