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秦始皇陵與兵馬俑》還為您展示艱苦卓絕的考古場麵,講述令人羨慕的考古趣聞。秦始皇陵優美的自然景色、神奇的風水寶地、雄偉的陵寢布局、動人的皇宮故事,令人無限嚮往。兵馬俑坑規模龐大的氣勢、雄偉壯觀的軍陣、豐富多樣的形象、難以解開的謎底,都令人嚮往和著迷。《秦始皇陵與兵馬俑》為您揭示秦始皇陵和兵馬俑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資格,講述秦陵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由來,訴說秦始皇帝的傳說故事。同時,也穿插講述瞭多年來考古工作者、文物保護人員和史學研究者為發掘清理、保護修復和研究文物遺産所做齣的成績以及目前遺産管理、保護工作中遇到的睏難和今後的思路。
內容簡介
叢書主要介紹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中國景觀和外國景觀。《秦始皇陵與兵馬俑》以大量精美圖片展現秦始皇陵與兵馬俑所擁有的世界文化遺産和自然遺産的風貌,並以通俗的文字說明其他地理概況、曆史變遷、自然特徵、人文特點等,內容豐富,深入淺齣。
內頁插圖
目錄
一、概述
二、秦風浩蕩,以山為陵——秦始皇陵探秘
1.秦始皇陵的建造
2.規劃嚴謹的布局
3.神秘莫測的地宮
4.火焚盜掘的遭遇
三、驚人發現,獨特魅力——秦兵馬俑奇觀
1.秦兵馬俑的發現
2.栩栩如生的形象
3.設計獨特的建築
4.高超領先的工藝
四、青銅之冠,厚葬之風——秦陵文物珍品
1.始皇鑾駕銅車馬
2.宮廷遊樂百戲俑
3.苑囿珍禽馬廄坑
4.撲朔迷離文官俑
5.青石做成鎧甲胄
6.翩躚起舞銅水禽
五、秦陵文化遺産的保護
精彩書摘
二、秦風浩蕩,以山為陵
——秦始皇陵探秘
秦始皇陵背靠驪山,麵對渭水,風水俱佳。其規模之宏大、陪葬坑之多、內涵之豐富,為曆代帝王陵墓之冠。
對秦始皇陵所做的實地考察記錄,最早見於明代都穆的《驪山記》。1906年,日本足立喜六白勺《長安史跡考》也有記載。1917年,法國的維剋多·薩加林做過實地考察。20世紀20~40年代,國內外學者又先後多次對秦始皇陵進行考察。
秦始皇陵的考古勘探工作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從1962年起,陝西的考古工作者開始對秦始皇陵進行考古調查。經過勘查、鑽探和試掘,在56.2 5平方公裏的陵園保護區範圍內,發現瞭600多座陪葬坑和各種墓葬,還有百萬平方米的宮殿建築基址,其中詳細鑽探的部分僅占陵園總麵積的1/10。
從調查的結果看,秦始皇陵園內發現的遺址、陪葬墓和陪葬坑的麵積都比較大,其中麵積在1萬平方米以上的陪葬坑有兵馬俑坑和石鎧甲坑。秦陵齣土文物的個體也很大,不僅兵馬俑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而且瓦當、地磚、青銅器物等大多也都按照實物的大小和規格製作。陵園城垣以內的核心區域麵積為2.1 35平方公裏,地上地下的遺跡遺物分布密集,猶如一座豐富的文物寶庫。
秦始皇陵園工程的修建,在他13歲剛剛登上秦王寶座時就隨之開始瞭。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史記趙世傢》中記載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平山縣中山國王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隻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
秦始皇的墓址之所以選在驪山,主要是因為泰國先王的陵墓就在這一帶。秦國建立以後,曾由西嚮東遷都,秦王的陵墓也是以都城的遷移地作為葬地:襄公葬西垂(今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文公、孝公葬西山(今甘肅省禮縣大堡子山),武公葬平陽(今陝西省鳳翔縣南),德公、宣公、成公葬陽(今陝西省鳳翔縣南),穆公葬雍(今陝西省鳳翔縣南),惠文王葬公陵(今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莊襄王葬芷陽(今西安市臨潼區韓峪鄉),秦始皇陵則在驪山(今西安市臨潼區秦陵鎮)。這些陵墓由西嚮東,大體在一條綫上。
驪山一帶的地理位置和風水比較好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古人很講究風水。人活著的時候,建造房屋要看風水。而墳墓作為人死後的居所,自然也要講究風水,要埋葬在地勢較高、環境優美、風水好的地方。按照北魏地理學傢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說法,驪山山南産玉石。山北産黃金。而驪山以前叫麗山,意即美麗的山。秦始皇很喜歡這個美好的名字,所以把墓址選在這裏。
根據《呂氏春鞦》、《漢舊儀》等書記載,秦始皇陵的建造是仿照都城的形製設計的。陵園中既有錶現軍隊的兵馬俑坑、錶現車駕巡行的車馬坑、錶現狩獵的珍禽異獸坑,也有供應膳食的機構、供祭祀的寢殿便殿、用來養馬的馬廄坑等。
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大體經曆瞭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秦王政元年(公元前246年)到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第二階段從統一至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9年)。秦始皇在東巡中猝死時,陵園工程並未竣工,秦二世即位後繼續營建陵墓。修陵工程前後長達38年,動用勞動力最多時達到70餘萬人,這在中國帝王陵墓修建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動用如此眾多的勞力,一定要有一套嚴密的組織管理機構,否則,不同的工種、不同的單位無法協調統一。據傳說,在臨潼的驪山腳下,曾有專門指揮上下工的擊鼓坪。
據《漢舊儀》記載,當時丞相李斯親自督建這個浩大的工程。而在李斯之前,擔任丞相一職的呂不韋理應參與秦陵的設計、選址與修建工作。由於呂不韋主張薄葬,所以秦始皇陵前期的修建規模並不大。秦陵的大規模修建是在秦統一中國以後,丞相李斯地位尊貴,權勢又大,不僅參與瞭修阿房宮、築馳道等土木工程,而且還主持瞭修陵工程。
古人下葬以後起土成堆的做法齣現得很早,最初的作用隻是用來標識死者,供祭祀時辨認。當賦予它身份等級標誌以後,墳堆的高低、大小、形式,甚至上麵植樹的多少,都有瞭與身份相應的明確規定,帝王的陵墓也變得越來越高大。很顯然,陵塚的變化成為帝王權勢地位的明確標誌。秦始皇陵如同山丘一樣高大無比的封土,正是秦始皇權力威勢的標誌和典型寫照。
秦陵上麵高大的封土,是從距離該地25公裏的魚池村運來的。為瞭防止驪山山水衝瞭陵墓,在陵南還建有防水堤。
修陵所用的石料,一說是從渭河以北的山上挖取的;一說是從甘泉山,即今陝西省淳化縣境內的山上運來的。當時修陵所用的石料很多,石材非常大,據說有的大得像一座房子一樣。人們傳說,在秦陵東南1公裏的地方,有一塊巨大的石頭,就是當年修建秦陵時搬放到這裏的,後人稱之為”恨(hGn)石”。唐朝時,皇甫浞曾專門寫過一篇《假石銘》。到元朝修灞河時,這塊“很石”被工匠鑿開修橋。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李斯嚮秦始皇報告修陵工程進展情況時說,我們帶領瞭72萬人修築麗山,已經挖得很深瞭,連火也點不著瞭,鑿時隻聽到空空的聲音,好像到瞭地底一樣,再也挖不下去瞭。秦始皇聽後,命令再嚮旁邊挖300丈纔能停止。可見,秦始皇是非常關心陵墓修築工程的,不時過問,而且希望挖得越深越好,越大越好。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齣巡,走到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大平颱),得病去世。這時,秦陵工程還沒有結束。秦始皇的遺體運迴後,埋入驪山陵墓。秦二世命令後宮沒有生育子女的宮人全都殉葬,並且活埋瞭許多修陵的工匠。據說當時殉葬的人數很多,《漢書·劉嚮傳》說從死的接近萬人。有些人為瞭避免厄運,便逃到與世隔絕的深山裏。傳說在唐朝大中初年{847~859年),陶太白、尹子虛上山采藥到達芙蓉蜂時,曾遇到躲避在此的秦時在驪山服役的民夫及秦宮人毛女。民夫仍然穿著秦時服裝,毛女身著彩衣。梳著鬟髻,兩人一起飲酒作詩。
秦始皇入葬後。秦陵工程仍在繼續。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B年),農民起義軍攻打到戲水(今陝西臨潼東),秦王朝形勢岌岌可危。當時負責陵墓工程的少府章邯建議,把修陵的人武裝起來抵抗農民軍。於是,秦陵工程草草結束。
前言/序言
雄獅的足音:中原文明的曙光與輝煌 一部跨越韆年的史詩,一次深入文明源頭的探尋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座陵寢的宏大敘事,也無意描摹某個特定帝王的功業。我們的目光,將投嚮更廣闊的中原大地,追溯中華文明從蠻荒走嚮成熟的漫長曆程,探究塑造瞭我們民族精神內核的那些關鍵時刻與文化基因。 第一捲:洪荒初醒——上古神話與部落聯盟 本捲將帶領讀者穿越迴傳說與史實交織的上古時代。我們不再滿足於對“三皇五帝”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隱藏在這些神話背後的社會結構變遷。 第一章:大地的呼吸與血脈的起源 我們將審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所揭示的早期農耕社會的形態。不再將焦點局限於某一個具體的“聖人”,而是探討早期人類如何通過對自然力量的理解(如風、雨、雷電)構建齣原始的宇宙觀和信仰體係。重點分析瞭“母係氏族”嚮“父係社會”過渡時期,生産力發展對社會組織形式産生的深刻影響。例如,在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不同地理環境如何催生齣截然不同的生存哲學與祭祀文化。 第二章:龍的圖騰與權力初現 本章著力剖析“龍”這一核心圖騰的多元起源。通過對紅山文化玉器的細緻考察,結閤文獻中關於部落戰爭與兼並的零星記載,我們試圖重構部落聯盟形成初期的政治博弈。探討權力如何從部落長老的血緣繼承,逐漸轉變為基於軍事威望和德行感召的世襲製雛形。我們會細緻描繪早期禮儀的萌芽狀態,那時的“禮”,更多的是一種維護群體穩定的行為規範,而非後世森嚴的等級製度。 第二捲:禮樂之邦的奠基——夏商周的製度構建 進入青銅時代,中原文明正式確立瞭其不同於其他早期文明的獨特路徑。本捲將集中探討“禮”與“樂”如何成為維係早期王朝統治的基石。 第三章:天命的轉移與王朝的閤法性 商朝的甲骨文記錄,不僅是占蔔的文本,更是早期國傢意誌的體現。我們分析瞭商代統治集團如何通過對鬼神世界的掌控,特彆是對祖先崇拜的強化,來鞏固其王權。隨後,我們轉入周朝,重點研究“天命觀”的理論構建。周公製禮作樂的意義,並非單純的文化復古,而是一次偉大的政治創新——將權力與道德義務緊密捆綁,確立瞭“德治”的政治理想。 第四章:封建製度的血脈網絡 西周的分封製,如同一個巨大的血緣與政治紐帶網絡,連接瞭宗主國與諸侯國。本章詳細剖析瞭“宗法製”的運行機製,即“嫡長子繼承製”如何確保瞭政治秩序的穩定,以及“同姓親族”與“異姓功臣”在這一體係中的不同角色與權力邊界。通過對比不同諸侯國(如魯、齊、晉)在文化傳承與軍事實力上的差異,展現瞭這一製度在擴張與鬆動過程中的動態張力。 第三捲:軸心時代的思想風暴——春鞦戰國的思想嬗變 當周王室的權威衰落,中原大地陷入長期的分裂與戰亂。然而,恰恰是這種劇烈的社會動蕩,催生瞭中國曆史上最為燦爛的思想爆發期。 第五章:百傢爭鳴的社會背景 本章不再將諸子百傢視為孤立的學派,而是置於“禮崩樂壞”的社會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們分析瞭“士”階層的崛起,他們不再僅僅是貴族的附庸,而是開始利用自身的學識和辯論能力,在各國君主之間尋求政治舞颱。從田間到朝堂,思想的流動如何重塑瞭政治格局。 第六章:治世的方略與人文的關懷 儒傢思想的內嚮性塑造: 重點解析孔子如何從恢復周禮的理想齣發,最終轉嚮對個體“仁愛”與“君子人格”的塑造,這是一種由外在製度嚮內在道德的迴歸。我們將對比孟子對“性善論”的闡發與荀子對“性惡論”的論證,探討其背後對人性與社會治理的不同側重點。 道傢思想的超脫與隱逸: 老莊哲學如何成為對戰亂時代過度乾預和製度僵化的消極抵抗。它提供的“無為而治”的理念,是對過度復雜化的政治世界的審美式逃離。 法傢思想的實踐與殘酷: 深入探討商鞅變法等實踐案例,分析法傢如何將國傢治理徹底工具化、技術化,其對土地、軍功和律法的絕對強調,如何為秦的統一提供瞭高效的組織能力。 第四捲:兼並與統一——帝國的雛形與文化整閤 本捲將視角聚焦於戰國晚期,解析秦國何以能在群雄逐鹿中脫穎而齣,並最終完成瞭中國曆史上第一次大一統。 第七章:法治的鐵腕與技術的優勢 秦國並非一夜崛起,其成功的關鍵在於對法傢思想的徹底貫徹與高效的國傢動員能力。本章細緻梳理瞭秦國在農業技術(如水利工程)、軍事組織(如軍功爵製)以及官僚體係構建上的領先之處。我們分析瞭其嚴酷的法律體係如何有效地榨取資源並維持邊境的穩定。 第八章:文字、度量衡與帝國的疆域 統一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徵服,更是文化和製度上的整閤。本章分析瞭秦始皇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深遠意義——它為後世兩韆年中央集權國傢的形態奠定瞭不可逆轉的技術與文化基礎。探討瞭郡縣製如何取代分封製,是中央集權對地方自治的一次決定性勝利。 結語:中華文明的永恒基因 本書的終極目的,是揭示那些貫穿瞭中國早期曆史的“永恒基因”:對“秩序”的極緻追求(無論是禮製還是法製)、對“德行”的持續反思,以及在多元衝突中不斷進行“文化整閤”的強大能力。這些基因,共同塑造瞭我們文明的底色,並以各種形態流傳至今,遠超任何一座帝王陵墓所能承載的重量。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宏大的視角,從上古的部落星火,到戰國的思想熔爐,再到秦漢的帝國框架,全景式地展現中原文明從起源、發展到初步成熟的壯闊畫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