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之結:法律能為戰勝貧睏做什麼?

所羅門之結:法律能為戰勝貧睏做什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羅伯特·庫特,[德] 漢斯-伯恩特·謝弗 著,張巍,許可 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45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321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沒有法治,就沒有未來
沒有創新,經濟就無法長盛不衰
沒有信任,創新就無法蓬勃發展
沒有法治,信任就無法滋生壯大
王寜、許成鋼、硃蘇力、季衛東、張軍、梅夏英、傅蔚岡推薦閱讀


法治能在國傢與人民之間、創新者與投資者之間建立象徵信任與永恒的所羅門之結
一旦缺少法治
國傢就可以掠奪私人企業或者對它們重稅盤剝
黑幫與惡棍就可以從財富創造者那裏攫取財富
公司內部人士也可以偷盜公司的資金與點子
……

探求神奇的所羅門之結
理解法律與國傢繁榮的奧秘
發現中國法治與經濟改革的未來之路

內容簡介

  持續的經濟發展有賴於創新——無論這種創新是源自矽榖的尖端軟件,還是源自四川的改良組裝流水綫,或是一個麵嚮斯威士蘭皮革的齣口新市場。創新需要資金,而資金需求又引發信任問題:創新者需要放心地將自己的點子透露給投資者,而投資者則需要放心地把自己的錢交托給創新者。羅伯特?庫特與漢斯-伯恩特?謝弗將此稱為“發展的雙邊信任睏境”。這種睏境在欠發達國傢錶現得最為突齣,這些國傢由於無力從睏境中走齣來而陷入經濟發展停滯。
  在《所羅門之結:法律能為戰勝貧窮做什麼?》書中,庫特與謝弗提齣瞭一項經濟發展的法律理論,詳細論述瞭有效的財産、閤同與商事法律如何促成資本與點子的結閤。同時,他們也說明瞭無效的私法及商事法怎樣成為今日世界國傢貧睏的根源。離開激勵創新與創業的法律製度,意圖刺激經濟發展的其他努力都注定會失敗。

作者簡介

  張巍,男,上海人。2000年獲復旦大學法學學士學位,2004年獲早稻田大學民法學碩士學位,2005年獲哈佛大學法學碩士學位。後師從羅伯特?庫特教授學習法經濟學,2012年獲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剋利分校哲學博士學位。2013年起就任新加坡管理大學法學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法經濟學、法律的經驗研究、民商法學、法律與發展。

  許可,男,安徽人。少年求學於西南,獲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學士;壯年習藝於京華,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學博士生,兼任中倫律師事務所律師。2013年至2014年間,獲教育部“聯閤培養博士生”項目資助,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交流。平素以實踐和理論互動為誌業,以法律與經濟交錯為旨趣。在《政法論壇》 《法學傢》 《法製與社會發展》等刊物發錶論文數十篇,另有譯作一二。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所羅門之結》是瞭解法經濟學和經濟發展的入門佳作。庫特教授與謝弗教授以中國女企業傢張茵的創業故事開篇,把法經濟學的原理寓於經濟發展的真實故事。
  ——美國科斯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浙江大學科斯經濟研究中心國際主任、《變革中國》閤著者 王 寜

  法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和條件。中國的法治、中國人對法治的認識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羅門之結》揭示瞭中國讀者最需要也最想知道的道理:如何通過法律製度來推進以創新為基礎的可持續經濟發展。
  ——香港大學《國之基金》發展經濟學講座教授 許成鋼

  《所羅門之結》是法經濟學領域齣色的政策分析和製度設計!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長江學者 硃蘇力

  可持續的經濟發展究竟需要什麼樣的組織和製度條件?庫特與謝弗以清晰、深刻而又生動的描述和分析,揭示瞭基於法治的社會信任對企業、金融以及科技創新之間組閤優化的決定性作用。《所羅門之結》有利於中國及其他非西方國傢的讀者重新認識所有權、契約以及司法規則在控製交易成本方麵的具體作用。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院長、凱原講席教授 季衛東

  20世紀的經濟學發展齣關於國傢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理論,認為技術進步是增長的最終源泉。但是,技術進步依賴於創新活動的繁榮。庫特與謝弗的《所羅門之結》試圖嚮我們闡釋這樣一個道理,即獨立而有效的法律是確保創新自由和激勵創造力(無論是在技術、商業或者科學與藝術的領域)的不可或缺的製度條件。在法治轉型和社會開放方麵,中國任重而道遠。這正是本書在中國齣版的價值。
  ——經濟學傢、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復旦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張 軍

  不同於以往對法律與經濟增長的泛泛而論,《所羅門之結》深入到財産法、閤同法、公司法、證券法、破産法等各個法律製度內部,展現瞭不同法律部門對於創新的支持作用。書中的例證豐富而有趣,論證簡潔而高明,無論是有所專攻的學者,還是勤於思考的普通讀者,都能獲益良多。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私權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梅夏英

  庫特教授和謝弗教授再一次證明,法律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它是經濟運行最為重要的基礎設施, 決定瞭經濟活動的品質和可能的數量。
  ——經濟學傢、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執行院長 傅蔚岡

目錄

第一章 談的就是經濟
人們渴望更多的財富,理解法律怎樣能帶給他們更多財富是一個恰當的研究主題。我們將解釋良法如何激勵創新、增加國民財富,而非解釋人們應該如何使用財富。因而,要設計規範經濟活動的法律,就應當以財富最大化——而非提升品位、增進幸福——作為主要目標。

第二章 世界經濟的前景
討論促進經濟發展的最佳法律製度之前,先讓我們比較一下各國的不同發展軌跡,這些興衰起伏的模式能為我們理解經濟發展的法律基礎提供背景知識。

第三章 發展的要訣:雙邊信任睏境
將新點子與資本相結閤是經濟創新的直接動因。在商業活動中將兩者閤二為一需要財産法、閤同法和商法。當法律、司法係統和官僚體係有所改進,更多的點子就得以與更多的資本結閤起來,經濟發展的速度也會更快。

第四章 創造還是攫取
人們追求財富可以靠創造,也可以靠攫取。如果人們主要靠攫取來獲得財富,他們就會將精力投入到攫取他人的創造成果和保護自身取得的財産上來。他們會通過自求富裕而令國傢陷入貧睏。

第五章 創新的産權原理
當創新者能夠保留住其創造的大部分財富之時,貪婪就會戰勝畏懼,於是,企業傢在為自身追求財富的同時,也帶動國傢走嚮富裕。

第六章 財産法:我造故我有
如果違法占地者的産權得到保障,他們就會改良不動産;如果經理人擁有企業,他們就會促進企業發展;如果創新者能夠取得發明專利,他們就會專心創新。對於不動産、組織和發明而言,財産法為投資、藉貸、買賣提供瞭基礎。

第七章 閤同法:一諾韆金
創造財富者需要與不同的人協調行動。法律應當幫助人們作齣言行一緻的保證。如果這一原理得以實踐,人們就能彼此信賴,閤作共事——即便涉及金錢利益。

第八章 金融與銀行法:尊重信貸
要創新,就要讓金錢與點子像所羅門之結一樣結閤起來。金錢從儲蓄者流嚮投資者,大多要經過金融中介。不同的金融機構解決創新中的雙邊信任睏境的方法各不相同,不過,但凡藉款人要嚮貸款人藉錢,就必須履行還款的承諾。

第九章 公司法:為秘密融資
公司是結閤資本和點子的最佳組織形式。在閤適的環境下,公司能保有商業秘密並運用投資者的資金發展創新。一項成功的創新會在某一階段産生齣超常利潤。這些企業利潤可迴報創新者,並推動經濟增長。

第十章 破産法:堅持還是放棄
最美的青春終將逝去,大多數活力無限的公司也會死亡。當公司死亡之時,有效的破産法應當如何重組它的財産?為瞭加速創新,資本必須從失敗者那裏迅速再循環到成功者那裏。

第十一章 腐敗:毀基之蠹
賄賂是削弱經濟的毀基之蠹。為瞭防止腐敗,法律和政策應加劇行賄者和受賄者之間天生的猜疑,一個特彆的方法就是對一方提供讓另一方定罪的信息的行為加以奬勵。

第十二章 事故責任法:貧睏是危險的
在貧睏國傢,生命更容易遭遇危險。賠償責任法在貧睏國傢對於阻嚇事故發生的作用相對較小:其一,非正規部門的加害者無法支付判決所確定的賠償;其二,貧睏的事故受害人無法嚮律師付費去起訴他們的加害人。為緩解這一問題,貧睏國傢應該更多依賴監管,更少依賴賠償責任法來控製事故的發生。

第十三章 學術混客與過時經濟學傢
錯誤的發展理論會削弱經濟,有時還會害死民眾。晚近的曆史錶明,市場自由化隻能在具備有效私法和商事法的國傢中引發增長。國傢在經濟發展中的首要作用是為市場建立法律根基。在具有法律根基的地方,自由化將促進創新。

第十四章 多數如何戰勝少數
受益於經濟增長的多數人一般能戰勝受損的少數人。有三個原則可以為激活對推動增長型改革的支持和平息對它的反對提供指南。

第十五章 結論:將自由付諸法製
讓國傢擺脫貧睏,沒有彆的事物比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更為關鍵。而經濟持續增長的第一動因就是經濟自由的“法製化”。如果大多數人能認識到經濟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財富經1個世紀就將增加近1400倍,那麼他們製定增長所需法律的願望必將不可抗拒。

翻譯術語英中文對照索引

精彩書摘

  庫特與謝弗跨越大洲與大洋的此項閤作得益於四所機構的襄助:伯剋利法經濟學研究中心、漢堡法經濟學中心、洪堡基金,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閤同法研究中心。洪堡基金給予庫特的研究資助使其能到漢堡法經濟學中心與謝弗晤麵。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閤同法研究中心為庫特提供瞭一學期的訪學機會,以便其專心於本書的寫作。我們也感謝考夫曼基金的羅伯特·利坦(Robert Litan)與卡爾·施拉姆(Karl Schramm)提供的支持。同時,我們還要感謝張巍、吳愛達(Ida Ng)、厄休拉·沃格勒(Ursula Vogeler)、法蘭剋·穆勒�怖陡瘢‵rank Müller�睱anger)、索恩剋·黑斯勒(S�塶ke H�|seler)及阿剋塞爾·穆勒(Axel Moeller)在研究與編輯方麵提供的幫助。
  最好的盛宴應由每位來賓都貢獻一道菜肴,許多賓客為我們的這道學術筵宴作齣瞭貢獻。布萊爾·迪恩·庫特(Blair Dean Cooter)自始至終為我們的蹩腳文辭修改潤色。我們感謝兩場針對本書手稿的討論會的與會者,這兩場討論會的組織者分彆是喬治梅森大學馬剋特斯中心(Mercatus Center)的保羅·愛德華茲(Paul Edwards)以及西北大學瑟爾中心(Searle Center)的亨利·布特勒(Henry Butler)(當時供職於西北大學,現任教於喬治梅森大學)。在我們臨近完稿之時,布魯金斯中心(Brookings Institute)的本·威特斯(Ben Wittes)提齣瞭極富洞見的批評,從而令我們對初稿作齣瞭根本性的改進。傑剋·拉梅爾(Jack Rummel)對文稿的逐字編輯糾正瞭我們的諸多謬誤與乖謬。
  此書得自多年的研究與思考,因此,我們首先要感謝那些多年以來教導我們法律與經濟學的導師們。庫特感謝喬治·理查德森(George Richardson)將其引上微觀經濟學之路,感謝肯尼斯·阿羅(Kenneth Arrow)為其鋪陳經濟學理論之美,感謝理查德·馬斯格雷夫(Richard Musgrave)激發其對法經濟學這一新興領域的興趣,感謝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將其領入發展經濟學之門,感謝梅爾文·艾森伯格(Melvin Eisenberg)教導其像法律人那樣思考。庫特還要感謝沃爾夫岡·費肯傑(Wolfgang Fikentscher)與羅伯特·托馬斯(Robert K. Thomas)為研討、思索本書的課題而付齣的許多夜晚,以及彼得·哈剋(Peter Hacker)與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指點其如何思考大事。
  謝弗要感謝威利·剋勞斯(Willy Kraus)將其帶進發展經濟學之門,感謝剋勞斯·奧特(Claus Ott)多年來嚮其傳授法律和法律思考的路徑。他還要感謝與其探討本書涉及的諸多法律問題的海因·剋茨(Hein K�塼z),二十餘年來,他們曾在數百次的午餐中探討眾多研究課題。
  我們還要感謝以下各位同仁對本書手稿提齣的寶貴意見,他們是:蘇珊·羅斯�舶⒖寺�(Susan Rose-Ackerman)、約翰·阿穆爾(John Armour)、羅伯特·阿提耶(Robert Atiah)、普拉納伯·巴爾坦(Pranab Bardhan)、約亨·比格斯(Jochen Bigus)、吉塞爾·貝倫斯(Gisèle Behrens)、亨利·布特勒、勞埃德·科恩(Lloyd Cohen)、保羅·愛德華茲、托馬斯·埃格(Thomas Eger)、梅利特·福剋斯(Merritt Fox)、曼弗雷德·霍勒(Manfred Holler)、布魯斯·約翰遜(D. Bruce Johnson)、艾德·基奇(Ed Kitch)、第默爾·庫蘭(Timur Kuran)、格列高裏·拉布郎剋(Gregory Lablanc)、羅伯特·萊頓、科蒂斯· 米爾哈特(Curtis Milhaupt)、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 North)、曼瑟·奧爾森(Mancur Olson)、弗朗西索·帕裏西(Franceso Parisi)、傑弗裏·帕剋(Geoffrey Parker)、斯維托紮爾·平喬維奇(Svetozar Pejovich)、卡塔琳娜·皮斯托(Katharina Pistor)、蘭琪歐·普拉斯(Randzio Plath)、內德·菲爾普斯(Ned Phelps)、安加拉·拉賈(Angara Raja)、弗拉維亞·珊提諾尼·維拉(Flavia Santinoni Vera)、布魯諾·邁耶霍夫·薩拉馬(Bruno Meyerhof Salama)、海剋·史懷哲(Heike Schweitzer)、埃裏剋·塔利(Eric Talley)、卡爾·史萊姆、邁剋爾·特裏比爾科剋(Michael Trebilcock)、斯蒂芬·瓦爾格特(Stefan Voigt)以及格奧爾格·馮·汪恩海姆(Georg von Wangenheim)。
  本書第一至第三章的主要觀點曾以其早先的版本於2005年1月在佛羅裏達州立大學法學院的梅森·拉德講座(Mason Ladd Lecture)上發錶。這些觀點也曾以“創新、信息與貧睏”為題發錶於《佛羅裏達州立大學法學評論》第33輯第373至394頁,還以“擺脫貧睏:法律與發展”為題發錶於《西南大學美洲法律與貿易雜誌》2006年第101期第181至187頁。

  ……

前言/序言

  法律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近代以來社會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其源頭至少可以追溯到馬剋斯?韋伯(MaxWeber)。早期有關於此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法律的理性問題,包括法典的邏輯化、法律適用的普遍化以及司法機構的科層化等方麵。然而,這一傳統麵臨一個重要的經驗性挑戰,就是所謂的“英格蘭難題”。無論在法典的邏輯化還是在司法的體係化方麵,英國的普通法體係都遜於歐陸的大陸法體係。因此,在韋伯看來,後者的理性化程度要遠勝於前者。盡管如此,眾所周知,真正開啓人類經濟大發展序幕的近代工業革命卻誕生於英倫,而非歐陸。於是,法律與發展的傳統理論需要新的突破。
  這一突破齣現在20世紀70年代,經濟史學傢道格拉斯?諾斯(DouglasNorth)為法律與發展研究注入瞭新的活力。從此,這一領域的研究重點由法律體係的理性化轉嚮瞭法律製度對産權的保護,其核心觀點是:能夠提供安全的産權和可靠的閤同執行的法律製度是激勵投資,並最終刺激經濟發展的根本條件。這一觀點有時也被稱為“權利假說”(rightshypothesis)。在此觀點的引領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法律與發展領域的學術熱點日益集中到法律製度對金融活動的影響上。關注金融問題的學者們將金融視為法律影響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而具體的切入點。簡言之,這些學者認為:法律製度為金融安全與金融創新提供瞭基礎,而金融安全與金融創新降低瞭融資成本,進而促進對創造性活動的投資,並最終推動經濟的增長。除瞭諾斯開創的“權利假說”之外,以科斯(Coase)和威廉姆森(Williamson)為代錶的新製度經濟學研究者也為深入研究“法律—金融—發展”的關係提供瞭堅實的微觀分析工具。而自20世紀末以來,對此三角關係最具影響力的研究者首推拉波塔(LaPorta)、洛佩茲�參骼�內斯(Lopez�瞕e�瞫ilanes)、施萊弗(Shleifer)與維什尼(Vishny),學界將此四人英文姓氏的首字母連接起來,閤稱為LLSV。他們對兩大法係各國法律——尤其是公司法和證券法——的比較研究顯示,法律可能對金融市場的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不僅成為法律與發展領域的重要課題,也激起瞭比較法學界的廣泛議論。
  本書的研究也是在上述諾斯開啓的學術脈絡下展開的。不過,與既往的法律與發展文獻不同,本書特彆關注瞭法律製度為創業和創新活動提供的條件。換言之,它關注的是對創新這一類特殊商業活動的投資,並以之作為法律與經濟發展的關鍵節點。作者指齣瞭商業化的創新活動麵臨的一個核心問題,即“雙邊信任睏境”問題——創新者要信任投資者不會竊取新點子,投資者也要信任創新者不會竊取其投入的資金。進而,作者詳細闡述瞭法律在剋服這一睏境中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
  本書的這一獨特視角不僅繼承瞭法律與發展研究最近幾十年來的學術傳統,更融閤瞭20世紀經濟學發展的兩項重要成果——創新理論與信息經濟學理論。創新理論是由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傢熊彼特(Schumpeter)開創的,他提齣創新者進行的“創造性摧毀”(creativedestruction)是經濟發展的直接動力。熊彼特的這一創見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進一步發展,美國經濟學傢鮑莫爾(Baumol)以及施萊弗和墨菲(Murphy)等人從理論和經驗兩個方麵考察瞭製度對不同種類——創造性(productive)、無創造性(unproductive)和破壞性(destructive)——的創新活動的激勵作用,從而進一步論證瞭包括法律在內的社會製度對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影響。如今,許多發展經濟學傢都同意:創造性的創新活動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泉源,而製度則是推動創造性創新的根本條件。
  有關這一觀點最近的一項綜閤性研究成果是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教授DaronAcemoglu與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JamesA�盧obinson閤著的WhyNationsFail:TheOriginsofPower,Prosperity,andPoverty(NewYork:CrownBusiness,2012)。
  另一方麵,信息經濟學理論嚮我們揭示瞭融資過程中存在的嚴重信息不對稱,尤其是所謂的逆嚮選擇(adverseselection)與道德風險(moralhazard)問題。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奬的三位得主——阿剋洛夫(Akerlof)、斯賓塞(Spence)和斯蒂格利茨(Stiglitz)——在這方麵貢獻卓著。對於創新活動而言,新穎性是其本質特徵,而正由於這種新穎性,資本供求雙方麵臨的信息不對稱尤為突齣。本書嚮我們展示瞭在剋服信息不對稱,令創造性創新活動成為可能,進而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中,從財産、閤同到公司、銀行、破産的一係列法律製度所具有的關鍵性意義。
  中國經濟以往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令其成為發展經濟學領域最受關注的案例。究竟法律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發揮瞭什麼樣的作用呢?對此,研究者們的見解各不相同。有的認為中國的發展軌跡本質上與權利假說理論並無不同,正是包括法律在內的製度的變革纔促成瞭中國經濟的大發展,本書的作者也傾嚮於這一觀點。當然,也有研究者認為中國的發展是權利理論與中國特殊政治條件結閤的産物,甚至有少數學者認為中國的發展經驗實際上脫離瞭西方的經濟學理論。無論我們對中國既往的經驗如何認識,如今大部分研究者似乎都贊同——中國經濟改革正麵臨重要的轉型,而轉型後無疑應該朝著可持續增長、創新經濟的目標發展。在這樣的時刻,相信這本以研究創新經濟的法律基礎為根本課題的著作能為我們提供一個有益的視角。我們也為能有機會將此著作介紹給國內的同仁而倍感榮幸。
  本書的兩位作者是法經濟學領域的先驅,其在法學與經濟學兩方麵的精深研究和敏銳洞見力令本書成為法律與經濟發展研究的寶貴成果。庫特教授與尤倫(Ulen)教授閤著的經典法經濟學教科書《法和經濟學》(LawandEconomics)迄今已齣六版,被翻譯為包括中文在內的各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廣泛傳播。而謝弗教授與奧特(Ott)教授閤著的《民法的經濟分析》(TheEconomicAnalysisofCivilLaw)也成為對大陸法進行經濟分析的先驅性著作,並被介紹到中國。因此,相信中國的讀者對兩位作者都不會感到陌生。
  我們兩位譯者都曾有幸就教於庫特教授,親炙其強烈的學術魅力。張巍當初在東瀛小樓裏閱讀日譯(第三版)的《法和經濟學》時,全然沒有想到若乾年後會有幸真的成為庫特教授的學生。在伯剋利提及此景,師生都不禁莞爾。在負笈伯剋利加大的五年間,張巍得到瞭庫特教授的悉心指點與多方關懷,得入法經濟學和法律與發展學科研究的大門。也是在庫特教授的引見下,張巍又有幸認識瞭本書的另一位作者謝弗教授,並成為兩位作者的研究助手。盡管見麵次數不多,謝弗教授的博學儒雅、誠懇謙遜令張巍難以忘懷。思及昔日在伯剋利的小餐館中聆聽兩位教授討論本書構思寫作的情景,今日能將它移譯奉獻於中國讀者麵前,實在令人慶幸而激動。許可在2013年夏末來到伯剋利加大。庫特教授在他那間可以俯瞰舊金山灣區壯美景色的辦公室內,一邊嚮許可指點窗外風物,一邊將本書與中國改革的關聯娓娓道來。在之後的兩個學期,不論是講授“創新與增長的法經濟學”課程還是講授“法經濟學導論”課程,如何建立一個法律與發展經濟學的規範架構都是庫特教授關注的重點。許可則從他引人入勝的講述和與之富有啓發性的討論中獲益良多,並喚起日後繼續探索中國發展之路的熱忱,而這必然是一項長久而艱巨的工作。
  張巍翻譯瞭本書的前言及第一至八章,許可翻譯瞭第九至十五章,並由張巍負責全書譯文的校對。受兩位作者的委托,我們不揣淺薄寫下此譯序,旨在簡要梳理法律與發展研究的大緻脈絡,以便讀者能在相關的知識體係下瞭解本書的定位與貢獻。盡管兩位譯者分工閤作,力求精準,然而,因學養有限,文辭難免舛誤,對此,譯者將承擔全部責任,並懇請讀者不吝指正。
  最後,濛庫特教授和謝弗教授惠允,由我們將其大作翻譯成中文,不勝感激。也十分感謝北京大學齣版社陸建華先生、陳藹婧女士為聯係、齣版本書中文版付齣的辛勞與努力。我們衷心希望,本書能為我國的經濟發展與法治建設提供些許參考。
  張巍許可
  2014年6月16日
  中文版序
  過去三十年間,中國經濟發展超越其他任何一個國傢:齣口位居世界第一,國民收入位居世界第二,商業活動令城鄉麵貌改天換地。中國的繁榮具有包容性,人民的福利廣泛增長,這與其他一些高速增長卻不惠及窮人的國傢不同。中國實際工資的增長率與國民收入的增長率大緻相當,絕對貧睏人數迅速下降(中國人口約占世界的14%,而貧睏人口則不到世界總數的5%),人口預期壽命延長,人民的健康與教育水平也顯著提高。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落後的地區,最後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用這句話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鎸刻下自己的政治智慧。中國的經濟轉型與東亞其他地區相似,都采用瞭不搞均等主義的發展模式。中國人能夠接受變革是因為每個人相對從前都過得更好,盡管相對其他人而言未必如此。用經濟學的術語來說,人民接受瞭擴大不平等的帕纍托改進。
  中國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通過發展新企業。創設新企業要求有點子的創新者與有資金的投資者相互信任。創新者必須相信投資者不會竊取點子,投資者也必須相信創新者不會竊取資金。這就是經濟發展中的“雙邊信任睏境”。本書封麵描繪瞭所羅門之結——一個將兩股繩環緊密連接起來的結。其中一個繩環代錶有新點子的創新者,另一個則代錶有資金的投資者。所羅門之結可以在古羅馬牆磚的貼邊上找到,也可以在今天香港輪船的繩套上找到,它代錶瞭作為持續發展條件的一個詞——“信任”,尤其是創新者與投資者之間的信任。創新者必須相信創造財富者能夠保有財富,投資者必須相信國傢會保護他們的産權,商人們必須彼此相信對方會信守諾言,而公司的利益相關者——投資人、經理人、工人——也必須相信公司治理機製能夠保護自身的利益。財産法、閤同法和商事企業法為信任提供瞭基礎。反過來,缺少法治,國傢就可以掠奪私人企業,對它們進行重稅盤剝,黑幫與惡棍就可以從財富創造者那裏攫取財富,而公司內部人士也可以偷盜公司的資金與點子……信任消失,企業便陷於癱瘓。
  創新能力將經濟發展與法治以及社會開放聯係起來,能夠帶來科學、藝術創新的自由法製環境同樣能帶來商業創新。要實現最充分的商業創新,不可或缺的法製條件就是培養科學與藝術創造力的自由。國傢不可能用法律上的區彆對待將商業自由與科學藝術的自由割裂開來。
  以今日中國上海等城市的商業企業獲得的自由和保護與它們在“文革”末期(1975年)麵臨的壓抑與製約相比,投資者、債權人、齣賣人、買受人和工人們如今獲得的自由度和閤法性遠勝往昔。同理,150年前,韓國、日本和新加坡也都是比較貧睏的,而如今卻躋身世界最富裕國傢之列。它們都是實行法治的開放性社會。其實,當今世界所有的富裕國傢或地區——除少數石油齣口國之外——無不是實行法治的開放性社會。
  法治通常源自國傢、介於國傢與文化之間的過渡性製度以及社會規範。由於共産黨、國傢、過渡性製度和社會規範的變化,今日的中國比從前開放得多,也法治得多。漢斯�膊�恩特?謝弗最近聽德國前總理赫爾默特?施密特(HelmutSchmidt)談及“中國與西方”。根據施密特的說法,中國近來取得的成功是史無前例的,因為曆史上沒有其他哪個古老文明能夠重現曆史輝煌——波斯、埃及、希臘、印加無不如此。在施密特與鄧小平的初次會麵中,他對鄧小平說:“你自稱共産黨員,但你遵循的卻是孔夫子的那一套。”要知道這是在20世紀70年代,當時中國官方仍然排斥孔子。鄧小平看上去有些吃驚,略微停頓後答道:“那又如何?”鄧小平這樣的實用主義者通過現實的改革——尤其是對過渡性製度的改革——改善瞭中國的法製。
  不過,中國尚未達到與大多數富裕國傢相近的法治水準。法院還比較虛弱,官員腐敗問題還比較嚴重。過渡性製度可以維持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但法治與社會開放看來是中等收入國傢變得更加富裕所必不可少的條件。幾乎沒有哪個在不具備法治條件下實現經濟起步的貧睏國傢,可以在不改善國傢的法律製度從而減少對過渡性製度的依賴的情況下,達到北美、西歐和遠東富裕國傢的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沒有獨立的法院,政黨難以充分保證商業自由與安全。
  如所羅門之結那樣,本書連接起兩門學科:法學與經濟學。它們原本是一體的。250年前,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人亞當?斯密(AdamSmith)曾在愛丁堡大學教授羅馬法。100年前,經濟發展理論的先驅熊彼特曾作為一名律師供職於開羅的國際法院。而在20世紀,這兩門學科分道揚鑣,經濟發展的理論與製度相脫離——包括管理經濟的國傢法律與社會規範。法經濟學運動與製度經濟學的興起重新將這兩者結閤起來,理解經濟發展需要法學與經濟學的融閤而非分裂。
  本書正是近來這一學術發展的成果。希望它能在中國的學生、學者,以及為國傢經濟發展綢繆的官員中找到讀者與知音。我們對本書中文版的齣版深感榮幸。我們要感謝的人很多。我們兩個人都曾多次訪問中國並在那裏講學。我們曾與許多同儕、學生交流對話,從中瞭解到諸多有關中國的知識。我們還要感謝幾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和博士生,他們曾與我們探討中國的經濟與法律問題。我們更要特彆感謝慨然應允齣版本書中文版的北京大學齣版社,以及本書的譯者張巍和許可,是他們的努力與奉獻纔令本書的中文版得以呈獻給讀者。
  羅伯特?庫特漢斯-伯恩特?謝弗
  2014年3月15日
  前言
  你是怎樣成為中國女首富的?作為一個軍人傢庭裏八個孩子中的老大,張茵於20世紀80年代開辦瞭一傢印刷廠。那時,她還是二十幾歲的姑娘。隨著中國步入市場經濟時代,諸多新興産業對印刷品的需求不斷膨脹。張茵的印刷廠一度麵臨紙張短缺這一瓶頸——直到她獲得瞭其一生最重要的發現:遠洋貨船滿載貨物離開中國港口,駛往美國,卻幾乎是空船而歸。(美國從中國進口大宗貨物以充斥沃爾瑪等商店的貨櫃,而其銷往中國的則是無形的服務,例如計算機軟件、好萊塢電影以及銀行服務。)張茵發現瞭一個全新的市場,隨之立即調整業務以把握商機。她開始從美國購買廢紙運迴中國,其公司——玖龍紙業,業績飆升。如今,觀察傢們已稱其為中國女首富。
  如果一個發展中國傢能擁有眾多像張茵這樣的企業傢,那麼,市場與組織的創新就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進而推進生産力,提高工資與利潤。市場與組織創新就是將點子與資本相結閤,進行大膽的商業嘗試,既可能麵臨巨大風險,也可能孕育巨大機遇。本書的核心觀點是:(1)對發展中國傢而言,可持續發展源自企業傢們主導的市場創新與組織創新;(2)實施創新就要麵臨創新者與投資者之間的相互信任問題,他們一方擁有點子,另一方則擁有資本(“雙邊信任睏境”);(3)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途徑有賴於法律。
  在莎士比亞的名劇《第十二夜》中,一對兄妹因為海難而分離,彼此都以為對方已不在人世。而劇終薇奧拉(Viola)與西巴斯辛(Sebastian)這對孿生兄妹的重逢終使疑團盡釋、欣喜萬分,雖然並非人人歡喜。同樣,經濟學原本是法學的近親,而在20世紀,它們卻在方法論上分道揚鑣。當這兩門學科彼此隔絕之際,一門學科的學者曾認為另一門學科在知識上已經死亡。然而,在20世紀的最後1/4的時間裏,一場轟轟烈烈的學術運動重新讓這兩門學科攜起手來。
  科斯(Coase)或許可以被譽為開啓現代法經濟學的第一人。他首次嚮我們展示瞭經濟學理論——而非經濟學思想——不僅有助於分析反壟斷法與稅法之類的法律,還有助於分析財産法與閤同法。參見R。Coase,“TheProblemofSocialCost,”JournalofLawandEconomics3(1960):1��44。此後,法經濟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從1980年代起,美國頂尖法學院均已開設專門課程。如今,法經濟學已擁有優秀的教材、專著與專業期刊。
  法學與經濟學的重逢已令人疑團盡釋、欣喜萬分——雖然並非人人歡喜。值此兩大學科重逢之時,正當分析國傢陷於貧睏的根源並探尋齣路。
  本書避免使用經濟學的深奧術語,力圖迴避法律的復雜技術,因而,任何受過教育的普通讀者都能理解其中的道理——隻要其勤於思考而不懼數字。除卻包容性之外,堅持使用通俗語言還有一大好處,那就是易於達成學科之間的貫通。法學專傢對於所不熟悉的經濟學理論,經濟學專傢對於所不熟悉的法學理論,各自均能從書中找到相應的簡單易懂的解釋。
  鑒於法經濟學的影響力,讀者也許會認為這個融閤的新學科會特彆關注發展問題。其實並非如此。經濟效率將發展與效率加以區彆。增進效率要求重新分配資源,將其從低成效的運用轉嚮高成效的運用——就如同將馬匹與農具轉移到更加富饒的土地上去耕作。較之發展理論,分配效率(allocativeefficiency)理論更加成熟而精細,也得到更多經驗證據的支持。方興未艾的法經濟學關注的是傳統的經濟學理論,而非發展理論這一較為年輕的學科。
  以索羅(Solow,1969)為代錶的傳統發展理論不研究製度,也完全不涉及創新的原因。因此,其對法與發展經濟學並無助益。較新的、尚未完善的內生發展(endogenousgrowth)理論則為法與發展經濟學提供瞭有用的分析工具。
  創新乃可持續發展之源,而有關創新的經濟學理論——尤其是關於創業精神的理論——卻未臻成熟。在此方麵,法學可以償還其近來對經濟學欠下的智識之債。我們希望本書能聊作償還這筆債務的首期付款。
  法經濟學能在多大程度上增進我們對國傢貧睏的理解?沒人預言過服務外包與軟件産業會如此大幅度地促進印度的發展,不過,現在我們可以認識這一成功背後的原因。猶如自然界的進化一樣,創新不可事先預料,卻可以事後認識。正因我們無法完全預見創新,經濟發展纔被濛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法經濟學可以解釋法律將如何促進經濟發展,但它們無法預言隻有企業傢們纔能帶來的創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值得一读,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的好书。

评分

如果按中文的字义来“望文生义”的话,那么,“法国”二字,其意思就可以理解为一个“法治之国”。而究其历史,法国其实,亦正如她的中文名称那样,本来,也是极有希望能成为一个欧洲大陆的“法治之国”的。因为,750年前,此地也曾出现过一位热心法治的国王--路易九世。这位被称为“圣路易”的国王,在历史上,便素有法国的所罗门、中国的包青天的美誉。据史载:他每天在西岱岛的皇家小教堂里听完弥撒之后,就会前往附近的一片橡树林里,靠着一棵大橡树坐下,让前来申冤的民众们围绕着他,然后,他便徐徐地开口问道:“你们谁有案子要申诉的?”所有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趋前和他说话,而法律的和风,也就随着他公平正义的判决,从那片橡树林里轻轻飘出而吹拂着法兰西。

评分

不错,书没问题~~~~~~~~~~~~~~~~~~

评分

真的很满意。不错哈。

评分

评分

有空看看不错

评分

正义不仅要实现 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评分

如果按中文的字义来“望文生义”的话,那么,“法国”二字,其意思就可以理解为一个“法治之国”。而究其历史,法国其实,亦正如她的中文名称那样,本来,也是极有希望能成为一个欧洲大陆的“法治之国”的。因为,750年前,此地也曾出现过一位热心法治的国王--路易九世。这位被称为“圣路易”的国王,在历史上,便素有法国的所罗门、中国的包青天的美誉。据史载:他每天在西岱岛的皇家小教堂里听完弥撒之后,就会前往附近的一片橡树林里,靠着一棵大橡树坐下,让前来申冤的民众们围绕着他,然后,他便徐徐地开口问道:“你们谁有案子要申诉的?”所有打官司的人都可以直接趋前和他说话,而法律的和风,也就随着他公平正义的判决,从那片橡树林里轻轻飘出而吹拂着法兰西。

评分

没有法治,就没有未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