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紀聞

讀書紀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大年 著
圖書標籤:
  • 讀書
  • 紀聞
  • 文化
  • 隨筆
  • 閱讀
  • 思考
  • 文學
  • 知識
  • 成長
  • 記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969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1520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九州书系:口述历史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1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讀書紀聞》是讀書劄記,考證“人文主義”一詞的來源,闡釋文藝復興人文學者瓦拉對“君士坦丁贈禮”的辨僞,介紹英國文豪佩皮斯其人其事,以及談對《資治通鑒》鬍三省注的閱讀體會。還有幾篇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教育傢和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文字清新流暢,娓娓道來,說理透徹,材料豐富,體現瞭一個優秀人文學者的淵博知識、研究水平和卓越的敘事功力。

目錄

人文主義二三事
瓦拉和“君士坦丁贈禮”
人文主義者論教育
佩皮斯這個人
《通鑒》鬍注及其他

精彩書摘

  人文主義二三事
  “人文主義”是大傢在討論西方文學的時候常用的詞。但是對於這個詞的來源和它本初的意思,說的人和聽的人都很少問。其實是應該問的。
  人文主義原本所指的是一種興趣以及由它引起的探求,也可以說是一種學問,但是它的目的和方法跟現代所謂的學問不盡相同。這種學問的對象是古代希臘和羅馬的語言文化。在文藝復興的意大利,它是人所共趨的一時顯學,後來逐次北漸,浸染整個西歐,形成瞭前所未有的文化潮流。說前所未有,隻是就規模而言。在此之前的一韆年間,雖然古希臘文在西歐基本上失傳,拉丁文卻一直為各國的文化人所沿用。古典文化並沒有曠廢湮沒,有不少人對它感興趣並且下功夫研究,還曾幾度形成小範圍的風氣。所以“人文主義”一詞的用法,有嚴和寬的分彆。用得嚴的認為人文主義始於文藝復興;用得寬的則認為中古也有人文主義。然而寬泛和嚴格隻是現代人因推求古事而産生的分歧。當年的歐洲人研究古典文化,不論是時處中古還是文藝復興,也不論是特立獨行還是從眾隨俗,都不知道自己心企力竟的學問叫做“人文主義”。因為人文主義是十九世紀纔有的說法。查《牛津英文詞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Humanism ”條,義項四,可知這個詞在英文裏最早齣現是在十九世紀初,詞源跟德語“humanismus ”有關係。至於“humanismus ”在德語裏從何而來,那就不是英文詞典的事瞭。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由德國移居美國的學者科利思泰勒(Paul Oskar Kristeller )為英文的讀者澄清瞭這件事。他說,在1808 年,有一位名叫F. J. Niethammer 的德國人寫文章,呼籲人們重視中學裏的希臘文和拉丁文的的教育。這兩種古典語文課程所傳授的知識,他閤稱之為humanismus ,也就是“人文主義”,以區彆於其他內容比較晚近,比較切閤實用的課程。1 希臘文、拉丁文在學校裏已經教瞭幾百年瞭,何以要為它們起這樣一個新的,抽象的名字?大概是因為“人文主義”能夠概括這兩門學問所共有的特性,標榜它們的精神,就像物理、化學、地理被叫做“科學”一樣。科利思泰勒又說,Niethammer 雖然是自鑄新詞,卻並不是漫無所據。他依憑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拉丁文中常見的兩個詞語:humanista 和studia humanitatis 。兩者之中,studia humanitatis 的曆史更久一點,在古典拉丁文裏就有。Humanitas (humanitatis 是它的所有格)的意思大緻相當於漢語裏的“教養”。Studium(studia 是它的復數)指的是研習,追求。兩個詞閤起來,似乎可以翻譯成“文化修養”。這個詞語在古典拉丁文裏並不是很多見,現代的學者追溯詞源,要花不少功夫纔能找到一些齣處。且它所指的修養並不一定來自學校,跟課程設置就更無關聯瞭。從十四世紀末開始,對古典語言文化的研究在意大利逐漸興盛,有誌於此的人藉這個古語來標榜自己的追求,爭取支持,號召同道,它因之也就得到瞭推廣普及。這個詞語多見於文藝復興時期,還有一層原因。此時的意大利已經是“去古甚遠”,要通曉古典語言文化非有專門的訓練不行。因此studia humanitatis 不僅是指個人私下裏對古典語文的研究,而越來越多的時候是指學校裏傳授這門知識的課程。課程的內容除瞭語法、修辭,還有詩歌、曆史、道德哲學。不過當時的文學、史學、哲學並沒有像今天這樣的分彆,有關它們的知識散見於各種古代的典籍,讀書就是瞭。然而文藝復興時期的studia humanitatis 就是當今人文學科的前身,所以叫它“人文學”也未嘗不可。再說“humanista”這個詞。它雖然是拉丁文,卻是文藝復興時期纔有的。它的意思在後世,尤其在現代,越來越高尚,響亮。可是科利思泰勒告訴我們,這個詞在方生之時僅僅是一個俚語,也就是俗名,在意大利的學校中流行,被用來稱呼人文學的教師和學生。這裏把它譯作“人文學者”,是為瞭跟“人文學”連類而及,稱說方便。其實humanista 就是大傢在談論文藝復興的時候常常提到的“人文主義者”,不過當時還沒有“主義”,“主義”是四百年以後纔生齣來的。2 在當時的口語裏,humanista 大概跟今天中國校園裏常聽見的“教英語的”, “學中文的”差不多,是一個很平常,也很平淡的稱呼。它剛剛興起的時候說不定還帶有嘲笑、調侃的意思,就像英語裏的puritan (清教徒),因為人文學是新事物,難免有人看不慣。說humanista 起源於俗名,還因為它最早是意大利語umanista 。後來用得多瞭,連正式的文件也用這個詞,纔把它轉寫成拉丁文。當時盛行把日常用語拉丁化,用拉丁文給孩子起名在稍有文化的傢庭是常事,已屆成年而又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拉丁文的也大有人在。布剋哈特的名著《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文化》成於十九世紀,其中專有一節論述這種風氣,雖然他並沒有談到humanista 的轉寫。3“人文主義者”本是俚俗之詞,後來以這個稱號自承的人未必都知道。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沈从文向往抽象的抒情,因为他对时间流变的偶然性与随机性念兹在兹——美好的事物不见得留存得下来,成为道统美典。而他将抒情等同于一种情绪的体操,一种面向世界纷扰,心理学或生理学的“梦呓”,他是企图向情的“唯物”面靠拢了。沈从文对抒情的议论因此显示他与他所身处的时代间迫切的相关性。甚至他有意压下《抽象的抒情》这篇文章,选择缄默,也成为一种另类的,与历史(没有)对话的方式。

评分

哈哈看了一下,书不错!

评分

如题所说,但就是贵啊,这么薄的一本书都这么贵。

评分

提高素质很有帮助哦,值得咨询认真的阅读

评分

  然而中国又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这种文体远比受历史书写的其它文类起源更早,甚至比历史书写本身都更早——“诗”从言,其始应是上古歌谣;而“史”虽然也有所谓“左史记言”的传统,但其真正确立,是与文字书写逐步取代口头传统、及官僚国家的成长同步推进的。从源流上说,中国的诗歌从《诗经》时代起一直有着顽强的抒情传统,足使其具备史学之外的独立性。作为诗歌典范的《诗经》、《离骚》都与“诗史”沾不上边,因此也就不奇怪为何“‘诗史’概念自诞生开始,就和《春秋》义理以及‘缘情’理论产生了关联。这种关联,在‘诗史’概念随后的发展过程中,非但没有断裂,反而时常纠葛在一起,成为历代‘诗史’说中常新的话题”(本书p.15-16),因为“诗史”的原型典范只能追溯到《春秋》而不是《诗经》,只有前者才能赋予它正当性。但也正因此,批评者遂抬出《诗经》原型作为终极武器,杨慎《升庵诗话》就是明证:“唐人主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理,去三百篇远。”像王夫之干脆强调所有与“情”无关的,都与诗歌没关系,不应入诗也不是诗。但撰有《诗集传》的朱熹对《诗经》的理解,却不单认为它是抒情诗的文学典范,而是将其视为”经“的。这其中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即使是赞同主张“诗史”者,也要从“春秋笔法”获得支持,双方实际上都在“发明”传统,而非认为宋人“诗史”说是一种革命性的新事物和新传统。

评分

《六合丛书读书纪闻》是读书札记,考证“人文主义”一词的来源,阐释文艺复兴人文学者瓦拉对“君士坦丁赠礼”的辨伪,介绍英国文豪佩皮斯其人其事,以及谈对《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的阅读体会。还有几篇谈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和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文字清新流畅,娓娓道来,说理透彻,材料丰富,体现了一个优秀人文学者的渊博知识、研究水平和卓越的叙事功力。

评分

哈哈看了一下,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