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物與文化反思

現代人物與文化反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質平 著
圖書標籤:
  • 現代性
  • 文化研究
  • 人物研究
  • 反思
  • 社會思潮
  • 當代文學
  • 文化批評
  • 思想史
  • 人文社科
  • 現代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1081844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0932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2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現代人物與文化反思》收錄瞭周質平先生多年來有關現代學人與文化反思方麵的文章,共分三個部分。人物研究中涵蓋瞭鬍適、林語堂、趙元任、餘英時等現當代學術史上的重要學者,論述著重在思想史層麵的分析。語文發展的內容,重點關注現代中國漢字命運的探討以及簡化字、世界語等話題,對百年來的語文發展提齣獨特的見解。隨筆雜文部分,匯集瞭作者近20年來文化反思方麵的文章,內容精練,論斷清晰,為讀者提供瞭新的觀察視角。

作者簡介

  周質平,1947年生於上海,1970年東吳大學中文係畢業,1974年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1982年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東亞係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晚明文學與思想。著有Yuan Hung-tao and theKung-an School,《公安派的文學批評及其發展》,《鬍適的情緣與晚境》、《鬍適叢論》、《現代人物與思潮》、《儒林新誌》等;主編《國史浮海開新錄:餘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鬍適早年文存》、《鬍適未刊英文遺稿》、《鬍適英文文存》等。

目錄

人物研究
林語堂的大關懷與小情趣
前言
快樂是無罪的
林語堂與魯迅
從白話文到簡體字
林語堂筆下的孔子與儒教
從異端到基督徒
林語堂的抗爭精神
從提倡小品文到爭取言論自由
民主自由與反共産思想
林語堂與小品文
提倡小品文的背景和動機
林語堂文字的風格
氣節與學術——論馮友蘭的道術變遷
以氣節論人是殘酷的
哲學隻是一種遊戲和工具
相互的戲弄和侮辱
最後的一擊
結論
難進而易退——鬍適的大使歲月
……

精彩書摘

  快樂是無罪的
  在中國傳統禮教下成長的人,往往對快樂有一定程度的罪惡感,似乎一個成大功,立大業的人,必須先經過一番苦難,孟子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這種思想韆百年來深入人心,“苦難”已不再是個中性的詞語,而是帶著一種道德上的崇高。一種舒適愉快的生活,則有可能被視為墮落的開始。所以“享樂主義”,在中文詞匯中,多少帶著頹廢或不道德的意味。然而,人誰不圖舒適,誰不圖享樂。給苦難以一種道德的含義,往往是鼓勵僞善,不能坦然地承認人性是貪圖舒適和享樂的。
  在林語堂的作品中,他謳歌快樂,追求生活的舒適,在他看來,這是人欲,也是天理。他絲毫不掩飾人性中的欲念,也絲毫不以有此欲念為羞恥。他雖然不提倡縱欲,但也不主張節欲。欲可導,而不可抑。在《生活的藝術》(The Importance of Living)一書中,特立《生命的盛宴》(The Feast of Life) 一章,提齣快樂並不分精神與物質兩種,這兩者是一物的兩麵,是閤而為一的。而所謂精神上的快樂並不高於所謂物質上的快樂,就如欣賞音樂和抽煙鬥,究竟何者是精神,何者是物質,是無從分起的。在他看來,強分快樂為精神和物質,“是徒增紛擾,是不智的,也是不真實的”。(Is it possible to regard the enjoyment of music which we call art, as decidedly a higher type of pleasure than the smoking of a pipe, which we call material? This classification between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leasure is therefore confusing, unintelligible and untrue for me.) 打破精神和物質的二分法,也就能對理欲、情色給以更閤乎人性的界定。他在1929年寫《機器與精神》一文時,就已提齣:“大凡說哪一方麵是物質文明,哪一方麵是精神文明,都是過於籠統膚淺之談,無論何種文明都有物質與精神兩方麵。” 這種“心物閤一”,“靈肉一體”的看法,是林語堂人生哲學的基本觀點。
  在林語堂的哲學裏,特彆看重“情”字,他在《生活的藝術》中,多次徵引張潮(1650–1707)《幽夢影》中“情之一字,所以維持世界,纔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這句話。 他說:“除非我們有情,否則無從開始我們的生命。情是生命的靈魂,星辰的光輝,音樂和詩歌的韻味,花朵的愉悅,禽鳥的羽翼,女子的趣韻,和學問的生命。”(For unless we have passion, we have nothing to start out in life with at all. It is passion that is the soul of life, the light in the stars, the lilt in music and song, the joy in flowers, the plumage in birds, the charm in woman, and the life in scholarship.)
  林語堂從來沒有這樣充滿感情地陳述過“理”在生命和生活中的意義。因為他瞭解一個人與自己的本能戰是無謂的(the futility of warring against his own instincts.) 他說,“我一嚮認為,生活的目的是真正的享受生活。”(I have always assumed that the end of living is the true enjoyment of it.)
  在《人類的快樂是感官的》(Human Happiness Is Sensuous)一節中,他直截瞭當地指齣,“所有人類的快樂都是生物性的快樂。這個說法是絕對科學的。為瞭免受誤解,我必須把話說得清楚些:所有人類的快樂都是感官上的快樂。”(All human happiness is biological happiness. That is strictly scientific. At the risk of being misunderstood, I must make it clearer: all human happiness is sensuous happiness.) 接著他指齣,所謂精神狀態也無非就是內分泌在起作用。而“所謂快樂,對我而言,大部分是和消化相關的。”(Happiness for me is largely a matter of digestion.)最後他很風趣地歸結於“一個人要是大便暢通,他就快樂,要是不暢通,就不快樂。”(If one’s bowels move, one is happy, and if they don’t move, one is unhappy). 林語堂用這種近乎粗鄙的語言來說明快樂的定義,是帶著一種反道學的精神的。他善於將最神聖或神秘的感覺,用最平常的字眼來進行分析和解釋。讓人領受一種“說穿瞭稀鬆平常”的快意。
  林語堂提倡享樂,但並不頹廢,他珍視生活中的每一個小情趣,《生活的藝術》第九章專講生活的享受,無論躺在床上,坐在椅子上,談話,喝茶,抽煙,熏香,喝酒,酒令,食物都專立一節,來討論這些日常生活的樂趣。因此,林語堂的享樂不同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頹廢。他痛恨說大話,說假話,他隻是說:快快樂樂地活,舒舒服服地過,沒什麼罪過。看林語堂《生活的藝術》,總讓我想起李漁(1611-1680)的《閑情偶寄》。《閑情偶寄》中,也有專講“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的篇章。 林語堂受瞭李漁的啓發是很顯然的。這樣的人生哲學並不來自西方,而是從中國傳統中滋養齣來的。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個人主義”在中國是個時髦的思想,個人的價值和自由受到空前的重視,許多知識分子批評傳統大傢庭製度是個人發展的阻礙,“傢”不但不是一個溫暖和快樂的所在,反而成瞭痛苦和罪惡的淵藪。從康有為《大同書》中,“去傢界為天民”, 到鬍適所主張的“不婚”、“無後”,都是圍繞著打破傢庭這個組織而立論的。巴金在30年代齣版的暢銷小說《傢》,更是為一個年輕人如何打破傢庭的桎梏而找到自由,作瞭最浪漫的敘述。在這樣的風氣之下,傢庭生活對許多新派知識分子來說,是不屑追求,也是不屑營造的。
  ……

前言/序言

  五四這一代知識分子所不缺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激烈的批評。陳獨秀(1880-1942),魯迅(1881-1936),鬍適(1891-1962),錢玄同(1887-1939),吳虞(1872-1949),吳敬恒(1866-1953)這一批開啓中國思想現代化的先驅學者,對中國的傳統從語言文字到文學,藝術,戲劇,孝道,傢庭製度,無一不持批判的態度。陳獨秀創辦瞭《青年》雜誌(自1916年第二捲起,改為《新青年》),成瞭傳播新思想的主要刊物;魯迅在《呐喊》自序中,以“鐵屋”來象徵中國的黑暗和封閉;鬍適則沉痛地指齣“中國不亡,是無天理”;吳敬恒要大傢把綫裝書丟進茅廁;錢玄同更主張廢滅漢字,徑用世界語取代之;吳虞則被鬍適譽為“隻手打孔傢店的老英雄”。
  林語堂(1895-1976)在這樣一個批判舊傳統的大環境裏,有他極特殊的地位。他對中國文化的態度,既不是極端的激進,也不是守舊衛道,而是錶現齣一定的依戀和欣賞。這種依戀和欣賞,在上麵所提到的一批新派知識分子當中是極少見的。當然,林語堂的依戀或欣賞並不是毫無選擇的,他和陳獨秀、魯迅、鬍適有許多類似的地方,認為中國固有的文化中,有許多不近情理的禮教習俗,需要西方文化的衝激和洗刷。但是他的態度和關懷是不同的。
  陳獨秀、鬍適、魯迅開啓瞭一個新時代,他們所談的大多是救國救民的大關懷,陳獨秀創辦瞭《新青年》,成立瞭中國共産黨,介紹瞭馬剋思主義;鬍適提倡瞭白話文,把自由、民主、科學注入瞭新思潮;魯迅立誌用小說和雜文來拯救中國人的靈魂。他們很少談個人哀樂,身邊瑣事。在林語堂的著作中,我們看不到太多“大關懷”,他是以談“小情趣”見長的。
  在充滿新舊的衝突和東西文化矛盾的大環境裏,我們經常看到的是,“打倒舊禮教”,“廢滅漢字”,“文學革命”,“全盤西化”這類帶著相當“殺伐之氣”的字眼。林語堂很少橫眉竪目地要“革命”,要“打倒”。他能從新舊之間看齣調和共存的可能,而不是互相傾軋,你死我活。
  林語堂對英語讀者影響最大的著作是《吾國與吾民》(My Countryand My People),在這本書裏,他經常錶現齣對舊中國的一種追懷;和他對身處當代中國的一種無奈。他往往透過古今的對比,來說明現世的墮落。林語堂的烏托邦不是在將來,而是在過去。在晚明袁宏道(字中郎,1568-1610),張岱(1597-1679)等人的小品裏,他不但找到瞭文章的範本,也找到瞭,在他看來,是閤理的生活內容和人生態度。

用户评价

评分

设在复旦大学的自提点很方便

评分

评分

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评分

  陈独秀、胡适、鲁迅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他们所谈的大多是救国救民的大关怀,陈独秀创办了《新青年》,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胡适提倡了白话文,把自由、民主、科学注入了新思潮;鲁迅立志用小说和杂文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他们很少谈个人哀乐,身边琐事。在林语堂的著作中,我们看不到太多“大关怀”,他是以谈“小情趣”见长的。

评分

信赖京东 物美价廉

评分

查理芒格的智慧,前人的一些经济理财的书籍还是要看看的

评分

周质平的作品都有一定价值

评分

不错蛮好的!

评分

长安汉宫。一位小黄门(内臣)正在机密地传递一个消息:今日是大司徒王允六十大寿,王公聊备薄酌请列位旧臣晚间聚饮,此事万勿惊动董太师……受邀大臣们个个欣喜又感叹,他们意识到王司徒此宴绝非仅仅是聚饮,必有要事密商!校尉曹操因为官职低微未受到邀请,但他敏锐觉察到:那些受邀者都是前朝重臣、帝党心腹,自己之所以被拒并非因为官职低微,而是因为“品行轻贱”,在重臣眼里,曹操早已沦为国贼董卓的鹰犬了!当天晚上,曹操竟然不请自到叩门相贺,非要入府为王允祝寿不可,此举令王允大为惊愕,区区校尉竟然如此不守礼法、厚颜无耻?但曹操此举又让王允无可奈何,总不能将携礼相贺的宾客撵出门哪,最后只好准许曹操入府,在席末为他设一小几。曹操对众臣的鄙视的目光视而不见,昂首入席,毫无愧色的落座!众臣饮到热烈处,王允忽然放声痛哭:“今日不是老夫的生日,却是汉帝的忌日,是我等汉臣的末日啊!”原来,董卓入京篡政后,少年汉帝饱受屈辱,竟然沦为董贼掌上玩物,奸雄当道鹰犬横行,致使汉家四百年江山惨遭崩坏,忠臣们如处末路。王允的痛不欲生,顿时勾起众臣满腔悲愤,他们个个涕泪交流,痛骂董卓窃国乱世……于是,好端端的一个喜宴竟然搞得如丧考妣!这时,末座的曹操却抚掌大笑:满座大丈夫,尽做女儿态。列位公卿就是从天黑哭到天明,难道能把董贼哭死?曹某不才,弹指间便能取董贼首级,悬于宫门!……王允大怒,将口出狂言的曹校尉赶出了大堂。然而寿宴刚散,王允却又急忙将曹操单独请入密室,向他深深致歉,说:刚才人多口杂,老夫不便细询。孟德可有诛贼妙策?曹操得意地告诉他:你们这些公卿误解我了,我岂是卖主求荣之徒。我之所以屈身事贼,就是为了乘间杀贼!……而现在曹操已深得董贼信任,直入内廷而无需禀报。但是董卓内衣里总有贴身铠甲,寻常刀剑不能伤。曹操听说大司徒有一口祖传七星刀,削铁如泥。如借于曹某,定能乘间剌贼。曹某宁死无悔!……王允万想不到曹操竟有如此壮志,他急忙再整酒席款待,并取出那口祖传的七星宝刀,跪地感泣:曹公如能手刃奸贼,则功盖天地,万世不朽!曹操见这把短刀外表极为普通,甚感不解。王允把三面铜镜叠到一块,挥刀剌下――只见三面铜镜竟然跟烧饼那样全部穿在刀上!王允告诉曹操,此刀出自战国年间铸剑大师干将、莫邪之手,某年天降流星,干将、莫邪取流星中的陨铁千锤百炼,铸造两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太阿、乙干。当两柄宝剑铸完,剩下陨铁仅再锻制一把短刀。万不料这刀竟比宝剑更为锋利。于是干将把宝剑献给吴王,自己携短刀亡命天涯……后人只知道太阿剑名满天下,而这柄七星刀却一直是孤独寂寞,不为人识。曹操见刀大喜,慨然道:昔日宝刀未逢其主,而三天内,曹某必使此刀名垂青史,血溅长虹!翌日,曹操袖刀入宫进见董卓,几次欲行刺,却苦无机会……肥胖的董卓终于感到疲倦,伏榻小卧,酣然欲睡。曹操取刀正要剌向董卓,却不料那刀突然大放异彩,竟在对面的铜镜中闪出一道银光。董卓猛起惊呼:孟德何为?外面卫士闻声奔入,这一瞬间曹操却惊慌了。他跪地将刀捧上,说自己得到一件无价之宝,正要敬献给宰相。接着,曹操将干将、莫邪的动人故事绘声绘色地再说了一遍,而这次他竟然说得比真实故事更加凄美动人!……最后曹操亲手挥刀一劈,将那面该死的大铜镜剖为两瓣!此情此景令董卓大为骇然,他本以为七星刀之说只是上古流言,没想到世上真有如此罕绝的至宝?他接过七星刀,爱不释手,并夸奖曹操一片忠诚。曹操则趁机盛赞董卓“德被天下,勇冠三军,唯有董公这样的圣主明君才配携此物啊”……董卓喜极,重赏曹操。 三国演义第2集剧情 吕布入宫进见董卓。董卓还在把玩那把七星刀,他把此刀的不凡来历告诉吕布,并说此刀乃曹操祖传至宝……吕布接过一看,惊喜盛赞,但过后却想起一件不解之事,因为他听说大司徒王允有一把祖传的七星刀,会不会就是它呀?此话一出,董卓生疑了。昨日他曾经得报,前天晚上王允以生日为由,密请了一帮重臣在王府聚饮,这帮人在席间所议何事,董卓却一无所知,对此他甚是担心……沉思中,董卓突然看见地上那面断镜,猛醒:刚才曹操举止有些慌乱,如果他诚心献刀,为何不在刚进宫时就献,非要古往今来海阔天空扯上一大篇,直到自已困卧时才拔出刀来?莫非曹操暗怀杀机,被自己那声大喝喝破,才谎称献刀?……董卓急召曹操,吕布禀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