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中華民族是在秦漢開始即形成瞭多民族的封建專製的大一統的國傢。幾韆年來,中國人認為大一統的形勢是正常的,分裂割據是不正常的,形成瞭中華民族的共同心理。各民族之間長期閤作,頻繁交往,給民族文化的融閤創造瞭條件。秦漢以前且不說,秦漢以後,中華民族的大融閤,約有四次,這四次的民族大融閤的意義不限於血統上,主要是在文化上。多次融閤,形成瞭中華民族的共同意識——文化共同休。
內容簡介
運用遊刃自如的思維方式,精闢而通俗地闡述瞭中國哲學的重大問題,涵蓋中國哲學、宗教和美學等方麵。它代錶瞭一代學術大師在學術研究上的刨見,也是一個時代哲學研究的水準,並洋溢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它語言樸實易懂又準確凝練,內容博大精深又切閤人們的精神關懷,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讀物。
目錄
第一章 美學與宗教
第二章 佛教與儒教
第三章 佛教與中國思想文化
第四章 具有中國民族形式的宗教——儒教
第五章 論儒教的形成
第六章 禪宗哲學思想略論
第七章 中國佛教的特點
第八章 《中國哲學發展史》導言
精彩書摘
這種禁欲主義,一直成為宋以後儒教修養的中心思想。他們甚至連五欲排列的次序也按佛教的眼、耳、鼻、舌、身五欲排列。宗教都要樹立一個至高無上的神(名稱各有不同)。儒教亦宣傳敬天、畏天,稱國君是天的兒子。君權與神權緊密結閤起來。國君被賦予神性。儒教還有祭天、祀孔的儀式。宣傳“以貧為榮”、“以貧為樂”,也是儒教的一個重要內容。儒教著作中稱贊有道之士“雖簞瓢屢空,宴如也”。窮瞭,就避免瞭聲、色的物質誘惑。儒教認為生活水平越低,道德品質越高,他們把物質生活的改善看做罪惡的源泉,把生活欲望與道德修養擺在勢不兩立的地位。“不是天理,便是私欲”,“無人欲即是天理”(《宋元學案·伊川學案》)。儒教把一切學問都歸結為宗教修養之學。儒教不去改造客觀世界,而是純潔內心;不嚮外觀察,而是嚮內反省;不去認識世界的規律,而是去正心誠意當聖賢。聖賢的規格就是儒教規格的人的神比,即典型的僧侶主義的“人”。他們說:顔所好者何學也,學以至聖人之道也。……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始閤於中,正其心,養其性,故日:“性其情。”愚者則不知製之,縱其情以至於邪僻,梏其性而亡之,故日:“情其性。”(《顔子所好何學論》)伊川見人靜坐,便嘆其善學。(《宋元學案·伊川學案》)宗教都主張有一個精神世界或稱為天國、西方淨土,宗教都有教主、教義、教規、經典,隨著宗教的發展形成教派。
前言/序言
北大大課堂:中國哲學八章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