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鷹之旅:從哈佛迴歸東海的認同和感悟(1966-1970)

龍鷹之旅:從哈佛迴歸東海的認同和感悟(1966-197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維明 著
圖書標籤:
  • 自傳
  • 迴憶錄
  • 哈佛大學
  • 文化反思
  • 身份認同
  • 中國近代史
  • 海外留學
  • 個人成長
  • 時代變遷
  • 東海大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200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3858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杜维明著作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杜維明:當代新儒傢領軍人物、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央視CCTV “中華之光”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哈佛燕京學社社長,創立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於丹強力推薦:杜維明是我欣賞的儒學傢,不僅由於他的學問,更在於他教會我們怎麼去做人。
  ★★陳祖芬在人教版高中語文的選修課文裏寫到,杜維明是“儒學飛人”,是他把儒學帶到瞭哈佛,是他用高尚的精神和品質激發瞭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中華文化。
  ★★杜維明纔情橫溢、風雨50年求學治學心路曆程3部麯單行本首次公開齣版。
  ★★《龍鷹之旅》——從哈佛到普林斯頓,反思儒傢人文精神,杜維明的起點。
  每個人,尤其是青年人都應該看看這套書,學習杜維明先生的開創精神和優秀品質——從這本書裏,你將看到一位華人哈佛學子風雨幾十年如何成長為一代儒學大師,他內心經曆瞭如何激烈的思想碰撞,他如何成為一位登上哈佛超大演講廳授課的老師。而,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要遵從內心,堅守我們的理想?在物欲橫流的當下,我們是否還要追尋高尚的品格?
  海報:
  
  
  

內容簡介

儒傢學說過時瞭嗎?不,永遠不會,這是中國的傳統中國的根。隻要身處中國,學做人、學做事,就必須瞭解儒傢文化。儒傢學說的影響從古至今滲透韆年,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受著儒傢文化的影響。要認識他人,必先認識自我。新儒學領軍人物杜維明將儒學與當下中國的現實相結閤,讓儒學邁進瞭“自由之門”——儒學依然可以解決當下人們的心靈睏惑。杜維明50年求學治學3部麯《龍鷹之旅》《邁進“自由之門”的儒傢》《現龍在田》以充滿纔情的文字,嚮我們娓娓講述瞭一個學者遊曆世界名校,所感受的心靈震蕩!
三部麯所收錄文章多來源於美國、港颱地區等頗有影響力的雜誌,紐約《聯閤雜誌》、香港《明報月刊》《人生》等,風靡一時。
《龍鷹之旅:從哈佛迴歸東海的認同和感悟(1966-1970)》所收文章是寫於通過哈佛博士口試考試到任教普林斯頓大學期間的心得隨筆,在這一學術起點上,身為第三代新儒傢代錶的杜維明接過牟宗三和徐復觀等先生的衣鉢,民族文化認同的儒傢論說,開始在軸心文明的視域中反思儒傢人文精神。
這是杜維明五十多年學術生涯的第一部作品,並一次以單行本形式在大陸齣版,讀者可以瞭解杜維明先生在學術起點對於中國文脈未來走嚮的思考。

作者簡介

  杜維明,第三代新儒傢代錶,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並曾應聯閤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的邀請參加為推動文明對話而組建的“世界傑齣人士小組”。先後求學東海大學、哈佛大學,受教於牟宗三、徐復觀、帕森斯等中外著名學者。1981年起在哈佛大學任教,1996年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社長,2008年創立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目錄

再版序

知識分子與時代信息
現代中國知識分子所麵臨的抉擇
在學術文化上建立自我
爭取國際學壇的發言權
從建立自我到國際學壇
——一些雜感似的答復
消弭學術界的趨時風氣
——介紹熊十力先生的《戒諸生》
從博士到教授
——漫談美國的學術界
美國學術“市場”概況
以學術為市場的弊病
維也納之行
——記第十四屆國際哲學大會
漫談儒傢的品題人物
從中國思想研究看颱灣
——嚮颱灣大專教育進一言
有關儒學研究的幾重障礙
儒傢的新考驗
全盤西化的最後一課
——評居浩然的《義和團思想與文化沙文主義》
有關文化認同的體驗
曆史、文化上有分量的犧牲者
文化兩極與兩棲文化
——海外中國知識分子的適應與認同諸問題初探
華裔青年躍動中的知識分子
三年的畜艾
——為紀念殷海光(1919—1969)一個民族情感強烈
鄉土氣息濃鬱的自由魂
附錄
留美學生不可狂妄自大,不可亂寫中文文章
——以《在學術文化上建立自我》
一文為戒陳張素珍
Intellectual Integrity與賣“野人頭”陳張素珍
知識分子的流失和人纔外流域外人
殊勝因緣
——記殷海光師和杜維明教授之間的
一段緣分陳平景
三十年的畜艾
——《杜維明文集》齣版感言景海峰










精彩書摘

  從博士到教授
  ——漫談美國的學術界
  在美國的學術界,獲得博士學位隻能算剛剛初選及格。從博士開始,要接受三次復賽,等到通過瞭講師、助教授、副教授的大關,纔能取得正教授的資格。正教授可以算入圍瞭。但入圍以後,再要經過各種學術刊物、齣版集團、基金組織乃至社會人士的考驗,方能取得爭奪名教授頭銜的決賽權。至於能否鶴立雞群地擊敗各路英雄衝到學術界的第一綫,還要由洞見、機緣甚至壽命來決定。因此,美國的學術界雖然到處是金牌和銀盾,要想一顯身手,奪取幾塊並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現在暫且把從博士到教授的幾個階段作一概略的描述。
  一般而言,大學畢業後要想完成博士學位,理工方麵需要三年以上,文法方麵需要五年以上。通常攻讀博士分成三個階段:第一步是選修課程。大約需時兩年,共修16門。平均成績要維持B以上纔不緻退學,達到A減纔有獲得奬學金的機會。嚴格一點的學校,如果是大班製,給A不會超齣上課人數的1/10。因此,一班有30人的話,隻有四五個可以得到最好的成績。第二步是通過考試。包括筆試和口試,有些學校稱之謂“一般考試”,意即與主修科有關的各種問題。理工方麵範圍比較確定,文法方麵則是海闊天空,無所不包。譬如考西洋現代思想史時,教授可以從“何為浪漫主義?”之類的哲學問題,突然跳到“穆勒哪一年去世?”之類的曆史常識。置身其中,真好像坐升降機一般,忽上忽下,完全不由自主。因此,準備起來也就毫無頭緒。大約讀曆史的,每門要閱覽一百多本夠水準的書纔算稍有把握。博士考試至少包括4門,加起來要看的書就相當可觀瞭。第三步是交論文。根據美國去年的調查,通過博士課程及口試而交不齣論文的,幾達全部候選人的30%。有很多人,經過四五年的磨煉,已是精疲力竭瞭,於是想在寫論文時輕鬆一下,結果一拖再拖,五年八年,時間很快地就過去瞭。現在美國各大學都有規定,必須在通過考試後若乾年內交論文,否則取消資格。哈佛大學的限期好像是5年,可是仍有允許延期的規定,延兩三次後也就變成老博士瞭。
  博士學位,尤其是名大學的博士學位,得來並不容易,但是在學術界裏,博士不過是最起碼的要求。隻有最優秀的博士纔能擠入講師之林,因此取得博士學位後能夠留校或到更好的學校去當講師,是件極為榮幸的事。一位中國留學生在哈佛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後,曾有傢大公司願齣年薪1.4萬美元的高價禮聘他,但他毫無考慮地接受瞭普林斯頓大學年薪不及7000元的講師職位。因為留在學術界纔有衝到第一綫的可能性。然而講師隻是第一關。在三年之內,如果不能升到助教授,就必須離職,另謀發展去瞭。這位先生曾在私下錶示,若用最機械的方式來計算,將來他可以升上去的機會隻有12.5%。換句話說,另外有七位和他的資格不相上下的講師,也在爭取同樣的關口。
  衡量升等的標準本來應有兩種:一種是教育學生的情形,一種是著作齣版的錶現。但是,因為前者難於評價,重點很自然地轉移到比較容易客觀化的後者。因此,美國的學術界流行著一句“不齣版即滅亡”的口號。齣版並非全是量的問題,譬如報章雜誌乃至其他通俗性的文字都不能算數,隻有刊載在學報或學術季刊的專門研究纔予以考慮。美國學報的審核製度非常健全。刊載一篇論文必須經過專傢評議、委員投票和編輯修改等手續。就以第一流大學的博士論文為例,能夠在學報上發錶的不會超過1/10。至於齣書,那就更睏難瞭。能在交博士論文後五年齣版第一本學術論著的青年學人,就算是佼佼者瞭。
  從助教授升副教授共有五年的時間。機遇一錯過,又隻好捲鋪蓋走路。前年有位在哈佛教印度史的助教授,由大學時代開始,前後奮鬥共有十幾年,最後仍舊被迫離去。他憤憤地錶示:“我們待哈佛如同聖殿,哈佛待我們好像用過的手紙,一丟瞭事。”但是,名學校為瞭維持最高的標準,不能不嚴守門戶。《紐約時報》曾報道過學術界競爭激烈、人情淡薄的事。實際上,學術界是不問耕耘,隻問收獲的。個人的奮鬥史和辛酸史在教授心目中不能引起共鳴,隻有真纔實學纔是真實的學術本錢。
  在一般美國的大學裏,取得副教授的資格以後就可以享受“長期應聘”的權利,直到65歲退休為止,不必再為解聘而煩惱瞭。但是有些學校對副教授仍不肯減輕壓力。譬如耶魯大學,有很多副教授隨時隨地還是要受到解聘的威脅,而且因限於年資和編製的關係,有不少傑齣的副教授,盡管具備瞭充分的資格,結果也隻好終其身而不能更上一層樓瞭。
  因此,美國的正教授,尤其是第一流大學的正教授,自然地擁有崇高的學術和社會地位。但是,他們依然不能稍微鬆懈。上至學術界的權威,下至研究員或大學生,都會對他們施以壓力。因此,他們既要經常發錶論文、書評甚至專著以滿足學術界的要求,又要隨時周鏇於青年學子之中以提拔後進。一位教授如果不能在學術界擔任自己專長的領導工作,他不但會受到同事的恥笑,甚至會遭到扣薪之類的打擊。不生産的教授就好像不生蛋的母雞一般,難免有被宰割的危險。同樣地,如果他不能指引學生,帶著侵略性的美國青年就會毫不留情地舉行示威遊行,提齣各種要求。所以,第一流大學的名教授都同時擔任3種課程。第一種是通識教育的大班課。聽講的多達數百人,采取演說的方式。第二種是專題研究的小班課。大約收20多位,采取問答的方式。第三種是論文指導。常是個彆講授,采取討論的方式。隻有這樣,他們纔能一方麵作廣泛的接觸,一方麵又作深入的研究。
  在美國的學術界裏要想嶄露頭角,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至於衝到第一綫那就更難瞭。然而,在美國的中國學生,如果不肯違背留學的初衷,隻有在學術界打天下纔真能心安理得,雖然並非“全是皆傍蹊小徑,斷港絕河”,但也相去不遠瞭。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此外,就是我们要获得这种东西,往往必须寻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而为了灵性成长,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美国哲人阿兰•布鲁姆在《莎士比亚的政治》中指出,现在很多学生是非利士人,在圣经中非利士人多次被以色列人攻破,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指外强中干的意思。实际上,他的老师列奥•施特劳斯在《自然权利与历史》这部名著中也明确说到,现代人具有越来越多关于关于“鸡零狗碎”的知识,而对于真正启迪心灵、教化人性的高贵资源视而不见。

评分

很多历史真相就是这样被篡改的,也许你不在乎,也许他不在乎,早晚,一切的一切真相都成了电影中的“真相”,这就是悲哀,而更悲哀的是,我们还有很多人并不在乎如此,难道你不觉得吗?韩国人掩饰真相的目的恐怕不完全是为了长他们自己的志气吧,还有去中国化,也许还有更多。再结合之前的《不灭的李舜臣》,我们可以看到韩国人是多么的无视真正的历史,无视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与“喊你祖宗”有一毛钱的关系吗?而这与一个民族的未来确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只会伪造历史的民族,他们的视野是渺小而卑微的,一个无视自己的祖先创造的历史的民族,是愚蠢而可悲的,难道不是这样吗?顺带提下,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阵亡的名将-邓子龙。在露梁海战中,这位年愈七旬的老将军,带领着仅仅200多名壮士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直至战死,战后朝鲜人为其立庙祭祀。然而,今天的韩朝人显然更愿意相信一切的一切都是李舜臣之功。而我们某些中国人呢?却忘记了自己的祖宗。

评分

评分

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

好的作品需要我们共同去欣赏,去挖掘,去品味。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绝不简简单单的表面这么多,深层次的核心要求我们完全沉静下来慢慢去回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你相信什么,你执着什么,你就是什么!

评分

  回到台湾的那几个月,秋季在台北,春季在台中。在台北期间我在台湾大学作了两场报告,参加了为《知识分子》撰写专论的工作,和殷海光定了忘年交,结识了陈鼓应和李敖,担任哈耶克的翻译,和这位20世纪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朝夕与共十来天。我还到汉城拜访了高丽大学的李相殷,到香港在业师牟宗三家问学一个多月,然后把他刚完成的《心体与性体》三册书稿亲自带到台北交给正中书局,也和唐君毅一同游览京都、天理和奈良。1967—1971年我任教普林斯顿。那时正值台湾旅美学人因受美国大学生的反战运动、黑人民权抗争和华裔族群意识高涨的激励,抗议精神在校园勃然兴起。钓鱼台运动在普林斯顿开始是偶然也是机缘。当时,五位从台湾和香港到普大攻读物理学博士的青年,要求我为他们组织“习明纳”(seminar)讨论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关注的重心是当时国际风云变幻剧烈的氛围里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自处的文化认同问题。其中一位是胡朴凯。如果不是他父亲胡秋原那时访问美国提醒大家正视当下关系民族尊严的重大问题:“因为国民政府软弱,钓鱼台主权被日本侵占”,从台湾到美国大半专修理工科对文化历史所知甚少的留学生听说钓鱼台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不是因为我安排让普林斯顿习明纳的同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及纽约地区关注国事的“公共知识人”像学术界的唐德刚和媒体界的郑心元联系组织了一个非正式的学习型组织,交流信息、观点和思想,胡秋原提供的消息即使激起强烈的义愤,也不可能导致任何有政治意义的集体行为。经由普大同学发起,通过纽约的联网,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就在大纽约地区动员了上千名同学、侨胞和国际友人在联合国大楼前举行抗议。如果抗议行为没有获得任何反应和认可,最多也就像无数在纽约街头乌合之众的游行示威一般,过去就过去了。我想CBS Walter Cronkite的重点报道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确是一大助缘,不过使得钓鱼台事件成为钓鱼岛运动的基本原因是台湾留学生和华裔青年的政治自觉。当威斯康辛大学,特别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文科同学积极投入时,我有预感这将成为有“历史意义”(historical significance)的“爱国运动

评分

《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

评分

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心路历程之一,难得引进。

评分

杜维明自述:“在台湾的中学时代因受周文杰老师的启蒙而走上诠释儒家传统的学术道路,而在东海大学亲炙牟宗三和徐复观的教诲才是促使我体悟探究儒家人文精神的本质理由”,尔后负笈哈佛,“以比较思想史为范围集中探索儒学传统的核心价值”。此后,他抱定志向据此为业,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兼程,矢志不渝地探究、注释、传播儒家文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