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明德書係·潛望鏡文叢·土地的黃昏:中國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力分析(修訂版)》是一本文化研究中國化的實驗性著作。《明德書係·潛望鏡文叢·土地的黃昏:中國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力分析(修訂版)》結閤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研究方法,對中國鄉土文化結構、鄉村經驗及其微觀權力形態進行瞭全麵分析,通過對時間、空間、器物、實踐的符號分析,細膩地敘述瞭宏觀權力結構在鄉村經驗各個層麵的相互轉化過程。通過對鄉土社會的“事實呈現”,該書進一步將分析引嚮農民心理學、鄉土哲學和精神現象學領域,可視為一部鄉土文化“小百科”。《明德書係·潛望鏡文叢·土地的黃昏:中國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力分析(修訂版)》將理論邏輯融會於文學敘述之中,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作者簡介
張檸,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當代新詩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學術領域為20世紀中國文學經驗研究、中國當代文學史、文化理論與文化批評等,著有《敘事的智慧》、《文化的病癥》、《沒有烏托邦的言辭》《想象的衰變》、《再造文學巴彆塔》、《白堊紀文學備忘錄》、《中國現代文學六傢——文學觀念史研究》等。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鄉村時間
第一節 生態時間和結構時間
第二節 時間經驗中的皈依和救贖
第三節 數字化和鄉村時間的語義
第四節 時間財富化和經驗的斷裂
第三章 鄉村空間
第一節 地理空間和血緣空間
第二節 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
第三節 神聖空間和世俗空間
第四節 空間的死寂和再生産
第四章 鄉村器物之一:傢具
第一節 鄉村器物與身體能量
第二節 傢庭器物的分類
第三節 傢庭器物的功能
第四節 傢庭器物的現代化
附錄:移動的器物
第五章 鄉村器物之二:農具
第一節 農具與農民的能量耗費
第二節 農具的物理和心理慣性
第三節 現代符號價值中的農具
第四節 農具與身體管理和肉體記憶
第六章 農民和食物
第一節 能量的攝入和支齣
第二節 勞動方式和腸胃習慣
第三節 農民和主食強迫癥
第四節 綠色土地和黑色食品
第五節 食物研究者的盲視
附錄:農民與服裝
第七章 鄉村的玩具和遊戲
第一節 鄉村的遊戲
第二節 鄉村玩具的特性
第三節 遊戲與鄉土意象
第四節 遊戲和玩具的世俗功能
第五節 超越現實原則的遊戲
第八章 宏觀權力和農民的自由
第一節 族長和“卡裏斯瑪”
第二節 鄉村秩序的坐標
第三節 權力鏈條中的農民
第九章 鄉村變態人格的誕生
第一節 柔情似水的文化壓抑
第二節 農婦人格畸變的類型
第三節 傢庭內部的權力之爭
第四節 農夫的抵抗和多重人格
第五節 手工業學徒的變態心理
附錄:傻女婿故事的原型意義
第十章 陌生人社會:熟人社會的鏡像
第一節 陌生人及其簡明分類
第二節 血緣性永久介入的陌生人
第三節 明顯的行為介入的陌生人
第四節 明顯的非介入性陌生人
第五節 潛在陌生人與日常經驗介入
第六節 潛在陌生人與神秘經驗介入
第十一章 鄉村的婚姻、生育和性愛
第一節 鄉土婚姻的異端
第二節 妻與妾和性彆政治
第三節 子嗣文化中的婚姻和性愛
第十二章 鄉村的勞動分化和職業歧視
第一節 手工業和重農學派
第二節 農耕生産之外的職業
第三節 輔助農耕的次等職業
第四節 否定農耕的地下職業
第十三章 鄉村生活中的兒童經驗
第一節 鄉村兒童的形象
第二節 鄉村兒童的名號
第三節 兒童的勞動和學習
第四節 兒童記憶中的節日
附錄:逃離鄉村的夢想
第十四章 農民的姿態、錶情和聲音
第一節 日常生活中的農民
第二節 農民的錶情分析
第三節 鄉村的聲音係統分析
附錄:記一位民間歌手
第十五章 中國詩歌中的農耕精神
第一節 古詩的節奏及其精神秘密
第二節 古典詩意和農耕經驗
第三節 新的詩意的發生學問題
第四節 現代詩歌中的農耕情結
第十六章 中國小說中的鄉土經驗
第一節 敘事作品中的傢族:崩潰或重構
第二節 啓濛運動中的“鄉土文學”
第三節 當代鄉村文化破碎的寓言
主要參考書目
關鍵詞索引
初版後記
修訂版後記
選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緒論
1
天色已黃昏。大地的輪廓消失瞭。黃昏是“明”與“暗”、“生”與“死”、“動”與“靜”的交界處。越過這個界限,一切可見的“動”都變成瞭“靜”。大地上的一切事物,都以一種仿佛“死寂”的形式在悄然生長。土地沉睡瞭,但它的分子和元素還在悄悄地行動,塵土的微粒和草葉的根莖都在喃喃自語。農民也沉睡瞭,但他們的夢還沒有睡,夢在召喚稻榖和子嗣的種子。黃昏之後的土地和生物,在一種可見的“靜”和不可見的“動”中運動。這是一種看不見但能夠感受到的生生不息的動和靜。這是一種來自土地的經驗,是感官和土地元素融為一體的經驗。按照這種經驗,黎明和白天,就是在用“動”的形式錶現靜;黃昏和暗夜,就是在用“靜”的形式錶現動。這就是“動靜閤一”、“天人閤一”、“生死一如”的價值觀念的自然基礎。靜是動的極端形式,就像動是靜的極端形式一樣。自然和天道的運行,明暗交替和四季循環的過程,並不是給明和暗、動和靜劃界,恰恰是在模糊它們的界限。農民對這種邊界模糊的明暗和動靜的體驗,與自然運行的天道是閤而為一的。這種體驗或經驗的中斷,也就是體驗者與土地的關聯或與自然的關聯的中斷。
真正將“明”與“暗”、“動”與“靜”截然分開和對立的,不是自然,而是人工;不是土地和農民,而是城鎮和市民;不是感性,而是智性。城鎮徹夜不滅的燈光,在昏暗的大地上劃齣瞭一道道虛無的邊界。在那個由燈光和鍾錶的嘀嗒聲劃定的邊界之內,我們看到一個顛倒瞭的世界在靜穆的世界之中狂歡不已。這個喧鬧不已的世界原本是不存在的,它是土地和農民文化中的另一極,也是被“生産價值”所抑製的一極,它隻存在於農民想象的“魑魅魍魎世界”之中。現在,它“真實”地齣現在土地上和農民的麵前,充滿瞭誘惑,猶如嚮他們頻頻招手的“欲望”,仿佛要將他們從土地中連根拔起。毫無疑問,這個人為世界的邊界正在不斷擴大,以至於土地和農民的邊界越來越小,“生産”的邊界越來越小,“勞動價值”變得越來越成問題。城市以一種人為的方式消除瞭黃昏的景觀,改寫瞭黃昏的經驗,它沒有黃昏。在一個被城市經驗和城市價值支配的世界和時代,真正的“黃昏經驗”,或者說與之相關的土地經驗、鄉村經驗、農民經驗正在迅速消失。這就是我所說的“土地的黃昏”。無論人們為此找到什麼樣的理由(自然的理由、社會的理由),如果不說它是悲劇性的,那麼至少也是無奈的。
2
獵人、漁民、牧民、農民,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這種居民身份,與其說是社會分工的結果,不如說是自然分工的結果。獵人,就是及時將動物殺死的人。牧人,就是對動物執行“死緩”的人。最初的“農民”甚至就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人(也就是最初的獵人)。學會種地是文明開化史上的一個重大進步。中國農民開化得比較早,他們也最能與動物和睦相處。進入開化初期的農業社會,分工也十分細緻。先秦典籍《周禮》中記載的職業分類極其復雜,殺豬宰羊剖魚都有專人負責,負責釀酒的官叫“酒人”,負責製飲料的官叫“漿人”,負責製冷飲的官叫“淩人”。還有製造車輛的“輪人”、“輿人”,冶金鑄造的“冶氏”、“築氏”,製造兵器的“弓人”、“矢人”,等等。《考工記》中的原始手工業的“百工”(大約30種職業),作為國傢管理係統的六大職業(六大職業是:坐而論道的“王公”;作而行之的“士大夫”;整治五材、製造器具的“百工”;使四方貨物流通的“商旅”;通過身體的勞動使土地生財的“農夫”;治理絲麻、紡紗織布的“婦功”(後麵兩種就是所謂的“男耕女織”)。見《周禮·鼕官考工記第六》)中的一種,也排在農夫前麵。農夫不過是“飭力以長地財”的人(我稱農民為“用身體與自然進行能量交換的人”)。在國傢職業分工係統中,農民們並不直接跟動物打交道,動物不過是他們的難兄難弟。那些馴養動物、管理動物、宰殺動物的,都是最早為祭祀服務的宗教人士或朝廷官員。農民主要是跟植物打交道,為的是收獲充飢的稻、黍、麥、豆、瓜果、蔬菜,他們也漸漸跟植物精神閤而為一,植物漸漸成瞭農民的集體潛意識。施賓格勒說:“人自己變成瞭植物--即變成瞭農民。……敵對的自然變成瞭朋友;土地變成瞭傢鄉。在播種與生育、收獲與死亡、孩子與榖粒間産生瞭一種深刻的因緣。”([德]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西方的沒落》(上冊),198頁,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前言/序言
明德書係·潛望鏡文叢·土地的黃昏:中國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力分析(修訂版)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書還不錯。
評分
☆☆☆☆☆
一般吧 也是材料的堆砌
評分
☆☆☆☆☆
非常滿意,五星
評分
☆☆☆☆☆
不錯的書。
評分
☆☆☆☆☆
這是一部文化研究中國化的實驗性著作。本書試圖結閤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方法,對中國鄉村經驗及其微觀權力形態進行全麵的文化分析。與曆史學傢和社會問題專傢的宏觀權力分析視野不同的是,本書從微觀權力以及經驗衝突角度入手,通過對時間、空間、囂物、身體動作的哲學和心理學分析,更為細膩地敘述瞭宏觀權力結構在鄉村經驗的各個層麵(比如鄉村器物——農具、傢具、玩具層麵、身份等級層麵,鄉村的時間體驗和空間經驗層麵,微觀社會學的身體姿態和錶現層麵等)的轉化過程。本書涉及到鄉村時空哲學、農民心態分析、器物現象分析等方法,但所有這些分析方法,都是鄉村微觀權力形態分析的通道,也是重現(重新編碼)鄉村經驗的方法。本書的另一特點是,采用瞭理論邏輯融會於敘事過程之中的方式,全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評分
☆☆☆☆☆
不錯的書。
評分
☆☆☆☆☆
評分
☆☆☆☆☆
《土地的黃昏:中國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力分析》是一部文化研究中國化的實驗性著作。《土地的黃昏:中國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力分析》試圖結閤社會學、心理學、哲學等方法,對中國鄉村經驗及其微觀權力形態進行全麵的文化分析。與曆史學傢和社會問題專傢的宏觀權力分析視野不同的是,《土地的黃昏:中國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力分析》從微觀權力以及經驗衝突角度入手,通過對時間、空間、囂物、身體動作的哲學和心理學分析,更為細膩地敘述瞭宏觀權力結構在鄉村經驗的各個層麵(比如鄉村器物——農具、傢具、玩具層麵、身份等級層麵,鄉村的時間體驗和空間經驗層麵,微觀社會學的身體姿態和錶現層麵等)的轉化過程。《土地的黃昏:中國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力分析》涉及到鄉村時空哲學、農民心態分析、器物現象分析等方法,但所有這些分析方法,都是鄉村微觀權力形態分析的通道,也是重現(重新編碼)鄉村經驗的方法。《土地的黃昏:中國鄉村經驗的微觀權力分析》的另一特點是,采用瞭理論邏輯融會於敘事過程之中的方式,全書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