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外國高校精品音樂教材:理解後調性音樂

當代外國高校精品音樂教材:理解後調性音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羅伊格-弗朗科利 著,杜曉十,檀革勝 譯
圖書標籤:
  • 音樂教材
  • 後調性音樂
  • 音樂理論
  • 高等教育
  • 音樂分析
  • 當代音樂
  • 和聲學
  • 作麯
  • 音樂史
  • 西方音樂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ISBN:9787103042359
版次:1
商品编码:10949128
品牌:人民音乐出版社(PEOPLE’S MUSIC PIBLISHING HOUSE)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當代外國高校精品音樂教材:理解後調性音樂》是一本有關分析、理論和20世紀後調性音樂作麯方法的教科書。雖然《當代外國高校精品音樂教材:理解後調性音樂》主要是為本科生或研究生編寫的關於20世紀音樂的分析教程,但由於在每章結尾處都包含大量作麯練習(對應該章分析示例的模仿練習),因此本書也可以作為作麯學生的教科書。
正如書名所揭示的,本書重點強調的是“理解”和“音樂”兩個方麵。此外,本書的書名還對作品研究的範圍做瞭清晰的界定:隻包括後調性音樂。因此,盡管調性音樂(基於功能和聲調性及其擴展的音樂)在20世紀仍然被創作(而且在21世紀仍有作麯傢在創作這樣的音樂),但本書卻不會對此進行研究。下麵,讓我們來瞭解本書的幾個關鍵點。

作者簡介

米蓋爾,A,羅伊格-弗朗科利(Miguel A,Roig - Francoli),祖籍西班牙,在西班牙馬德裏皇傢高等音樂學院和美國印第安納大學獲作麯專業學位,在印第安納大學獲音樂理論哲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辛辛那提大學音樂學院音樂理論教授,並在伊薩卡學院、北伊利諾伊大學、印第安納大學、伊斯特曼音樂學院等校任教。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文藝復興時期的作麯理論與實踐、利蓋蒂的音樂、後調性音樂的廣義一緻性、音樂理論教學法等。羅伊格-弗朗科利齣版的專著包括《音樂背景下的和聲學》(Harmony in context)(麥格勞-希爾齣版公司,2003),並曾在美國及歐洲的許多雜誌和百科全書上發錶文章和評論。羅伊格-弗朗科利的作品在西班牙(包括八個主要交響樂團和西班牙國傢芭蕾舞團)、英國、德國、墨西哥和美國得到廣泛上演,並曾接受西班牙國傢交響樂團和西班牙廣播電視交響樂團的作品委約。他的眾多榮譽包括:西班牙國傢作麯比賽青年音樂傢一等奬(1981)、聯閤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作麯傢國際論壇二等奬(巴黎,1982)、辛辛那提大學2007年優秀教學奬等。

目錄

前言
緻謝
導言 二十世紀作麯風格概覽
多元的世紀:調性、後調性、無調性及其他風格
風格的萬花筒

第一章 音高中心性與動機細胞作麯
自然音組閤
五聲音階組閤
分析1.1:德彪西《沉沒的教堂》,選自《前奏麯》第一冊(《譜例集》之1)
分析1.2: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第一部分引子(《譜例集》之4)

第二章 音高中心性與對稱
音程循環與八度等分
對稱的動機細胞
圍繞軸的對稱
對稱音階
分析2.1:巴托剋《豐收之歌》,選自《44首小提琴二重奏》,(《譜例集》之5)
分析2.2:巴托剋《全音音階》,選自《小宇宙》第五捲(《譜例集》之6)

第三章 音級集閤理論概述
基本概念
音級集閤:排序與基本關係
音級集閤:更多的性能與關係

第四章 無調性音樂分析
無調性音樂分析
分析4.1:威伯恩《五樂章弦樂四重奏》,Op.5,第三樂章(《譜例集》之10)
分析4.2:勛伯格《痛苦與期望》,選自《空中花園之篇》,Op.15,No.7(《譜例集》之11)

第五章 汲取(並重新詮釋)過去
分析5.1:斯特拉文斯基《羔羊經》,選自《彌撒》(《譜例集》之13)欣德米特的理論與創作前提
分析5.2:欣德米特《G調間奏麯》,選自《調性遊戲》(《譜例集》之14)

第六章 創新未來
艾夫斯與音樂藉用
分析6.1:艾夫斯《籠子》(《譜例集》之17)
分析6.2:剋勞福德《迪阿風組麯》No.4,第三樂章(《譜例集》之18)

第七章 十二音音樂Ⅰ:導論基本原則
建立一個音列
標記音列形式
建立一個十二音矩陣
不用矩陣確定音列形式
分析7.1:達拉皮科拉《對位練習之二》,選自《安娜莉貝拉的音樂劄記》No.5(《譜例集》之19)
分析7.2:達拉皮科拉《四行詩》,選自《安娜莉貝拉的音樂劄記》No.Ⅱ(《譜例集》之20)
……
第八章 十二音音樂Ⅱ:不斷稱和配套
第九章 序列主義:1945年後的發展
第十章 拓展音樂時間性的限製
第十一章 偶然音樂、音響集群及其他
第十二章 過去與未來相遇的地方
第十三章 簡約的方法
第十四章 進入十一世紀

前言/序言


《鏇律的邊界:二十世紀中葉歐洲音樂的轉嚮與探索》 聚焦於二十世紀中葉(約1945年至1970年代初)歐洲大陸前沿音樂領域,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在兩次世界大戰的巨大社會衝擊後,作麯傢們如何係統性地解構和重建音樂語言體係的復雜過程。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流派的介紹,而是著重於方法論、哲學思辨以及技術革新在這一關鍵轉型期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分:戰後音樂語境的重塑與批判的繼承 第一章:廢墟上的和聲重建 戰後初期,歐洲音樂界普遍彌漫著一種對既有美學規範的深刻反思。本章首先考察瞭戰前第二維也納樂派(尤其勛伯格的十二音體係)在納粹統治期間被貶斥的經曆,以及戰後如何被視為“純粹性”和“進步性”的象徵而被重新啓用。重點分析瞭以達姆施塔特夏季課程為核心的知識分子群體如何係統性地接納並激進化瞭序列主義(Serialism)。 從音高到全麵的序列控製: 詳細梳理瞭韋伯恩(Webern)作品被重新發掘的過程,並探討瞭如何將序列化的思維從音高擴展至時長、力度、音色等所有音樂要素的嘗試。這不僅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對巴赫以來西方音樂主體性邏輯的徹底顛覆。 技術理性的局限性: 批判性地審視瞭早期全麵序列主義(Total Serialism)在實踐中遭遇的僵局——即過度依賴抽象的數學結構,可能導緻音樂錶達的“去人性化”和聽覺上的同質化。 第二章:新聲音的尋找:具體音樂與電子音樂的對立與融閤 本部分將焦點轉嚮對聲音物質本身的關注,探討瞭兩種並行的“聲音革命”路徑——具體音樂(Musique Concrète)和純電子音樂(Elektronische Musik)。 巴黎學派的聽覺現實主義: 深入分析瞭皮埃爾·謝弗(Pierre Schaeffer)和皮埃爾·布列茲(Pierre Henry)在法國廣播電颱(RTF)的實踐。考察瞭他們如何使用磁帶錄音技術,將日常環境音(噪音、器樂片段)作為“現成材料”(Objets Sonores)進行編輯、變形與重組,從而挑戰瞭傳統記譜法的權威。 科隆學派的電聲純粹性: 對比分析瞭卡爾海因茨·施托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在西德廣播電颱(WDR)的立場。闡述瞭他們如何堅持完全通過電子振蕩器生成的聲音,以追求一個“不受現有樂器和演奏技藝局限”的、高度可控的聲學世界。 早期電子音樂的哲學根源: 探討瞭這些技術轉嚮背後的哲學意圖,即如何通過消除傳統樂器媒介的文化包袱,實現對“聲音本身”的直接把握。 第二部分:結構性解構與非綫性敘事 第三章:概率與不確定性:對確定性的反叛 本章聚焦於作麯傢們如何主動引入隨機性(Chance Operations)來打破作麯傢絕對的、威權式的控製,從而引發瞭音樂結構與聽眾體驗的深刻變化。 約翰·凱奇的東方智慧與西方技術: 詳細考察瞭約翰·凱奇(John Cage)對禪宗哲學的吸收,以及他如何運用《易經》等非決定性方法來決定音高、時值和演奏法。重點分析瞭《四分三十三秒》(4'33")的意義——它不是沉默,而是將聽眾自身所處的環境噪音“閤法化”為音樂的一部分。 歐洲的“機會音樂”實踐: 分析瞭歐洲作麯傢如何將隨機性融入更結構化的框架中。例如,探討瞭卡蒂亞·科瓦什(Katia Kovač)等人如何使用概率分布模型來指導復雜多聲部的展開,這與凱奇的純粹偶然性有所區彆。 第四章:空間、時間與開放形式 二十世紀中葉的音樂不再滿足於綫性的、預先固定的結構。本章探討瞭作麯傢們如何通過重新定義音樂的時間性和空間性來解放作品。 開放形式(Open Form)與“可選擇性”: 深入研究瞭毛裏齊奧·卡吉爾(Maurizio Kagel)和盧西亞諾·貝裏奧(Luciano Berio)在作品中引入的“選擇權”機製。探討瞭作品並非一個固定的“文本”,而是允許演奏者或環境在特定參數範圍內進行實時“創作”的“過程”。 聲場的再定位: 研究瞭多聲道(Multichannel)音樂和空間化(Spatialization)技術的齣現,如何將聽眾置於聲音的中心,打破瞭傳統音樂會廳中由樂譜優先決定的聽覺中心。分析瞭如何使用延遲和環繞技術來創造齣流動、不可捕捉的聲場。 第三部分:迴歸與綜閤:後序列時代的挑戰 第五章:迴歸本體:新聲響與復調潛能 隨著全麵序列主義的耗盡,作麯傢開始尋求一條既繼承技術嚴謹性,又能恢復聽覺可辨識性的道路。 頻譜音樂的萌芽: 考察瞭早期對泛音列(Overtones)的深入研究,尤其是在法國的格拉澤爾(Gérard Grisey)和拉索(Tristan Murail)的前身研究。這是一種從“音高關係”轉嚮“音色結構”的視角轉變。 新新古典主義的隱秘迴歸: 分析瞭少數作麯傢如何試圖將嚴謹的序列方法與清晰的聽覺結構相結閤,例如在特定織體中對和聲密度和節奏模式的控製,以期恢復某種程度的“聽覺可進入性”。 第六章:符號學與演奏的劇場化 最後,本章關注音樂作品如何超越純粹的聲波,成為一種包含視覺、符號和錶演的綜閤藝術形式。 演奏的悖論: 探討瞭演奏者如何從被動的詮釋者轉變為作品意義的共同建構者。分析瞭那些要求極端錶演技巧或涉及非傳統“演奏”行為的作品,及其對傳統音樂傢身份的挑戰。 符號學的解讀: 考察瞭作麯傢如何使用高度復雜的記譜法(如圖形記譜法、指示性符號)來引導聽眾和演奏者對作品進行多層次的意義建構,預示著更注重文本與符號解析的未來趨勢。 總結: 本書描繪瞭二十世紀中葉歐洲音樂如何經曆瞭一場從調性中心到序列化、再到概率論和空間化的徹底結構重組。它不是一本普及讀物,而是對特定時期內,作麯傢們如何以近乎科學實驗的精神,探索音樂語言邊界的深刻思想史考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音樂教師,平時需要為學生講解各種音樂風格的理論知識。近年來,後調性音樂在很多當代音樂創作中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無論是電影配樂、遊戲音樂,還是流行音樂的進階創作,都離不開對這些理論的理解。我一直在尋找一本權威且全麵的教材,能夠係統地介紹後調性音樂的核心概念,並能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分析方法。我特彆希望這本書在講解過程中,能夠兼顧音樂的藝術性和學術性,既有嚴謹的理論支撐,又能體現齣音樂的美感和錶現力。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不同時期、不同作麯傢在後調性音樂創作上的探索,並對其進行深入的解讀,那將對我自己的教學和研究有極大的幫助。

评分

這本書我之前就有關注,一直想找一本既能係統梳理後調性音樂理論,又具備一定實踐指導性的教材。我嘗試過幾本國內編寫的教材,總覺得要麼過於理論化,要麼過於淺顯,對於我這種想要深入理解和應用到創作中的讀者來說,總有些隔靴搔癢的感覺。特彆是在和聲的運用上,感覺很多時候停留在基礎的七和弦、九和弦,對於更復雜的調式、音高集閤、集閤理論等概念一直沒有得到一個清晰的解釋,更彆說如何在實際創作中靈活運用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填補這個空白,提供一套從概念到實際操作的完整框架,讓我能夠真正掌握後調性音樂的和聲語言,並能獨立地進行相關的分析和創作。我尤其期待它在處理不協和音程、復雜和弦結構以及不同調性之間轉換的技巧上,能有詳細的講解和示例。

评分

最近對一些二十世紀初和中期的作麯傢,比如德彪西、斯特拉文斯基、勛伯格等人的作品産生瞭濃厚的興趣。我發現他們的音樂在和聲和鏇律的處理上,已經開始打破傳統的調性束縛,但又並非完全隨機。我一直在嘗試理解他們是如何構建這些“非傳統”的和聲,以及這些和聲背後的邏輯是什麼。我聽說後調性音樂這個概念,覺得它可能正是我所需要的鑰匙。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後調性音樂的各種技術和理論,例如十二音體係、集閤理論等,並能提供具體的音樂片段進行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些大師們是如何運用這些理論來創造齣如此獨特和迷人的音樂。

评分

對於我這種剛接觸後調性音樂的學生來說,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目前在學習基礎的音樂理論,但老師提到的一些概念,比如“全音階”、“五聲音階”在不同風格中的應用,以及一些更偏嚮爵士和現代音樂的和聲進行,都讓我感到有點睏惑。我需要一本能夠循序漸進、從易到難的教材,能夠幫助我建立起清晰的理論認知,並且通過大量的例子來佐證。我很關心這本書在解釋一些抽象概念時,是否能用生動形象的比喻,或者提供一些直觀的圖示。另外,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經典的後調性音樂作品的分析,哪怕是片段,也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理論是如何在實踐中應用的。畢竟,對於初學者來說,看到實際的例子遠比枯燥的文字更容易理解和記憶。

评分

作為一個業餘的音樂愛好者,我平時喜歡聽各種不同風格的音樂,也偶爾嘗試自己編麯。最近聽瞭一些比較現代的管弦樂作品,感覺裏麵的和聲非常豐富,但也很有挑戰性,不像傳統的古典音樂那樣容易辨認。我想瞭解一下,這些音樂背後的理論基礎是什麼,為什麼會産生這樣的聽感。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很專業,但“理解後調性音樂”這個標題又讓我覺得它有可能解答我的疑問。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相對易懂的語言,為我這樣一個非科班齣身的人解釋清楚後調性音樂的概念,並且能有一些簡單的練習或者示例,讓我能夠嘗試著去運用這些理論,即使隻是在簡單的鏇律編排上,也能有所收獲。

评分

挺好,慢慢看,五 折买进 划算

评分

很高深的理论 需要仔细研究

评分

非常专业的书,很好,很实用

评分

好书,有料,学习ing

评分

很好 值得一看

评分

等学完和声就看这本书

评分

这本书包装很好,纸质也很不错,当然书本身很好。

评分

书的内容是好书,可惜我的书是配送的,结果路上好像受潮了,到手后有些纸张卷卷的。不是很爽啊

评分

配货快!!!配货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