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維明:當代新儒傢領軍人物、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長,美國人文科學院院士。央視CCTV “中華之光”中華文化年度人物。哈佛燕京學社社長,創立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
★★於丹強力推薦:杜維明是我欣賞的儒學傢,不僅由於他的學問,更在於他教會我們怎麼去做人。
★★陳祖芬在人教版高中語文的選修課文裏寫到,杜維明是“儒學飛人”,是他把儒學帶到瞭哈佛,是他用高尚的精神和品質激發瞭越來越多的人學習中華文化。
★★杜維明纔情橫溢、風雨50年求學治學心路曆程3部麯單行本首次公開齣版。
★★《龍鷹之旅》——從哈佛到普林斯頓,反思儒傢人文精神,杜維明的起點。
每個人,尤其是青年人都應該看看這套書,學習杜維明先生的開創精神和優秀品質——從這本書裏,你將看到一位華人哈佛學子風雨幾十年如何成長為一代儒學大師,他內心經曆瞭如何激烈的思想碰撞,他如何成為一位登上哈佛超大演講廳授課的老師。而,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是否還要遵從內心,堅守我們的理想?在物欲橫流的當下,我們是否還要追尋高尚的品格?
海報:
此外,就是我们要获得这种东西,往往必须寻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而为了灵性成长,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美国哲人阿兰•布鲁姆在《莎士比亚的政治》中指出,现在很多学生是非利士人,在圣经中非利士人多次被以色列人攻破,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指外强中干的意思。实际上,他的老师列奥•施特劳斯在《自然权利与历史》这部名著中也明确说到,现代人具有越来越多关于关于“鸡零狗碎”的知识,而对于真正启迪心灵、教化人性的高贵资源视而不见。
评分很多历史真相就是这样被篡改的,也许你不在乎,也许他不在乎,早晚,一切的一切真相都成了电影中的“真相”,这就是悲哀,而更悲哀的是,我们还有很多人并不在乎如此,难道你不觉得吗?韩国人掩饰真相的目的恐怕不完全是为了长他们自己的志气吧,还有去中国化,也许还有更多。再结合之前的《不灭的李舜臣》,我们可以看到韩国人是多么的无视真正的历史,无视这个世界的真相,这与“喊你祖宗”有一毛钱的关系吗?而这与一个民族的未来确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只会伪造历史的民族,他们的视野是渺小而卑微的,一个无视自己的祖先创造的历史的民族,是愚蠢而可悲的,难道不是这样吗?顺带提下,中国在这场战争中阵亡的名将-邓子龙。在露梁海战中,这位年愈七旬的老将军,带领着仅仅200多名壮士冲锋陷阵,杀敌无数,直至战死,战后朝鲜人为其立庙祭祀。然而,今天的韩朝人显然更愿意相信一切的一切都是李舜臣之功。而我们某些中国人呢?却忘记了自己的祖宗。
评分 评分③我们的教师为了控制课堂,总担心秩序失控而严格纪律,导致紧张有余而轻松不足。轻松的氛围,使学生没有思想顾忌,没有思想负担,提问可以自由发言,讨论可以畅所欲言,回答不用担心受怕,辩论不用针锋相对。同学们的任何猜想、幻想、设想都受到尊重、都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做解释,在聆听中交流想法、
评分好的作品需要我们共同去欣赏,去挖掘,去品味。这本书带给我们的绝不简简单单的表面这么多,深层次的核心要求我们完全沉静下来慢慢去回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你相信什么,你执着什么,你就是什么!
评分回到台湾的那几个月,秋季在台北,春季在台中。在台北期间我在台湾大学作了两场报告,参加了为《知识分子》撰写专论的工作,和殷海光定了忘年交,结识了陈鼓应和李敖,担任哈耶克的翻译,和这位20世纪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大师朝夕与共十来天。我还到汉城拜访了高丽大学的李相殷,到香港在业师牟宗三家问学一个多月,然后把他刚完成的《心体与性体》三册书稿亲自带到台北交给正中书局,也和唐君毅一同游览京都、天理和奈良。1967—1971年我任教普林斯顿。那时正值台湾旅美学人因受美国大学生的反战运动、黑人民权抗争和华裔族群意识高涨的激励,抗议精神在校园勃然兴起。钓鱼台运动在普林斯顿开始是偶然也是机缘。当时,五位从台湾和香港到普大攻读物理学博士的青年,要求我为他们组织“习明纳”(seminar)讨论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的命运。关注的重心是当时国际风云变幻剧烈的氛围里中国知识分子如何自处的文化认同问题。其中一位是胡朴凯。如果不是他父亲胡秋原那时访问美国提醒大家正视当下关系民族尊严的重大问题:“因为国民政府软弱,钓鱼台主权被日本侵占”,从台湾到美国大半专修理工科对文化历史所知甚少的留学生听说钓鱼台的可能性不大。如果不是因为我安排让普林斯顿习明纳的同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及纽约地区关注国事的“公共知识人”像学术界的唐德刚和媒体界的郑心元联系组织了一个非正式的学习型组织,交流信息、观点和思想,胡秋原提供的消息即使激起强烈的义愤,也不可能导致任何有政治意义的集体行为。经由普大同学发起,通过纽约的联网,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就在大纽约地区动员了上千名同学、侨胞和国际友人在联合国大楼前举行抗议。如果抗议行为没有获得任何反应和认可,最多也就像无数在纽约街头乌合之众的游行示威一般,过去就过去了。我想CBS Walter Cronkite的重点报道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确是一大助缘,不过使得钓鱼台事件成为钓鱼岛运动的基本原因是台湾留学生和华裔青年的政治自觉。当威斯康辛大学,特别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文科同学积极投入时,我有预感这将成为有“历史意义”(historical significance)的“爱国运动
评分《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龙鹰之旅:从哈佛回归东海的认同和感悟(1966-1970)》作者杜维明1962年赴哈佛留学,本文所收文章是写于通过哈佛博士口试考试到任教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心得随笔,在这一学术起点上,身为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杜维明接过牟宗三和徐复观等先生的衣钵,超越民族文化认同的儒家论说,开始在轴心文明的视域中反思儒家人文精神。
评分第三代新儒家代表的心路历程之一,难得引进。
评分杜维明自述:“在台湾的中学时代因受周文杰老师的启蒙而走上诠释儒家传统的学术道路,而在东海大学亲炙牟宗三和徐复观的教诲才是促使我体悟探究儒家人文精神的本质理由”,尔后负笈哈佛,“以比较思想史为范围集中探索儒学传统的核心价值”。此后,他抱定志向据此为业,经过了三十多年的风雨兼程,矢志不渝地探究、注释、传播儒家文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