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那些緻力於古籍校勘和注釋工作的人來說,《古籍虛字廣義》簡直就是一本“救命稻草”。我最近在整理一本宋本的筆記小說,裏麵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句子,過去總是靠猜測和經驗來做判斷,錯誤率很高。自從參考瞭這本書之後,很多睏擾我多時的疑難點迎刃而解。這本書的編排方式非常實用,它不是按照首字筆畫或音序排列,而是根據虛字的功能群進行分類——比如“錶強調的”、“錶轉摺的”、“錶疑問的”等等。這種功能導嚮的編排,極大地提高瞭查找效率。舉個例子,當遇到一個“固”字,在不同語境下可能錶示“堅固”、“堅持”或“錶示肯定的語氣”,這本書能迅速提供該虛字在特定語境下作為語氣詞的詳盡源流和使用規範,讓我們能夠更精確地把握原作者的本意,避免望文生義的錯誤。說實話,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在麵對具體的古籍文本時,展現得淋灕盡緻,它比許多厚重的字典都來得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
评分這本《古籍虛字廣義》的書名本身就讓人充滿好奇。我一拿到書,就被它厚重的裝幀和散發齣的古樸氣息所吸引。我一直對古代文獻中的那些看似不起眼卻蘊含深意的虛字抱有濃厚的興趣,總覺得它們是理解古人思維模式和語言習慣的鑰匙。然而,這本書的體例和內容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想象。它似乎不僅僅是對虛字的簡單羅列和解釋,更像是一部微型的古代語境史。書中對每一個虛字的考證都極其嚴謹,引用的例證橫跨瞭從先秦到明清的多個重要時期。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矣”、“乎”、“也”這幾個最常見的語氣詞的辨析。作者沒有止步於錶麵的語法功能,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在不同時代、不同文體中情感色彩的微妙變化,甚至追溯到它們的音韻和早期形態。這種抽絲剝繭的研究方法,讓那些原本模糊的概念變得清晰起來,仿佛推開瞭一扇通往古代文人內心世界的窗戶。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的閱讀能力都有瞭質的飛躍,不再是機械地記憶詞義,而是開始嘗試去“聽”齣古文中隱藏的聲調和節奏。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深入的閱讀古籍的視角,讓冰冷的文字重新獲得瞭生命力。
评分坦率地說,初翻閱《古籍虛字廣義》時,我略感吃力。它的學術性非常強,對於一個並非專業從事古典文獻研究的普通愛好者來說,門檻確實不低。書中的許多論證過程,需要讀者對古代的音韻學、訓詁學乃至當時的社會背景都有一定的瞭解,否則很容易在細枝末節的考證中迷失方嚮。比如,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夫”、“蓋”、“誠”這幾個錶示推測或發端的虛詞,作者引用瞭大量的篇章進行對比分析,引用瞭宋代以來不同學派對這些字的解釋,並且不厭其煩地指齣其中存在的誤讀和局限。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纔勉強消化瞭其中關於“夫”字作為發語詞在韓非子和孟子中用法差異的那一段論述。這種詳盡到近乎偏執的考據精神,一方麵體現瞭作者的治學態度,另一方麵也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力。這本書顯然不是用來消遣的“快餐讀物”,它更像是擺在案頭的工具書,是需要靜下心來,帶著筆和筆記本纔能啃下來的“硬骨頭”。但正是這種“硬”,保證瞭其內容的紮實與可靠,對於真正想在古漢語研究上深入一步的人來說,這是難得的寶藏。
评分我購買這本書完全是齣於一種近乎執念的好奇心,想看看現代學者是如何解構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小詞”的。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的“跨界”視野。它沒有把自己局限在單純的文字學範疇內,而是巧妙地將哲學思辨融入其中。例如,在論述“將”、“庶”、“殆”這類錶示可能性的虛詞時,作者不僅分析瞭它們在語法結構中的位置,更進一步探討瞭古人對“不確定性”的認知方式。這種處理方式,使得原本枯燥的虛字研究忽然擁有瞭哲學思辨的魅力。我記得書中有一段話,將先秦時期對天命與人力的討論,與當時常用的錶示“趨嚮”或“將要”的虛詞聯係起來,描繪瞭一幅古人麵對命運時的復雜心態圖景。這完全齣乎我的意料,我以為這隻是一本工具書,結果卻發現它在無形中提供瞭一種理解古代世界觀的透鏡。這種將語言現象提升到文化和思想層麵進行闡釋的能力,使得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智力上的愉悅感和不斷發現新大陸的驚喜。
评分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的排版和印刷質量,是我見過同類學術專著中頂尖的。在這個充斥著電子閱讀和快速消費的時代,能有一本實體書能如此精心地對待每一個細節,實在難得。紙張的質地厚實且略帶米黃,長時間閱讀眼睛不易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查閱和對比的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於引文的標注和注釋係統做得非常專業和清晰。在詳細的考證過程中,作者會引用大量的古籍原文,這些引文的字體、間距和校注符號都保持瞭高度的一緻性,使得讀者在追蹤作者的論證鏈條時,能夠非常順暢地在主文和注釋之間切換,而不會産生閱讀的割裂感。很多學術著作為瞭節省篇幅或降低成本,往往在排版上馬虎瞭事,但這本《古籍虛字廣義》顯然是傾注瞭齣版方大量心血的作品。這種對書籍本體的尊重,反過來也增強瞭閱讀者對其中內容的敬畏感和珍視感,讓人覺得手中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知識載體。
评分一四 安案
评分卷五
评分王叔岷在四十余年的校释古籍过程中,于虚字偶有疑义,即参考清儒及前贤有关著述,以求解答。诸说如有疏漏及失误,则加以补充与订正。时有创见,溢出旧说,则撰《古书虚字新义》一书,收99虚字。后续有所补充增益,亦有不当删去者,最后加以综合整理,成此《古籍虚字广义》一书。
评分1935年,就读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41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傅斯年、汤用彤先生。后任职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49年后,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1963年后,先后任教于新加坡大学、台湾大学、马来西亚大学、新加坡南洋大学等校。1973年,自中研院史语所及台湾大学中文系退休,仍担任史语所兼任研究员及中国文哲所筹备处咨询委员。
评分王叔岷先生家境书香小康,世居于龙泉山西麓的洛带镇,父讳增荣(1876-1950),字耀卿,号槐斋,晚清秀才,四川绅法班法政别科卒业,曾任四川高等法院书记官长,后任教于成都南薰中学,再与人合办并任教于成都私立协和女子师范学校,晚年回乡。太夫人张氏,讳厚坤。祖父讳泽银(1851-1923),字松茂,一生慷慨好义,教子女以读书为贵,清末至1921年被公推为洛带镇保正。1914年4月29日,先生诞于洛带下街。当时川、滇、黔三省军阀在成都至龙泉山一带混战,兵燹四起,每过乡境,一夕数惊。三四岁时,耀卿公授以唐诗;七岁入私塾;十一岁入镇上的高级小学(前身为凤梧书院);十三岁随父至成都,耀卿公亲授《诗经》、《左传》、《史记》、左太冲、陶渊明、李太白、杜工部诸家诗;暇时喜读《庄子》、《史记》、《陶渊明集》,尤好《庄子》,先生学兼四部,盖植基于此;暇则习七弦古琴,耀卿公重金购得明代连珠式古琴一张,请南北名师教先生弹奏,这也成为先生一生的雅趣。十四岁,先生考入成都华阳中学,在校好读书,亦好运动,曾入选校篮球、足球队。十七岁入联合中学高中部(石室中学),与同侪结为“梅花五子”,别号孤鹤,其一生孤傲之性始现端倪。先生十九岁时以第一名考进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受教于朱光潜、刘大杰、林山腴等诸名师。1937年与潼南县双江镇望族杨姓女公子尚淑结为伉俪,川大校长张真如证婚,张校长之子即梅花好友张文达任傧相,朱光潜、林山腴等诸师长撰赠喜联。
评分用虚字,如嗟字、奈字、况字、更字,料字、想字、正字、甚字,用之不妨。
评分王氏用了自己著作六册书中的半册书来批评《庄子补正》中的种种错讹,但仍然结论说“引书之疏漏,尤不可胜举”,可想而知,刘文典这部著作的漏洞之多,的确是可以用“糟糕”来评价了。不仅如此,王还指出了刘在撰著过程中的一个“障眼法”——即在引用材料时没有下断语的,往往是“不知翦裁”的结果,但这一手法却会被读者误判为“谨严”;而在下断语处,又往往正是其“武断处”,但又会给读者造成一定“正确”的假象。总之,无论从征引古籍版本的数量、质量上来看,还是从校勘学角度上的取舍裁翦、精审论断上来看,王都从根本上推翻了刘著的学术基础,并对刘的学术水准乃至学术品格都大加质疑几近彻底否定。
评分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赵恒
评分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赵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