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業餘的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對民國時期的文化轉型抱有濃厚興趣。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它聚焦於“電影”和“傳媒”這兩個極具時代特徵的媒介,展示瞭它們在社會動蕩中扮演的復雜角色。書中對早期電影審查製度、明星製度的興起以及電影發行網絡的構建過程的論述,都顯得極具洞察力。更妙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些事物孤立看待,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政治氣候、經濟結構乃至市民階層的生活變遷之中去考察,形成瞭一個立體的交叉分析網絡。這種宏大敘事與微觀個案相結閤的處理方式,讓閱讀體驗非常豐富,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時間迷宮裏找到瞭清晰的綫索。
评分這本書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旅行,直接迴到瞭那個風雲變幻的民國年代。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對當時社會背景的描繪,尤其是在大時代洪流下,電影和傳媒行業如何掙紮求存、自我革新的過程,刻畫得入木三分。那些早期電影人,他們的理想、睏境以及他們作品中所蘊含的時代精神,都被挖掘得非常透徹。書中提到的那些被曆史塵封的膠片故事,讀起來讓人感慨萬韆,仿佛能聽到老上海弄堂裏的喧囂和攝影棚裏的緊張。它不僅僅是關於電影的記錄,更是一幅生動的民國社會風情畫。作者的史料搜集工作想必下瞭不少功夫,很多細節的考據都非常紮實,讓人對那個時代的文化生態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讀完後,我對“電影”二字的理解,也從單純的娛樂消遣,上升到瞭文化載體和曆史見證的高度。
评分坦白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學術、閱讀門檻較高的專著,但齣乎意料的是,它的文字風格非常流暢且富有文采。作者顯然對那個時代的文人氣息有著深刻的共鳴,遣詞造句間透著一股老派的雅緻,但又不失現代解讀的銳利。書中對幾位關鍵電影製作人和發行商的側寫尤其精彩,他們的人格魅力和商業手腕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那些黑白影像都染上瞭彩色。這種對“人”的關注,讓冰冷的行業史變得有血有肉,極大地方便瞭普通讀者進入那個復雜的傳媒世界。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仿佛被悄悄塞進瞭一個秘密的檔案室。
评分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像一位老前輩在茶館裏娓娓道來,充滿瞭洞察力和個人情感的投射。特彆是作者在分析一些經典電影的幕後故事時,那種旁徵博引、融會貫通的學識讓人印象深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電影技術引進和本土化改造時所展現的批判性思維,他們是如何在吸收西方先進經驗的同時,又不失民族文化根基的,這其中的權衡與取捨,讀來令人深思。這種深度解析,使得即便是對民國曆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被其強大的敘事張力所吸引。它成功地將枯燥的史料轉化成瞭引人入勝的文化考古,每一頁都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所展現齣的學術的嚴謹性和人文的關懷的完美結閤。它沒有沉溺於對舊日輝煌的盲目贊美,而是以一種冷靜又飽含敬意的筆調,梳理瞭民國傳媒業從萌芽到初步成熟過程中的所有麯摺與不易。特彆是關於知識分子在電影事業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他們如何利用光影來傳遞救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討論,讀來令人深思。這種將技術發展、商業運作與思想文化潮流熔於一爐的寫作手法,使得全書的格局非常開闊,不僅是對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次關於媒介倫理和文化使命的深刻探討。讀完後,我感到自己對那個年代的理解,更加立體和豐滿瞭。
评分《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是笔者近年来所写电影文章的一个汇集,其中有些是新写的篇章,部分旧作也或多或少作了修改。全书共收录电影笔记49篇,具体包括《电影选择了上海》《1933年的中国影后选举》《民国电影第一刊》《电影史上的三个失踪者》《飘逝风中的女星传奇》《当年“人猿泰山”热》等。 显示全部>>隐藏全部>>此书可以试读,请点击这里>>
评分目录电影选择了上海九十年前海蜃楼华商影院第一家中国首次电影博览会和“电影皇后”的诞生1933年的中国影后选举外国影片译名漫谈电影说明书的历史回顾中国电影音乐源流探寻《新剧杂志》中的电影文献二十年代的白领影刊石凌鹤与《电影戏剧》“孤岛”艺坛一画报民国电影第一刊纸媒里的民国电影——中国电影杂志(1921~1949)民国影坛的第一代“专业海归”——程树仁其人其事拓荒影坛的第一位共产党人——何味辛1926年洪深的北京之行蔡楚生投身影坛之始电影史上的三个失踪者卓尔不群的艺术探索者摄影师陈嘉震早年桑弧怀念徐昌霖说不尽的费穆飘逝风中的女星传奇影片《黑籍冤魂》源流考中国最初的三部故事片田汉与影片《到民间去》的来龙去脉充满神话韵味的《月老离婚》从《再造共和》到《洪宪之战》记忆外的阮玲玉《妇人心》从连环漫画到系列影片的《王先生》当年《王老五》何非光赴台拍摄《花莲港》《假凤虚凰》——啼笑皆非的风波《失去的爱情》见证一个时代中国电影的主流类型娱乐大众的商业影片当年“人猿泰山”热中国侦探“陈查礼”《大地》和中国魅力长存迪斯尼由《魂断蓝桥》引发的“中国现象”令人崇敬的《居里夫人》永远的卓别林20世纪前期好莱坞影片的汉译传播中国现代电影史事要略(1895~1949)上海地区1949年前出版电影杂志一览表1949年上海地区电影院统计表跋显示全部目录>>隐藏全部目录>>精彩内容 1933年,胡蝶在《明星日报》发起的“电影皇后”选举中以最高票数当选。此事曾引起很多人的兴趣,不少报刊都介绍过。这些文章将胡蝶称为我国第一位“电影皇后”,但也有人觉得这有违事实,认为20年代中期,张织云在上海新世界游乐场发起的电影女明星选举中名列第一,因此张才是第一位“电影皇后”。由于“新世界”发起明星选举一事,距今年代既久远,原始史料又缺乏,很多人并不知晓,也有的依稀记得或辗转看过一些含糊的记载,因此在撰文提到时每每以讹传讹。本文依据有关史料,试将此事来龙去脉作一介绍。说起电影女明星的选举,必须先谈“新世界”举办的电影博览会。“新世界”是20世纪初开办的一家大型游乐场,坐落在英租界大马路泥城桥两侧,分南北两部,中间以地道贯通,辟有大京班、小公园、露天平台、昆剧场、自由厅、三层露天剧院等场所,可容纳京剧、昆剧、杂技、魔术等各种戏曲杂耍班子演出,犹如北京之天桥,在20年代的上海,堪称很有影响的娱乐场。“新世界”的主任很善经营,除频频邀请各家有名戏班演出外,还经常举办各种活动,既扩大影响,又招徕游客,如扇子展览会、模范商场联合减价销售、国货大展销等。所谓“电影女明星选举”,就是1926年8月14日~9月14日举行的电影博览会中应运而生的产物。关于这次活动的宗旨,“新世界”在发布的《电影博览会章程》中称:“提倡电影事业,联合各公司出品,作大规模之宣传,裨发挥互助之精神。”具体内容是:“联合海上三十五家影片公司,选择新出品,分期开映,每天准映6大巨片,珠联璧合,斗异争奇,开海上影戏未有之奇观。当时上海较有影响的电影公司几乎都参加了这次博览会,如“明星”、“神州”、“上海”、“民新”、“大中华百合”、“国光”、“友联”、“新人、“孔雀”、“开心”等,它们各自提供了其得意之作以“斗异争奇”,其中有明星的《空谷兰》、《冯大少爷》,神州的《花好月圆》、《难为了妹妹》,大中华百合的《采茶女》、《透明的上海》,国光的《松柏缘》,三星的《觉悟》,友联的《秋扇怨》等。另外还放映了著名导演刘别谦执导的德国影片《昏王艳妇》,由滑稽大王罗克主演的美国影片《怕难为情》等。
评分又是一本关于民国电影研究的书,最近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很热门啊
评分本书通俗易懂,作者将早期电影史上的故事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可以一看
评分关于民国电影不错的好书
评分《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是笔者近年来所写电影文章的一个汇集,其中有些是新写的篇章,部分旧作也或多或少作了修改。全书共收录电影笔记49篇,具体包括《电影选择了上海》《1933年的中国影后选举》《民国电影第一刊》《电影史上的三个失踪者》《飘逝风中的女星传奇》《当年“人猿泰山”热》等。 显示全部>>隐藏全部>>此书可以试读,请点击这里>>
评分本书可谓是研究民国电影的必备读书,专业性很强,是研究电影业发展不可不读的一本书。
评分本书通俗易懂,作者将早期电影史上的故事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可以一看
评分不错的书,对研究电影史资料很有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