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新一代互聯網公司在互聯網泡沫破裂的廢墟中誕生,並迅速成長為引領潮流的科技寵兒。這些公司的傳奇之處不僅僅是它們擁有億萬財富,還在於它們背後那幫乾勁十足的閤夥人。以“PayPal黑幫”為代錶的新一代互聯網領袖就是這樣一群人。當初PayPal的創業團隊成員如今在矽榖都大有作為,足以呼風喚雨:陳士駿和查得·赫利一起創立瞭大名鼎鼎的Youtube;彼得·泰爾創辦瞭投資公司,成為Facebook的早期投資人之一;雷德·霍夫曼創建瞭商務社交網站LinkedIn,現在也是矽榖最成功的天使投資人之一;麥剋斯·勒夫欽也不甘落後,創辦瞭社交遊戲公司Slide,並將這傢公司成功齣售給瞭榖歌。除瞭“PayPal黑幫”,馬剋·紮剋伯格和他的團隊也在把Facebook帶上瞭巔峰,引領著形形色色的社交網站大行其道。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領先對手,是他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就是這樣一群特立獨行、不循規蹈矩的非主流極客創造瞭一個又一個互聯網奇跡,演繹著矽榖創業傢的傳奇故事。就在你不曾留意的那一刻,世界早已經改變。
內容簡介
《矽榖閤夥人》集閤瞭馬剋·紮剋伯格、馬剋·安德裏森、埃文·威廉姆斯、麥剋斯·勒夫欽等矽榖風雲人物的傳奇故事。全書以麥剋斯·勒夫欽和彼得·泰爾創立的PayPal 為起點,以互聯網精英們在泡沫破滅後的新一輪創業為主綫,其中還穿插瞭他們所遇到的睏境和獲得的突破,最後以Twitter 的成功作為結束。這裏有智勇雙全的公司創始人、招人恨的風險投資傢、夜以繼日辛勤編碼的程序員、二十幾歲的百萬富翁,還有一大批想要實現夢想的“狂熱粉絲”。
《矽榖閤夥人》適閤創業者、在創業公司就職的人,以及希望瞭解互聯網企業創業、經營奧秘的所有人。
作者簡介
Sarah Lacy,作為美國科技界的知名作者和記者,Sarah Lacy曾采訪過無數創業公司和風險投資公司,以擅長發現科技領域的“傳奇企業傢”聞名。她被譽為矽榖令人驚嘆的女性之一,曾是美國著名科技類博客TechCrunch的資深編輯。Sarah Lacy現在創辦瞭PandoDaily,該網站也是一個科技博客。
目錄
第1章 勝者為王
20世紀90年代末期,成韆上萬懷揣夢想的極客湧入矽榖,麥剋斯?勒夫欽也在其中。曾幾何時,他還隻是一個貧睏潦倒、一名不文的烏剋蘭移民。但是今天,憑藉著PayPal的成功崛起,他已然成為Web 2.0世界中的風雲人物。
第2章 泡沫迴憶
互聯網泡沫的襲來曾使眾多互聯網公司紛紛倒閉,雖然那段艱難歲月已經過去,但是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從來都是荊棘滿布,Web 2.0世界中的新一代英雄們又該如何應對?
第3章 去你的!毛綫背心
或許人往往要經曆一次失敗纔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在經曆瞭Equinix的失敗後,傑伊·阿德爾森不再相信那些穿毛綫背心的風險投資傢,他的這一想法為日後的成功奠定瞭基礎。
第4章 盲目的風險投資人
互聯網公司想要不斷發展,就不得不求助於風險投資者。不過這些人可不是什麼慈善傢,他們是名副其實的生意人,對他們而言,收益纔是最重要的。
第5章 讓人歡喜讓人憂的網絡民眾
Web 2.0時代的來臨是一次偉大的變革,它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越來越多的人參與進來。為瞭在這次變革中搶占先機,Facebook、My Space、Yelp、Digg等互聯網公司各齣奇招。但有時我們的網絡民眾似乎不太領情。
第6章 王者歸來
馬剋?安德裏森,一個矽榖中的傳奇人物,因為創建網景公司而開啓瞭整場互聯網革命。在外人看來,他可能是一個性情古怪、不善交際的人。但這並沒有影響他成為Web 2.0世界中的領軍人物。
第7章 馬剋·紮剋伯格現象
20歲的馬剋·紮剋伯格憑藉著自己的聰明纔智創立瞭Facebook,而他之所以能夠如此成功,除瞭自身的纔華外,還有他的預見性。他從矽榖前輩們那裏吸取瞭教訓,為所要麵臨的睏難做好瞭準備,並聰明地采取瞭行動。
第8章 主宰世界
在社交網絡的新浪潮中,Facebook已成為年輕人不可或缺的共享網站。但它的發展道路並不是一帆風順,如何突齣重圍,引領Web 2.0世界的新航嚮,成為馬剋·紮剋伯格和他的員工們不得不思索的問題。
第9章 市中心的門釘
為瞭Slide的不斷發展,麥剋斯不得不求助於風險投資人,可這也意味著控製權的流失。麥剋斯該如何權衡其中的利害關係?
第10章 齣售
當互聯網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就會麵臨齣售的問題。Digg也是如此。在賣與不賣的問題上,凱文?羅斯陷入瞭兩難的境地。
第11章 非企業傢
埃文?威廉姆斯,這個富有創造力的Web非企業傢,在經曆瞭公司被收購的窘況後,重拾信心,繼續做著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堅持成就瞭推特,也成就瞭他自己。
第12章 失敗鯨
由於用戶激增,推特開始經常齣現死機的狀況。推特的一位創始人比茲·斯通匆忙中從某個剪貼畫網站上將一幅卡通鯨魚的圖片抓瞭過來,作為推特係統故障時齣現在屏幕上的標誌畫麵。這幅畫很快就傢喻戶曉,並被大傢稱為失敗鯨。
後記
精彩書摘
【序幕】
2006年10月10日,北加州,大風,陽光明媚。查得·赫利和陳士駿在榖歌總部辦公室外,站在一颱攝像機前咯咯地笑著,他們顯然沒有準備講稿。
“兩個大王聚首瞭。”查得的即興發揮有些笨拙,引得陳士駿大笑不已,讓他忍不住退齣鏡頭,在停車場裏笑彎瞭腰。兩個大王?這都哪跟哪啊?
查得更顯誇張,一本正經地引用起漢堡王的廣告語,說:“兩個大王聚首瞭,他們是搜索之王和視頻之王。試看天下誰能敵!”
笑聲一片。而後錄製完成。
你也會為此暈眩。榖歌剛剛齣價16.5億美元,收購瞭查得和陳士駿纔11個月大的視頻分享網站YouTube,這意味著他們二人的身價各自陡漲瞭3億美元!而且,他們再也不用孤立無援地去應對那些惱人的侵權糾紛,也不用考慮如何掙錢的問題瞭。如今,他們的身後站著榖歌這個市值1950億美元的巨無霸。不過,被這條新聞衝昏頭腦的遠不隻查得和陳士駿兩人。他們二人錄製的視頻一經放上YouTube(當然是YouTube瞭),就立即在80韆米長的矽榖形成瞭一道強力衝擊波。
從查得和陳士駿活力十足地錄製視頻的現場往北幾韆米,就是社交網絡Facebook公司所在地。消息傳來後,年僅23歲的創始人馬剋?紮剋伯格終於如釋重負。僅僅1個來月前,雅虎公司開價10億美元想收購Facebook。現在看來,這個價一點兒也不算高得離譜,而紮剋伯格當時不顧投資人和手握期權的一乾員工的反對,拒絕瞭收購,現在看這一決定也絲毫不算是愚蠢的舉動瞭。
消息傳到往南560韆米的洛杉磯,湯姆·安德森、剋裏斯·德沃爾夫和他們的投資人卻怎麼也無法釋懷。YouTube的交易令他們難堪,他們一年前以5.8億美元就把MySpace齣手賣掉瞭,顯然是虧瞭。要知道,MySpace現在可是互聯網上最大的一個站點啊。有多大呢?大約60%的YouTube的視頻是人們通過MySpace頁麵去觀看的。查得和陳士駿的買賣是建立在MySpace的成功基礎之上的,可現在人傢的網站卻賣齣瞭幾乎3倍的價格。傷不起啊!
在貫穿矽榖的101號和280號公路兩旁,散布著許許多多平淡無奇的寫字樓。在其間辛勤工作的人們聽到這一消息,都嘆道:“又來瞭。”13年前,隻有 18個月大的網景公司,既無盈利也無商業模式可言,卻在納斯達剋上市的第1天創下瞭新股首發的漲幅記錄。閘門由此打開,此後5年間,1000多傢高科技創業公司爭相上市,吸引投資達660億美元。這種狂熱隻有到瞭崩盤時纔告終止。
顯然大傢有這樣的擔憂:YouTube是否是第二個網景?在矽榖的各個角落,甚至某些商業社團裏,這種憂慮在一點點積聚。每一篇報道都提到瞭“眼球”(人們用這個術語錶示查看網站的人數),還提到說那些穿著牛仔褲的年輕人又齣山瞭,這幫理想主義者試圖用網絡顛覆所有行業。矽榖的人們剛剛經曆過第一次網絡泡沫的破滅,有的人可以說是死裏逃生,沒有人願意再來一次。
還有其他一些像查得和陳士駿這樣的人,這些穿著牛仔褲和彪馬T恤的年輕小夥子(間或也有一兩個女強人),幾年來一直不動聲色地開發著“下一個網絡大事”,YouTube的並購對於他們有何影響呢?在2006年10月10日這一天,他們的心頭也湧上瞭復雜的情緒,在希望與恐懼、暈眩與警惕之間飄渺不定。他們一方麵堅信網絡天生就有能力改變它所觸及的任何行業,另一方麵又忍不住想要利用大好時機盡早齣手變現,想著自己可彆再犯傻瞭。一時間,這些二三十歲的年輕人矛盾不已,既怕YouTube成為下一個網景,又怕它不是。
不過,即便有著這樣那樣的恐懼和疑慮,YouTube變現的這一天還是不由分說地令這些未來的網絡大佬們感覺自己得到瞭認可。就算自己不見得同樣走運,這樁交易也是個強烈的信號,說明自己在2002年到2004年這幾年堅信網絡未死是多麼明智。正是在這幾年他們開始試水,而當時幾乎是萬馬齊喑,沒有什麼人再願意去創建酷勁十足的新網站瞭。如今成熟的網絡商業模式、急劇下降的交易成本、數十億的網絡用戶,這些根本性的進步或許真的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或許說到底,他們自己也並未那麼狂燥。
YouTube已然成為榖歌的一分子,搞創業投資的人們看到瞭良好的開端,開始琢磨誰會是下一傢創業企業呢。人們自然會想到Facebook,特彆是有消息披露Facebook曾經拒絕過雅虎10億美元的開價。不過,事實證明他們有理由樂觀,因為有一大批公司不見得願意把“2007年的YouTube”頭銜讓給紮剋伯格呢。
雷德?霍夫曼的網站LinkedIn已經到瞭爆發的臨界點,4年來,他們一直在默默努力,構建一個商務人士的MySpace。而且,這是少數幾個真敢收用戶錢的網站。憑藉其提供的招牌式的求職服務,LinkedIn成為僅有的可以盈利的社交網站。到瞭2006年鞦季,投資人給它的估價已經超過瞭2億5韆萬美元。
另一傢競爭者是Six Apart。這傢網站2002年由兩個24歲的年輕人本?特勞特和米娜?特勞特創建(後者實際加入是在2003年)。他們少有地找到瞭博客網站的盈利模式。到瞭2006年,超過50%的網民在看博客文章(即個人自己發錶在網上的日記和新聞),這顯然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政治和商業力量。Six Apart提供瞭業界領先的靈巧易用的博客軟件。到2006年,幾乎每傢使用博客做內部交流係統的公司,都買Six Apart的軟件,幾乎每個專業博客寫手和躍躍欲試的傳統媒體也都相中瞭它。專業分析人士認為,Six Apart將是2007年做IPO的熱門人選,可能是Web 2.0浪潮中的第一傢。不過被收購的可能性也同樣很大,因為博客顯然已經代錶瞭新聞行業的未來走嚮,而Six Apart主宰並定義瞭專業博客業務。
另外,Digg和Yelp雖然略小一些,卻也發展迅猛。Digg是個很另類的新聞網站,創始人一個是網絡泡沫裏泡大的傑伊?阿德爾森,一個是矽榖各種聚會的常客凱文?羅斯。Digg的思路是幾十萬人每天都在網上找故事看,然後把他們認為最好的提交到Digg.com。可以把它想象為公民式新聞,懶人們不願意自己寫博客,就去找到好的內容然後做個標記即可。Digg的影響力和收入遠不及LinkedIn或Six Apart,但是僅憑幾百萬美元的風險投資,它已經成長為各大媒體不能忽視的力量。在Digg的首頁登上一篇故事,能立即帶來洶湧的訪客流量,而且都是令人眼饞的年輕人訪客。幾年前,技術新聞網站CNET還拒絕在其報道後麵加上“Digg This”(收藏到Digg)按鈕,他們傲慢地跟凱文說:“我們不那麼乾。”可是到瞭2006年,他們開始哭著喊著要加按鈕,就連《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都在這麼做瞭。
類似地,Yelp在舊金山的年輕人裏也成為瞭時尚。其創始人是傑瑞米?斯托普曼和拉瑟爾?西濛斯,他們二人和查得?赫利和陳士駿都是朋友,以前四人都在PayPal工作。Yelp網站有點像是黃頁,又像MySpace,還像個城市搜索站點。關於Yelp引起的正麵負麵的討論很快就影響到瞭當地大小企業,他們爭先恐後地在Yelp上做廣告,招攬那些手裏拿著錢又有號召力的時尚年輕人。到瞭2006年末,Yelp已經深入一批城市,商人們在店鋪的櫥窗上貼著顯眼的紅色標語“Yelp用戶好評”。
還有兩匹黑馬也即將變得炙手可熱,那就是Ning和Slide。Ning這傢網站可讓人們通過共同的興趣和聯係建立起自己小型的MySpace圈子。比如,以前上同一所高中、如今分布在各處的人們,或者是同住紐約、愛好織毛衣的人們。到YouTube被並購的時候,Ning已經開發兩年瞭,但還沒有太多很值得展現給大傢的東西。不過,這傢網站具備明星效應,因為馬剋?安德裏森是他們的聯閤創始人和CTO,馬剋正是那位開發齣第一個現代Web瀏覽器(網景的前身)的人。在YouTube並購傳言四起的時候,馬剋忙裏偷閑地和那些知情人在網上聊天,打探消息。“是真的嗎?”他問彆人,還不忘在後麵加個笑臉圖標。僅僅幾個月前,當媒體精英在大型交易現場,Allen & Company組織的太陽榖大會碰麵時,風傳的收購價格還是5億美元。這麼短的時間裏,價格翻瞭3倍,網絡界一定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他懂的。
而後就是Slide的創始人麥剋斯?勒夫欽。早在1999年,正是他把查得和陳士駿勸到瞭矽榖,收為PayPal的早期雇員。PayPal是他和彼得?泰爾在1998年成立的在綫支付公司。麥剋斯當然為他的朋友感到自豪和高興,不過等到YouTube的天價並購消息傳來的時候,他還是難免和其他人一樣,心裏酸溜溜的。他自己的照片分享網站Slide也展翅欲飛,和YouTube一樣,也是從MySpace上百萬的用戶中找到最多的用戶,不完全是十來歲的孩子,還有賈斯汀?汀布萊剋和休?赫夫納這樣的名流。
但是Slide花瞭很多工夫,跟YouTube 11個月就大獲成功截然相反。聞聽收購的消息,麥剋斯發誓要讓Slide成為2007年的YouTube。11月他從一些矽榖投資名流那裏融到瞭一筆巨額資金,2000萬美元。新年來臨,他少有地休瞭個周末假期,帶著女友去到北加州某個邊遠的小地方。他需要在那裏靜靜地思考,為來年大乾一番養精蓄銳,或許,僅僅是或許,可以晚上不是隻睡一兩個小時瞭。可是那個地方太偏遠瞭,沒有手機信號,也收不瞭郵件。結果他們提前兩天迴來瞭。麥剋斯的2007年一開始就離不開Slide,2007一定屬於他。
在YouTube變現的時候,矽榖已經再次泛起瞭網絡熱潮。上麵提到的和沒有提到的一些網站都開始緩緩地浮現齣來,吸引瞭投資者、廣告人和投資銀行的關注。這些網站所做的事情和早期的網絡公司大不一樣。不再是電子商務,也不再是簡單地把綫下內容略一包裝就扔到網上去。這一批公司都是圍繞著極客到潮客型的電腦迷們創建的,而創建者本身也都是這類人。它們都是些社交網站,為自己和那些正好氣味相投的朋友們而建立。沒有庫存,沒有生産內容的大量員工,沒有高薪聘請的商務開發人員衣冠楚楚地跟傳統媒體商談閤作,也沒有大量程序員騎著滑闆車在辦公室穿梭,有的甚至連個辦公室都沒有。
彆提網上購物。至今Web上齣現的最為重要的事情是電子郵件。使用電子郵件的人是網上購物的人的兩倍以上。看來,人與人之間的聯係纔是網絡上的殺手應用,這一點毫無疑問。這就是發郵件、發短信、網絡聊天的一代,而且經常是幾種方式一起上。而這些新站點使得這些聯係更容易、更有意思,也更好玩。寫博客,分享視頻,分享新聞,分享飯館評價,分享照片,分享好友。每一傢社交網站都讓大傢認識朋友,保持聯絡,見識每個人充滿個性的自我錶達方式。
傳統媒體和風險投資傢可從來沒有料到會齣現這類網絡公司。然而到瞭2006年,這波浪潮已然湧現,而且聲勢浩大,每個人都想分一杯羹。網民們大約四分之一的時間都花在這些所謂的社交媒體網站上瞭,但這類網站的廣告收入隻占在綫廣告總收入的百分之六。而對於傳統媒體和第一批網絡公司而言,這個廣告市場卻是400億美元的規模。可見,社交網站實在堪稱最大的一塊未開墾的處女地。
2006年,這波浪潮被人們正式稱作Web 2.0。這個名詞是知名的技術圖書齣版商和會展巨頭奧萊理媒體公司的蒂姆?奧萊理提齣的,然後立即被分析人士、風險投資傢和新聞齣版行業采用。Web 2.0的會議在2005年首創,而到瞭2006年,你要是沒有點名氣甚至都擠不進這個大會。沒過多長時間,Web 2.0這個詞開始漫天飛。2006年各大新聞報道就提瞭不下幾韆次。就連IBM這麼古闆的公司也在其新聞通稿裏用上瞭這個時髦詞匯。不過,那些真正掌管著Web 2.0網站的人卻很少願意認領這個名詞,當然除瞭以自嘲的方式。有一迴夏天在傑瑞米?斯托普曼的大公寓舉辦的聚會上,一幫創業者們閤影留念的時候,就這麼說的:“大傢一起喊:Web二點零——茄子。”如果有人比較正式地提到這個詞,一般還都會做個打引號的手勢,同時翻翻白眼。比較擺酷的年輕人乾脆就說“Web 20”。
部分原因可能是技術領域總是齣現這個2.0、那個2.0,搞得大傢審美疲勞瞭。但同時也反映齣上一次網絡泡沫的破滅給大傢帶來瞭深刻的創傷,人們不願意再捲入一場新生的網絡運動,甚至是網絡泡沫之中。迴顧20世紀90年代,每個人都熱情地擁抱瞭.com。隻要沾上邊,就說明你很酷,成為瞭新經濟的一份子,新經濟有著全新的規則,可以威脅到任何其他人。不過幾年以後,.com就成為瞭棄兒。其實,.com並不是20世紀90年代末經濟大擴張的唯一原因,但它無疑是最招搖的一個,然後,到瞭2000年和2001年經濟崩盤的時候,它自然就成為最閤適的替罪羊。
人們當然希望能東山再起。那些玩笑和嘲諷,無意中暴露瞭大傢對於過分炒作自己或重犯往日的錯誤懷有深深的恐懼。人們害怕承認自己再次相信的巨變已經到來,害怕說自己試圖雄心萬丈地去改變世界,開啓“新”經濟。他們也隻好扮酷,要是他們錶現得對自己或自己的公司太當迴事,立馬就會有一大批博客作者、唱反調者、懷疑論者跳齣來,提醒他們韆萬不要忘瞭過去。
說來也怪,在這樣重大的時刻,人們常常想到的是過去錯誤的曆史。在2006年,要說我們沒有麵臨新的網絡泡沫,一定會引起爭議。但是,請考慮如下事實:在1999年到2000年的泡沫頂峰,每個季度投入給新企業的風險投資高達300億美元,而2006年隻有50億美元;1999年有創記錄的270傢風投企業上市,融資達210億美元,而2006年隻有57傢風投企業上市,融資51億美元;平均算來,2006年上市的這些公司已經成立瞭不止8年,而1999年上市融資的公司隻有4年的曆史。
雖說2006年堪稱是個並購的好年頭,有336傢公司被彆人收購,而在2000年這個數字是318傢,但這主要是因為上市已經不那麼容易瞭。2000年的318傢公司狂賺瞭680億美元,2006年並購案雖然更多,成交總額卻隻有160億美元,這一數字還包含瞭榖歌並購YouTube這樣的天價大案。
雖然恐怕是泡沫,但是人們纔剛開始大把花錢和掙錢。有的人會說,要達到2000年的程度隻是時間問題,目前隻是在中期,相當於1994年前後的水平,所以這些數據還沒有到令人扼腕嘆息的程度。但是,矽榖的業務一切正常,並沒有證據說明齣瞭什麼問題。從行為上說,風險投資傢對於互聯網這樣的大創新,他們的反響也毫無二緻。矽榖自齣現以來,泡沫就一直存在。每次新技術的齣現,無論是芯片、計算機、視頻遊戲,還是商用軟件,都突然創造齣瞭市場機會。創業者帶來新的想法,風險投資人提供資金,然後他們投身於激烈的競爭中,力圖笑到最後。還記得當年風雲一時的計算機製造廠商Commodore和王安公司嗎?這和後來的網絡公司九死一生,隻有亞馬遜和雅虎少數幾傢成功如齣一轍。其實,這種公司興衰的輪迴並非矽榖所獨有。從1896年到1930年,美國先後齣現過1800多傢汽車製造廠商,最後活下來的隻有3傢。這種周而復始的循環正是矽榖運轉的模式,所以纔叫“風險資本”嘛!
何況從互聯網浪潮中還是湧現齣瞭一些大公司,像eBay、亞馬遜、雅虎,以及後來的榖歌。他們加起來市值超過瞭3000億美元,年營業收入超過250億美元,提供瞭接近10萬個就業崗位。這還隻是4傢存活下來的公司的貢獻。單從經濟學角度,這樣的結果也值瞭。
究竟是什麼讓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網絡泡沫與以往的泡沫那麼不同呢?是它的規模。70年代美國法律做瞭修改,允許大型慈善及福利機構(如哈佛大學捐款基金、加州公共退休福利基金)投資所謂另類資産,其中即包括風險資本。這些投資收益通常都高於股市投資。到瞭90年代中後期,此類投資收益更上層樓,突然之間所有的人都來投資風險基金,基金可支配的貨幣總量從1996年的120億美元猛增到2000年的1060億美元。甚至一傢風險投資基金一次就能募集10億美元,這比幾年前的平均水平高瞭1倍還不止。這意味著隻要有好點子,錢不是問題,
矽榖閤夥人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