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捲《哲學傢與哲學工作者》
本捲收入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所寫的已刊或未刊論文,錶現瞭作者在1949年前對哲學的探索與思考,以及在1949年後至“文化大革命”期間,因受極左思潮影響,一個中國學人從想當“哲學傢”而最終隻能做一個“哲學工作者”的曆程。
第二捲《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
“文化大革命”後,作者力圖擺脫極左思潮的影響,努力追求以真正哲學思考的方式進行研究。本捲以玄學傢郭象為中心全麵論述瞭魏晉玄學的産生、發展、特徵以及在哲學思想史上的地位。書中通過魏晉玄學範疇的研究來尋找中國哲學的範疇體係,梳理瞭魏晉玄學發展的內在理路,探討瞭哲學方法對認識哲學思想變遷的重要意義,嘗試把哲學的比較方法運用於中國哲學的研究領域,並深入分析瞭魏晉玄學到唐初重玄學發展的原因。
第三捲《早期道教史(增訂本)》
本捲通過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的深入研究,肯定瞭“宗教”和“非理性”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意義,將道教提升到學術層麵來探討,期在重新建構道教思想體係。書中指齣,道教作為一種宗教,雖然不同於儒傢與道傢,但其思想源流卻又離不開這兩傢,它從一開始就是以儒道互補為特徵的。書中還特彆討論瞭道教儀式和它的組織形成,並從四個角度入手討論瞭當時的佛道之爭。
第四捲《佛教與中國文化(增訂本)》
本捲是作者在佛學研究方麵的成果。書中討論瞭印度佛教傳入與當時玄學、儒傢、道傢的關係和爭論,介紹瞭隋唐時期天颱宗、華嚴宗、禪宗發展的曆史及其主要思想,分析瞭中國曆史上儒釋道三教沒有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而發生戰爭的內外原因,考證瞭與佛教相關的部分文獻等,並收入瞭作者對《心經》的通俗講義。書中注重從佛道比較的視角來研究佛教,展現齣佛教在整個中國文化中的作用與影響。
第五捲《在儒學中尋找智慧》
本捲是作者在儒學研究方麵論文的匯編,展現齣作者對儒學現代意義所作的思考。書中探討瞭儒傢思想第三期發展可能性問題,闡述瞭作者長期思考與關注的儒傢哲學中的真善美、天人閤一、知行閤一、情景閤一、普遍和諧、內在跨越性、內聖外王之道、道始於情、和而不同等理論問題,並分析瞭之所以編纂《儒藏》的原因、意義等問題。
第六捲《思考中國哲學》
本捲是作者在中國哲學研究方麵論文的匯編。書中勾勒瞭作者研究哲學的曆程,分析瞭中國傳統哲學的範疇體係等核心問題,提齣五四運動以來的文化是在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激進主義三種力量所形成的張力製約下前行,從中國現代哲學的探索與創新角度指明瞭中國現代哲學未來發展的方嚮,並提齣瞭“創建中國解釋學”的理論構想,最後還緬懷瞭中國現代哲學傢對中國學術的貢獻。
第七捲《麵對中西文化》
本捲是作者對中西文化交流研究方麵論文的匯編。書中分析瞭中國文化如何從傳統走嚮現代以及中國文化如何走嚮世界的問題,從中國學術界齣現的“文化熱”現象反思瞭文化多元發展的必然性,並通過對亨廷頓“文明衝突”論的批評擴展瞭這一反思,論述瞭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必定會對雙方文化發展産生重要意義,也抒發瞭作者對現實文化中齣現的一些問題的感受。
第八捲《有話要說——序跋和緻辭》
本捲收入瞭作者為自己和他人寫的序跋,以及在一些會議上的緻辭。是作者在特定情形下要說的話,展現齣作者在許多問題上的獨特視角與思考。
第九捲《深夜一盞燈——散文和隨筆》
本捲收入瞭作者所寫的散文與隨筆,分為“在進退兩難之間”、“我愛我傢”、“北大,我的精神傢園”、“所感、所思、所憶雜錄”、“需要有不同的聲音”、“文化隨筆”、“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中國的‘老天爺’”等七個部分,其中追憶瞭作者的個人經曆、傢庭生活、在北京大學的學習與工作,並記錄瞭平時的所思所感以及文化隨筆等。最後兩部分內容分彆齣自作者與人閤著的《生死》、《天》兩部隨筆集。
第十捲《和記者談心——記者的訪問記》
本捲收入的是記者們對作者的訪談、報道,以及學界對作者研究的相關論文等,由此可從生動活潑的口語或他人的視角等來瞭解作者及其思想。
湯一介,1927年生,湖北省黃梅縣人。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後一直任教於北京大學哲學係,現為北京大學哲學係資深教授。1990年獲加拿大麥剋瑪斯特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06年獲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曾創辦中國文化書院、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所等學術研究機構。主要著作有《郭象與魏晉玄學》、《早期道教史》、《佛教與中國文化》等,主編有《20世紀西方哲學東漸史》、《儒藏》(精華編)、九捲本《中國儒學史》等。
第一捲 哲學傢與哲學工作者
第二捲 郭象與魏晉玄學(增訂本)
第三捲 早期道教史(增訂本)
第四捲 佛教與中國文化(增訂本)
第五捲 在儒學中尋找智慧
第六捲 思考中國哲學
第七捲 麵對中西文化
第八捲 有話要說——序跋和緻辭
第九捲 深夜一盞燈——散文和隨筆
第十捲 和記者談心——記者的訪問記
前言
我這一生可以說是在讀書、教書、寫書、編書中度過的。年輕時我喜歡讀中外文學著作。由於讀瞭一些名著,我對人生、社會産生瞭許多問題,因此我常常嚮自己提齣一些問題來思考。於是,我選擇哲學係,希望能瞭解到中外哲學傢思考的哲學問題及其思考哲學問題的方法。為瞭積纍知識和教好課,我購買瞭不少書,有五萬餘冊。當然,我認真讀的書也就是幾百冊,其他翻翻而已。在開始寫作時,我大體上就是從思考的問題展開的,但此後因環境的變化,思想被一條繩子束縛住瞭,走瞭三十年的彎路,把最可能有創造力的時光白白度過。我想,這不是我一個人遇到的問題,而是一兩代學人遇到的問題。正如馮友蘭先生所說,他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的學術曆程中是有“自我”的,但在50年代後則失去瞭“自我”,隻是到80年代又找迴瞭“自我”。因此,嚴格地說,我是80年代纔走上學術研究的正軌。
在80年代後,我頭腦中存在著一個矛盾:作為哲學傢還是哲學史傢兩個雖有聯係但卻很不相同的方嚮,我是嚮哪個方嚮發展呢?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仍然是個問題。因此,在七十五歲以後,我一方麵主持編纂《儒藏》,另一方麵仍然在思考和研究一些哲學問題。當然,我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可能創構一有重大意義的哲學體係。但思考哲學問題的習慣,使我還是在關注某些哲學問題,隻要有時間我就把這些問題寫作成文,作為我思想的記錄,也希望得到同行的響應和批評指正。
本想為此文集寫一“總序”,但我近日有病在身,就寫這一短短的“前言”吧!好在本文集每捲的捲首,我都寫有“自序”,讀者或可對我寫作的意圖有所瞭解。
湯一介
2013年11月24日
《湯一介集》後記
在本文集的編訂過程中,許多同誌參與瞭其中的引文與文字的核對及校訂。《哲學傢與哲學工作者》由賀擁軍校訂;《郭象與魏晉玄學》在2009年第三版齣版前曾由楊浩、徐強校訂,此次收入本文集又由王文利、雷博、俞菁慧進行瞭校訂;《早期道教史》由楊浩校訂;《佛教與中國文化》先後經趙建永、楊浩等校訂。此外,楊浩、鬍士潁、陳誌遠、肖力韆、張陽、王博、呂明烜、王文利等參與瞭其他捲的校訂。在這裏,我對他們的辛勤勞動錶示感謝。
最後,我還要特彆感謝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王琬瑩以及各捲責任編輯的辛勞和認真負責的精神。
湯一介
2013年11月27日
這部《湯一介集(全十捲)》的規模實在令人敬畏,光是這“全十捲”的字樣就透著一股沉甸甸的分量。我手裏捧著其中一捲,紙張的觸感帶著舊書特有的、略微粗糲但又很踏實的質感,油墨的氣味混閤著時間的味道,讓人立刻進入一種專注的閱讀狀態。我本以為這是一部晦澀難懂的學術匯編,畢竟湯一介先生是享譽學界的大傢,但翻開扉頁,首先映入眼簾的那些散落在篇章間的,關於古典哲學、文獻考辨的那些精妙論述,它們並非高高在上地懸浮在空中,而是如同庖丁解牛般,將復雜的思想脈絡層層剝開,展現齣清晰的結構。尤其欣賞的是其中關於魏晉玄學的一些論述,作者旁徵博引,不僅梳理瞭當時士人心態的流變,更將這種精神氣質與後世的儒釋道思想做瞭細緻的比較。這十捲書,與其說是一套著作的簡單堆砌,不如說是一部知識分子畢生心血的結晶,它所提供的思維深度和廣度,足以讓人在每一個細小的論點上駐足深思許久。它更像是一座巨大的圖書館,每一個分捲都是一個獨立而宏偉的知識殿堂,需要耐下性子,方能體會其中蘊含的磅礴學力。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纔大緻瀏覽完第一捲的目錄,那種被知識的洪流溫柔而堅定地裹挾著前行的感覺,令人欲罷不能。
评分說實話,我最初對這套“集”是抱著一種朝聖般的心情去接觸的,畢竟湯先生在現代思想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然而,讀進去之後,我發現它的魅力遠不止於其權威性,更在於那份隱藏在嚴謹考據背後的、鮮活的文人情懷。我特彆喜歡其中幾篇關於文化自覺與現代性反思的文章,行文如行雲流水,絲毫沒有傳統文集那種僵硬的闆正感。他談論西方思潮的引入與本土哲學的對話時,那種審慎而又充滿洞察力的筆調,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既不盲目崇拜彼岸,也不固步自封於此岸。他的文字有一種奇特的張力,既有古典學的紮實底蘊,又有麵嚮未來的開闊視野。比如,在探討“知行閤一”在當代實踐意義的章節裏,他並沒有直接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彩的個案分析,將這個幾近被“口號化”的概念重新注入瞭血肉,使其重新煥發齣討論的價值。閱讀這套書,就像是和一位博學的老友在深夜裏促膝長談,他總能精準地觸碰到你思想中的盲點,並用最清晰的邏輯為你點亮前路。這種閱讀體驗,是那些碎片化的新知無法比擬的,它要求你慢下來,去品味每一個句子的重量。
评分這套“全十捲”,我目前隻啃完瞭大概三分之一,但感受已經非常復雜且深刻瞭。它給我的主要印象是“韌性”。學術研究往往給人枯燥、封閉的印象,但這套書卻展現齣一種極強的生命力和適應性。湯先生的文字功力,實在令人嘆服。他可以遊刃有餘地穿梭於先秦諸子、魏晉風度、宋明理學乃至近現代思想的斷層之中,轉換自如。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中國傳統宇宙觀的研究部分,那段文字描述瞭古人如何將天人閤一的觀念內化為日常的生命體驗,那種詩意與哲思的完美結閤,讀起來簡直是一種享受。與當代一些過於追求概念化和模型化的著作相比,湯先生的文字更富有人文關懷的溫度,他關注的是人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安頓自己的精神傢園。當我讀到他對傳統學術規範的堅持,那種對“真”的追求,那種不為潮流所動的定力,真的讓我深受觸動。這套書不僅是思想的記錄,更是學人品格的展現,它提醒著每一個研究者,學術的最高境界,是誠實地麵對問題,並以最嚴謹的態度去探尋答案。
评分對於一個非專業齣身的普通讀者來說,這套《湯一介集》無疑是一次精神上的“遠徵”。我不是每一篇都能完全理解其學術細節,但我被其磅礴的氣勢和嚴謹的治學態度所摺服。我發現,不同捲冊之間,雖然主題跨度很大,但始終有一條清晰的“湯氏思維”的主綫貫穿著,那就是對“中國精神”的持續追問與闡釋。我個人特彆喜歡其中收錄的一些書信和未定稿部分,那些文字顯得更為私人化,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位大學者在日常思考中的掙紮與靈感乍現的瞬間。它們為冰冷的學術成果增添瞭溫度和人情味。讀罷這些篇章,我深感一個真正有擔當的學者,其思考絕不會局限於書齋之內,而是必然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對人類文明的未來保持著深切的關懷。這十捲書,在我看來,已經超越瞭一般的學術著作範疇,它構成瞭一部關於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如何麵對傳統、如何對話世界的心靈史詩,其厚重感,足以抵禦任何浮躁的思潮。
评分坦白說,這套書的閱讀門檻不低,很多地方需要反復推敲,甚至需要對照其他參考資料纔能完全領會其中的深意。我記得有一次,我為瞭搞懂其中一個關於“體用論”的復雜論證,不得不暫停閱讀,去查閱瞭相關典籍的原始齣處。但正是這種需要“投入”的過程,纔使得最終的“領悟”顯得格外珍貴。這套集子並非那種能讓你輕鬆看完然後閤上的讀物,它更像是一個思維的訓練場。我發現,當我放下這本書,再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或矛盾時,我似乎多瞭一副透視的眼鏡。它訓練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分析問題、構建邏輯鏈條的能力。其中關於中國哲學史的梳理部分,打破瞭我過去那種綫性、階段性的認知,而是展示瞭思想是如何在不斷的碰撞、吸收和演變中保持其核心精神的。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我們如何進行有深度的“對話”,而不是簡單的“接受”或“反駁”。它是一套需要用時間去澆灌,纔能看到豐厚果實的寶藏。
评分以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图
评分的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
评分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你的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方法。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
评分应该是正品,印刷质量很好
评分起程前的夜晚,我莫名其妙地坐卧不安,用了不少安眠方法才勉强入睡。凌晨天未亮就早早醒来,遂赶往北京西站。途中翻肠倒胃地干呕,我想是路途奔波而不以为意。上高铁后得知:汤先生近日腿脚都肿了;昨晚忽然开始吐血,原因不明;早晨,又吐了很多血;北大哲学院王博院长正联系专家会诊。我想到“男怕穿靴,女怕带帽”的医谚,不禁担心先生难度此关。晚7时,护理人员电话告知:先生除肝肾衰竭和胃出血外,肺栓塞也已达三分之二,行将离世;中医大夫也闻讯赶来,施术抢救,先生渐停的心率又有所回升;北大王恩哥校长也来看望了汤先生。
评分第一印象中,就可以你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
评分;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
评分体的血管流动,使你感到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
评分起程前的夜晚,我莫名其妙地坐卧不安,用了不少安眠方法才勉强入睡。凌晨天未亮就早早醒来,遂赶往北京西站。途中翻肠倒胃地干呕,我想是路途奔波而不以为意。上高铁后得知:汤先生近日腿脚都肿了;昨晚忽然开始吐血,原因不明;早晨,又吐了很多血;北大哲学院王博院长正联系专家会诊。我想到“男怕穿靴,女怕带帽”的医谚,不禁担心先生难度此关。晚7时,护理人员电话告知:先生除肝肾衰竭和胃出血外,肺栓塞也已达三分之二,行将离世;中医大夫也闻讯赶来,施术抢救,先生渐停的心率又有所回升;北大王恩哥校长也来看望了汤先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