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共三編八冊,匯集瞭作者六十年來討論中國曆代學術思想而未收入各專著的單篇散論,為作者1976-1979年時自編。上編(一-二冊)自上古至先秦,中編(三-四冊)自兩漢至隋唐五代,下編(五-六冊)自兩宋迄晚清民國。全書探源溯流,闡幽發微,頗多學術創闢,係統而真切地勾勒瞭中國幾韆年學術思想之脈絡全景。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5》專論兩宋之部。作者把宋學分成三期,初期以鬍瑗、孫復、歐陽修、範仲淹和王安石為代錶,注重明體達用和道德文章,氣象闊大;第二期以周敦頤、邵庸、張載、程頤、程顥為代錶,是正統理學的形成期;第三期以硃熹、陸九淵為代錶,前者“和閤一切”,後者則“掃蕩一切”。本書循此綫索,對兩宋時期的思想大傢與重要著作或做精細分辨,或做簡要述評,既在孔孟、《易》《庸》、二程、硃陸的整個儒學係統中分辨其傳承異同和思想衍變;又從受儒釋道多方影響的中國學術思想史的角度對兩宋儒學的形成、抱負和特質做瞭中肯而精當的點評。
作者簡介
錢穆(1895-1990),字賓四,著名曆史學傢,江蘇無锡人。1912年始為鄉村小學教師,後曆中學而大學,先後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閤大學等數校任教。1949年隻身去香港,創辦新亞書院,1967年起定居颱灣。
目錄
序
初期宋學
《廬陵學案》彆錄
讀智圓《閑居編》
讀契嵩《鐔津集》
濂溪百源橫渠之理學
論《太極圖》與《先天圖》之傳授
《正濛》大義發微
二程學術述評
硃子心學略
硃子學術述評
周程硃子學脈論
程硃與孔孟
辨性
象山龍川水心
精彩書摘
初期宋學
東漢儒學既衰,直要到北宋始復興。北宋儒學,應推鬍安定(瑗)孫泰山(復)兩人為肇祖。史稱兩人同學於泰山,攻苦食淡,十年不輟。安定得傢書,上有平安二字,即投澗中,不復展,恐擾其心。他們用心如此,終為此下儒學打開一齣路。
首當注意者,是他們的重振師道,此乃王通所遊想,韓愈所力言,而至是始實現。孫復立泰山書院,其高第弟子石介,事師尤盡禮,時人謂:“魯人既素高此兩人,由是始識師弟子之禮,莫不嗟嘆之。”(歐陽修語)而鬍安定尤應推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大教育傢。他曆主蘇州湖州教授,凡二十餘年,創興教法,開立科條,分設經義治事二齋,經義則選心性疏通,有器局,可任大事者,使之講明六經。治事則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攝一事,如治民講武堰水曆算之類。使以類群居講習,時時召使各論所學,為定其理。或自齣一義,使人人以對,為可否之,或即當時政事俾之摺衷。又提倡樂教,每公私試罷,諸生會閤雅樂詩歌,諸齋平居亦自歌詩奏樂,琴瑟聲徹外。泰山書院純屬私人講學規模,蘇湖講學,則為正式的學校教育,不限於私人間。慶曆中,中央詔令下蘇湖取其法,著為令,施於太學。又聘安定親來掌教。自東漢以下,朝廷博士製度已衰,社會亦無講學風,學業限於門第中,於是有佛傢寺院,起而擔當社會教育之職責。儒學不敵佛教,此是一大原因。直至宋初國傢教育與私人講學皆得復興,而儒學始重光,則安定之功最大。
第二當注意者,兩漢教育,重在經籍,偏重在書本上。博士講經,僅知章句傢法,古文學興於民間,亦隻偏重訓詁字義,東漢儒學之衰在此。依當時人語,則是有經師而無人師,經學中之微言大義,應知從人生實際事物著眼,不在書本之章句訓詁上。此一趨勢,直到北宋,纔見扭轉,於是乃始有新經學之曙光。其時所注意者,要要在《易》《春鞦》兩經。石介謂盡孔子之心者大《易》,盡孔子之用者《春鞦》。是二大經,聖人之極筆,治世之大法。此可謂是宋初新儒之共同意見。故孫復有《春鞦尊王發微》,又有《易說》,鬍瑗有《易解》,亦有《春鞦說》,隻因《易》《春鞦》同為講明人事之書,伊川《易傳》頗承鬍《易》,而其著精神處亦在實際人事,此乃宋初學風特徵。不僅與唐人尚文學詩賦有異,亦與漢人尚章句訓詁有彆,從此始走上瞭儒學正路。
……
前言/序言
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5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大傢之作,內容詳實,非常值得一讀,包裝不錯,運貨速度很好,性價比很高。雖然三聯後來再版過,九洲也齣過簡體本和竪版繁體的,不過還是喜歡老三聯這一版,以前陸陸續續買過一些,這次這套終於湊齊瞭,錢穆先生的文筆非常不錯,絕對值得推薦。
評分
☆☆☆☆☆
初期宋學1
評分
☆☆☆☆☆
很好
評分
☆☆☆☆☆
讀大師著作,品曆代先賢,淨化心靈,提高修養
評分
☆☆☆☆☆
早就想買瞭,活動價拿下,喜歡
評分
☆☆☆☆☆
“母親說,阿蘭,我很高興在這裏和你一起,然後她的聲音轉化成一聲輕微、安詳和溫和的笑。”
評分
☆☆☆☆☆
《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修訂版)》利用國內外收藏的明清土地契約,對明清時代的經濟結構、土地製度和土地契約關係的特點,地權分化的曆史運動,貴族地主經濟、庶民地主經濟和山區經濟的變化等問題,作瞭新的探索,進行瞭綜閤性的研究,在法學、比較史學的觀照下,以民間文書證史,揭示齣中國古代土地所有權的豐富內涵。圍繞山東、安徽、浙江、江蘇、福建、颱灣、廣東、廣西的土地契約關係的特點,進行區域性的專題考察。兩方麵互為補充,彼此參照連貫,深入闡述瞭明清時代乃至秦漢以降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經濟的結構及其演變趨勢,為研究中國契約學、明清社會經濟史拓展瞭新途徑。
評分
☆☆☆☆☆
感覺不錯,值得一讀,推薦
評分
☆☆☆☆☆
已經用瞭,一如既往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