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學用書哲學譯叢·理性的建構:康德實踐哲學探究

哈佛教學用書哲學譯叢·理性的建構:康德實踐哲學探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奧尼爾(Onora O'Neil) 著,林暉,吳樹博 譯
圖書標籤:
  • 哲學
  • 康德
  • 實踐哲學
  • 倫理學
  • 理性
  • 道德哲學
  • 哈佛教學用書
  • 譯叢
  • 西方哲學
  • 德國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003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23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哈佛教学用书哲学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康德的倫理學著作齣版兩個多世紀以來,廣受贊譽與仿效。但是,對這些倫理學著作中存在著的某些內在不一緻的指責也始終存在。奧諾拉·奧尼爾教授在她的書中緊貼康德的文本,詳盡考察瞭這些不一緻,並盡可能地將康德的倫理學思想置於閤理性、行動和權利等現代概念的框架之中展開分析。在奧尼爾教授看來,康德為理性提供瞭某種“建構主義的”證明,以及某種道德性視角,在這種視角之下,義務是先於權利的,正義和德性是相連的。在書中,奧尼爾教授首先對康德哲學中的方法、理性、自由、自律以及行動的概念進行瞭重新的梳理和考察;而後,進一步探討瞭我們更為熟悉的那些關於絕對命令的闡釋;在最後的部分,則強調瞭康德的倫理學與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康德式”倫理學之間的區彆,這涉及約翰·羅爾斯的作品,也涉及當代其他一些自由主義政治哲學傢的作品。

作者簡介

  奧諾拉·奧尼爾(Onora Sylvia O'Neill),1941年齣生,英國劍橋大學哲學教授,英國上議院中立議員,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前院長,劍橋大學紐漢姆學院前院長。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哲學和倫理學,在康德哲學研究中獨樹一幟。主要著作為《按原則行事》(1975),《理性的建構:康德實踐哲學探究》(1989)、《邁嚮正義與美德》(1996)、《正義的界限》(2000)、《生命倫理學中的自律與信任》(2002)等。

目錄

序言 著作縮寫錶
第一部分 理性與批判
1 康德哲學事業中的理性和政治
1.1 笛卡爾的哲學方法
1.2 第一批判的題辭和序言
1.3 第一批判的序言中遺漏瞭什麼?
1.4 伊曼紐爾·康德的小屋
1.5 訓練、批判和否定性訓導
1.6 起錨:同唯理論的最後衝突
1.7 理性政治學:對強力的拒斥
1.8 理性政治學:法庭與演算規則
1.9 理性政治學:爭論和循環
1.10 理性政治學:共通感
2 理性的公共使用
2.1 理性的基礎
2.2 錶達、交流和恰當的寬容對象
2.3 什麼是啓濛?
2.4 寬容和理性的權威
2.5 自然、曆史和理性的源頭
2.6 自由與交流的準則
2.7 寬容與政治
3 《原理》Ⅲ中的理性與自律
3.1 理性與自由之間的裂隙
3.2 批判、自律和理性的權威
3.3 批判和兩類視角
3.4 道德性、自律和理性
3.5 附言:一個推測
4 行動、人類學和自律
4.1 從感性世界的視角來看的行動
4.2 從智性世界的視角來看的行動
4.3 有限的理性和理智行為
4.4 有限性和工具理性
4.5 有限性和人類學
4.6 自律和有限性
第二部分 準則與義務
5 行為中的一緻性
5.1 自律倫理學和他律倫理學中的普遍性檢驗
5.2 準則與道德範疇
5.3 缺乏普遍化的不一緻性
5.4 普遍化中的不一緻性
5.5 概念中的矛盾
5.6 意誌中的矛盾
5.7 意誌中的矛盾和進一步的結果
5.8 結論
6 彼此同意的成人之間
6.1 個人性關聯
6.2 真實的同意
6.3 假定的同意
6.4 有意義的和虛假的同意
6.5 可能的同意:一種康德式的解讀
6.6 道德上值當的準則和彼此同意的成人
6.7 在性關係中將他人當人對待
6.8 在雇傭關係中把他人當作人來對待
6.9 結論
7 普遍法則與自在的目的
7.1 行動者與準則:諸公式的共同語境
7.2 普遍法則公式
7.3 自在目的公式
7.3.1 人性和理性本性
7.3.2 自在的目的與純粹的手段
7.4 等值問題
7.5 質料、形式與象徵
8 康德追尋德性
8.1 可理解性與閤理性
8.2 四種值得尊重的康德批判
8.3 推理與行動
8.4 道德規則與嚴格主義
8.5 形式主義、目的論和實踐推理
8.6 結論
8.7 附言
第三部分 康德的倫理學與康德主義的倫理學
9 實例的力量
9.1 較古老的倫理實例觀
9.2 維特根斯坦式的實例觀
9.3 以問題為中心的倫理學中的實例
9.4 評估與原則:倫理學可以既是反思的、同時也是實踐的嗎?
9.5 總結性評論
10 兒童的權利與兒童的生活
10.1 圍:不完全之義務的問題
10.2 權利的構建
10.3 義務的構建
10.4 政治:兒童權利的修辭
11 倫理學中的建構主義
11.1 原初立場的設計
11.2 抽象的行動者與理想化的人
11.3 朝嚮康德式的建構主義
11.4 朝嚮一種更加康德式的建構主義
11.5 授權與義務
11.6 正義的構建
11.7 從原則到判斷
11.8 在現實主義與相對主義之間
12 正義和仁愛的重要準則
12.1 一個約定俗成的故事?
12.2 一個假設:從自然法到自然權利
12.3 不完全的義務
12.4 一項建議:義務先於權利
12.5 最大限度的同等自由
12.6 前景:義務的構建
12.7 福利的權利和不完全的義務
12.8 仁愛與福利
12.9 結論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经典教材啊

评分

众所周知,20世纪重要的政治哲学家、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之作《心智生活》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书。1975年12月4日阿伦特突然去世前,刚写完该书的第二卷“意志”部分,第三卷“判断”只留下一张写着标题及两句题词的稿纸,静静躺在打字机的卷筒里。在阿伦特看来,思考、意志和判断是人类心智生活中三项最基本的活动。而她的阖然长逝,使得此书思考、意志、判断三足鼎立的完美建构徒留缺憾。

评分

评分

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经典书目,京东配送及时!!

评分

  

评分

康德道德哲学,此书有助于了解

评分

道德最重要达到自律的终点,作者从哲学史的角度阐述了自律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对于真正掌握西方文化传统中自律的深刻蕴含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华文化作为道德为标杆的传统, 希望能够有学者发心对自律的思想发展史做一全面深刻的总结。对个人来说,阅读也实际上也是生命陈长的过程。一个人阅读什么书,也就预示着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从外在的角度来说,阅读本身实际上是一个人对外在世界探索的方法,通过阅读可以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和知识,从而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社会万象。从内在的角度来说,阅读实际上就是对自身生命潜质的开发,当我们发现书中作者的某个思想触动我们的灵魂,就有可能发现我们生命地脉里蕴藏的宝藏,生命的激情与潜能也由此而被激发,因为阅读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之间相互感通的过程。阅读的德性也决定了个体写作的德性,政治哲学家列奥•斯特劳斯指出,阅读习惯造就写作习惯,“一般来说,人们怎样阅读就怎样写作。通常,细心的作者也是细心的读者,反之亦然。除非自己亲自小心地阅读,一个人不可能知道何为小心地阅读。阅读先于写作;在写作之前,我们已经阅读;我们通过阅读学习写作。一个人通过认真阅读好书——最用心地阅读那些被最用心地写出来的书——来学习认真写作。” 许纪霖先生在其《寻找意义》这本专著里面就指出了自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随之而来的种种灾难与冲击,以及建国之后的泛政治化,最近又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结果现代人是没有精神家园的,或者说在精神上是没有根底的。并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文化也逐渐变得市场化,现代人实际上是没有足够的心境和环境去追求精神上的成长。陈贇在其老师也写过《现时代的精神生活》中,指出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困境是明显存在的。虽然说生活条件比以前强多了,但是人的精神生活反而跌落尘埃。 真正对精神有价值的阅读是比较费力地。真正值得读的书,通常都是读堵起来比较吃力的书,那些读来非常轻松的书,实际上很有可能不值得读。因为对我们有益的书往往是能够给我们增加新的体悟的书,往往有我们尚不具备的某种特质刺激我们,试图契入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的内在蕴藏。这就需要我们试图改变自己原来的存在状态,而这种改变本身如同在我们的身体里嵌入新的东西,我们要在我们的灵魂中篆刻上新的图案,这种重新雕刻的过程是既漫长又有些痛苦的,因为心灵的东西是更加抽象的,需要反复的熏陶才能够占据我们的灵魂,改变扫除与之不符合的旧的习性。 此外,就是我们要获得这种东西,往往必须寻找到正确的阅读方法,而为了灵性成长,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阅读经典。美国哲人阿兰•布鲁姆在《莎士比亚的政治》中指出,现在很多学生是非利士人,在圣经中非利士人多次被以色列人攻破,在西方文化中就是指外强中干的意思。实际上,他的老师列奥•施特劳斯在《自然权利与历史》这部名著中也明确说到,现代人具有越来越多关于关于“鸡零狗碎”的知识,而对于真正启迪心灵、教化人性的高贵资源视而不见。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