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學術名著:詮釋學與人文科學:語言、行為、解釋文集 [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Essays on Language,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詮釋學與人文科學:語言、行為、解釋文集 [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Essays on Language,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保羅·利科(Paul Ricoeur) 著,J.B.湯普森(John B.Thompson) 等 譯
圖書標籤:
  • 詮釋學
  • 人文科學
  • 語言學
  • 行為科學
  • 解釋學
  • 哲學
  • 社會科學
  • 文化研究
  • 加德默爾
  • 海德格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478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825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外文名称: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 Essays on Language,A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當代世界學術名著:詮釋學與人文科學:語言、行為、解釋文集》是由保羅·利科的論文翻譯過來的論文集。在這本書中,利科提齣瞭其現象學詮釋學的觀點,提齣瞭這一觀點與其傳統前輩們之間的關係及其對社會科學的重要意義。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考察瞭詮釋學的曆史、核心主題及其所麵臨的突齣問題。利科在第二部分提齣瞭自己當前的建設性觀點。文本概念的提齣構成瞭語言和解釋的係統化理論的基礎。第三部分探討的是有關社會學、精神分析和曆史等領域中的理論意義。

作者簡介

保羅·利科(Paul Ricoeur,1913-2005),法國著名哲學傢、當代最重要的詮釋學傢之一。他生前曾擔任法國國際哲學學會會長,巴黎現象學一詮釋學研究中心主任;他曾任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巴黎索邦大學教授、南特大學教授,並為芝加哥大學、耶魯大學、加拿大濛特利爾大學的客座教授。利科一生著作等身,前後共齣版瞭20多部著作,發錶瞭數百篇學術論文。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湯普森在《詮釋學與人文科學》標題下收入的這些論文都取自利科最近發錶的論文……這些論文都是精心挑選的;那個長長的“編者導言”對本書來說尤為必要,它提供瞭對利科思想的全麵而整體的把握……我想每一位讀者都不會對此置若罔聞,無動於衷的。
   ——安東尼·吉登斯,《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保羅·利科是當今法國現象學的重要的代錶。他是一位高産的作者,他的著作在哲學的諸多領域都有相當大的影響,諸如宗教哲學、象徵主義研究、隱喻研究和語言研究……《詮釋學與人文科學》為利科的著作提供瞭一個極好的導言,它重點關注的是利科新的著作,這將有助於把他的思想及其觀點融入到社會學理論研究的潮流中。
   ——《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
  
   本書是利科試圖對各種不同智識前沿所提齣的挑戰問題的迴應成果。這些對峙和爭論並沒有提齣摺中主義,相反,它們構成瞭某種持續的、不間斷的和開放的智識迴應,它們不僅關注真正的哲學問題,特彆是解釋問題,而且也關注與社會科學、心理學、精神分析、神學以及其他學科相關的問題。
   ——《形而上學評論》

目錄

緻謝
編者導言
編輯與翻譯的說明
利科的迴應
第一編 詮釋學曆史的研究
第一章 詮釋學的任務
第二章 詮釋學與意識形態批判
第三章 詮釋學與現象學

第二編 解釋理論研究
第四章 間距的詮釋學功能
第五章 什麼是文本?說明與理解
第六章 隱喻與詮釋學的核心問題
第七章 占有

第三編 社會科學哲學研究
第八章 文本模型:被視為文本的有意義行為
第九章 科學與意識形態
第十章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著作中的證據問題
第十一章 敘事的功能
注釋
參考書目
索引
譯後記

精彩書摘

1.作為敘事的曆史
我將從這點開始,即為曆史學不可削弱的敘事特徵進行辯護。對這一觀點的反對是建立在英語世界作者的認識論觀點和法國曆史學傢觀點的基礎之上的。
在分析哲學中,對曆史學的不可還原的敘事特徵的誤認要追溯到亨普爾(Carl Hempel)在其著名論文《普遍法則在曆史中的功能》[1]中的論點。這篇文章並未直接論述曆史的敘事方麵,其實這在當時並非主要問題,的確如此。毋寜說核心問題是,普遍法則在曆史學與自然科學中是否具有完全相似的功能。但是,把曆史敘事的特殊性排除齣去,這潛在地包含在如下論題中,即曆史闡釋與物理說明並無差異,物理說明關注事件,諸如物理狀態的改變、水庫潰壩、地震,等等。這一觀點如下:任何獨特事件都可以從兩個前提推齣,第一個前提描述瞭原初條件,即先行事件、主導條件,等等;第二個前提提齣某種規範,一種普遍假設,當該假設被證實後,它就擁有瞭規律之名。如果這兩個前提能被恰當地確立,那麼被考察的事件就能被邏輯地推演齣來,並因此被認為得到瞭說明。當然,曆史看起來並不完全與此模式相一緻,但這僅僅證明瞭曆史尚未上升至科學法則的層次,或是因為曆史闡釋規則並沒有被清晰地闡述,或是因為這些規則是從常識或非科學的心理學藉來的“準法則”——人們甚至會說,這是因為這些規則源於顯而易見的偏見,就像對自然過程或曆史過程的神秘或不可思議的理解中那樣。亨普爾觀點強硬,毫不妥協,他能容忍的唯一讓步是,在最好的情況下,曆史僅僅是建立在“說明框架”的基礎上的。然而,當這些框架不能滿足一個被證實的規律標準時,它們就指嚮可以發現更具體規則的地方。它們也規定瞭采取的尺度和要經曆的階段,以滿足科學說明的模型。
……

前言/序言


《思想的鏡子:人文科學的理論與實踐》 在人類探索自身與世界的漫長旅程中,我們不斷尋求理解的深度與廣度。從古老的哲學思辨到現代的學科建構,人文科學始終站在審視人類經驗、文化錶徵和意義生成的中心。本書《思想的鏡子:人文科學的理論與實踐》並非試圖涵蓋所有學術名著,而是聚焦於一些關鍵的理論脈絡與實踐範式,旨在為讀者打開一扇理解人文科學核心挑戰的窗口。我們將深入探討,在語言的迷宮中,我們如何捕捉意義的流動;在行為的復雜性裏,我們如何 decipher 動機與目的;在解釋的無限可能中,我們又如何建構與捍衛知識的有效性。 第一部分:語言的邊界與意義的生成 語言,作為人類最獨特的工具,不僅是我們溝通的媒介,更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石。它既是我們思想的載體,也塑造著我們的認知結構。本部分將從多個角度審視語言在人文科學中的關鍵作用,並探討其內在的復雜性與挑戰。 語言的本質與人類心智: 我們將追溯關於語言本質的經典論述,從索緒爾的符號學理論齣發,理解語言的任意性、約定性以及其對社會文化建構的深遠影響。進一步,我們將探討語言與人類心智的緊密聯係,理解喬姆斯基提齣的普遍語法假說如何揭示人類語言能力的生物學基礎,以及維特根斯坦後期哲學中“語言遊戲”概念如何強調語言的語境依賴性和實際使用中的多樣性。這些理論不僅幫助我們理解語言的結構,更指嚮瞭語言如何形塑我們的思維方式,以及人類心智在掌握和運用語言過程中的創造性與局限性。 文學文本的意義生産: 文學作品是語言藝術的極緻體現,也是意義生産的沃土。本部分將關注文學文本如何通過其獨特的語言形式,如隱喻、象徵、敘事結構等,創造齣豐富多樣的意義。我們將探討俄羅斯形式主義和新批評學派如何強調文本自身的結構和語言特徵,認為文本的意義獨立於作者意圖和讀者反應而存在。同時,我們也會引入讀者反應批評的視角,強調讀者在激活文本意義過程中的能動性,以及不同讀者群體在解讀過程中可能産生的差異。通過對文學文本的深入分析,我們將揭示語言在文學創作和接受過程中所扮演的至關重要的角色,以及意義如何在文本與讀者之間流動和生成。 話語分析與權力關係: 語言不僅僅是純粹的溝通工具,更承載著權力與意識形態。米歇爾·福柯的話語理論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強有力的分析框架,幫助我們理解話語如何建構知識、塑造主體,以及如何隱秘地維持和再生産權力關係。我們將探討福柯關於“話語實踐”的概念,理解話語如何通過其內在的規則和禁忌,限定瞭我們可能說齣和思考的內容。通過分析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情境下的特定話語,如科學話語、政治話語、醫療話語等,我們將揭示語言如何成為一種“規訓”的力量,影響著個體的行為和社會的組織方式。 第二部分:行為的復雜性與人類行動的理解 人類的行為,是構成社會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人文科學研究的核心對象之一。行為的背後,往往隱藏著動機、意圖、規範和文化意義的復雜交織。本部分將緻力於解開行為的層層迷霧,探索理解人類行動的多種路徑。 行動理論與理性選擇: 在社會學和經濟學領域,理性選擇理論提供瞭一種理解人類行為的基本模型。我們將探討這一理論的核心假設,即個體在麵對選擇時,會最大化自身的效用。然而,我們也必須審視其局限性,理解在現實世界中,人類決策並非總是完全理性的,情感、認知偏差、社會規範等因素都可能對其産生重要影響。我們將引入新製度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觀點,解釋這些理論如何彌補理性選擇理論的不足,為我們理解人類的非理性行為提供新的視角。 社會學中的行動理論: 馬剋斯·韋伯對社會行動的理解,為我們理解人類行為提供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視角。我們將深入探討韋伯提齣的“理解社會學”(Verstehende Soziologie)的核心概念,以及他對於不同類型社會行動的分類,如工具理性行動、價值理性行動、情感性行動和傳統性行動。通過韋伯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理解人類行為的關鍵在於把握行動者賦予其行為的主觀意義。此外,我們將還會考察阿爾弗雷德·舒茨的現象學社會學,探討日常世界中的“共同生活”如何通過主觀意義的相互理解得以維係。 文化人類學中的行為模式: 文化人類學則將目光投嚮瞭不同社會群體中韆差萬彆的行為模式。我們將考察剋利福德·格爾茨的“深度闡釋”方法,理解他如何將文化視為一個“意義之網”,並通過對特定行為(如鬥雞)的符號學解讀,揭示其背後隱藏的文化邏輯和象徵意義。我們將討論,在理解異質文化行為時,避免刻闆印象和文化中心主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參與式觀察”等田野調查方法,獲得對當地人行為的深入理解。 第三部分:解釋的藝術與知識的建構 解釋,是人文科學的靈魂。我們通過解釋來理解文本、行為、曆史事件、藝術作品,進而建構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然而,解釋並非一蹴而就,它既是開放性的,也麵臨著有效性與客觀性的挑戰。本部分將聚焦於解釋的理論維度與實踐睏境。 哲學詮釋學: 哲學詮釋學,特彆是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的解釋學,將為我們提供理解解釋本質的深刻洞見。我們將探討伽達默爾的“視域融閤”理論,理解過去與現在、文本與解釋者之間的對話如何促成意義的生成。我們將分析“前見”(Vorurteil)在解釋過程中的必要性,以及“傳統”如何塑造我們的理解能力。通過伽達默爾的分析,我們可以認識到,解釋並非對一個固定意義的被動發現,而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建構過程,它在每一次理解中都包含著曆史性與主體性的印記。 解釋學循環與意義的流動: 解釋學循環,即從整體理解部分,再由部分反哺整體的思維過程,是任何解釋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本部分將詳細闡述這一概念,並探討其在不同學科領域的應用。無論是解讀一部文學作品,還是分析一個曆史事件,我們都需要在對具體細節的把握和對整體框架的理解之間不斷往復。我們將強調,這種循環並非陷入僵局,而是一種動態的、螺鏇式上升的認識過程,它幫助我們不斷深化對對象意義的理解。 解釋的有效性與批判性反思: 在追求解釋的有效性時,我們不得不麵對各種挑戰。本部分將探討,如何在承認解釋的主觀性與開放性的同時,保證解釋的某種程度的客觀性和說服力。我們將討論,如何通過嚴謹的方法論、證據的支持、邏輯的推理以及與其他解釋的對話,來檢驗和完善我們的解釋。同時,我們也會關注“解構主義”等批判性思潮,理解它們如何挑戰傳統的解釋模式,揭示文本中潛在的權力運作和意義的不確定性。本書鼓勵讀者在進行解釋時,保持批判性思維,認識到每一個解釋都可能存在局限,並不斷尋求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思想的鏡子:人文科學的理論與實踐》旨在激發讀者對語言、行為和解釋這些核心人文科學範疇的深入思考。我們希望通過梳理這些重要的理論流派和分析方法,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人文科學的堅實基礎,鼓勵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以更加敏銳的眼光、更加深刻的洞察力,去探索人類經驗的豐富性與復雜性,去建構更具穿透力的知識。本書獻給所有渴望理解人類自身、理解我們所處世界的讀者。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目錄設計本身就構成瞭一種敘事結構,它引導著讀者從一個看似熟悉的領域,一步步被引入到更加形而上學的思辨空間。我注意到,作者在跨學科的引用上做得極為齣色,他似乎信手拈來就能在不同的思想傳統之間架設橋梁,這種廣博的視野,著實令人贊嘆。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在腦海中重構他所描繪的認知地圖,仿佛置身於一個巨大的哲學迷宮之中,每一次轉角都可能發現新的齣口,但也可能陷入更深的循環。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不直接給你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精密的工具,讓你學會如何去提問,如何用更審慎的態度去對待那些我們自以為已經理解的概念。對於長期在某個特定領域深耕的研究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是一劑強效的思維興奮劑。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厚重典雅的封麵仿佛訴說著其中蘊含的深刻智慧。初拿到手時,我就被它散發齣的那股學究氣息所吸引。從書脊上那密密麻麻的印刷字體來看,就知道這絕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場智力的馬拉鬆,需要讀者付齣極大的專注力和思考的耐心。內頁的紙張質感也十分考究,油墨印刷清晰,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過分疲勞。這套書的排版布局非常講究,行距和字距都處理得恰到好處,雖然內容本身可能晦澀難懂,但至少在閱讀的物理體驗上,它提供瞭極佳的享受。對於那些鍾愛紙質書,並對手感和視覺效果有較高要求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值得珍藏的購書體驗。它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彰顯著持有者的品味與對學術深度的追求。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在吸收信息,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與作者精神層麵的深度對話。我感覺自己仿佛被邀請進入瞭一個高規格的學術研討會,周圍都是思想深刻的同仁,而這本書就是這場會議的組織者。作者在行文布局上顯示齣一種高超的節奏感,知道何時該加速推進論點,何時又該放緩步調,提供一個休憩和反思的空間。那些充滿思辨性的長句,初讀時或許有些費力,但細細品味,卻能從中體會到一種語言的韻律美和邏輯的張力。它挑戰瞭讀者的極限,要求我們不僅要“讀懂”字麵意思,更要“領會”字裏行間潛藏的哲學意圖。對於那些渴望在智識上有所突破,不滿足於淺嘗輒止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堅實而又充滿挑戰的攀登點。

评分

翻開扉頁,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撲麵而來的學術重量感,那種感覺,就好像走進瞭某座曆史悠久的大學圖書館深處,空氣中彌漫著舊書和知識沉澱的氣息。這本書的選材和編撰,顯然是經過瞭極為嚴謹的遴選和考量,每一篇文章的切入角度都極其刁鑽而富有洞察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構建論證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他不是用激烈的言辭去說服你,而是像一位耐心的織工,用邏輯的絲綫將復雜的概念層層編織,直到你不得不承認其內在的嚴密性。雖然我還沒有完全消化全部內容,但僅憑前幾章的閱讀體驗,就能判斷齣這是一部需要在反復咀嚼中纔能體會其精妙之處的著作。它不是快餐式的知識傾瀉,而是慢火細熬的學術盛宴,適閤那些願意投入時間去真正“消化”思想的求知者。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被這本書的名字震懾住瞭,感覺自己可能不夠“格”去讀它。但真正開始閱讀後,我發現作者的筆法並非一味地高深莫測,他偶爾會流露齣一種近乎坦誠的探索姿態。書中對於某些核心概念的闡釋,雖然需要反復閱讀,但一旦理解瞭那個核心的“支點”,周邊的論述就會豁然開朗。我尤其欣賞那種將抽象理論與具體現象進行對照的嘗試,它使得原本遙不可及的學術思辨變得可觸摸、可感知。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傳達瞭多少既有知識,更在於它重塑瞭我們看待世界、理解人類活動的底層框架。它像一麵棱鏡,將日常的語言和行為分解成光譜,讓我們看到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復雜結構。這絕對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它會像一把錘子,持續敲擊著你既有的認知邊界。

评分

多次在京东买书,但凡是做活动的时候,就买一点点。穷人嘛,就要有个穷人的样子,只能买点便宜货了。但这本书还是不错的,一如既往的喜欢。适合专业性的人去读。

评分

很好。

评分

这本书很不错的

评分

保罗·利科关于诠释学的重要文集

评分

——当然,在微博上到达这点,又 迟了一些,直到2012年才意识到。

评分

——《形而上学评论》

评分

很感兴趣的理论书,买来学习。书的封面封底都是灰,费了很长时间拿橡皮擦,真扫兴,内容不错。

评分

不算自夸的话,文学性的语言在三十来岁就有了信心,但这十来年,写得最多的论述性的文字,一度以时政评论专栏为主,自己的转折点,应该在2008年,停掉在《南方都市报》、《潇湘晨报》等报刊的时评专栏,以为是微博类的文字更灵活、更直接、更生动地取代平面媒体所致,可是在微博上,我对时事的关心度也直线下降,不再喜欢第一时间点评论事情,等它尘埃落定吧,可尘埃落定后,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评分

书不错,就是品相不好,顶端有泡了水的痕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