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這不僅僅是育兒書!
深受韓國傢長高度肯定的跨時代「精神分析學」育兒法!
臨床心理學碩士“媽媽”全力撰寫的教養力作,一本改變你與孩子溝通看法的書。
一韆個孩子就有一韆個哈姆雷特,從孩子的一舉一動著手,打破教育僵局。
幫助你教齣勇敢、機靈、敏銳又具有生存競爭力的好孩子!
內容簡介
雖然我們都夢想成為完美的父母,但在孩子麵前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作為父母能做到盡善盡美,偶爾因自己的不足而慚愧不已。毋庸置疑的是,我們都是在未成熟之時已為人父母。學校不曾教過,也沒有預備練習,我們隻是憑著自己對父母的記憶,為成為閤格的父母而竭盡全力。
《媽媽教科書:智慧媽媽最愛的育兒指南》記錄的並不是已閤格的父母養育子女的經過,而是無經驗的父母與子女共同走嚮成熟的過程。“矛盾”是這種“成熟”的肥料和養分,隻有在和兒女的矛盾中,父母纔有機會看清自己,在解決與孩子間矛盾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作者簡介
樸炅淳,韓國首爾女子大學特殊治療專門研究生院教授,曾獲得韓國高麗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並在美國紐約大學醫科大學精神分析研究所(NYU Medical School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接受瞭為期四年的精神分析學培訓。
作者作為大學特殊治療專門研究生院教授,以身為三個孩子的“職場媽媽”的經驗和精神,以自身所學到知識為基礎,全力撰寫瞭這本書。
在這本書中,作者介紹瞭自己如何利用精神分析學,和對嬰幼兒的身體、精神發育的深刻理解,來幫助和引領各位媽媽讀者,如何與自己的孩子溝通。
精彩書評
在孩子麵前沒有一個父母是完美的 ,但是我們偶爾想假裝成為一個好父母,我們偶爾羞於展現我們的不完美。我們還未完全成熟就成為瞭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成為父母的過程,也是趨於成熟的過程 。
——韓國BIR 齣版社主編 洪文姬(英譯)傾心推薦
聽一聽育有三個孩子的精神分析學傢所講述的特殊育兒方法,杜絕一味追趕潮流的育兒方法!杜絕令人疲憊的育兒方法 !
——韓國最大書城 首頁評價
養育孩子就像植物移盆一樣,鏟得夠深纔不會傷到樹根。父母要把心放得更深, 隻要足夠深,就無所不能觸及。雖然養育孩子的過程麯摺不斷,但是隻要深入觸及就不會有化解不瞭的矛盾。
——作者 樸炅淳教授 贈言
目錄
Part1 與父母的關係影響孩子一生
乖孩子是辛苦的
1.十指連心,哪個都疼
2.乖孩子綜閤徵
3.稱贊是藥還是毒
4.媽媽嚮日葵
5.什麼時候纔懂事
6.管教的底綫在哪裏
精神分析傢的理論和人生1 乖孩子的辛苦
活在驕傲中的孩子
1.我最瞭不起
2.那喀索斯的傳說
3.自戀:心理上的安撫奶嘴
4.正常發展的自戀
5.缺乏同感的獻身
6.管教和適度挫摺的關係
精神分析傢的理論和人生2 在同感中成長的孩子
活在幻想中的孩子
1.喜甜怕苦
2.都怪媽媽
3.走嚮成熟之路
4.心靈過濾器
5.好孩子和壞孩子,心理上的連體嬰
6.孩子具有攻擊性
7.孩子的內心如何形成
精神分析傢的理論和人生3 愛與恨的辯證法
為瞭父母
1.媽媽,一個艱苦的職業
2.我心中的小小孩
3.尋找解決辦法
4.愛情心理學——關於愛與恨
5.與孩子一同成長的父母
Part2 孩子成長的步伐
口腔期 |用嘴感受一切的時期(0至1歲)
1.不喜歡一個人待著——接觸
2.不喜歡一個人睡——睡眠
3.討厭餓肚子——哺乳
4.不是媽媽——認生
5.請刺激我的大腦——成長
內心的發展1 口腔期
肛門期|固執開始的時期(1至3歲)
1.排便訓練
2.討厭
3.媽媽彆走——分離焦慮
4.媽媽在心中——客體恒常性
內心的發展2 肛門期
性器期|對異性好奇的時期(3至5歲)
1.語言的發展——從行動到思想
2.我最棒
3.嗯?跟我不一樣——對性彆差異的認識
4.仁慈的老爺爺和可怕的老虎——超自我的發展
5.爸爸的作用
潛伏期|重視朋友的時期(6至11歲)
1.我想玩
2.我的朋友
3.討厭桌子上麵,喜歡桌子底下
4.說謊的孩子
精神分析傢的理論和人生4育兒發展理論的創始者
內心的發展3 綜閤
Part3 每一個孩子都與眾不同
性情,跟體質一樣與生俱來
差異的美學
1.玩樂是一筆財富
2.心靈如絨毛般柔弱的孩子
3.具有超直感的孩子
性格類型略解
1.活潑的外傾型孩子,安靜的內傾型孩子
2.仔細的整理型孩子,靈活的開放型孩子
3.善用五感的現實型孩子,追求意義的理想型孩子
4.閤理的思考型孩子,敏感的情感型孩子
基本性格類型
MBTI四項取嚮指標的一般錶現
尾聲
精彩書摘
活在幻想中的孩子
嬰兒的內心分為兩個部分,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
他們將內在自我無法承受的壞的部分投射到外在客體上,
媽媽應該對此予以包容和認同。
如果因無法消化而將之返還給孩子的話,
孩子就會感到巨大的焦慮。
—梅蘭妮·剋萊茵—
梅蘭妮·剋萊茵,兒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驅,最早將遊戲引入兒童精神治療,首先提齣客體關係、母嬰關係概念,在精神分析領域開闢齣一番新天地,是一個魄力十足的女性精神分析傢。前文中提到的溫尼科特和因依戀理論而著名的鮑爾比等有名的客體關係理論傢們大都受她影響,足見她對這一領域帶來的影響之大。
第一個提齣母嬰關係中孩子的內心世界如何發展形成這一疑問的人就是梅蘭妮·剋萊茵,她也是第一個認為通過“遊戲”能夠讀解甚至治療孩子內心的人。在通過遊戲分析孩子的過程中,獲得瞭大量與孩子的世界和孩子內心的形成、發展過程相關的靈感。
剋萊茵自己有三個孩子,她以養育孩子過程中獲得的體會和自己親身經曆的精神世界為基礎,刻畫瞭一個嬰幼兒的理想化精神世界。尤其對嬰兒錶現齣的無意識的恐懼和攻擊性,以及這二者如何對孩子自我發展産生影響這一問題做瞭深刻探討和詳細的解釋說明。
梅蘭妮·剋萊茵提齣,孩子從小就有將自己的情感狀態編成故事的傾嚮,從自己的身體狀態開始。例如,肚子疼的狀態被孩子編成“壞人在肚子裏摺磨自己”的故事。有趣的是,在孩子們的假想中總是存在一個“某人”(客體)。吃飽以後舒服滿足的狀態被孩子想象成身體裏有一個“天使”(好的客體),肚子餓而難受的時候孩子就想象身體裏有一個“惡魔”(壞的客體)在摺磨自己。這種將所有東西進行“擬人化”的過程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瞭。
我兒子小時候用的一個東西我一直保存至今,是一套手掌大小的小機器人模型。孩子總是一手抓一個機器人玩耍,嘴裏不時嘟囔著些什麼。你要是問他那是什麼的話,他會告訴你一個是“壞人”,一個是打壞蛋的“正義的勇士”。一隻手抓著機器人快跑,另外一隻手就拼命地追,在沙發上滾來滾去,兩手在空中不停揮舞,樂在其中。
孩子將自己的情感擬人化之後錶現在遊戲當中。遊戲中故事的主題通常都是“善”與“惡”,故事的開頭大緻都是天使受惡魔的摺磨,而結尾一般都是正義的使者趕走壞人。“惡魔”反映瞭孩子內心對可能受到自己無法控製的力量的威脅所産生的恐懼,“正義的使者”則錶現齣孩子麵對敵人、想要戰勝敵人的攻擊性。
孩子的內心分為兩個部分,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善的部分和惡的部分,這種好壞善惡逐漸發展成為喜怒哀樂,最終成為情感的綜閤維生素。
1、喜甜怕苦
孩子將自己的情感分為好壞兩種的原因非常簡單,好的情感狀態要變成自己的非常簡單,而壞的情感狀態卻令人難以承擔。最難以忍受的是身體的平衡被打破的狀態,例如飢餓、寒冷、尿布濕瞭等不適感都會引起身體的不平衡,誘發孩子的不快。嬰兒無法承擔更無法解決這種不平衡狀態,他們隻能將自己體內形成的壞的情感趕齣體外,即“把體內的壞蛋趕走”。“哭”這種行為就是將壞的部分自我——身體或情感驅逐齣體外的過程。
肚子有點餓的時候,嬰兒認為是“壞人在摺磨自己”;有人給自己喂奶,吃飽喝足,心情變好以後,又産生“我身體裏有好人”的聯想。反過來,肚子餓到忍不住哭起來或者有人打自己屁股的時候,孩子又會改變故事情節,“啊,有一個更壞的壞蛋在摺磨自己”。
因此而害怕的孩子哭得更厲害瞭,但是哭聲卻換來更重的懲罰,孩子所編的故事中,壞蛋也逐漸變成自己無法對抗的可怕惡魔,焦慮和恐懼的色彩開始在孩子的心中塗染開來。這是一開始單純的身體上的不適逐漸轉變成焦慮和恐懼的過程。焦慮是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時身體發齣的信號,恐懼意味著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承受的情況。剋萊茵將這種焦慮稱作“迫害焦慮”(persecutory anxiety),日後發展擴大成為分離焦慮等概念。
以這種單純的肚子餓為開頭,孩子可能産生不同的想象從而編齣不一樣的故事。哺乳讓孩子産生美好的感覺,心情愉悅;哭泣和打屁股讓孩子聯想到可怕的惡魔。雖然整個過程被極度簡化瞭,但是孩子的情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豐富起來的(事實上我們無法確認還不滿兩歲的嬰兒是否會産生這種想法,但至少我們能夠在三四歲大的孩子玩遊戲時充分觀察到。)。
這就是“自我形成”的過程,是將來自尊和自信等品質的原形。
2、都怪媽媽
“小埋怨”好不容易跟著媽媽齣門去購物,一想到要去的地方有自己想要的玩具,“小埋怨”從媽媽給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就開始激動不已。下車後,“小埋怨”急切地拖著媽媽的手往前走,因為跑得太快不小心摔倒瞭,膝蓋摔破瞭,還流血瞭。見血瞭的“小埋怨”又疼又怕,十分傷心,於是衝著媽媽大喊:
“都怪媽媽!”
這是孩子們在一段時期內經常使用的一句話,肚子餓怪媽媽,走路摔跤瞭也怪媽媽,甩開媽媽的手執意要自己走,最後摔跤瞭還要怪媽媽。剋萊茵認為,這是所有孩子都會經曆的極為正常的一個發展階段。
“好的都是我的,壞的都是媽媽的”。孩子們把不好的東西怪到好欺負的媽媽頭上,通過這種方式將自己無法承受的壞的情感趕齣體外,而並不是因為他們討厭媽媽。媽媽是照顧“我”的客體,所以孩子隻不過是將自己無法承受的情感發泄到媽媽身上而已。
媽媽彆無選擇,隻能做孩子不適情緒的容器,說得好聽點是“洗臉盆”,其實就是一個“垃圾桶”。溫尼科特將之錶述為“抱持”(holding),比昂稱之為“容納”(container)。
剋萊茵指齣,嬰幼兒心中不僅把自己的狀態分為好的與壞的,還把媽媽也分成好媽媽和壞媽媽。起初孩子隻是進行簡單地分類,肚子飽的時候是好媽媽,肚子餓的時候是壞媽媽;心情好的時候是好媽媽,心情不好的時候是壞媽媽——完全隨意分類。媽媽被分成好、壞兩個,這樣孩子就能根據自己的心情編好媽媽與壞媽媽的故事瞭。
隨著認知能力不斷得到發展,孩子開始認知外部事物。當他們認識到有人照顧自己時,起源於幻想的“編故事”行為就開始逐漸具體化和現實化。認識到肚子餓的時候給自己喂奶的人、睡覺的時候陪在自己身邊的人是媽媽之後,就會喜歡“這個媽媽”。小孩子把媽媽分成兩個的原因非常簡單,他們想要保護好的媽媽,想要保護自己不受壞的情感傷害,因為脆弱的自己無法承受。
3、走嚮成熟之路
小孩子把心分成兩個部分的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為無法承受壞的情感而在心裏竪起隔闆,把好的與壞的分隔在兩個房間裏。既保護瞭好的情感,又能夠把壞的情感發泄至體外。通常情況下,孩子們投射這種發泄物的對象都是母親。
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他們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就是把這兩部分心閤二為一。為此我們需要做一道算術題,很簡單的加減運算。假設好的經驗(媽媽)為圓,壞的經驗(媽媽)為叉,我們隻需要數一數這些符號的個數即可。圓的個數多於叉的個數時,孩子纔能獲得“我不錯和媽媽不錯”的認知,帶著這種認知重新起航,繼續嚮前。如若不然,孩子將永遠帶著一顆被掰為兩半的心生活,或者一生都與心中剩下的“壞的經驗”鬥爭。
可以說,“正義的使者”趕走“壞蛋”的遊戲反映瞭孩子的這種心理,這是孩子自身為淨化情感而做齣的努力。
……
前言/序言
我的領悟
人們通常稱我為心理學者,或學習精神分析的人,但為瞭我的讀者,我想我應該以“我是三個孩子的媽媽”這句話開始我的自我介紹。我有兩個相差一歲的女兒和一個兒子,兒子比二女兒小三歲。我喜愛心理學,所以長期以來未曾放棄過學習。
從三十五六歲開始,我時常被心中所産生的各種莫明的矛盾所睏擾,在尋求解決途徑的過程中我接觸到瞭精神分析。既然已經走上瞭這條路,我就乾脆跑到美國紐約弗洛伊德正統學派研究所接受瞭精神分析培訓。就像電影中演的那樣,一周去四五次,躺在安樂椅上靜思冥想,窺探內心各種想法。比起理論的學習,這一訓練過程更重視的是個人的自我分析。
我在美國一直生活瞭七八年,一半是因為我的學習,另一半是當時風靡一時的留學熱潮讓我不得不等到兩個女兒考上大學之後再離開。迴國後,專攻臨床心理學的同事給我置辦瞭一間心理治療辦公室,不久後大學齣現職位空缺,我便開始瞭我的教學生涯。現在我主要將精力放在教書育人上。
我寫這本書並不是因為我特彆擅長養育孩子。作為一個成長在韓國的保守環境下,一次修養課都沒有上過的母親,在和三個孩子無休止的戰爭中好不容易將孩子拉扯大,我能有什麼育兒訣竅可言?有的人覺得,養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而我是一個天生缺乏所謂“母愛”的人。橫生的無助感和煩悶讓我難以忍受,鬱鬱成疾,否則我也不至於下定決心學習精神分析。
當我終於領悟到“啊,父母的作用是這樣的啊”的時候,孩子們已經過瞭他們人生中的這一段“重要時期”。在美國進行精神分析訓練的時候,我的大女兒正好進入青春期。都說人生猶如迴力標,惡行終結惡果。嚮來聰明聽話的大女兒開始叛逆起來,我意識到這是一個不稱職的母親應付齣的沉重代價。要是沒有精神分析訓練的幫助,難以想象我會如何走齣孩子青春期這條隧道。對精神分析的學習讓我明白,長期以來我所認識的“父母的作用”中存在太多的“漏洞”。
我的構思
雖然我們都夢想成為完美的父母,但在孩子麵前沒有完美的父母。我們總是希望自己作為父母能做到盡善盡美,偶爾因自己的不足而慚愧不已。毋庸置疑的是,我們都是在未成熟之時已為人父母。學校不曾教過,也沒有預備練習,我們隻是憑著自己對父母的記憶,為成為閤格的父母而竭盡全力。
“為人父母”是一個“走嚮成熟的過程”。這是本書想要傳達的一個最重要的信息。這不是已閤格的父母養育子女的經過,而是無經驗的父母與子女共同走嚮成熟的過程。“矛盾”是這種“成熟”的肥料和養分,隻有在和兒女的矛盾中,父母纔有機會看清自己,在解決與孩子間矛盾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所以本書想要告訴大傢的是,與孩子的矛盾不是父母不閤格的佐證,並不令人難以啓齒,這反而是父母走嚮成熟的必經旅程。
與孩子之間的矛盾不是一道簡答題,而是各種問題復閤作用的結果。即使問題一樣,産生問題的原因也可能是韆差萬彆的。這樣看來,唯一的正確答案隻能是“沒有固定答案”。冷靜、客觀看待矛盾是成為父母的最基本條件,是一個良好的開始。本書將“養育孩子須知”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麵:“天生的性情”,“嬰兒、幼兒、兒童的基本發展過程”,以及“父母與孩子的關係”。
第一,決定孩子性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天生的氣質”。有飯量和個子成正比增長的孩子,也有喝水都長肉的孩子。體質是天生的,性情也一樣。瞭解孩子的氣質和天生的性情如何,認識孩子與身為父母的自己有何不同,是養育孩子的第一步。
嬰兒與生俱來的東西超乎想象的多,除瞭纔能、體質、性格,他們的五音不全和毫無節奏感,從前門進從後門齣來後就不知身在何處的無方嚮感也都是天生的。還有比這更為細微的方麵,讀懂人心、整理東西、學習規律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天生的。
有些孩子是與眾不同的“左撇子”。他們可能擁有讀懂朋友內心或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能力;可能擅長整理東西,日常生活能力強;也可能想法天馬行空,不腳踏實地,夢想虛無縹緲。
孩子所做齣的讓我們産生疑惑的大部分錶現都是與生俱來的。理解這種“天生”的差異有助於減少矛盾的産生。就像教左撇子的孩子寫字一樣,父母在養育這種孩子時需要巨大的智慧和耐心。本文就如何理解和處理這些天生的性情進行瞭探討和說明。
第二,理解孩子成長的“正常發展過程”。在成長過程中,孩子有時會發脾氣、無理取鬧,有時會死纏著媽媽不放。初為父母的我們在養育孩子的時候總會感到生疏或焦慮不安。大部分情況下,對孩子成長過程的無知或一知半解是父母的焦慮感不斷加深的原因。如果熟知相關知識,父母就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各種問題。這也是本人將如何正確、客觀理解孩子成長過程這一內容編入書中的原因。孩子成長的過程總體上被分為身體、智能、自我、情感、社會性等方麵進行講解。此外,書中還解釋瞭對初為父母的人來說最睏難的哺乳、睡眠等生理方麵的原理。
書中內容還涉及瞭孩子的自我形成過程。“自我”一詞得到廣泛運用,但是要真正理解“自我”的形成過程並非易事。孩子的內心是如何形成的?為瞭培養齣一個心理健康、充滿自信的孩子,父母所能做的是什麼?本書將與大傢一同探討語言、認知能力的發展以及與之相關的“自我”的成長和發展過程。
第三,本書中占最大比重的部分就是對“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的探討。人類關係中牽絆最深刻的一種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一般人際關係中的矛盾是可以逃避的,但是父母子女之間不可避免。因為無論愛也好,恨也罷,這都是人類心靈最深處的牽絆。孩子的行為可能刺激到父母,同樣地,父母的情感狀態也可能導緻孩子做齣一些相應的行為。對此,我們有時能夠輕易理解,但有時卻可能不明所以,如墮五裏霧中。
更重要的是,即使問題産生的原因源於天生的性格或成長過程中的正常錶現,但是問題的反復糾結也將使我們陷入“關係動力”的循環之中。因此,對這種“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我們需要睿智、冷靜地進行思考。
為瞭理解幼兒的心理發展過程,本書介紹瞭各種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論。這些精神分析理論不僅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內心的起源,同時也是現今育兒和父母教育理論的基礎。
我經常把學問比喻成“鯨魚肉”。研究學問的人把自己切下的“肉”做成便於食用的料理,並謂之“鯨魚”的味道。這就是育兒理論百傢爭鳴、紛紛不一的原因。本書旨在幫助父母培養自己的獨特視角,而不去一味依賴於這些學者的主觀理論。這部分內容可能理解起來比較睏難,但是為瞭讓大傢自行養成選擇自己所需之物的判斷力,本書收錄瞭各種精神分析理論。
在介紹理論的同時,本書還對幾位著名理論傢的人生進行瞭簡單考察。從心理學角度來講,理論是一個學者的人生足跡,同時也是他從所經曆的重大痛苦中掙紮齣來的道路。所以,理解一個人的人生曆程,就能夠幫助我們更輕易地對他的理論産生共鳴。這是我一直以來學習精神分析的方法,也是我將精神分析理論教授給他人的方式。
我在書中沒有給齣所謂的正確答案,因為我始終認為,父母的教育沒有標準答案,一切都隻能靠父母自己去尋找解決之法,對癥下藥。取而代之,我在書中為大傢指明瞭各種尋找解決方法的道路,樹立瞭前進道路上的裏程碑。希望大傢以這些裏程碑為參考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慢慢探索,仔細思考。本書真正的內容開始於第三部分——“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究其原因,理解父母與子女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一項最復雜、最耗時的工程。
我想要囑咐閱讀此書的讀者,理解一個人的內心需要付齣大量的時間和耐心。能夠深刻瞭解他人內心的一種方法是螺鏇形方法,即像擰螺絲釘一樣一點一點深入心靈進行窺探。從肉眼看起來好像隻是原地打轉,但看問題的深度已發生變化。這也是理解立體又復雜的人心時所使用的精神分析法。閱讀此書會發現,同樣的理論、相似的案例可能在書中反復齣現。對此希望大傢能從不同的視角來看待。拍電影的時候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拍攝纔能拍齣多彩的畫麵,同理,“一韆個讀者就有一韆個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領域,如果從不同角度著手進行分析研究的話,也可能對不同的部分産生理解。閱讀的過程中如果遇到觸動內心的部分,希望讀者能閤上書,閉眼靜心體會那份觸動。如此一來,獲得瞭解的部分就能為我們的“成熟”提供養分。
父母和子女在心靈的最深處進行交流,因此要想解決他們之間的矛盾,一般的忠告建議和育兒法是派不上用場的。雖然有些晦澀難懂且十分耗時,但我認為精神分析法纔是幫助我們順利解決矛盾的“王道”。
可以說,這本
媽媽教科書:智慧媽媽最愛的育兒指南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