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大學譯叢:政治的正義性》一書從哲學和人類學的角度研究法和國傢理論,指齣哲學的法和國傢倫理學的核心思想是政治的正義性。赫費在《大學譯叢:政治的正義性》中設計瞭一個正義討論的新思路:在法和國傢實證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對立間找到一個可調和的點,同時在基礎哲學層次上建立與功利主義相反的正義的新模式。通過對曆史理論的細緻考察,對現代觀點的深入分析以及彆開生麵的思想實驗和哲學人類學的思考,他的觀點也逐步顯明:政治的正義性是非純粹經濟學意義上的交換正義性,交換涉及人的(行為)自由,“自由的限製換得瞭自由的保障,對自由的放棄迴報以對自由的權利”。這的確是一種值得人們思考的既具理論價值又富實踐意義的觀點。
《大學譯叢:政治的正義性》1987年於法蘭剋福齣版,1989年重新以袖珍本印行,現已齣版法語、英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和日語譯本,是一部具有廣泛影響的當代西方法哲學理論的代錶作品。
作者簡介
奧特弗利德·赫費(1943-),德國著名哲學傢,曾任瑞士弗菜堡大學哲學教授、國際社會哲學和倫理學研究所所長,現任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教授,並擔任德國海德堡、斯圖加特、美國哈佛、聖路易等許多著名大學的客座教授,海德堡科學院院士,日本科學基金會、美國阿奎那基金會客座研究員,德國《哲學研究》雜誌主編。其研究領域涵蓋亞裏士多德哲學、康德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法哲學及經濟學,被譽為“歐洲最多産的哲學傢之一”。由於赫費在法哲學及法倫理學領域的突齣成就,他在德國乃至整個西方哲學界獲得瞭包括哈貝馬斯、保羅·利科在內的許多著名哲學傢的高度評價;其哲學思想代錶瞭德國實踐哲學發展的一個新的方嚮,被認為是當代德語世界“最先使法學、國傢理論和哲學三者重新結盟的哲學傢,也是一位最富有成果的開拓者”。
奧特弗利德-赫費主要作品有《個人幸福和政治的正義性》、《絕對的法原則》、《全球化時代的民主》、《作為現代化之代價的道德——應用倫理學前沿問題研究》等,其中有不少已被譯成多種文字。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在《政治的正義性》一書中,赫費闡述瞭對於各種法學和政治理論傳統的深刻理解。
——《政治研究》雜誌
我們應當感謝赫費,他為哲學奪迴瞭那塊自黑格爾以來幾乎單方麵割讓給法學的領地。無懼曆史之遙,赫費緻力於經典大師的研究——特彆是柏拉圖,亞裏士多德和霍布斯——並將他們視為我們同時代人,結果使這些作者及其思想煥發齣新的活力。
——尤爾根·哈貝馬斯
赫費一書的優點是,它將有關國傢和正義的當代討論置於一個悠久傳統的結束期,該傳統始於霍布斯,並涵蓋瞭康德主義與功利主義之爭的關鍵階段。在赫費本人的工作中,從對康德實踐哲學的專業介紹開始到對康德法哲學的巧妙重建,這本書必然占有一席之地。赫費很可能是當今西方世界政治和法律哲學方麵重要的曆史學傢。
——保羅·利科
目錄
譯者的話
序言
第一章 導論正義討論的新評估
1.1 要正義,不要利維坦
1.2 三重挑戰
1.3 現代的政治設計
1.4 政治的基礎哲學
第一編 政治正義性的立場
第二章 政治的正義性觀念
2.1 公正原則
2.2 從經驗倫理學到規範倫理學(羅爾斯)
2.3 描述語義學的基本要素
2.3.1 一種道德的約束力
2.3.2 一種對法和國傢的道德觀點
2.3.3 個人的和政治的正義性
第三章 正義觀點的閤法化
3.1 閤法化的任務:強製權限
3.2 作為分配性利益的正義
3.2.1 法的保障和公共利益
3.2.2 功利主義批判
3.2.3 絕對的法命令
3.3 政治正義性的準則
第四章 政治的正義性或自然法?
4.1 一種哲學的倒退嗎?
4.2 批判的自然法之觀念
4.3 政治正義性的優先權
第五章 法實證主義是神話嗎?
5.1 關於獨立的法科學之定義
5.2 作為法經驗主義的法實證主義(凱爾森Ⅰ)
5.3 法實證主義與法道德主義的對峙:一種二律背反
第六章 實證主義法概念批判
6.1 討論範圍:不是真理,而是權威製定法律(霍布斯Ⅰ)
6.2 實證主義的法概念
6.2.1 素樸的實證主義:沒有權限的權力(命令理論)
6.2.2 反思的實證主義:授權之等級(凱爾森Ⅱ)
6.2.3 剩餘實證主義:一個經驗的認可概念(哈特)
6.2.4 法定義的正義
6.3 有程序的閤法性(盧曼)
6.3.1 一種社會史的法實證主義
6.3.2 實證主義的外推法
6.3.3 沒有正義的“正義性”
……
第二編 無統治或正義的統治?——對無政府主義的批判
第三編 作為一種自由共同體原則的政治正義性
精彩書摘
造型藝術的傳統就是公正原則的令人信服的一緻性之證明,它大多數一視同仁地錶現正義,而且,手裏還握有一杆天平。公正也要求“一視同仁”地來解決糾紛。同時,理所當然地也要考慮到,法律不是幸福女神,她不分是誰,毫無選擇地嚮眾人分發幸福之果。正義在於否定這種任意性。因此,公正的一個起碼條件是:禁止任意性。
另外,公正和拒絕任意性這兩個原則,也是否定性的尺度,其實質內涵在於禁止。因而它們證實瞭一種經驗,即否定非正義的東西與肯定正義的東西相比,人們較易對前者形成一緻意見。這一經驗當然不能普遍化,認為正義規則反正總是否定式的(參見哈耶剋:《法律、立法和自由,關於自由的正義原則和政治經濟學之新論述》,第2捲:《社會正義之幻想》,1976年,第36及162頁;盧卡斯:《政治的原則》,第130頁,牛津,1966年,《論正義》,第1章,牛津,1980年)。訴訟程序規則以及也要聽取另一方陳述的要求,同樣都是肯定式的正義原則,就如在交換活動中所要求的等價一樣。
上述無可爭議的正義原則,可在廣泛的事實範圍內用來批駁法倫理學的相對主義。雖然仍存有一種剩餘相對主義(Restrelativismus),然而人們可以想一想,這種相對主義對政治的正義性是不是的確很重要。就是說,若法和國傢的根本正義問題不是像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在於分配問題,而是首先在於交換問題,其次在於程序問題,那麼,這些問題的解決或許可以按在這裏沒有爭議的那些原則,也即交換的等價原則及公正原則。此外,或許也可以把等價原則解釋為公正的一種情況;因為在公平交換中發生的交換雙方的取得和給予——不論是誰——都取決於所交換商品和服務的價值。這就是說,公正是個總的原則。誠然,法倫理的相對主義或許還沒有被完全剋服。隻要政治的正義性中所提齣的問題之性質尚未確定,就必須考慮分配問題,從而必須考慮一種關於分配的正義原則的相對主義。
……
前言/序言
政治的正義性:一次深刻的探尋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對“正義”的追問從未停止。它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著社會發展的方嚮,驅動著無數思想傢去探索其本質,去構建其理想形態。而當我們審視人類社會最宏大的結構——政治,我們便不得不深入探討“政治的正義性”這一核心議題。它關乎著權力如何分配,規則如何製定,資源如何分配,以及個體與集體之間如何和諧共處。本書所要呈現的,便是對這一復雜而又至關重要的概念進行的一次深入而係統的梳理與探究。 政治的正義性,並非一個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滲透於我們日常生活方方麵麵的實踐性原則。從國傢法律的製定,到國際關係的斡鏇,從社會福利的分配,到個體權利的保障,無不涉及對“何為正義”的判斷和實踐。本書的寫作,旨在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更深邃的層麵,去剖析政治正義的內涵,探尋其理論基石,並審視其在不同社會政治語境下的具體呈現。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政治正義的哲學源頭。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早已將正義視為城邦理想狀態的基石,他們對正義的理解,深刻影響瞭西方政治思想史。本書將迴顧這些經典理論,探討它們在不同曆史時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為後世的政治哲學奠定基礎。我們將考察“各司其職”的正義觀,理解其在早期社會結構中的閤理性,並分析其在麵對更復雜的社會現實時所遇到的挑戰。 隨後,我們將進入現代政治哲學的殿堂。洛剋、盧梭、康德等啓濛思想傢,將正義的焦點從城邦轉嚮個體,強調個體權利、自由與平等的重要性。他們提齣的社會契約理論,為現代政治的正義性提供瞭新的解釋框架。本書將詳細解讀這些理論,分析它們如何從根本上重塑瞭我們對政治正義的理解,以及它們如何催生瞭現代民主政治的理念。我們將探討自由主義正義觀的核心,包括對基本自由的保障,機會的平等,以及對社會和經濟不平等的處理。 然而,對政治正義的理解並非止步於自由主義。在20世紀,以約翰·羅爾斯為代錶的自由主義正義理論,對傳統的自由主義進行瞭重要的發展和修正。羅爾斯的“正義即公平”理論,通過“無知之幕”的思維實驗,提齣瞭兩個著名的正義原則:平等自由原則和差彆原則。本書將深入解析羅爾斯的核心論證,理解他如何試圖在自由與平等之間找到一個更具說服力的平衡點。我們將重點關注差彆原則,即社會和經濟不平等的設計,應當是為瞭最大化最不利者的利益。這為我們思考社會福利、資源分配等問題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工具。 與此同時,我們也無法忽視來自其他重要政治哲學流派的挑戰和補充。例如,自由至上主義者對自由權利的強調,他們認為個人對自己的勞動所得擁有絕對的權利,政府的乾預應當被最小化。功利主義者則認為,正義在於最大化社會整體的幸福,即使這可能意味著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社群主義者則強調社群的價值和共同體的認同,認為個體正義離不開社群的良好運作。本書將對這些不同的正義觀進行梳理和比較,展現政治正義理解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它們之間可能存在的張力與互補。 在理論框架構建之後,本書將進一步將目光投嚮政治正義在現實世界中的應用和挑戰。我們將在不同國傢和政治體製中,考察政治正義的實踐情況。這包括對民主製度下正義實現的探討,以及對威權體製下正義睏境的分析。我們將審視法律體係如何反映或偏離正義原則,社會福利政策如何影響不同群體的福祉,以及公民權利如何得到或未能得到有效保障。 本書還將特彆關注那些在全球化背景下愈發凸顯的正義議題。例如,全球不平等問題,即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之間的貧富差距,以及由此引發的國際政治責任。氣候變化帶來的代際正義問題,即我們今天對環境的破壞將如何影響未來的世代。以及,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新生事物對傳統正義觀念帶來的衝擊和挑戰。 此外,本書也並非僅限於宏大的政治理論。我們將深入探討具體的社會群體如何追求和實現正義。例如,少數族裔的權利爭取,性彆平等的運動,以及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這些個體和群體的經驗,為我們理解政治正義提供瞭生動的案例,也展現瞭政治正義在不同層麵的多元麵嚮。 最終,本書希望能夠引導讀者形成對政治正義的更為深刻和批判性的認識。我們並非要提供一個普適的、一成不變的“正義模闆”,因為正義的理解和追求,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它需要我們結閤曆史經驗、理論反思以及現實關懷,去不斷地辨析、構建和實踐。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思考的平颱,一個深入探究的起點,鼓勵讀者在各自的社會角色中,都能成為追求政治正義的積極參與者。 通過對政治正義理論的梳理,對現實挑戰的審視,以及對多元視角的呈現,本書旨在引發讀者對於“我們應當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這一根本性問題的深度思考。我們期望,在閱讀本書之後,每一位讀者都能對政治正義有一個更清晰的認知,並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正義坐標,為構建一個更加公正的社會貢獻力量。這不僅僅是一次學術的探險,更是一次關乎我們共同命運的深刻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