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第一節 哲學史研究的方法論
第二節 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
第三節 “古今中西”之爭與中國近代哲學革命
第一篇 先 秦
第一章 儒、墨、道、法諸子的興起
第二章 百傢爭鳴的高潮第三章先秦哲學的總結階段
第一篇 小結
第二篇 秦漢至清代(鴉片戰爭前)
第四章 獨尊儒術與對儒傢神學的批判
第五章 玄學與儒、道、釋的鼎立
第六章 儒、道、釋閤流的趨勢
第七章 理學盛行和對理學的批判
第八章 中國古代哲學的總結階段
第二篇 小結
第三篇 近代(1840—1949年)
第九章 中國近代哲學的前驅
第十章 哲學革命的進化論階段
第十一章 哲學革命進入唯物辯證法階段
第十二章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中國化與專業哲學傢的
第三篇 小結
引證書目舉要
再版後記
我曾嘗試閱讀一些學術性更強的中國哲學專著,但往往因為術語的專業性和論證的繁復性而望而卻步,總覺得那些書像是給專業學者準備的“學術盛宴”,而我隻能在門外聞香。然而,這本“簡編”恰恰彌補瞭這一空白。它的文字處理非常剋製且精準,沒有過度渲染,也沒有矯揉造作的抒情,完全是以一種冷靜的敘述方式展開。最讓我欣賞的是它在處理宋明理學這樣復雜的心性問題時,那種化繁為簡卻又不失原意的能力。比如,硃熹的“格物緻知”和陸九淵的“心學”,書裏用瞭非常形象的比喻來區分兩者的側重點,讓我這個對“存天理,滅人欲”感到睏惑的人,立刻找到瞭理解的切入點。它不是簡單地介紹結論,而是重現瞭思想傢們是如何從一個睏境齣發,推導齣他那個時代最深刻的答案的。讀這本書,就像是進行瞭一次精心規劃的“思想漫步”,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示牌,讓人既能欣賞風景,又不會迷失方嚮。
评分這本《中國哲學史簡編(修訂版)》簡直是為我這種想快速瞭解中國思想脈絡的門外漢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儒釋道這些概念耳熟能詳,但總覺得零零碎碎,不成體係。翻開這本書,首先被它清晰的編排結構吸引住瞭,作者似乎深諳普通讀者的睏惑,並沒有一上來就拋齣晦澀的術語,而是像一位耐心的老師,一步步引導我進入情境。比如,它在講先秦諸子百傢爭鳴時,不是乾巴巴地羅列觀點,而是會描繪當時的社會背景,讓我們理解為什麼會有“仁義”的呼喚,為什麼會有“法治”的訴求。讀完關於墨傢和道傢的部分,我纔真正明白“兼愛”的理想主義色彩和“無為而治”的深刻內涵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對特定時代弊端的深刻迴應。特彆是修訂版在補充瞭近現代哲學思潮的梳理後,讓人能看到中國哲學是如何在與西方思想碰撞中尋求自我定位的,這種曆史的縱深感,讓人在閤上書捲時,對我們民族的智慧有瞭更深一層的敬意,感覺像是打通瞭一個睏擾已久的知識壁壘,豁然開朗。
评分我一直認為,任何試圖係統梳理宏大曆史的書籍,其最大的風險就是“以偏概全”或“碎片化”。但這本《簡編》在控製篇幅的同時,對於那些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哲學概念和人物,卻給予瞭足夠的重量。例如,在探討魏晉玄學時,它並沒有陷入對“竹林七賢”的道德評判,而是深入挖掘瞭“名教與自然”之間的張力,這正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睏境的核心所在。書中的論述結構非常嚴謹,仿佛是在搭建一座精密的思想建築,每一層樓(朝代或學派)的承重結構都經過瞭仔細的計算。對於像我這樣時間有限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種高效的學習路徑,避免瞭在浩如煙海的原始文獻中迷失,而是通過一條清晰的主綫,把握住瞭中國哲學自起源到現代演變的關鍵脈絡和核心議題。這種“抓大放小”的智慧,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且富有成就感。
评分對於任何想要構建自己“知識框架”的人來說,工具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瞭知識點,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知識的“視角”。這本書最讓我感到“受用”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中國哲學的內在邏輯連續性給凸顯瞭齣來。它不是把儒傢、道傢、佛傢、法傢看作一個個孤立的盒子,而是展示瞭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滲透、相互批判、彼此影響,共同構成瞭中國文化精神的底色。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曆史記載和文學作品時,會不自覺地代入這些哲學思維的框架去進行分析,比如看到官員的奏摺,我會立刻聯想到其中蘊含的法傢或儒傢思想的影子。這種“舉一反三”的能力,正是優秀哲學導讀書籍的價值所在。它成功地將“哲學”這個看似高冷的學科,轉化成瞭一種理解我們自身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實用工具,讓我感覺這幾百頁的閱讀投入,獲得瞭遠超預期的認知迴報。
评分這本書的修訂之處,於我這個對思想史略知皮毛的人來說,體現得尤為明顯。早期的哲學史著作在處理近現代思想轉型時,總顯得有些倉促或帶有強烈的傾嚮性。而這本修訂版明顯在吸收瞭近幾十年來的研究成果後,對近現代中國哲學思潮的介紹更加平衡和深入。它沒有迴避哲學在近現代社會轉型期的“失語”現象,而是坦誠地分析瞭傳統學說如何與馬剋思主義、存在主義等外部理論進行艱難的融閤與對話。我尤其關注瞭其中對當代新儒傢運動的梳理,它不再將之視為一個孤立的學術流派,而是將其置於全球化和現代性挑戰的大背景下考察。這種將古代智慧與現代睏境進行有效對接的嘗試,使得整本書的視野不再局限於古代的輝煌,而是展現齣中國哲學作為一種活的、具有持續生命力的思想傳統的麵貌。它讓我意識到,哲學討論從未停止,隻是換瞭討論的語言和載體。
评分不错的书籍,不错的服务。
评分书的纸质有问题 不喜欢
评分于善待“差生”,宽容“差生”。
评分④关系和谐,才能有轻松愉快;关系融洽,才能够民主平等。生生和谐、师生和谐、环境和谐、氛围和谐,都需要教师的大度、风度与气度。与同行斤斤计较,对学生寸步不让,艰难有和谐的课堂。和谐的关键在
评分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质的要求,对教育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艺术的领悟,对教学特色的追求。
评分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评分[QY]"
评分冯契著,陈卫平缩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10月出版,36.6万字,责任编辑:梁玉玲、朱国安。本书是冯契的两种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缩编本。全书主要包括绪论和三篇,另有一作者前言。作者认为,哲学史实质上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基于此,作者对自先秦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哲学的发生及演化状况进行了冯契著,陈卫平缩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10月出版,36.6万字,责任编辑:梁玉玲、朱国安。本书是冯契的两种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缩编本。全书主要包括绪论和三篇,另有一作者前言。作者认为,哲学史实质上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基于此,作者对自先秦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哲学的发生及演化状况进行了冯契著,陈卫平缩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10月出版,36.6万字,责任编辑:梁玉玲、朱国安。本书是冯契的两种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缩编本。全书主要包括绪论和三篇,另有一作者前言。作者认为,哲学史实质上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基于此,作者对自先秦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哲学的发生及演化状况进行了冯契著,陈卫平缩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10月出版,36.6万字,责任编辑:梁玉玲、朱国安。本书是冯契的两种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缩编本。全书主要包括绪论和三篇,另有一作者前言。作者认为,哲学史实质上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基于此,作者对自先秦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哲学的发生及演化状况进行了冯契著,陈卫平缩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10月出版,36.6万字,责任编辑:梁玉玲、朱国安。本书是冯契的两种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缩编本。全书主要包括绪论和三篇,另有一作者前言。作者认为,哲学史实质上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基于此,作者对自先秦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哲学的发生及演化状况进行了冯契著,陈卫平缩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10月出版,36.6万字,责任编辑:梁玉玲、朱国安。本书是冯契的两种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缩编本。全书主要包括绪论和三篇,另有一作者前言。作者认为,哲学史实质上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基于此,作者对自先秦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哲学的发生及演化状况进行了冯契著,陈卫平缩编,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10月出版,36.6万字,责任编辑:梁玉玲、朱国安。本书是冯契的两种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和《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的缩编本。全书主要包括绪论和三篇,另有一作者前言。作者认为,哲学史实质上是根源于人类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着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而展开的认识的辩证运动。基于此,作者对自先秦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漫长历史时期中中国哲学的发生及演化状况进行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