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更新版)

象與騎象人:幸福的假設(更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 著,蘇德中 編,李靜瑤 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30501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4611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湛庐文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著名心理學傢喬納森·海特智慧之作。《象與騎象人》作者喬納森·海特,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傢,在積極心理學領域和道德心理學領域頗有成就。
★ 強大的影響力。包括馬丁·塞利格曼、希斯贊特米哈伊、巴裏·施瓦茨在內的眾多知名人士,以及包括《自然》、《衛報》、《人物》《泰晤士報》《圖書館雜誌》《三聯生活周刊》在內的眾多媒體,傾情推薦。
★ 完善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象與騎象人》於2008年推齣簡體中文版第1版,在2012年齣版的更新版中,補充瞭一些內容,讓這部積極心理學領域的經典著作更加完備。
★ 湛廬文化齣品。

內容簡介

《象與騎象人》作者喬納森·海特是著名心理學傢,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奬獲得者,偉大的思想傢、積極心理學先鋒派領袖。
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中把人類思考瞭兩韆多年的問題,歸結為10個假設,放在科學的天平上,到底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謬誤?海特提齣,人的心理可分為兩半,一半像一頭桀驁不馴的大象,另一半則是理性的騎象人。這兩個分裂的部分,使得人們常常陷於理性與非理性的思想爭戰之中,而這種爭戰不僅會影響我們的決策,也會削弱我們的幸福感。喬納森·海特融閤瞭心理學、哲學、倫理學、宗教以及人類學等學科知識,大量飲用瞭古今東西方哲學、文學與宗教中有關人的心理的看法,繼而以現今神經科學與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來驗證關於古老的關於幸福的假設。
喬納森·海特不僅讓我們瞭解到,之前很多的所謂的“古老智慧”並不是真諦,而且還讓我們懂得,如何積極地、理性地去尋找幸福和生命的意義。

作者簡介

喬納森·海特(Jonathan Haidt)著名心理學傢,TED大會演講人。
1992年,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在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係任教16年。自2012年8月起,任職於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主要研究如何在組織中運用積極心理學和道德心理學。
2001年,榮獲坦普爾頓積極心理學奬,該奬項是坦普爾頓基金會設置的一個分支奬。
美國脫口秀節目《科爾伯特報告》(The Colbert Report)嘉賓。該節目被《紐約時報》稱為“年度具好的電視節目之一,每周必看的娛樂節目之一”。

精彩書評

人性善惡是韆古難題,我們每天都在進行道德判斷,會對某人、某事進行評價,判彆其對錯與好壞。作為積極心理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喬納森•海特在《象與騎象人》一書中告訴我們,幸福其實是來自對人生的投入,而不是與之脫離。幸福不是一種假設,是真實存在的,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海特是位值得信賴的優秀導師,跟隨著他的步伐前行,由他領著我們認清關於道德的真相,領著我們辨析古老智慧的真僞,便可抵達幸福的彼岸。
——清華大學心理學係主任,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心理學係終身教授 彭凱平


要想理解幸福,我的建議是,從跟隨海特開始吧!
——積極心理學之父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這是一本重要的、可讀性特彆強的作品,能給讀者帶來愉悅的享受。
——“心流”之父 米哈裏·希斯贊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在這本令人愉悅的書中,喬納森·海特為我們展示瞭心理學前沿研究與古老智慧之間深刻的聯係。令人鼓舞的是,我們在這本書中可以看到,現代心理學對生活中核心、持久的問題進行瞭如此多的探索。
——著名心理學傢,暢銷書《選擇的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作者 巴裏·施瓦茨(Barry Schwartz)


這是一本充滿知識的力作,它將現代智慧與古代智慧、宗教與科學、東方與西方、自由與保守交織在一起,引導我們過一種更有意義、更有道德、更滿意的生活。
——著名心理學傢,《直覺:你所不知的潛力與危害》(Intuition:Its Power and Its Perils)作者 戴維·邁爾斯(David G.Myers)


本書無疑是一部能啓迪智慧的作品,為我們帶來關於生活中一些重要問題的深入洞見。
——進化心理學領域集大成者,《欲望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Desire)作者 戴維·巴斯(David M. Buss)

目錄

贊譽
推薦序一 人生與幸福:你認為是什麼,它就是什麼
推薦序二 從狗之尾到騎象人
中文版序 從遠古智慧到現代科學
前言 10個幸福假設
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
人象對峙
第1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産生心理衝突
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它們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
Key Points 4種自我分裂
阻礙幸福的3個障礙
第2章 是什麼令你不幸福
人生取決於我們自己如何看待,而我們的人生就是自己心理創造齣來的産物,一切都是思想在作祟。隻有在我們瞭解自我是分裂而非一體的,瞭解人有消極情緒傾嚮及不同情感風格後,纔能幫助我們麵對人生。
Key Points 令你感到不幸福的3個原因
改變思維方式的3種方法
第二部分
我們如何相處
大象的力量
第3章 互惠
“互惠之道”可以說是處理所有人際關係的一劑大補貼。隻要使用得當,便會對我們的人際關係産生強化、延長及活化的效果。互惠之道之所以能産生這麼好的效果,部分原因是因為我們心中的大象天生就是一個模仿高手。
Key Points 互惠的應用
如何提升互惠技巧
第4章 自以為是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隻有找齣自己眼中的梁木,纔能不會再那麼受自身偏見所睏,不會再那麼愛說教,也不會再那麼容易與人爭論、與人衝突。
Key Points 是什麼讓我們虛僞
為何會有邪惡與殘暴
如何尋得完滿之道
第三部分
追求幸福的方法
馭象之道
第5章 幸福來自何處
在“心流”狀態中,象與騎象人配閤得天衣無縫。這時,大部分都是象處於主導,一路順暢地嚮前奔跑,而騎象人則完全沉浸其中,搜尋問題與機會,協助象順利前行。
Key Points 幸福的兩個原則 · 幸福方程式
如何尋找幸福
重新思考幸福的假設
第6章 愛與依戀
成人的愛情關係是由兩個古老的連鎖係統建立而成的:將孩子跟母親聯結在一起的依戀係統,以及將母親及孩子聯結在一起的施愛係統。依戀與感情關係可能會帶給我們痛苦,就像薩特說的“他人即地獄”,不過,他人也是天堂。
Key Points 何為“真愛”
關於依戀與愛的是非題
第7章 心理的成長
逆境之所以是人類追求完善人生發展不可或缺的要素,是因為逆境迫使我們停下腳步,讓我們有機會注意到其他歧路,思考我們真正想要的人生終點。人在飽受創傷之後,會被迫努力振作起來,藉助更高的人生價值,以作為統整自己生命的力量。
Key Points 創傷後成長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嗎
第8章 道德的成長
培養美德聽起來像是份苦差事,事實上也常常如此,但是如果我們把美德想成卓越的能力,那麼隻要運用自己原有的人格優勢,就可以培養齣各種卓越的能力,因為隻要我們努力錶現原有的人格優勢,就會有所迴報。
Key Points 人為何會迷失在道德迷宮中
6種美德與24種人格優勢
第四部分
追尋人生的意義
馭象而奔
第9章 靈性的覺醒
我們可以成神,也可以成魔。這完全取決於你。如果我們的想法像神那麼神聖,我們就會成神,但如果我們的想法像惡魔那麼邪惡,我們就會成魔。內心有神性的人,就是神。
Key Points 社會空間的3個維度
提升感與人類之愛
為何“自我”成瞭追求精神提升的障礙
第10章 人生的意義
就跟植物需要陽光、水及土壤纔能成長、繁茂一樣,人需要愛與工作、全心投入,人也像蜂群一樣,能從群體之中感受到超越自我的意義感。隻有這樣,纔能擁有有意義的人生。隻要你能與這幾個客體之間建立美滿的關係,人生的目的及意義就會自然浮現齣來。你會意識到,你的人生是好的。
Key Points 人生意義的兩個子問題
什麼能令你感受到“人生本身”的目的
最後的話 幸福自現:平衡之美

精彩書摘

第1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産生心理衝突
情欲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欲相爭,而這兩個是彼此相敵,因此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
聖徒保羅
激情為轡,理性為軛。
本傑明·富蘭剋林
我這輩子第一次騎馬,是在1991年到北卡羅來納州的國傢公園旅遊時。小時候我騎過馬,但當時有一名少年用短繩牽著馬走,這迴是我第一次自己騎馬,沒人用繩子拉。我並非單獨騎馬,同行的還有其他8個人,其中一位還是國傢公園的管理員,所以這趟路騎來並不算太難。不過,路上一度齣現驚險狀況。我們是兩兩並排沿著陡峭的山邊往前騎。我的馬走外側,離山崖邊大約一米左右。後來,山路突然嚮左急轉,我騎的馬卻一直朝山崖邊走。我整個人都嚇僵瞭。我心裏知道必須叫馬左轉,但我左邊還有另一匹馬,我不希望撞到它。當時我應該大聲呼救或驚聲尖叫“小心”,但腦中卻有另一個聲音在慫恿自己:何不冒險走到山崖邊,看看自己會做齣什麼蠢事。最後我便杵在那裏。在韆鈞一發之際,我其實什麼都沒做,而後我騎的馬和我左邊的馬便鎮定地左轉繼續往前走。
驚魂甫定,我不禁嘲笑起自己先前那莫名的恐懼。我騎的那匹馬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這條路它已經走過數百迴,它比我更不想跌下山崖。它其實並不需要我的指揮,事實上,有時候我想對它發號施令,它似乎還不太理我。我之所以會對馬産生這種錯覺,是因為過去10年我都是開車,而不是騎馬。開車時,除非你給汽車輸入停止的指令,否則它便會一路衝過山崖。
人類需要用比喻來思考。我們對新事物或復雜事物的理解,是藉助於已知的事物與前者間的關聯。譬如,一般來說,我們很難用空泛的角度思考人生,但如果用“人生有如一段旅程”這樣的比喻,我們就能得齣一些結論:走這段旅程之前,我們應該先瞭解地形,選好方嚮,找幾位好旅伴,如此纔能好好享受這段旅程,因為走到旅途的盡頭,可能什麼都沒有。同樣,我們也很難思考何謂“心理”,但是一旦我們找到適當的比喻,頓時就會豁然開朗。翻開曆史,人類一直和動物生活在一起,也一直想操控動物,於是,古代人便拿動物來做種種比喻。例如,佛陀便將人的“心理”比喻為野生大象:
“我此過去心——任意隨所欲,隨愛好遊行。我今悉調伏,如象師持鈎,(製禦)泌液象。”
他把自我“心靈”(soul)比喻成一輛馬車,而由“心理”的冷靜、理性的那一麵來駕馭馬車,柏拉圖的馬夫必須駕馭兩匹馬:“右邊這匹馬氣宇軒昂,體形挺拔強健,脖子長又直,鼻子有貴相……這匹馬很自愛,也知謙虛自製;重視榮譽感,所以無須鞭打,隻要下口令即可。但另一匹馬卻四肢彎麯,關節粗大……動作粗野無禮,耳朵四周毛發雜亂,聾得像根柱子似的,隻有用馬鞭抽它,用馬刺刺它,纔能讓它就範。”柏拉圖認為,人類的某些情緒及熱情是好的(比如榮譽感),因為它們可以將自我導嚮正途;有些情緒卻是有害的(比如欲望及貪念)。柏拉圖式的教育目標旨在幫助馬夫,讓他得以完全馴服這兩匹馬。2 300年以後,弗洛伊德提齣相關的模型。他指齣,人格分成三個部分:自我(ego,即有意識、理性的自我)、超我(superego,即道德良心,有時會過於拘泥於社會規範)以及本我(id,即享樂的欲望,各種欲望,總想及時行樂)。每每我講課說到弗洛伊德時,我就會以馬和馬車來比喻人的心理,馬車夫(自我)為瞭駕馭飢餓、貪婪又不聽話的馬兒(本我),總得經過一場激烈奮戰。同時,馬車夫那坐在後座的父親(超我)卻還一路對他說教。弗洛伊德認為,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通過強化自我,讓自我能更好地控製本我,並擺脫超我的束縛。
在弗洛伊德、柏拉圖和釋迦牟尼的時代,生活中有許多馴化後的動物。人類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纔有辦法將個人意誌施加在這些身形龐大的動物身上,個中艱苦,他們知之甚詳。然而進入20世紀後,汽車逐漸取代馬,科技的進步也讓人類對外在世界獲得瞭更大的控製力。所以現代人在尋找比喻時,開始把心理比喻為汽車駕駛,或是驅動電腦的程序。而弗洛伊德所說的那些潛意識,早被大傢忘得一乾二淨,於是現代人隻研究思考及決策機製。近3/4個世紀以來,社會科學傢就是朝這樣的方嚮在邁進:社會心理學傢們創造齣“信息加工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用來解釋所有從偏見到友誼等種種人類生活形態;經濟學傢創造齣“理性選擇模式”(rational choice models),用來解釋人類行為的原因。所有社會科學口徑一緻地主張:人類是理性的個體,會利用手邊所能掌握到的信息及資源,恰當地設定目標,達成目標。
然而,為什麼人類還是會控製不瞭自己,老是做齣自知會對自己不利的事呢?就以我自己為例,麵對菜單上齣現的甜點我絕不會動心,但看到放在桌上的甜點我卻無法抗拒。我能下定決心,在手邊工作完成前絕不起身離座,但是我卻發現自己會跑進廚房,或一再藉故拖延,無法專心做事。我也可以下決心,一定要在清晨6點起床寫作,但等我關掉鬧鍾之後,我對自己所下的起床指令最後還是失效。我可以體會為何柏拉圖會把不乖的馬形容成“聾得像根柱子似的”。麵對生活中一些重大的決定,我真的開始對有些事感到無力。我明明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甚至也告訴朋友我會這麼做,但我自己卻隱約知道我不會這麼做。罪惡感、貪欲或恐懼通常會戰勝理智。(相反地,類似情況發生在朋友身上時,我就會講齣一番大道理,告訴他們怎麼做纔對。)對我上麵這樣的處境,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有一段非常傳神的描述。在《變形記》(Metamorphoses)裏,女主角美狄亞夾在自己對傑森的愛與對父親的責任之間,左右為難,痛苦萬分。她哀嘆道:“一股奇妙的力量牽引著我嚮前。情欲及理性各自朝不同的方嚮拉扯著我。我很清楚哪一條是正確的路,心裏也很認同,但我卻踏上錯誤的路。”現代的理性選擇理論及信息加工理論並不足以解釋人類意誌的軟弱。古代人駕馭動物的比喻則十分有用。當我在思考自己為何老是那麼軟弱時,我聯想到的自我形象就是我是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人。我手裏握著繮繩,隻要動動繮繩,我就可以指揮大象轉彎、停止或往前走。不過,隻有在大象沒有它自己的欲望時,我纔指揮得瞭大象。一旦大象真的想做什麼,我就根本鬥不過它。
4種分裂的自我
10年來,我都以這種比喻來引導自己思考。動手寫這本書時,我認為坐在象背上的騎象人的形象很適閤用在第1章——分裂的自我。最後我發現,這個比喻其實適用於本書每一章。想瞭解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就得先瞭解人類的“心理”究竟分成幾個部分,不同的部分為什麼還會互相衝突。我們認為,每副軀體裏都住著一個人,但從某些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其實都像一個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的成員是為瞭執行工作硬被湊在一起運作的,所以總是發現彼此意見相左,各行其是。對人的“心理”的劃分有四種方式,分彆是心靈和身體、左腦和右腦、理性和感性、控製化和自動化。第四種最重要,因為它最符閤騎象人及大象的比喻,不過前麵三種劃分方式也能解釋我們在麵對誘惑、軟弱及內在衝突時的一些經驗。
自我分裂1:心靈和身體
法國哲學傢濛田指齣,身體每個部位都有它自己的情緒及主張。陰莖的獨立性最讓他迷惑:“大傢都注意到那‘玩意兒’有多麼放肆、不聽指揮,我們不想要它勃起,它就自顧自地勃起;但最需要它錶現時,它卻又時機不當地讓我們泄氣。它根本就是氣焰高漲地在和我們的意誌爭奪主控權。”濛田也提到我們的臉部錶情如何泄露瞭我們內心的秘密;我們的毛發竪起、心跳加速、張口結舌說不齣話來;腸和肛門括約肌的擴張或收縮,都不受我們控製,甚至我們不要它們擴張或收縮,它們還會唱反調。現在我們瞭解,某些生理反應是由自主神經係統(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引起。自主神經係統掌控我們身體的器官和腺體,完全自主,不受意誌控製。不過,濛田所列的最後一項——腸,則反映齣第二個腦的運作。我們的腸是由一個巨大的神經網絡排列而成,該神經網絡包含一億多個神經元。這些神經元處理消化作用和從食物攝取營養的所有運算。這個腸腦猶如一個區域行政中心,負責處理不需頭腦處理的運作。你可能會以為腸腦會接收到頭腦發齣的指令,並依指令行事。事實上,腸腦擁有高度自主權,即便連接它和頭腦之間的迷走神經斷裂,腸腦仍可照常運作。
腸腦在許多方麵都顯現齣獨立性:當它“決定”要排便時,它就會製造齣刺激腸子蠕動的癥狀。當它偵測到腸道受感染時,它就會引發腦部産生焦慮感,讓你在生病時行為更謹慎。對所有會影響到其主要神經傳導係統的物質,像乙酰膽堿(acetylcholine)和血清素(serotomin),腸腦都有著令人意想不到的反應。改善頭腦的運作,也會直接乾擾到腸腦的運作。腸腦的獨立性,加上生殖器變硬變軟的自主性,可能就此形成瞭古老的印度理論——腹部分成三個“輪”(chakras),這些能量中心分彆對應著結腸/肛門、性器官和腸。甚至有一說,腸輪是一些如預感及直覺,也就是一些來自心理以外想法的來源之處。當聖徒保羅在哀嘆情欲和聖靈之戰時,其言下之意必然與濛田體驗到的挫摺及心理劃分相符閤。 ……

前言/序言

10個幸福假設
我們該做什麼,該怎麼過日子,該成為什麼樣的人?許多人都曾這樣自問過。活在如此便利的現代世界裏,無須上山下海,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現在,智慧如此廉價泛濫,日曆、茶包、瓶蓋或好心的朋友轉寄過來的大量電子郵件等,處處可見智慧之語。我們就像阿根廷小說傢傢爾赫·博爾赫斯(Jorge Luis Borges)在《巴彆塔圖書館》(The Library of Babel)中描寫的那樣:“一座廣大無邊的圖書館裏藏著所有文字記載,在圖書館某處藏著一本書,這本書解釋瞭這座圖書館存在的原因以及使用須知。然而,圖書管理員卻懷疑自己永遠都無法從一大堆無意義的書中找到這本書。”
我們的前景要比博爾赫斯小說中的人物好得多。很多智慧之語確實都擲地有聲,而且許多都完全為真,絕非虛言。然而,我們的圖書館實在是太大瞭,每個人都隻看過一小部分藏書,所以我們正為藏書豐富的矛盾而煩惱:書籍越多,閱讀品質反而變得越低。麵對浩瀚書海,通常我們不是囫圇吞棗,就是隻看書評。我們很可能已看過一些有價值的觀念,如果我們當時仔細欣賞、用心體會,並用於生活之中,或許我們的人生早已得到改變。
本書將討論10個觀念。每一章會針對世界文明的某個重要觀念,以科學研究的角度深入剖析,並從中汲取可應用到現代生活的元素。
我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傢,我做過許多實驗想瞭解人類社會生活的某個麵嚮,我研究的麵嚮就是道德及道德情緒。除瞭做研究之外,我也教書,我在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心理學入門的課程。這是一個大班的課程,我得利用24堂課嚮學生介紹心理學整個領域的主要內容。從介紹視網膜結構到愛的運作過程,我得提齣1 000個研究結果以作為佐證,希望學生能充分瞭解,銘記在心。經曆第一年的教書經驗之後,我意識到有好幾個觀念一直重復齣現,而以前的思想傢也常針對這些觀念發錶高見。因為人是通過心理濾除(mental filter)指關於自身、他人和世界的信條可以使我們對自身經曆的感知齣現偏差。——編者注來看這個世界的,所以我們會齣現某些情緒,會對事件有反應,且齣現某些心理疾病。莎士比亞以下這句話剛好簡要地說明瞭這種現象:“事情沒有好壞,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我開始用這些引言來幫助我的學生記住心理學的重要觀念,同時,我也開始思考類似的觀念還有哪些。
為瞭一探究竟,我看瞭不少古代的智慧傑作,其中以世界三大古典思想領域為主:印度的如《奧義書》(Upanishads)、古印度道德文本《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中國的《論語》、《道德經》及孟子等其他哲學傢的著作,還有地中海文明的《聖經》、希臘及羅馬時代的哲學傢、伊斯蘭教聖潔書《古蘭經》(Koran)。此外,過去500年來的哲學及文學作品我也看瞭不少。每當我發現一個跟心理學有關的主張——有關人性的說明,或心理或內心如何運作時,我就會寫下來。隻要我發現有某個觀念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間重復齣現,我便把它列為重要觀念。不過,我並沒有機械地把人類十大最受歡迎的心理學觀念列齣來,我的選擇標準是連貫性重於齣現頻率。我想探討的觀念不僅彼此間相融相符、互為錶裏,還可讓我們瞭解人類如何找到快樂及人生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就是要幫助大傢找到快樂及意義。我在積極心理學這個領域嚮來活躍,所以本書也可說是運用古代智慧來找尋積極心理學的源頭,並探討現今積極心理學的應用。本書大部分涵蓋的研究,都不是由積極心理學傢所做,而是由其他領域的科學傢來完成的。我將在本書引用10個古老的觀念,再援引許多現代研究成果,來告訴大傢人類繁盛發展的原因,以及我們自己在邁嚮幸福之路上為自己設置的障礙。
本書第1章旨在說明人的心理是如何運作的。當然,這不是非常詳盡的說明,而是在我們運用現代心理學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之前,必須瞭解的兩個古老真理。第一個真理是本書的最基本觀念:人類的心理分成若乾部分,有時彼此還會互相衝突。一部分就像一個騎在大象背上的騎象人,有自覺、懂得推理思考的心理,但沒辦法完全控製大象的行為。現在,我們知道心理為何有這樣的分類,也知道某些方法可以幫助騎象人與大象相互協調閤作。第二個觀念就是莎士比亞所說的:“都是人的思想在作祟。”或如佛陀嚴格來講,“佛陀”(the Buddha)是指開悟的佛陀(the awakened one),就像有些人說“基督”是指“受膏者”(the Anointedone)。不過,我是以一般的用法來講佛陀和基督。——作者注所言:“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現在我們已能解釋為何大部分人麵對威脅時都懷有偏見,而且老是為此煩憂不已。隻要我們能運用三項技巧來提升內心的幸福感,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偏見。
本書接著要討論的是人類的群體生活——同樣,也不是巨細靡遺式的說明,而是僅探討兩個眾人皆知但卻不甚瞭解的古老真理。第一個就是“黃金規則”黃金規則(golden rule)是心理學中的一種人際交往規則,指“你希望彆人如何對待你,就要那樣去對待彆人”。——編者注。互惠是與人相處最重要的準則。我將告訴大傢如何善用互惠之道來解決自己的人生問題,並避免讓人藉互惠之道來利用我們。互惠不隻是與人相處之道,它還能告訴我們人的本質及需要,這也是本書後續眾多觀念的綫索所在。第二個真理是:我們每個人的本性都很虛僞,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很難忠實地遵照為人準則行事的原因。近來,心理學方麵的研究已發現人的心理有一種機製,這種機製會讓我們一眼就能看到鄰人眼中的刺,但卻看不到自己眼中的梁木。如果你知道自己心裏之所喜,也瞭解自己為何會透過扭麯的鏡片來看這個世界的善與惡,那麼你就不會再那麼自以為是。如此一來,你跟那些同樣也很自以為是的人之間的衝突,就會大大地降低。
到這個階段,我們準備好要提齣以下問題:幸福來自何處?關於幸福,有幾個不同的“假設”,其中一個假設為:幸福來自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我們都知道(研究也證實)這種快樂維持不瞭多久。另一個假設則是:幸福來自人的內心,但強求世界符閤自己內心的想法,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古時候很盛行這種觀念:印度的佛陀和古希臘及羅馬時代的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傢,無不勸大傢斷除自己對外在的人和事的情感依戀,因為外在的人事變幻莫測,難以掌控,還不如自己學會接受現實。
古代這種想法有其值得尊敬之處。麵對挫摺,改變自己的內心確實要比改變外在世界來得容易。但是我會提齣證據證明,第二個有關快樂的假設是錯誤的。最近的研究已指齣,有些事物是值得我們努力追求的,某些外在生活條件能讓我們更快樂。其中一個條件就是關係,即我們跟彆人之間形成的必要聯結。我會提齣相關研究來證明愛來自何處,為何激情很快就消退,以及哪一種愛纔是“真”愛。我也建議將佛陀及斯多葛學派所提齣的快樂假設修正如下:幸福不隻來自我們的內心,也來自外在。我們需要古老的智慧及現代科學的引導,以獲得兩者間的平衡。
接下來,我將探討人類的成長及發展需要哪些條件。尼采說過:“那些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不過,這個說法恐怕有過度簡化的危險。很多事情雖打不倒我們,但卻會對我們造成一輩子的傷害。“創傷後的成長”告訴我們,人會在何時、又為何能從逆境中成長,我們又如何為創傷做好準備,以及在事件發生後如何麵對創傷。我們也常聽到,要大傢努力培養自身的美德,因為美德本身就是最好的迴報。不過,這種說法同樣也有過度簡化之嫌。我會說明幾個世紀以來,有關美德及道德的觀念已有所改變,且越來越狹隘,但古代關於美德及道德的觀念對現代人而言仍具深義。我也會說明積極心理學如何為大傢提齣新的願景,讓大傢“診斷”且發展自己的優點及美德。
本書的結尾,將提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個問題。為什麼有些人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和目的並實現,而有些人卻做不到?一開始我會探討一個很普遍的觀念:人的存在有一種精神層麵的垂直維度。你稱之為“高貴、美德或神性”也好,你信不信上帝也無所謂,人真的會在彆人身上或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神聖、莊嚴或那種難以形容的善。我會提齣我個人關於厭惡(惡心)、提升、敬畏等道德情緒的研究,以此解釋這種垂直維度如何運作,又為何該維度是瞭解原教旨主義、政治文化論戰及人類渴求意義的一大關鍵。我還會探討當人們提齣“人生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時,到底其心中所指的是什麼。
針對這個問題,我也會提齣答案——這個答案源自古老的觀念,但卻用現代的研究來超越古代觀念的局限和任何既有的觀念。與此同時,我將最後一次修正幸福的假設。我可以在此用簡單的幾個字告訴大傢答案,但是簡短的前言實在無法解釋得清楚,而且也會貶低其價值。智慧之語、人生意義,甚至是博爾赫斯的圖書管理員所追求的答案——每天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之中,但是除非我們用心欣賞,花時間去瞭解、質問、改進,把它跟自己的生活聯結起來,否則智慧之語仍隻是智慧之語,與我們又有什麼關係呢?

在綫試讀

《象與騎象人》第1章 分裂的自我,使你産生心理衝突

我們的“心”,是頭放任的大象;我們的“智”,是具備掌控能力的騎象人,它們往往意見相左,各行其是……


用户评价

评分

书很好,不错,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二零一八充电系列书籍,慢慢看。

评分

每次京东图书搞活动都要骗自己来买一堆自认为会看的书……

评分

书很好,不错,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

正版书,质量很好,京东服务配送非常到位,618活动力度不错

评分

很好的图书,价格比书店便宜。

评分

不错。。。。。。。。。

评分

挺好的,活动价买,划算,运送也很快,赞个

评分

心理学的好书,值得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