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楊力教授講授《易經》博大精深的養生智慧!
●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大話養生》,北京電視颱《醫林奇觀》、《晚晴》、《身邊》,山東衛視《養生》等眾多欄目一緻推薦的中醫養生專傢主講。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作序推薦!
●《易經養生》在山東衛視《養生》欄目播齣以來,創全國同時段、同類欄目收視率冠軍!北京、山東、內濛古、新疆、江蘇、海南等全國多個省區觀眾火爆緻電欄目組,熱情贊譽“易經養生法”,深受眾多老年朋友喜愛。
●《人民日報?健康時報》《齊魯晚報》、《燕趙都市報》、《海南特區報》、《揚子晚報》、人民網、新華網、39健康網等媒體全力推薦!
●送給父母、長輩的健康禮物。
●隨書附送楊力教授精彩養生講座光盤,近距離享受火爆的中醫養生講座精華!
傾聽《易經》大傢益壽延年的養生之道,同享長命百歲、頤養天年的健康真諦!
曾經有一個人來我這看病,他麵黃肌瘦,說拉肚子,斷斷續續的有半年瞭。我問他:“你什麼時候拉,幾點鍾,是不是每天天剛亮你都是要拉肚?”他說:“是,每天早不拉晚不拉,天剛剛亮的時候就拉肚子。”於是我給他的診斷是“五更瀉”。卯時的時候會拉肚子,這是陽虛的錶現。我給這個病人開瞭一副附子理中湯,他吃瞭以後就好瞭。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在卯時的時候是早晨5點到7點鍾,是天剛亮的時候,本來應該是陰陽平衡的,但是這個病人陽虛,陽不能跟陰平衡,所以這時候他的陽虛就錶現齣來瞭,就會拉肚子。這叫“五更泄”,就是每天早晨天未亮之前即腸鳴泄瀉。緻病原因主要是腎陽虛,命火不足,不能溫養脾胃,所以也叫“腎泄”。平時飲食也可適當補充改善畏寒體質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鵝肉、鴿肉、蝦、枸杞、韭菜、羊腎、核桃、黑豆、栗子。同時,煲湯時適當放一點鬍椒、炒菜稍微放點辣椒和生薑,這都有利驅寒保暖。我開的藥把他的陽補上來瞭,陽和陰平衡瞭,他就不拉肚子瞭。
《易經》告訴我們一天內有陰陽消長之說,引入我們的養生之中就是閤理順應大自然陰陽的消長,為我們人體所用。一天之中,早上的時候,太陽齣來瞭。當太陽在上午逐漸升高的時候,自然界的陰陽是陽長陰消的,是陽氣逐漸增多的時候。那我們在這個時候就要以動養為主,多運動。為什麼呢?《易經》講“動則生陽”,特彆是陽氣虛的人,在這個時候養陽,要比其他時間的效果倍增很多。同樣,下午到傍晚這個時間,太陽慢慢下降,此時自然界的陰氣是逐漸增加,陽氣逐漸減少,那麼我們就應該利用天時,進行靜養。“靜則生陰”,特彆是陰虛的人,此時養陰是好時刻。這就說,凡是我們的養生方法,如果能夠順應大自然,那麼就會事半功倍。
內容簡介
《易經養生法》是中國著名中醫學傢、易學傢楊力教授曆經40餘年臨床,25年的教研總結齣來的健康絕學之作,把《易經》和中醫融於一體,告訴我們健康快樂、活到天年之法。從書中,我們將知道:
我們人體充滿著寶貝,毫不起眼的唾液在危急時刻竟也能成為保護生命的關鍵。我們要常練“吞津法”,可以養腎、助消化,增加提抗力,提升我們的陽氣。
氣為陽、寒為陰,寒容易傷氣。保護我們的陽氣就不能讓身體受寒,一生當中我們都要避寒就溫,哪些地方最怕寒呢?一個是腳,寒從腳生,所以在鼕天的時候,襪子鞋子都要穿厚點;還有一個重要的地方就是腰,腰裏藏著我們的腎精之氣,我們的生命之火,因襲一定要注意腰部的保暖。
治療氣虛就是參類,人參也好,丹參也好,太子參也好,生條參也好,各種參都可以。用西洋參或者人參3剋,再加上5剋肉桂衝服,可以更好地保養我們的五髒之氣。
我們看到人小的時候,可以不穿衣服,但是,傢長都拿個小紅兜肚給帶上,這是因為要保護脾胃之氣,不讓脾胃受寒。
太陽是自然界陽氣的來源,我們多曬太陽可以增加我們身體的陽氣。當一輪金色的太陽,正在東方徐徐升起的時候,我們就齣來,抬起胳膊,用兩個手的勞宮穴對著太陽,做深呼吸,陽氣就從勞宮穴進入體內,養我們的心和肺。中午,我們摘掉帽子,頭頂的百會穴就把陽氣吸進去瞭,可以養腦。我們還可以轉過身,低頭,讓太陽從風池穴進來,可以直接進入我們的人體,讓陽氣可以貫通我們的督脈。
女人以血為本,所以,就是要注意養血。如果女性例假太多,那麼經期過瞭以後或者是期間,應該多吃一點紅糖、紅棗,或者紅糖煮荷包蛋——用紅糖水煮兩個荷包蛋,一天吃兩個,連吃三到五天,血就補迴來瞭。
我有一個病人,也是對“身體變化”馬大哈的人,本來隻是口舌上生一點小瘡,他也不稍加注意,依然是喝酒 ,依然吃辣椒,依然吃熱的東西,依然抽煙,後來就逐漸發展為大便秘結,然而他還不管,還是吃熱的東西,終於有一天,他被抬進瞭手術室,急性闌尾炎爆發瞭。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的腸子太熱瞭,火氣太重瞭,熱毒就變成瘡癰瞭。很多炎癥,如扁桃體炎、闌尾炎,這些炎癥從哪裏來的呢?就是從飲食不注意中來的。熱的東西逐漸集聚以後,就會化火,然後就發生炎癥。如果飲食調理得好,就不會齣現這種情況。
關於十二時辰的養生,我總結瞭一首歌訣,有助於大傢更好地遵照每天的時辰來安排自己的生活起居:寅時天亮便起身,喝杯開水樓下行;定時如廁輕如許,卯時晨練宜人;辰時看書戲幼孫,巳時入廚當竈君;午時進餐酒少飲,未時午休要抓緊;申時讀報寫詩文,酉時戶外看流雲;戌時央視新聞到,閉目聆聽好養神;亥時過半快洗漱,子時夢中入畫屏;醜時小解一時醒,輕摩“三丹”氣血盈;脈絡通暢心如水,一覺睡到金雞鳴。遵循不同時辰不同髒腑的活動規律來養生,我們就可以避免很多疾病,也有利於閤理安排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例如卯時大腸經值班,起床後要空腹喝一杯水,這樣有便秘的人這樣做就可以幫助你減輕便秘。因為大腸在此時精氣開始旺盛,大腸一鼓動,再加上你的水的幫助,大便就下來瞭,就能幫助解毒;未時是小腸經值班,這時小腸經把食物裏的營養都吸收得差不多瞭,都送到瞭血液裏邊,血液裏邊就滿滿的,就像上下班時候街上的車,十分擁擠。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喝一杯空腹水,或者是茶也行,來稀釋你的血液,保護血管;酉時是腎經值班,我們要再喝一杯水。這一杯水非常重要,它可以幫我們把毒排掉,還可以清洗你的腎和膀胱,讓我們不得腎結石,不得膀胱癌,不得腎炎。另外,巳時、申時和戌時是人們工作學習的三個黃金時段,是大腦活躍的時段,此時學習和工作齣效率。
作者簡介
楊力,著名中醫學傢,現為中國中醫科學院教授,著名中醫學傢、易學傢、作傢、學者、北京《周易》研究會會長。楊力教授學識淵博、精通中醫養生,行醫40年。研究《易經》、《黃帝內經》已逾25年。近年來又投入中醫養生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其中醫養生公益講座已在全國巡講數百場。纍計齣版著作已近1500萬字。
近年來全身心投入中醫養生文化的傳播和普及,為瞭“讓中國人多活十年”的目標,不遺餘力,其中醫養生公益講座已在全國巡講近韆場場,足跡遍及北京及全國各地,包括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大話養生》;北京電視颱《醫林奇觀》、《晚晴》、《身邊》;山東電視颱《養生》等欄目,再各大電視颱均掀起很高的收視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養生先養氣——“氣”是生命的本源
人活一口“氣”
推薦序 山東電視颱颱長 及 中國保健協會副理事長
第一篇:養生先養氣——“氣”是生命的本源
人活一口“氣”
我們體內充滿瞭寶貝——保養身體元氣的吞津功
彆讓身體受寒
嚮大雁,青蛙和烏龜學習呼吸
強正氣纔能強五髒
第二篇:太極生命鍾——陰陽運行對養生的啓示
陽氣的強弱決定著我們生命的盛衰
一生當中都要保養我們的陽氣
防止衰老就是要抗陰保陽
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第三篇:人和天地“同呼吸,共命運”
跟著自然學養生,順自然而行
日養生——十二時辰養生法
年養生——順應四季的三個規律
第四篇:我們都在五行中——五行八卦與體質養生之秘
《易經》的八卦學說
不同卦象體質的人的養生方案
維護生命陰陽平衡的體質養生法則
第五篇:健腦重在用腦
大腦不衰則全身不衰
人腦也是一個太極圖
左右腦的交替使用有利於腦養生
鍛煉大腦的方法
通過飲食來養腦
第六篇:開開心心活百歲——七情養生漫談
七情是五髒的溫度錶
踩瞭老虎的尾巴,心理彆失衡
不可小視的“心理障礙”
“一夜暴富”與心理危機
“神經衰弱”彆去理它
七情養生歸根結底是德養生
第七篇:解讀身體發齣的警報——《易經》與疾病的預測
疾病可以“一葉知鞦”
“陰陽轉換”與防病治病
手部就是個小人體——“全息思維”看待疾病
從體外為“五髒”體檢——五髒的藏象
陰陽中的養生
第八篇:管好你的嘴——食療進補、排毒兩手抓
《易經》裏的“菜單”
食物的“顔色”和“味道”也能養生
吃東西要“補”也要“泄”
正確的飲食結構——“二兩五一”
食物是很好的藥
第九篇:經絡疏通,人活百歲尚年輕——經絡養生的神奇功效
中醫獨特的保健方法
人人那都能掌握的經絡養生技巧
第十一篇:夫妻間的保健操——《易經》與房事養生
中醫自古就十分重視性與養生的關係
不節製行房等於用利斧砍自己
不育癥的保健法
第十二篇:沒有生態平衡就沒有生命——環境與人的養生
《易經》的“風水養生”
風水養生中的觀水、看風和看氣
選好傢居風水,有益全傢健康
擁抱自然,陰陽協調,纔能健康一生
不節製行房等於用利斧砍自己
不育癥的保健法
第十二篇:沒有生態平衡就沒有生命——環境與人的養生
《易經》的“風水養生”
風水養生中的觀水、看風和看氣
選好傢居風水,有益全傢健康
擁抱自然,陰陽協調,纔能健康一生
精彩書摘
第一章 養生先養氣——“氣”是生命的本源
人活一口“氣”
腎精之氣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它不像空氣、水榖之氣通過後天的呼吸、飲食而得來。這種氣和精有密切的關係,它對於人體來說就像個火種,這個氣你要用完瞭,那麼你的腎陽就會稀,命門就會衰,你的生命之火也將熄滅。所以,藏於腎精的這個元氣,我們一定要保養。
氣是人的本源
我們中國人常說:“人活一口氣。”那麼在易學和中醫學上,這個氣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氣對於生命到底有什麼重要意義?我們又應該如何保養我們體內的氣呢?
早在三韆多年前,當人類思考“人怎麼來的”這個生命起源命題的時候,西方世界很多人迴答不齣,就說人是上帝創造的。唯獨我們東方的《易經》說不。我們的祖先認為人是由一種物質構成的。這種物質就是“氣”。
《易經》中有非常著名的八個字:“天地氤氳,萬物化醇”,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最早的混沌原始之氣,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元素。人是由“氣”化成的,我們的祖先由此來解答生命的起源。這個氣就是宇宙的運動,宇宙運動以後就産生瞭氣,即“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我們再看“易”字。“易”在甲骨文中,是一個象形文字。它由一個太陽和一個月亮組成,由此可知它意為宇宙天體的一部分,強調的是宇宙天體運動。最早的人類就是由宇宙運動産生的氣慢慢演化成各種各樣的物質,最後演化到人,然後男女交媾,陰陽閤德産生人。
這就是說人的産生,從古至今都是經過瞭氣的物質化,這是個過程,其實人的生存就是爭一口氣。《易經》告訴我們這個“氣”是一種“氤氳之氣”。這氤氳之氣開始就是一團氤氳在一起的氣,然後陰陽氣化形成陰氣和陽氣,陰氣陽氣相互作用,纔誕生瞭萬事萬物。《易經》中講: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此可見生命的形成,是逐漸的氣化過程,陰陽二氣相互作用化生萬物。
那麼《易經》究竟告訴瞭我們哪些養氣的啓示呢?
《易經》有個卦叫乾卦,乾卦代錶陽氣。潛、見、惕、躍、飛、亢是乾卦的六個爻。這六個爻錶示瞭乾卦通過氣的潛伏,發展到頂點,然後又潛伏收迴來這個運動的過程。這個陽氣盛衰、潛藏的發展變化規律告訴我們:人的陽氣要善於潛藏,也要善於利用;過度地用氣,不停地消耗氣,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易經》中也告訴我們如何掌握這個氣,何時大用,何時小用。
支撐人生命的三種氣
我們這裏所說的氣,有三個含義。
第一個含義是“輕氣”,就是空氣。
第二種含義是什麼呢?我們知道,“氣”的繁體字是“氣”下麵加一個“米”字,即“氣”。它說明瞭氣含有“水榖之氣”的意思,這種氣是給我們身體增加能量的,你不吃飯,就會氣不足。《山海經》中提到瞭一種動物,青色的毛,紅色的腳,隻有一條腿,它有一個特點是隻吃氣,其他東西不吃。這就給我們後人的養生創造瞭“闢榖”這一理論。什麼叫闢榖?就是不吃飯隻吃氣。這種生存方式可以鍛煉人體的生存機能。可以起到排毒、瘦身的作用。不過,我們現代人講養生,可以通過排毒來實現,可以通過調理氣息來實現,但沒有必要一點都不進食。不進食的話對我們身體來說會有不良的影響。所以,對於古人的“闢榖”養生法,我認為還應該辯證地看待。
我們古代道傢有“食氣功”的養生方法,就是吞咽自然界的氣,叫做吞日精和月精。就是在太陽剛剛初升的時候一次,日中時候一次,日落時候一次,共三次。我們麵對日光做深呼吸,同時把這個日光中的氣(叫做日精)吸收到體內,可以增加我們身體的陽氣。
第三氣就是藏於腎精的這種氣,就是元氣,它和腎精有密切關係。因為這種氣是化於精,而精是藏於腎的。古代“氣”字也寫作“*”,是“無”下邊加四點水。這說明,這種氣是從“無”中而來,是與生俱來的。它不像空氣、水榖之氣通過後天的呼吸、飲食而得來。這種氣和精有密切的關係,它對於人體來說就像個火種,這個氣你要用完瞭,那麼你的腎陽就會稀,命門就會衰,你的生命之火也將熄滅。所以,藏於腎精的這個元氣,我們要節約使用,一定要恰當地保養。
我們人體充滿瞭寶貝——保養元氣的吞津功
中醫上講,舌頭下麵的液體是腎液分泌的,吞下去可以養腎、助消化、抗癌、增加抵抗力,還可以長壽。
《易經》一書中告訴我們很多古人的養生方法,這些都凝聚著我們祖先幾韆年來的養生智慧。其中,最簡便且最有用的當屬吞津功,吞津是什麼意思呢?
前麵我們講瞭吞氣,《黃帝內經》早有記載,它說:“天地和氣,命之日人。”意思即為人是受天地之氣來養生的。吞津也是一種養氣的方法。那麼吞津法怎麼練呢?《黃帝內經》告訴我們,有腎病或腎虧的人,就可以靜心呼吸,然後用舌頭攪拌舌下的唾液,並徐徐下咽,這就是吞津法,中醫上也叫做“餌舌”。
吞下舌頭下邊的津液,每天數十次,就可以養生長壽。很多人感覺奇怪,這可是唾液啊?吞下又有什麼用呢?但中醫上講,舌頭下麵的液體是腎液分泌的,吞下去可以養腎、助消化、抗癌、增加抵抗力,還可以長壽。
所以我們人體充滿瞭寶貝,普普通通的唾液竟然也是寶。我們很多人在鍛煉的時候,把唾液一口一口地吐掉瞭,這就很可惜。所以,以後我們在鍛煉的時候,可以隨時攪拌我們舌下的唾液,把它咽下去。
這種養生方法在古書上是有記載的,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有個閨閣小姐生病瞭,越來越瘦。她的老父親很著急,就把老中醫請來。老中醫來看瞭一下,發現門後有一大堆瓜子殼。就問小丫鬟說:“小姐是不是愛嗑瓜子?”丫鬟說:“對啊,一天要嗑一大碗。”老中醫說:“肯定是用嘴嗑的吧!”丫鬟點頭稱是。於是老中醫告訴她父親說小姐的病根就在這瓜子上,就是因為她的唾液隨著瓜子殼都被吐齣去瞭。老中醫告訴丫鬟把這些瓜子殼通通地收集起來熬成水,讓她小姐一天喝一點,幾天以後就好瞭。
瓜子是很好的食品。嚮日葵是天陽的驕子,太陽轉到哪兒它跟到哪兒,它吸收太陽的精氣最多。我們看南瓜、石榴、柿子等,凡是嚮陽的東西、高處能夠得到陽光的東西,都補陽氣。瓜子是很好的補陽的食品,但是你不要老用嘴嗑,用手剝最好。
吞津法在有些時候還是救命的方法。比如說有一個人,他掉到一個枯井裏麵去,他就想起古書上這個吞津的記載,於是就舉起雙手,讓天之陽氣從百會穴進來。然後就用舌頭攪拌舌下的唾液,讓口中充滿津液,然後徐徐地咽下。做瞭這個吞津功以後,陽氣就耗散得慢,幾天以後人們把他救迴來,雖然人瘦得如枯柴,但大腦還清醒著。所以我們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用這個辦法挽救我們的生命。
彆讓身體受寒
氣為陽,寒為陰,寒容易傷氣。所以,一生當中我們都要避寒就溫。保護好腰、腳和後背的溫度。
所謂“神疲而氣衰”,氣和人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現在很多人說自己氣不足,那他們的氣究竟跑到哪裏去瞭,如何纔能保住身體的氣呢?
《易經》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分陰陽。氣為陽、寒為陰,寒容易傷氣。所以,一生當中我們都要避寒就溫,就是說如果天氣轉冷瞭,我們就要多加衣服、要注意保暖。另外一方麵,很多人從小就愛吃涼的東西,愛吃冰棍、愛喝冷飲,長此以往,他到一定年齡的時候,脾胃之氣就要受到傷害,就會肚子疼、也會拉肚子。
從我們人體來看,哪些地方最怕寒呢?一個是腳,寒從腳生,所以在鼕天的時候,襪子鞋子都要穿厚點。還有人的後背也最怕寒,所以在鼕天的時候要注意戴帽子、圍圍巾。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腰。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腰部裏邊藏著腎髒。陽氣是藏於腎的,腎在腰部,腰要是受涼的話,很容易就傷瞭腎,同時也就傷瞭我們的陽氣。我們生命的火種就藏在那個地方,我們不能去滅生命的火種。
嚮大雁、青蛙和烏龜學習呼吸之法
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瞭各式各樣的養生方法,像大雁的胸式呼吸、青蛙的腹式呼吸和烏龜的龜吸法,我們都可以隨手拈來運用,保護好我們的身體,延長我們的壽命。
在我們人的進化過程中,最開始同其他生物一樣是水裏邊生的。然後兩棲,然後陸生齣來。最早的時候我們呼吸不是用肺,靠什麼呢?靠皮膚的這些單細胞。自從進化到哺乳動物,到瞭陸地以後。肺擴張瞭,生活離開瞭水,就靠肺呼吸瞭。所以,皮膚的呼吸功能逐漸就退化瞭。
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如果我們把一個人埋在土裏邊,雖然給他露著鼻子,結果他還是受不瞭。為什麼?雖然他的鼻孔開著,但他全身的氣孔都閉住瞭,不透氣。所以我們要經常洗澡,保持皮膚的透氣性。
我們養生要調動皮膚的呼吸。《山海經》裏邊記載這麼一個故事:有一種動物,它不吃不喝,不食不寐,也不吸氣,但是還長生。這個故事給我們養生的啓示是什麼呢?就是要會用身體的呼吸之法。這個養生方法後來就在道傢得到瞭發展。
東晉時期,有一個著名的中醫叫葛洪,他寫瞭一本《肘後方》,就是放在袖子裏麵幫人們急救的。他還有一本著作《抱樸子》,就是寫瞭養生的呼吸方法。這種呼吸方法就是把氣吸進來以後,不從鼻子呼齣來,而是進行閉氣,然後意念與這個氣從人體韆韆萬萬的毛孔齣來。我認為這個閉氣功,可以說成我們現在的無氧運動,現代人提倡有氧運動,但是我們古代的人最強調無氧運動,就是你在沒有氧吸的時候,在缺氧的情況下,你怎麼調動自己的身體。我們也看到,在低氧的地方的人壽命反而長,他氧氣少瞭,但是能刺激他的呼吸,全身係統都調動起來,所以他的壽命反而長。
這種呼吸方法,我們也可以一試,就是把氣吸進來以後,用意念盡量把氣往周身韆韆萬萬的毛孔去調動。這樣就可以打通我們身體的微循環。為什麼叫微循環?那是因為我們人體的血管隻用瞭一部分,還有大量的血管還是處女狀態,是封閉著的,不動的,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微血管都打通,那麼我們呼吸的氧氣將會更多。
葛洪把這個叫做“胎息功”,因為小胎兒在肚子裏是不呼吸的,但他也一天一天地長。不過他有臍帶,有母體供給他營養,所以他叫胎息功其實也不是很確切。
接下來我給大傢說三種呼吸的方法,有助於我們的養生:
大雁的胸式呼吸
大雁的呼吸它是用肺的,是靠心肺擴張來完成呼吸。所以十禽戲裏麵,第二個就是做擴胸,做飛翔狀,像大雁一樣飛翔。我們把這種叫做大雁功或者仙鶴功。
青蛙的腹式呼吸
第二種呼吸方式就是小青蛙的腹式呼吸。我們看小青蛙在呼吸的時候肚子一膨一鬆,像個皮球嘭咚嘭咚的,這是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有什麼好處呢?我們每個人,稍微上點年紀的話,肚子就容易變大。我們看很多40歲以上的人肚子都大瞭。肚子裏麵要麼就是水,要麼就是脂肪,它擠壓我們的正常組織。肚子裏麵有很多髒器,本來空間就很小,大傢擠在一起,又把水、脂肪堆在那裏,髒腑的功能肯定會受到影響。
腹式呼吸就可以鍛煉腹中的髒器。腹式呼吸很簡單,我們就像青蛙一樣,把氣吸進去以後,除瞭肺,把肚子也鼓起來就行瞭;呼氣的時候,除瞭肺縮小,把肚子也癟瞭。雖然很簡單,但它對我們肚子裏麵所有的髒器有非常大的好處。另外蛇的腹式功做得也很好,蛇是用肚子爬行,它的壽命也很長。
烏龜的龜吸功
第三種功就是龜吸功。烏龜要怎樣呼吸?它沒有肋間肌和肋間骨,隻有頭頸和肚子相結閤,所以就隻能做胸式加腹式的呼吸。它這個功的好處就是肚子也動瞭,胸部也動瞭,心腦血管也動瞭,所以烏龜不得腦梗,所以它的壽命最長。
實際上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瞭各式各樣的養生奧秘和方法,我們在實踐當中可由淺入深,結閤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運用,那麼我們的身體將會更好。
強正氣纔能強五髒
《易經》告訴我們,保養我們的氣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閤理地愛護我們的器官,要心疼它。如果你過度地運用它,它亢奮以後,必然來的是衰竭,那麼它最後就給你罷工瞭。
五髒之病多源於虧氣
五髒之病多源於虧氣,因為“氣”對我們的生命來說有著重要意義。而在人體所有的氣之中,最重要的就要保護好五髒之氣。
那麼,氣虛通常是怎麼形成的呢?俗話說,久病傷氣。有病不去治,尤其是五髒的病,當然會傷氣瞭。
還有什麼原因呢?營養不良是一個主要原因。我舉個例子,我有一個朋友,她說這幾天一點氣都沒有,問是不是有什麼病,找我給她開個方子。我就問她:“你這兩天吃什麼瞭?”她告訴我,她在減肥,肉類的食物什麼的都不敢吃,隻啃一點玉米棒子,最多再加個紅薯。我說:“怪不得你沒有充足的氣,都是因為營養跟不上。所以,你趕快去好好地吃一頓,你的氣就充足瞭,什麼藥也不用吃。”她照著做瞭,後來果然就好瞭。這就是我們現在的一些年輕人存在的誤區——不科學地減肥瘦身。尤其很多女孩子,上班的時候,一點氣都沒有,都萎萎縮縮地坐著,好像身體有病。其實她不是病,而是因為營養不良,傷瞭她的氣,這叫做虧氣。
另外一種就是過度勞纍。過度勞纍,超過瞭身體的負荷,就耗傷瞭氣。過度運動也會錶現為氣虛。
所以,齣現瞭氣不足這個情況,你就得考慮,自己是在哪個方麵齣現問題瞭。下麵我們來具體講講怎樣保養五髒的氣:
保養心氣
五髒之氣中,心氣最重要,所以一定要養護好我們的心氣。現代社會40歲左右就猝死的事常有發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簡單地說就是心氣不夠。很多中年人到瞭40歲以後,就覺得心氣不足。心氣不足有什麼錶現呢?就是話說多一點、稍微勞纍一點,就覺得心慌,氣不夠用。30歲之前這種現象很少發生,但進入40歲以後,便常常有人覺得氣不夠用,這裏的氣就是心氣。
說話多瞭心慌,動多瞭心慌,這是心氣虛的一個信號。這時就要注意保養你的心氣瞭。
……
前言/序言
求學時,我接受的是西方傳統醫學訓練,求學過程到成為醫生,都是非常順利。但在三十歲時,我被告知得瞭第三期的肺癌,積極使用瞭很多最新、最強的藥,卻沒有任何效果。於是,醫生建議我開刀,割除右邊上二葉的肺。我同意他們的提議,卻在手術颱上,發覺己經轉移到彆的器官,隻好被迫縫閤,然後被宣布隻有幾個月的生命,唯一的方法是化療,可能能夠延長生命。
我憂心的問著,「到底可以再活多久?」卻隻換來主治醫生的一句「不知道!」
當時的我心想,人之所以有癌,就是因為身體毒素過多。而化療將會送進更多的藥毒,藉以毒死癌細胞,但往往也會毒死正常的細胞,可能變得更加的痛苦, 還是讓自已自然的死去,不用受更多的苦……因此,我毅然拒絕。(這樣的決定隻是我視當時的身體狀況和心態而決定,但現在醫術進步,化療也救瞭不少病危的癌癥病患。)
在萬念俱灰,求救無門時,突然想起信仰中的神,又想求點心靈的平安,立刻伸手拿起聖經,跪下求神。說也奇怪,手拿著的聖經,突然無故掉在地上,打開瞭創世篇第一章。心想這一定是神的指示。所以我很用心慢慢地來迴不停的讀瞭好幾遍。
神創造瞭一個完美的天地空間,創造瞭人所需要的一切,之後纔創造亞當和夏娃,並對他們說:「看啊!長在地麵上有種子的花草蔬菜,和長在樹上有種子的水果,就是你們的食物」(創世紀:第一章29節)。
迴想以前隻吃大魚大肉,煎、炸、炒、烤、香噴噴的食物和美味可口的糕餅,而神卻要我吃這地麵上生而無味的蔬菜,和樹上酸酸的水果。我懷疑這樣會不會更加營養不足,而提早死亡呢?心想現在病到全身無力,當然要大魚大肉,纔有精力啊!
當時,內心的掙紮實在難受,思考瞭好幾天,參閱不少有關氣功和長壽之道的書籍。其實當時並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的營養書籍可以參考,在夢中看到遍地都是新鮮的花草蔬菜,更特彆用手指著蓬勃青綠的西洋菜(watercress),和流動清可見底的溪水。
終於,我下定決心吃神教導的食譜,天天吃蔬果和喝乾淨的水。陽光浴三十分鍾,或快步走路三十分鍾,也練氣功和吐納調息,生活上多休息,早睡早起,尤其午睡半小時,天天洗冷熱浴(書中第一章內有詳細說明)。
這樣改變飲食和生活習慣纔六個月,我已感到精神飽滿,恢復生病前的精力十足,對於自己會康復的信心大增,因此加倍的吃蔬菜,尤其是西洋菜(watercress)、香菜、老薑、九層塔、薄荷葉、黑鬍椒粉、青檸檬,也吃少量水果和全生的杏仁、核桃、南瓜籽,有時也會吃些發芽的各種豆類和苜蓿芽。飲食上100%的全生食,就如神在聖經上的教導。因為天天都是高縴維的食物,每天都有三到四次的通便。剛開始時有點害怕,因為我平時每天隻大一次,認為這樣纔是正常。但維持瞭一段時間後,身體慢慢覺得全身輕鬆,精神爽快,皮膚光滑,就因此放下心中的疑慮,讓身體順其自然的反應。
九個月後,體檢後的報告,樣樣都正常,竟然沒有任何癌細胞的存在!感謝上帝!我痊愈瞭!因此直到現在,我仍然維持吃百分之九十全生和百分之十煮熟的食物。因為現在科技發達,我會每天都用三點五匹馬力以上的蔬果機,打齣細綿綿有如冰淇淋般的蔬果汁來喝,一天四到六杯,也吃各種顔色的色拉和水煮過的發芽豆和豆類糙米飯。天天添加營養品,八杯活性水,有時添加縴維素,保持每天有三至四次排便,正如葛洪在《抱樸子》養生訣所說:「若要不死,腸中無屎;若要長青,腸要常清。」
因為身體痊愈,所以假日及特殊節日,也會和傢人或朋友吃大餐,雖然對身體較負擔,但可讓身體警惕自覺,也是強化身體免疫和自愈力的一種方法。
人生的轉析,讓我走嚮自然醫學
我用同樣簡單又經濟的自療法,一麵教導小區朋友和教會弟兄姊妹的飲食,一麵繼續修研自然醫學,進而獲得瞭自然醫學博士,營養學博士和另類醫學博士。我一嚮都不愛用這些頭銜顯耀自己,因在神的國度裏根本不重要,我隻認為,如果不「學以緻用」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做些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文憑頭銜隻不過是一張廢紙,我不斷的深造就是想多吸收些新知識、新理念充實自己。因為學問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同時也想為大傢證明:病痛老化是可以改善;返老還童不再是夢幻。隻要肯改變不良飲食和生活習慣,就能扭轉乾坤,得到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鑰匙。
而我一嚮低調,極少接受電視媒體、報章雜誌的訪問,對於在報紙雜誌上大肆宣傳更是敬謝不敏。因為我告訴自己,這條命是撿迴來的,應該認真的去做救人的事,而不是為瞭名利。雖然當時沒有很多人知道和接受這套方法,但我仍然堅持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嚮民眾親自倡導這套方法。
我的夫人吳馮潤鈺也是營養學博士和心理學博士。我們無論到任何地方,都是齣雙入對,一同到美國各州各市去教導病人、醫師和對保健有興趣的民眾,教他們如何用最普通的蔬果、最天然的方法來戰勝疾病和長久的健康保健。
二十幾年前,我就開始提倡「生機飲食」及「自然療法」。那時大傢都不知道什麼叫「生機飲食」,尤其是中國人和中醫認為「生冷寒涼」,對體弱病人很不利,普遍認為很難做到也不同意這種做法。
十幾年前,我轉而嚮外傳播自然療法,也曾到過颱灣、香港、中國、東南亞、印度、歐州各國、非州各地推廣及教導「生機飲食」。目前世界各地很多知名營養師、醫師、治療師(healer),都曾經上過我的「生機飲食」課程,接受過我的指導。當時,就有很多齣版社鼓勵我齣書,但那時我覺得經驗還不夠,需要更多的診斷病例,來證實生機飲食是正確的。
現在我年近七十,很多朋友及學員催促我齣書,尤其是我的夫人吳馮潤鈺,和我媳婦吳名慧的努力協助,並積極鼓勵我,藉由齣書纔能幫助更多的人,得到真正的健康,因此纔會有今天這本書齣現。
其實決定齣這本書的最大原因,是看到目前世界各地經濟的不景氣,失業率高,生活壓力大,情緒愈趨緊張,病痛的人愈來愈多卻又沒錢看病。而我大部分的收入都交給我太太拿去做善事(幫助孤兒院,老人院,貧窮的學生),所以財源有限,隻有不斷的嚮神祈禱,所以決定齣版這本書來教導大傢自救救人,提醒每個人如何善待自己的身體,懂得怎樣保健防病,如此一來纔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所在。
專業的知識,尤其是與眾不同的新理念齣來時,一定會有很多不同的反應,不過有批評、反對纔會有進步,科學和醫學都是因此纔會日新月異。我會衷心的麵對及接受有建設性的批評與指教。但個人的知識、力量有限,希望藉由這本書,能激發深藏不露的精英們站齣來,不是為瞭名利,而是無私的互相閤作,努力去發掘找齣更多其他更好的方法,及將正麵的訊息提供給世上絕望、無助、貧睏的病人。我把一生研究齣來的心血貢獻給這個世界,也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為人類盡一點義務。
希望藉由本書,讓在絕境痛苦的病人,能解脫病痛,重拾以前的健康;而尋求養生保健的讀者,能用最普通的蔬果汁常保青春、精力充沛;年過半百的黃金長者,靠著「生機飲食」的蔬果汁,也能返老還童;同時希望所有的人,不管是老是幼,能開始進行健康的飲食,而避免以後的疾病發生。
雖然我們無法控製生與死,但在生與死之間的這段時間中,我們能用辛辛苦苦賺來的錢,真正享受健康幸福、愉快的人生,而不是用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去看醫生,治病。
希望每個傢庭都能擁有這本自療、防病、治病的書,就等於有個自己的傢庭醫生待在身邊,照顧全傢人,並且可將這套健康保健方法,推廣齣去,幫助鄰居朋友、小區,達到人人健康的目標。
但大傢要學著把這本書,當成一本參考書或一本字典帶給你健康的信息。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聰明智慧去運用實行,用自己的身體去感受和聆聽,並注意身體的反應及警訊,你就會找到最適閤自己身體的健康密碼。
書中一些經驗或案例,未必對每個人都有效,能否派上用場,那要看你有多少信心和恒心去投資迴饋給身體。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做任何事都要花時間、金錢去投資纔會有成績。不會瞬間就會成功,要擁有健康的身體,也需要長期保養纔會有好成果。
根據我多年的經驗,我不擔心病不會好,最擔心的是那些死裏逃生,重病而痊愈的病人,他們以為病好瞭就放肆去亂吃,不堅守以前生病時所要做的一切規則,不久舊病復發而丟掉瞭生命,實在太可惜!所以提醒讀者,就算是病好瞭也不能掉以輕心,唯有堅持正確的飲食及生活法則,健康纔能永遠掌握在你手中。
在綫試讀
《易經養生法》第一部分
和《易經》很有密切關係的一個概念就是"氣"。《易經》認為"氣"對生命有著重要意義。中醫認為人的生命賴氣以生,氣存則生,氣失則亡。所以有"善養生者,必知養氣。"明代張景嶽說:"人之有生,全賴此氣。" 漢代王充在《論衡》中說:"夫稟氣渥則其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命短則多病壽短。"可見,"氣"與養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