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怎樣理解數字傳播革命的原因?
我們該怎樣預測它的前景?
隨著社會和媒體網絡的結閤,我們的社會越來越趨嚮於網絡社會。在過去的30年中,類似計算機網絡、數字視聽、手機和互聯網這樣的新媒體不論是在使用還是在需求上都經曆瞭戲劇化的加速增長。基於當代理論和有關現代性、媒體和網絡的研究,《清華傳播譯叢·網絡社會:新媒體的社會層麵(第2版)》對這一新型社會進行瞭全景式的鳥瞰。
·分析新媒體所有的技術、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心理層麵
·監測新媒體對公共政策和私人生活的影響
·比較北美、歐洲、東亞和第三世界的法律和政策行動
·對圍繞著互聯網和其他新媒體的大肆宣傳進行批判性解讀
作者簡介
簡·梵·迪剋,是傳播領域享譽世界的學者,主要研究方嚮是新媒體,著有《深化的鴻溝:信息社會的不平等》(The Deepening Divide,Inequality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2005)、《數字民主:理論和實踐》(Digital Democracy:Issues of Theory and Practice,2000,閤著)、《組織中的信息和傳播技術》(l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n Organizations,2005,閤著)。
作為特溫特大學傳播學教授,梵·迪剋主要講授和研究信息社會學(Sociology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特彆是在社會文化、政治和組織層麵有深入研究。他在荷蘭內梅亨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並是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顧問和荷蘭的委員。
蔡靜,復旦大學傳播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中國傳媒大學傳媒高等教育國際聯盟秘書處國際項目部負責人。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一本非常有用的、涉及麵極廣的讀本。
——硃莉安娜·佩利,布魯內爾大學藝術學院
(簡·梵·迪剋)對新媒體的含義及其社會層麵做瞭非常好的分析概括。
——菲利浦·杜卡斯特,信息設計中心
目錄
第一章 入門
社會的新基礎
第二次傳播革命?
新媒體的特徵
新媒體的傳播能力
本書的性質和框架
第二章 網絡:社會的神經係統
網絡社會和其他社會分類
人類網絡的簡史
網絡的層次
網絡崛起的原因
從大眾社會到網絡社會
網絡社會關係的改變
第三章 技術
前言
網絡社會的技術基礎
電信網絡
數據傳播網絡
大眾傳播網絡
綜閤網絡
多媒體和寬帶網絡
未來趨勢
第四章 經濟
前言
當前通信革命的原因
一種流體經濟
市場、等級製度和網絡
一種新經濟?
生産商:從基礎設施製造商到服務提供者
消費者:推動者和捲入者
結論
第五章 政治與權力
前言
網絡的脆弱性
政治傳播與集中
電子政務和數字民主的主張
組織中的權力
隱私與個人自治
結論
第六章 法律
前言
被網絡蠶食的法律
誰支配著互聯網?
信息通信自由
所有權
隱私權
結論
第七章 社會結構
前言
網絡社會中的空間和時間
生活領域的模糊邊界
社區和社會關係
聯閤與碎片化:一種新的社會凝聚
網絡與社會(不)平等
數字鴻溝
網絡社會的不穩定性
結論
第八章 文化
第九章 心理
第十章 結論與政策透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在1995年,多媒體個人計算機在消費者市場上有瞭突破。如今幾乎售齣的每一颱個人計算機都是多媒體計算機。這就使得功能更加強大而價格更加便宜的微芯片和視聽連接的未來小型化以及內置CD或DVD播放器成為瞭可能。起初主要用於娛樂和教育的內置播放器已經引起瞭多媒體計算機尤其是普通大眾的極大興趣。在1995年到2005年間,更多高級而先進的功能研製齣來,例如編輯視頻圖像和音頻剪輯以及連接麥剋風就可以在互聯網上打電話或是進行網絡攝影來傳輸動態圖像。
所有方麵顯示,多媒體CD和DVD可能成為多媒體存儲和復製的最重要大眾媒介。它們越來越多地被用於所有的計算機和視聽設備,這一技術主要不是基於微電子學而是光碟和激光技術。這些CD和DVD的優點包括使用的自主性、靈活性、相對較低的成本和大眾的適宜性。然而,它們有三個主要的缺點。首先,盡管CD和DVD的連續更新換代使得性能越來越快,但是存儲和處理性能仍然相當有限。如果一個人想查詢較大的數據庫,他就必須上網,要想獲得最新的信息同樣需要上網。這一缺點可能在互聯網上已經意識到瞭,越來越多的CD和DVD播放器和互聯網建立瞭聯係,其目的是要增加最新的信息。事實上,一個多媒體網絡就是按照這種方式建構的(參見下文)。獨立多媒體的第三個缺陷是它們不允許和其他多媒體進行交流,例如谘詢和迴復問題。
多媒體桌式計算機和光碟具有的應用程序和性能在多媒體筆記本計算機中同樣擁有。在小型便攜式數據設備中,諸如:個人數字助手、掌上計算機和個人通信設備或者不管它們叫什麼,僅僅需要一些重要的應用程序和小性能。大多數使用的應用程序有電子議程、電子郵件、電話和短信服務、有限的文字處理和計算以及簡單的上網。簡言之,不論是在綫還是離綫這些設備都是多媒體,你能想象到的所有類型和所有規模都有。應用程序和性能僅僅取決於屏幕的大小、你所需其他零件的大小以及你想搬運的重量。由於有瞭便攜式多媒體設備,我們現在可以獲得從一個笨重的多媒體桌式計算機到一個輕便的帶有視頻功能手機的一切東西。
在光譜的另一端是虛擬現實媒體。這是一個終端媒體,因為它要求把大量具有多功能的高性能計算機連接起來,其目的是實現最高級的應用程序。虛擬現實媒體創造瞭可察覺的和需要多感官體會的三維人造環境,並且為我們提供瞭和這個模擬的、前程序化的環境相接觸的機會。
……
前言/序言
傳播學是20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以人類社會信息傳播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的一門交叉學科。它源於美國,20世紀70年代末傳入我國,1997年正式列入教育部學科目錄。受信息傳播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傳播學已在世界範圍內成為發展最快的學科之一。
傳播學素有“多學科的交叉路口”之稱,構成其學術淵源的學科主要為行為科學群中的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新聞學、語言學、符號學和信息科學群中的信息論、控製論、係統論、數學、統計學等。
自傳播學誕生以來,人們清楚地意識到:信息傳播規律的研究與人類社會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教育等傳播實踐活動密不可分。隨著計算機、有綫電視、光縴傳輸、衛星直播、數字電影、移動通信和互聯網等新傳播形態的不斷齣現,傳播學在理論和實踐兩方麵都麵臨著新的挑戰。
為充分發揮綜閤性大學的多學科優勢,推動文理交叉的相關學科發展,清華大學於1998年成立瞭傳播係。在傳播係的建設過程中,我們與不同國傢從事傳播學教學、科研和齣版工作的專傢學者進行瞭廣泛交流,接觸瞭許多國外傳播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研究生教學中我們也有選擇地部分使用瞭國外的原版教材。
考慮到我國傳播學的發展現狀和社會需求,本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願望,在清華大學齣版社的支持下,我們將選擇一批國外傳播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翻譯介紹給中國讀者。國際通行的傳播學教學和研究領域大緻包括傳播者研究、傳播媒介研究、受眾研究、傳播內容研究、傳播過程研究、傳播效果研究、傳播製度研究、認識論方法論研究等八個方麵。
《網絡社會:新媒體的社會層麵》(第2版) 引言 在信息爆炸、技術飛速迭代的當下,我們正身處一個前所未有的“網絡社會”。這個由無數節點、連接和信息流構成的復雜係統,深刻地重塑著我們的生活方式、社會結構、權力關係乃至個體認知。從最初的匿名論壇到如今觸手可及的社交媒體、無處不在的物聯網,新媒體的演進不僅是技術進步的錶徵,更是社會變遷的強大引擎。它打破瞭時空的界限,模糊瞭現實與虛擬的界綫,為個體提供瞭前所未有的參與和錶達機會,同時也帶來瞭信息過載、隱私泄露、數字鴻溝、算法偏見等一係列新的挑戰。 《網絡社會:新媒體的社會層麵》(第2版)正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這一深刻變革的書籍。它並非停留在對新媒體現象的錶麵描繪,而是試圖撥開迷霧,揭示隱藏在技術錶象下的社會邏輯、權力運作和文化變遷。本書的視角是宏大的,它將新媒體的齣現置於曆史的維度和全球化的背景下進行考察,同時也關注其在微觀層麵如何影響個體的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本書的分析是深入的,它不僅僅是羅列各種新媒體應用,而是要探究這些應用背後所蘊含的社會力量、經濟動因以及意識形態的滲透。 本書核心議題與前沿洞察 本書的精髓在於其對“網絡社會”這一概念的係統性梳理與理論化構建。作者認為,我們不能簡單地將網絡社會視為一個技術問題,而更應將其理解為一個復雜的社會現象,一個由技術、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力量交織而成的全新社會形態。與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後工業社會相對應,網絡社會是一種全新的組織形式和生存模式,它最顯著的特徵是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廣泛滲透以及由此帶來的社會結構的根本性改變。 網絡化邏輯的普遍性滲透:本書著力闡釋網絡化思維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社會組織(如企業、政府、非營利組織)的扁平化、去中心化運作,到個體身份的流動性與多重性,再到社會關係的非地域化與即時性,一切都圍繞著“節點”與“連接”展開。這些連接不再是物理上的,而是信息流、情感流、資本流的匯聚與傳播。本書將深入分析這種網絡化邏輯如何重塑權力結構,催生新的社會階層,並影響資源的分配和流動。 新媒體作為社會關係的重塑者:新媒體不僅僅是信息傳播的工具,更是社會關係生成、維係與轉化的關鍵場域。本書將詳細考察社交媒體、即時通訊工具、在綫社區等如何改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模式。從“弱連接”的拓展到“強連接”的維係,從信息共享到情感支持,從社群構建到集體行動,新媒體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同時,本書也會探討新媒體如何可能導緻社會孤立、網絡暴力以及碎片化的社群認同,揭示其復雜而矛盾的雙重性。 知識生産、傳播與權力:在網絡社會中,知識的生産和傳播方式發生瞭顛覆性的變化。維基百科、博客、社交媒體的評論區等,都成為瞭新的知識生産場所。本書將剖析這種“眾包”式知識生産的優缺點,以及它如何挑戰傳統的知識權威和信息壟斷。更重要的是,它將深入研究信息傳播過程中權力關係的演變。誰擁有信息發布權?誰能控製信息的流動?算法在信息篩選和內容推薦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由此可能産生的“過濾氣泡”和“迴音室效應”,都將是本書探討的重點。 數字鴻溝與社會公平:盡管新媒體帶來瞭連接的便利,但數字鴻溝依然是網絡社會亟待解決的嚴峻問題。本書將從多維度審視數字鴻溝的內涵,包括接入鴻溝、使用鴻溝、技能鴻溝乃至參與鴻溝。它將分析數字鴻溝如何加劇社會不平等,阻礙弱勢群體的社會參與和發展,並提齣相應的思考和可能的解決方案。 身份認同的重塑與虛擬現實:網絡為個體提供瞭更廣闊的自我錶達和身份構建空間。從在綫遊戲中的虛擬形象,到社交媒體上的精心策劃的“人設”,個體的身份呈現呈現齣前所未有的流動性和多元性。本書將探討這種身份認同的重塑與現實身份之間的關係,以及虛擬世界對個體心理和社會行為的影響。同時,對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等新興技術的探討,將進一步拓展對網絡社會中身份與現實邊界的理解。 隱私、安全與治理的挑戰:在網絡社會中,數據成為新的“石油”,個人隱私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將深入分析大數據時代下的隱私睏境,探討用戶數據被收集、分析和利用的機製,以及由此引發的潛在風險。同時,網絡安全問題、網絡犯罪的演變,以及國傢、企業和個人在網絡治理中的角色與責任,也將是本書不可或缺的重要議題。 本書的理論框架與研究方法 《網絡社會:新媒體的社會層麵》(第2版)在理論視角上力求多元和融貫。它可能藉鑒瞭社會學、傳播學、信息科學、心理學、政治學等多個學科的理論成果,並在此基礎上形成瞭具有自身特色的分析框架。例如,可能會引用曼紐爾·卡斯特爾(Manuel Castells)的“網絡社會”理論作為齣發點,並進一步結閤後結構主義、批判理論、建構主義等視角,來解讀新媒體的復雜性。 在研究方法上,本書並非局限於單一的理論闡述,而是注重結閤實證分析。它可能通過對具體案例的深入研究,如某個社交媒體平颱的興衰、某個網絡事件的發生與傳播、某個社群的形成與運作等,來佐證和發展其理論觀點。定量研究方法,如對大規模數據集的分析,也可能被用於揭示新媒體使用模式的普遍性規律。同時,定性研究方法,如深度訪談、民族誌研究等,則有助於深入理解個體在新媒體環境下的體驗和感知。 本書的價值與意義 《網絡社會:新媒體的社會層麵》(第2版)的齣版,對於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理論貢獻:本書對“網絡社會”這一核心概念的深化和拓展,為理解當代社會結構和權力運作提供瞭新的理論視角和分析工具。它填補瞭現有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理論空白,並為未來的學術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現實指導:對於政策製定者、企業經營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普通公眾而言,本書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理解網絡社會的發展邏輯,有助於製定更有效的數字政策,應對技術變革帶來的社會挑戰,促進社會公平與包容。同時,它也能幫助個體更好地認識和駕馭新媒體,提升媒介素養,保護自身權益。 學術啓迪:本書的嚴謹分析和前沿洞察,將極大地啓迪和激勵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它所提齣的問題和研究方嚮,將為年輕一代學者提供寶貴的參考,推動相關學科的創新與發展。 結語 網絡社會是一個充滿活力、不斷演進的復雜係統。新媒體的每一次迭代,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社會漣漪。 《網絡社會:新媒體的社會層麵》(第2版)並非要提供一個關於網絡社會的終極答案,而是旨在提供一套理解和分析這個復雜世界的框架和工具。它鼓勵我們以批判性的思維審視技術,以人文關懷關注個體,以曆史的眼光洞察變遷。閱讀本書,將是一次深入探索我們自身所處的時代,理解技術如何塑造社會,以及我們在其中如何定位和行動的旅程。在這個變革的時代,唯有深入理解,方能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