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史料叢刊:近代中國教育史料

中華史料叢刊:近代中國教育史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舒新城 著,舒新城 編
圖書標籤:
  • 中華史料
  • 近代史
  • 教育史
  • 史料
  • 中國近代史
  • 教育發展
  • 史學
  • 檔案
  • 文獻
  • 清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79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90969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5
字数:8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史料叢刊:近代中國教育史料》所稱之“近代中國教育史料”,係指我國仿行西洋教育製度之全體而言,時間斷自同治初元至民國十五年。自同治初元設同文館,至今已六十餘年,其間經過之教育事跡甚多,勢不能一一追溯原委,羅列無遺,故隻擇其較重大者錄入。

精彩書評

中國改行新教育製度,為時雖不過六十餘年,但各種文獻散在各處,搜集頗不容易。且斷篇雜乘,時間性極短,過期即絕版,欲搜集亦無處搜集。編者自民國十年來即注意於此,五年間曆遊長江各省,無時無地不留意。除購買印刷物外,凡與新教育有關係之人,亦多走訪,藉以探詢各種史實。……特從抄就之底稿中擇其重要而為一般教育者所當參閱之紀載,先輯此冊,印行於世,一以謀拙著《近代中國教育史》參考書之便利,一以存中國新教育之文獻。
——舒新城

目錄

一、興學創議
請推廣學校摺李端棻
議覆推廣學校摺 總理衙門
二、學製係統未建立前之學堂
創設北京同文館奏疏 同治元年八月 總理衙門
奏請開設同文館疏 恭親王
京師同文館館規
天津創設武備學堂摺 李鴻章
招考自強學堂學生示 張之洞
湘鄉東山精捨章程
奏請創設陸軍及鐵路學堂事摺 張之洞.
天津中西學堂章程 盛宣懷
奏陳開辦南洋公學情形疏附章程 盛宣懷.
湖南時務學堂公啓 梁啓超
招考新設時務學堂學生示 陳寶箴
附《湘學新報》敘附例言 江標
奏請將中西大學堂歸並山西大學堂作為西學專齋摺 岑春煊
三、戊戌變政期之新教育
戊戌變政期之新教育
四、維新教育
會奏變法自強第一疏 光緒二十七年五月 張之洞 劉坤一
會奏變法自強第三疏(摘錄) 光緒二十七年六月 張之洞 劉坤一
維新教育叢錄
五、京師大學堂
擬請京師創設總學堂 美人李佳白
上譯署擬請創設總學堂議 美人狄考文等
奏辦京師大學堂 張百熙
遵籌開辦京師大學堂摺附章程清單 光緒二十四年五月 軍機大臣 總理衙門
籌辦大學堂事務請旨遵行疏 孫傢鼐
奏陳籌辦大學堂大概情形疏 孫傢鼐
京師大學堂堂諭
京師大學堂成立記 羅惇曧
六、遊學
甲 通議
派員遊曆之先河
齣洋學生肄業實學章程
奏議覆派遣齣洋遊學辦法章程摺 外務部
奏請奬勵職官遊曆遊學片 張之洞 張百熙 榮慶
奏請約束鼓勵齣洋遊學辦法章程摺附章程 張之洞
酌擬考試畢業遊學生章程摺並單 學部
議覆北洋大臣奏請予詹天佑等四員齣身摺 光緒三十三年九月 學部
乙 美國
奏選聰穎子弟赴美習藝並酌議章程 曾國藩 李鴻章
奏派攜帶幼童齣洋並應辦事宜 李鴻章
覆議選派委員攜帶學生齣洋肄業兼陳應辦事宜摺 總理衙門 曾國藩 李鴻章
予之教育計劃 容閎
經理留學事務所(派送第一批留學生) 容閎
留學事務所之終局 容閎
留美中國學生會小史
會奏派遣學生赴美謹擬辦法摺 外務部 學部
丙 日本
遵議遴選生徒遊學日本事宜片 總理衙門
查覆日本遊學生聚眾滋事情形摺 光緒二十八年 載振
奏請簡派日本遊學生總監督摺光緒 二十八年 外務部
日本官立高等學堂收容中國學生名額及各省按年分認經費章程 學部
選派陸軍學生分班遊學章程摺 練兵處
記東京學界公憤事並述餘之意見 中國之新民
附奏撥中國公學經費片 端方
宏文學院沿革概說
中日間之教育的設施 傅代言
丁 歐洲
奏選閩廠生徒齣洋習藝並酌議章程 李鴻章 瀋葆楨
奏派學生前赴比國遊學摺 光緒二十九年 端方
……

精彩書摘

這五個時期的白話文學之中,最重要的是這五百年中的白話小說。這五百年之中,流行最廣、勢力最大、影響最深的書,並不是《四書》、《五經》,也不是性理的語錄,乃是那幾部“言之無文行之最遠”的《水滸》、《三國》、《西遊》、《紅樓》。這些小說的流行便是白話的傳播。多賣得一部小說,便添得一個白話教員。所以這幾百年來,白話的知識與技術都傳播的很遠,超齣平常所謂“官話疆域”之外。試看清朝末年南方作白話小說的人,如李伯元是常州人,吳沃堯是廣東人,便可以想見白話傳播之遠瞭。但丁(Dante)、鮑高嘉(Boccaccio)的文學,規定瞭意大利的國語;嘉叟(Chaucer)、衛剋烈夫(Wyeliff)的文學,規定瞭英吉利的國語;十四、五世紀的法蘭西文學,規定瞭法蘭西的國語。中國國語的寫定與傳播兩方麵的大功臣,我們不能不公推這幾部偉大的白話小說瞭。
中國的國語早已寫定瞭,又早已傳播的很遠瞭,又早已産生瞭許多第一流的活文學瞭,然而國語還不曾得全國的公認,國語的文學也還不曾得大傢的公認,這是因為什麼緣故呢?這裏麵有兩個大原因:一是科舉沒有廢止,一是沒有一種有意的國語主張。
科舉一日不廢,古文的尊嚴一日不倒。在科舉製度之下,居然能有那無數的白話作品齣現,功名富貴的引誘居然買不動施耐庵、曹雪芹、吳敬梓,政府的權威居然壓不住《水滸》、《西遊》、《紅樓》的産生與流傳,這已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徼幸又最光榮的事瞭。但科舉的製度就竟能使一般文人鑽在那墨捲古文堆裏過日子,永遠不知道時文古文之外還有什麼活的文學。倘使科舉製度至今還存在,白話文學的運動決不會有這樣容易的勝利。
一九〇四年以後,科舉廢止瞭。但是還沒有人齣來明明白白的主張白話文學。二十多年以來,有提倡白話報的,有提倡白話書的,有提倡官話字母的,有提倡簡字字母的,這些人難道不能稱為“有意的主張”嗎?這些人可以說是“有意的主張白話”,但不可以說是“有意的主張白語文學”,他們的最大缺點是把社會分作兩部分:一邊是“他們”,一邊是“我們”;一邊是應該用白話的“他們”,一邊是應該做古文古詩的“我們”。我們不妨仍舊吃肉,但是他們下等社會不配吃肉,隻好拋塊骨頭給他們吃去罷。這種態度是不行的。
一九一六年以來的文學革命運動,方纔是有意的主張白話文學。這個運動有兩個要點與那些白話報或字母的運動絕不相同。第一,這個運動沒有“他們”、“我們”的區彆。白話並不單是“開通民智”的工具,白話乃是創造中國文學的唯一工具。白話不是隻配拋給狗吃的一塊骨頭,乃是我們全國人都該賞識的一件好寶貝。第二,這個運動老老實實的攻擊古文的權威,認他做“死文學”。從前那些白話報的運動和字母的運動,雖然承認古文難懂,但他們總覺得“我們上等社會的人是不怕難的,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些“人上人”大發慈悲心,哀念小百姓無知無識,故降格做點通俗文章給他們看。但這些“人上人”自己仍舊應該努力模仿漢魏唐宋的文章。這個文學革命便不同瞭。他們說,古文死瞭二韆年瞭,他的不孝子孫瞞住大傢,不肯替他發喪舉哀。現在我們來替他正式發訃文,報告天下“古文死瞭!死瞭兩韆年瞭!你們愛舉哀的,請舉哀罷!愛慶祝的,也請慶祝罷!”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可以查阅很多有用的资料,

评分

本书196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1年第二版,后面印过多次。现在这些版次都不好找了,人大的新版定价贵是贵的。内容真的蛮好,才舍得买了来。收入了晚清民初许多有关学制、教育宗旨、办学方面的材料,很有眼光。看前言里作者感谢各地友人帮助收集资料,还有陆费逵先生呢。

评分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讨论直观,像是它并不依赖思维的任何活动而就包含有一个对象的意识似的。然而在先验分析论中,当他进而考虑思维里面经验的条件时,他清楚地指出没有思维的活动就不能有真正对象的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把感性论中所表现的观点看为在某意义上是临时的,其部分理由就是这个事实,即早在他开始看到知性有它自己的某些是经验不可少的组成形式之先,康德已经形成了他关于空间与时间作为直观的验前形式的看法。可是我们又须把这个预期的程序作为方法上的手段来看。在说明他在寻常想象到知识的方式中要作出一个完全革命的整个学说时,康德觉得须要尽可能从一般关于直观作为给出对个别事物的知识这个看法出发。所以在感性论中,他竭力想要做的就是指出,如果假定直观是领会个别感性事物的一种知识的形式,我们为了说明事实,就必须主张直观含有两个因素——质料与形式。质料是从外边来的,而形式是属于我们直观能力的结构本身的,这个形式是验前的,正因为它是和对象的任何直观不可分开的;而作为这样来说,它就能使我们说明怎样把某种验前的判断以它为基础。主张直观和概念作用两者之问有着种类上的区别也是康德的目标的一部分。在莱布尼兹的学派里,是主张数学的判断是验前的;可是和这个见解一起又有另一种见解,是康德认为和前一种见解相矛盾的,那就是,直观和概念作用是同类的,其差别只是清楚性与明了性多少的不同。 先验感性论

评分

近代中国以“变”著称,二十世纪各方面的变化尤其显 著。在众多大致属于文化层面的变化中,有一个贯穿百年且 与两千年文化传统相当冲突的倾向,即对物质的注重。 中国文化轻“术”而重“学”有着长期的传统。然而,近代 中国在每一次中外冲突中的失败都或隐或显地增强了人们 对物质的注重。“学”与“术”到清季已有新的表述方式,即邓 实所谓“物质文明”与“文质文明”(近于后之所谓“精神文 明”)。当时朝野的一个共同倾向是强调“学要有用”,而所谓 学术之“有用”意味着能够指导或至少支持当时中国面临的 中外“商战”和“兵战”,用更传统的术语说也就是要落实在 “送穷”和“退虏”这类“物质”层面之上,尤其是后者。一言以 蔽之,学术之“用”正在于能经世保国。 1905年,康有为自戊戌出亡游历亚欧美八年后,写出 《物质救国论》这一反思性著作。他强调近代已是重物质竞争 的“新世”,时代既变,内在的“道德”遂让位于外观之“文明”, 而且评判标准也已落实在战场 之上,即“兵”的胜负成为“文明 之标志”。既然“各国强弱视物 质之盛衰为比例”,则“欧洲中 国之强弱不在道德、哲学”,战 败的中国便不能不从“文明”降 为“野蛮”。这样,“仓廪实而知 礼节”的管子学说便有了新的 时代意义,贯穿全书的是一种物质富而后可 文明的观念:“以农立国”的“中国古教”虽“教 化”可美,但“不开新物质则无由比欧美文 物”;当时要救国、要“富强”、甚至要“文明”, 都不能不致力于其所谓“物质学”。 这种趋势后来发展到“今天下竞为物质 之学”(顾颉刚1915年语)的程度,不过在“五 四”新文化运动时曾经出现过一个逆反的潮 流。与我们今日基本将“科技”合起来讲迥然不同,五四时期 人们讲“科学”甚少往“技术”方向走,讲到西方的物质时也往 往提高到“文明”层次。我们今日说到“科学”,首先联想到的 大概是数理化,近年则多为工科一类;但五四时期人们更注 意的是科学那抽象的“精神”和广义的“方法”。在实践层面更 首先落实在胡适提倡的“整理国故”以及史学的“方法”之上 (后者包括唯物史观)。 在近代注重物质和“学要有用”的语境下,新文化运动的 主流学人特别强调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真是个异数;他们 凸显的是科学那不够“物质”亦即相对“文质”的一面,这其实 远承了中国古代重学轻术的传统,真是名副其实的“文化”运 动;当然,其反传统的全面性不仅体现在要打倒远古的孔家 店,而且对晚清以来重术轻学的新传统也要逆流而行。 这一做法显然引起一些“老新派”的不满,从清季起便实 际主张全盘西化的吴稚晖在新文化运动前期曾一度赞成整 理中国古学,到1922年却发现“上当”了,从而明确提出应注 重“物质文明”的“工艺”一面,主张将中国的国故“丢在毛厕 里三十年,现今鼓吹成一个干燥无味的物质文明;人家用机 关枪打来,我也用机关枪对打。把中国站住了,再整理什么国 故,毫不嫌迟”。新文化运动本已主要侧重文化层面的变革, 但此时又出现从“文化”回归物质层面的趋向。 正当梁启超在欧战后质疑人类运用“科学”’的能力之时, 其昔日的老师康有为将其《物质救国论》在1919年正式刊印 出版。强调“欧洲大战之效”恰证明他“凡百进化,皆以物质” 的观点不误。他甚至认为,当强敌要挟之时,“虽数十万士卒 皆卢骚、福禄特尔、孟的斯鸠及一切全欧哲学之士、曾何以救 败?”以重“学”轻“术”、重“文”轻“武”的中国传统看,被许多 人认为此时已“守旧”的康有为其实仍在激烈地反传统,而以 激进反传统著称的新文化人无意识中反倒在继承传统。 与康有为刊发旧论大约同时,张禄也提出了“理科救国” 的类似观念。他将“理科”定义为“物质科学”而非时人已在 使用的“自然科学”,所谓“物质科学”当然更多落实在今人所 说的“科技”之上。张禄认为“新文化运动未免偏于人文的一 方面”,实乃“中国数千年来重文学而轻物质,甚至诬科学为 邪说、视机器为鬼怪”这一趋向的延续。吴稚晖更明言,当年 张之洞等人重张乾嘉学者的妖焰,“暗把曾国藩的制造局主 义夭折了”,而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复兴了张之洞时代的谬 说。他提出要回归到咸同时人努力的“制造”这一富强之路, 认为中国“科学、工艺太后于人”,二者皆应积极提倡。虽然 “科学在二者中为尤要”,实际却应“多趋工艺一方面”,才能 真正推广科学。 此后强调“科学”之物质层面的倾向日益增强,连在“科 学与玄学之争”中曾因提倡“玄学”而著称的张君劢也逐渐转 向物质一方,他于1934年声明其“受过康德的洗礼,是不会看 轻科学或反对科学的”。到1948年,张君劢以美国在第二次世 界大战中对和学技术的依靠为例,强调“现在国家之安全、人民 之生存无不靠科学,没有科学便不能立国。有了科学虽为穷国 可以变为富国,虽为病国可以变为健康之国,虽为衰落之国也 可以变成强盛之国”。

评分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讨论直观,像是它并不依赖思维的任何活动而就包含有一个对象的意识似的。然而在先验分析论中,当他进而考虑思维里面经验的条件时,他清楚地指出没有思维的活动就不能有真正对象的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把感性论中所表现的观点看为在某意义上是临时的,其部分理由就是这个事实,即早在他开始看到知性有它自己的某些是经验不可少的组成形式之先,康德已经形成了他关于空间与时间作为直观的验前形式的看法。可是我们又须把这个预期的程序作为方法上的手段来看。在说明他在寻常想象到知识的方式中要作出一个完全革命的整个学说时,康德觉得须要尽可能从一般关于直观作为给出对个别事物的知识这个看法出发。所以在感性论中,他竭力想要做的就是指出,如果假定直观是领会个别感性事物的一种知识的形式,我们为了说明事实,就必须主张直观含有两个因素——质料与形式。质料是从外边来的,而形式是属于我们直观能力的结构本身的,这个形式是验前的,正因为它是和对象的任何直观不可分开的;而作为这样来说,它就能使我们说明怎样把某种验前的判断以它为基础。主张直观和概念作用两者之问有着种类上的区别也是康德的目标的一部分。在莱布尼兹的学派里,是主张数学的判断是验前的;可是和这个见解一起又有另一种见解,是康德认为和前一种见解相矛盾的,那就是,直观和概念作用是同类的,其差别只是清楚性与明了性多少的不同。 先验感性论

评分

先验感性论

评分

还没有看,资料性质的,值得收藏,教育研究时必不可少的资料。

评分

很好的,超级喜欢很好的,超级喜欢

评分

比较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