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衝動 [Impulse: Why We Do What We Do Without Knowing Why We Do It]

非理性衝動 [Impulse: Why We Do What We Do Without Knowing Why We Do I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戴維·劉易斯(David Lewis) 著,鬍曉姣,張溫卓瑪,陳鵬 譯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行為科學
  • 非理性
  • 衝動
  • 決策
  • 潛意識
  • 大腦
  • 神經科學
  • 習慣
  • 自我認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7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4178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精装
丛书名: SMART系列
外文名称:Impulse: Why We Do What We Do Without Knowing Why We Do It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中信SMART係列第6本,前5本分彆是:《理性動物》《盲點》《洞察力的秘密》《決策的智慧》《放棄的藝術》。衝動購物,一見鍾情,暴飲暴食,冒險投資……現實生活中的真人實驗,呈現齣“怪誕行為學”之衝動篇。
  “衝動”於我們來說再熟悉不過,衝動這個因子在絕大多數人身上和社會問題中都存在著,比如肥胖癥、酗酒、吸毒、過度消費、情感問題、吸煙、不正當關係、教育失當等。“衝動”是人類本能,屬於我們的直覺反應和快思維,衝動行為有利有弊,正確瞭解衝動背後的心理原因,我們纔能科學地管理自己的衝動。
  《非理性衝動》解析瞭在生活中常見的4種衝動,比如談戀愛的衝動、貪吃的衝動、購物的衝動和傷害自身或他人的衝動。通過瞭解衝動的力量和缺陷,通過掌握什麼時候我們應該依靠衝動、什麼時候應該避免衝動,相信我們能獲得一個更充實、更有價值的人生。
  《非理性衝動》作者作為衝動行為和心理研究組織的創始人之一,緻力於研究在正常的生活條件下人們的衝動行為及深層次的心理原因,並將這種研究與商業領域的營銷手段相結閤,告訴讀者為什麼我們會在自己都不明所以的情況下做齣非理性的、荒謬的衝動行為。
  作者在《非理性衝動》中科學、係統地解析瞭衝動的原因,以及如何通過提高自我控製的能力來規避有害的衝動行為,這本書對減少讀者自身的衝動行為和解決一些社會“痼疾”都將起到建設性的作用。

內容簡介

  我們的人生取決於我們的選擇。有些選擇是深思熟慮後做齣的,而有些純粹是衝動使然。
  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衝動行事?為什麼青少年比成年人的衝動行為更多?我們如何提高自控力來壓製有害的衝動?一些公司是如何利用我們的衝動本能將我們不需要的東西賣給我們的?在《非理性衝動》中,心理學傢戴維·劉易斯依據他在國際思維實驗室所做的突破性研究告訴我們:假如能對衝動有準確的理解,那麼我們對自己的行為、動機、情感、人生的成敗都將有更好的把握。
  《非理性衝動》作者從“衝動改變人生”這個命題齣發,敘述瞭自己人生的兩次轉摺——因為眨眼之間的衝動使然,從生物學傢轉行成為攝影師,又從攝影師成為心理學傢,由此引發瞭對“衝動會如何影響我們的人生”的研究興趣。
  無論我們是高興、羨慕、喜愛、憐憫,還是生氣、嫉妒、厭惡、貪婪,甚至憎恨,我們都會采取衝動行為,會愛上不該愛的人,會購買根本不需要的商品,會做齣冒險的投資決策,會吃下高熱量的垃圾食品,會毫無節製地飲酒。
  衝動這個因子在絕大多數人身上和社會問題中都存在,比如肥胖、酗酒、吸毒、過度消費、情感問題、吸煙、不正當關係、教育失當等。《非理性衝動》著重解析瞭生活中常見的4種衝動,包括談戀愛的衝動、暴飲暴食的衝動、購物的衝動和模仿他人行為的衝動。通過瞭解衝動的力量和缺陷,掌握什麼時候我們應該依靠衝動、什麼時候應該避免衝動,相信我們能擁有一個更充實、更有價值的人生。
  

作者簡介

  戴維·劉易斯(David Lewis),獨立研究機構“國際思維實驗室”(Mindlab International)的創始人和研究部主任,因為將大腦活動的分析研究與商業目的相結閤而被稱為“神經營銷學之父”。目前,劉易斯緻力於用非侵入性技術監測人類在真實生活條件下的反應。他也是“衝動行為研究小組”(Impulsivity Research Group)的創立者之一,這個組織從心理學、神經學和遺傳學角度對衝動行為進行深入研究。

精彩書評

  ★人們常會對自身那些混亂且總是不期而至的衝動行為感到懊惱,國際思維實驗室創始人劉易斯的研究為他們帶來瞭福音。在一個看重自由意誌的社會,其實我們很少會覺得自身的行動是不受自我控製的。所以,劉易斯開始研究(人的內在)衝動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
  從自己的日常經驗中,劉易斯發現衝動行為帶來的一些結果是好的,另一些則相反。而任何與衝動行為相關的事例,都有著重要的心理學與進化層麵的意義。神經科學的相關研究錶明,我們的大腦會産生兩類會頻繁互換的思維過程:縝密而緩慢的邏輯思維和快速無意識的衝動思維。劉易斯將這種科學的解釋框架應用於更日常化的人類衝動行為的解讀中,比如,從“喜愛”到“上癮”的行為,像是暴飲暴食或者衝動購物。
同時,這本書可讀性較強,為讀者提供瞭兼具有效信息與逸聞趣事的閱讀快感,尤其是對那些有著“衝動行為”的讀者來說,閱讀本書無疑給瞭他們一次反思自身行為的契機。
  ——《齣版者周刊》

目錄

序 言 // XI

第一章 生死之間的衝動
采訪,電影與炸彈襲擊 // 004
與死神擦肩而過的“9·11”事件幸存者 // 006
莫名的恐懼感和逃齣火海的男孩 // 009
逆著人流往迴走的“怪異”乘客 // 011

第二章 “僵屍大腦”和衝動行為
我們大部分的思考都是下意識的 // 019
係統I和係統R // 022
我們的行為大多受係統I驅使 // 024
納剋方塊和“僵屍大腦” // 027
功能性衝動和功能失調性衝動 // 030

第三章 衝動與人類進化史
腦損傷案例與腦科學研究 // 042
關於衝動,大腦扮演瞭什麼角色? // 045
我們為什麼會衝動行事? // 047
進化、文明與人類生存 // 049

第四章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容易衝動?
嬰兒期的衝動行為 // 057
青少年時期的衝動行為 // 060
青少年犯罪的真正誘因 // 064

第五章 最容易誘發購物衝動的三種感覺
人類認知世界的21種感覺 // 070
嗅覺的力量 // 071
我們為什麼會對一個陌生人一見鍾情? // 074
氣味與兩性關係 // 076
氣味和衝動購物行為 // 079
聲音和衝動購物行為 // 081
溫度和我們的衝動行為 // 082

第六章 視覺與我們對世界的看法
我們是如何看見這個世界的 // 089
我們看見的並不一定是真實的 // 091
潛意識思維的巨大影響力 // 096
文化如何影響我們看世界的方式 // 097
無意識偏見如何影響我們認知世界 // 101

第七章 冒險的衝動
測試一下你的冒險類型 // 112
測試一下你是否容易衝動 // 120
催産素、社交關係與冒險行為 // 126

第八章 愛的衝動
羅素的一見鍾情與達爾文的幸福婚姻 // 132
什麼樣的人會吸引你 // 135
最完美的女性和最有魅力的男性 // 138
帶你的愛人去坐過山車吧! // 143
你最容易被異性的哪個身體部位吸引? // 145
愛的傳統文化與稀缺效應 // 149
麵對愛情,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衝動嗎? // 150

第九章 暴飲暴食的衝動
我們為什麼抵擋不瞭美食的誘惑? // 159
小心患上垃圾食品成癮癥 // 161
那些能幫助我們閤理飲食的細菌 // 164
節食為什麼很難堅持下去? // 165
麥當勞是如何讓我們愛上巨無霸的? // 167
控製暴飲暴食衝動的10種方法 // 170

第十章 購物的衝動
衝動購物心理學 // 176
世界上最容易讓你産生購物衝動的地方 // 178
超市過道的設計奧秘和商品擺放的黃金位置 // 180
關鍵時刻與誘餌商品 // 182
讓你防不勝防的衝動購物陷阱 // 184

第十一章 模仿他人行為的衝動
從一場和平抗議活動到一次暴力騷亂事件 // 193
自殺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行為 // 196
鏡像神經元讓我們下意識地模仿他人 // 200
烏閤之眾與野蠻人群體 // 202
給生命留一扇機會之窗 // 205

第十二章 用自控力抵製誘惑
自控力與棉花糖實驗 // 210
衝動的欲望與自控力的較量 // 213
自我損耗讓我們更加經不住誘惑 // 215
自控力與葡萄糖 // 218
自控力可以增強嗎? // 220
究竟什麼是衝動? // 225

後 記 // 227

精彩書摘

  帶你的愛人去坐過山車吧!
  遊樂園中的過山車上也許現在並不是人人嚮往的浪漫約會地點,但它真的應該成為約會地點的不二選擇。30多年前,我首次研究瞭過山車和性刺激之間的密切關係。研究時,我把一些即將坐過山車的夫婦分為兩組,並為他們裝上心率監控器。第一組夫婦緊挨著彼此落座,第二組夫婦則被分開挨著陌生人落座。研究結果令人驚嘆:坐在伴侶身旁的人在乘坐過程中不僅心率加快,而且還說對方更具吸引力瞭。從過山車上下來後,他們錶現得更加恩愛,十指緊扣、彼此依偎。而那些分開乘坐過山車的夫婦的心率則相對較慢,在乘坐結束後也未錶現齣很親密的樣子。與伴侶一起經曆的刺激越大,其情緒和性興奮度所受的影響也越大。這項包含瞭40對夫婦的早期研究的結果,在隨後的許多其他研究實驗中得到瞭進一步證實,例如,得剋薩斯大學性心理生理學實驗室的辛迪·梅思頓教授和潘妮·弗洛利希博士發錶在《性行為檔案》雜誌上的研究。她們在研究中要求一些即將乘坐過山車或剛剛從過山車上下來的人,去評價照片中一些長相一般的異性,評論照片中的人是否具有吸引力,說說自己是否願意和他們約會。和她們預料的一樣,剛剛從過山車上下來的人比還未乘坐過山車的人對照片中的人給齣瞭更高的評價。為什麼會齣現這種現象?是什麼把高速過山車帶來的驚險刺激與性吸引、性興奮聯係在瞭一起?
  速度、轉圈以及人們在過山車上感受到的突然增加的重力,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刺激瞭腎上腺素的分泌,這就是答案所在。遊樂設施越驚險、越刺激神經,腎上腺素釋放得越多,性興奮度也越強烈。關於腎上腺素水平及性興奮之間關係的調查研究早在40多年前就已經展開瞭。1974年,兩名調查人員讓兩名魅力十足的女性記者分彆站在一座堅實穩固的大橋中央和一座脆弱不穩的橋梁中央,她們都要攔住路過的男性,采訪他們。采訪結束後,她們會留下自己的姓名與電話以便那些男性對采訪有疑問時聯係她們。結果顯示,在不穩固的橋梁上接受采訪的男性比在堅固的大橋上接受采訪的男性打來電話的人數多。調查人員認為,漸增的焦慮感和腎上腺素的分泌使得男性對有魅力的女性産生瞭更多性興奮和興趣。
  1989年,科學傢們又在電影院裏做瞭一個類似的調查研究。他們讓一些夫妻分組觀看兩種電影,看後研究他們彼此之間的性吸引力和性興奮度。一種電影是令人緊張的懸疑片,另一種是不那麼刺激的電影。研究人員發現,觀看瞭懸疑片的夫妻比觀看另一類型電影的夫妻更喜歡觸摸、牽手、擁抱或是親吻對方。
  這些結果都證實瞭被心理學傢稱為“錯誤歸因效應”的現象。當某一情境——比如過山車、脆弱的橋梁或是嚇人的電影—使人産生瞭情感、肢體或性刺激,這些刺激通常會被誤以為是由另一個人所激發的性興奮。
……

前言/序言

  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我的“腦袋”正在房間的另一頭盯著我,一雙眼睛眨呀眨,顔色和我的眼睛一樣,嘴巴也間或地一開一閤。這傢夥其實是個實體模型。製作它的時候,一堆黏黏糊糊的藍色樹脂潑得我滿頭滿肩都是,我隻能靠插在兩個鼻孔裏的管子呼吸,就這樣,一個精美的復製品成型瞭。
  除瞭一點兒明顯的差異之外,這個模型堪稱我的腦袋的完美復製品。什麼差異呢?那就是我在不斷變老,而十多年前製作而成的這個“腦袋”卻依舊年輕,就跟3D電影中那個美少年多裏安·格雷一樣容顔不老。我的頭發在快速脫落,而它仍是滿頭頭發(每一根頭發當初都是手工種上去的)。它眉宇間光潔平滑,而我的額頭卻已是皺紋滿布。我們之間最大的區彆莫過於它的“頭蓋骨”可以打開,裏麵的大腦可以拿齣來。事實上,我經常告訴彆人,當初之所以做這個模型,是因為我想把它用作神經心理學課的教學用具,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總有人問我究竟為什麼要把大把的時間和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花在這麼一個奇形怪狀的東西身上,每當這個時候,我至少可以拿教學用具這個藉口搪塞一下,這種說法也的確可以成為這一非理性衝動行為的正當理由。事實上,我的這種行為與大多數衝動行為一樣,隻是源於一時的頭腦發熱罷瞭。
  雖然製造第二顆“腦袋”這一行為的代價不菲,但它卻無論如何也算不上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次衝動行為。迄今為止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衝動行為有三次,其中兩次完全改變瞭我的人生軌跡,而第三次則拯救瞭我的人生,本書第一章會談及這次衝動。
  第一次衝動行為發生在我21歲那年,那是一次頓悟,當時我正在倫敦查令十字街的一傢二手書店閑逛。此前我的夢想一直是當一名閤格的醫生。我10歲那年,父母發現我對生物學頗感興趣,就送瞭我一颱成年人適用的實驗室顯微鏡。此後的8年時間裏,我的大部分閑暇時間都用來做解剖實驗瞭。不管是馬路上不幸被撞死的小動物,還是從肉鋪裏要來的羊眼、牛心和豬腦,隻要是能解剖的東西我都拿來解剖一番。為瞭記錄解剖過程,我學習瞭攝影,不久便開始拓展拍攝的範圍,拍攝當地的新聞事件,並將圖片資料賣給當地報社,用賺來的錢支持我的科學研究。隨後我被醫學院錄取,開始專注於醫學研究,實現我的人生抱負。在學醫的一年半時間裏,我經常漫無目的地在那傢二手書店閑逛,一次我偶然發現瞭艦隊街的老一輩新聞攝影記者詹姆斯·賈謝所著的書《鏡頭下的英國人》(People I Have Shot)。賈謝的一生深深吸引瞭我,重新點燃瞭我的攝影熱情。我對此書愛不釋手,花瞭半宿的時間閱讀它,第二天上午又在解剖室裏對著福爾馬林浸泡的肢體,頭也不抬地繼續閱讀。當時我心血來潮,準備放棄學醫,改學攝影。
  當天下午我成功申請到一門學製3年的攝影課程。修完攝影課程後,我便開始瞭做攝影記者的職業生涯,為多傢雜誌供稿。我先是去瞭巴黎,而後又輾轉迴到倫敦,我的作品被多傢雜誌采用,其中不乏《巴黎競賽》《明星》《今日風采》《生活》等知名雜誌。選擇攝影記者這份工作完全是齣於我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此我纔能一乾數年而不厭倦,一直乾到第二次人生轉摺的時候。1976年12月23日下午4點30分,第二次衝動行為再次改變瞭我的人生軌跡。在這次衝動行為發生的幾周前,按照一傢雜誌的選題需要,我拜訪瞭一位臨床心理學傢。這次見麵開闊瞭我的視野,讓我對心理學這一令人著迷的重要領域有瞭一定的認識。於是在艦隊街圖片社的辦公室裏喝茶時,我又一次心血來潮,決定重返大學校園學習心理學。
  這次衝動行為使我的生活改變瞭航嚮,也給瞭我一份充滿魔力的事業,即使曆經30載,我對這份事業依舊著迷不已。我對“衝動心理學”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潛心研究改變我們生活的種種衝動的決定。要想全方位理解我們的行為,理解衝動心理尤其重要,因為絕大多數行為正是由這些衝動心理導緻的(本書第二章會對此展開論述)。我們都自認為是理性動物,覺得自己的每一個舉動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可事實上,我們的衝動行為往往比理性行為更多更頻繁,這是因為我們缺乏邏輯性和理性,總是被情感驅動下的各種習慣所左右。
  我們會受到各種情緒的刺激,快樂或是憤怒,羨慕或是嫉妒,愛情或是色欲,憐憫或是貪婪,仇恨或是報復心,諸如此類。每逢此時,我們都會口不擇言,草率判斷,倉促決定,妄下結論,僅僅跟著直覺走。每逢此時,即便我們的閱曆再深也擋不住一時衝動,即便已經意識到自己事後會懊悔,也難以自控。一旦失控,後果將不堪設想:愛上不該愛的人;瘋狂購買並不需要的東西;腦子一熱身陷金融風險之中;無法抗拒美味的高熱量巧剋力蛋糕的誘惑;縱容自己喝酒一直喝到酒吧打烊;放縱自己或受同齡人脅迫,參與危險的惡作劇等。大多數的個人和社會問題,諸如肥胖、酗酒、吸毒、揮霍金錢、意外懷孕、吸煙、情感問題、不正當關係、學習成績不佳及人生受挫等,歸根結底,其罪魁禍首都是衝動。
  什麼是衝動?
  在某些科學領域裏,“衝動”一詞的含義清楚明瞭。對一個物理學傢而言,“衝動”是“能在極短時間內帶來動量變化的無限力量”,用錘子釘釘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一位神經學傢而言,“衝動”是“神經縴維在應對刺激時錶現齣的一係列物理及化學的興奮反應”。然而奇怪的是,雖然相關研究已經進行瞭長達一個世紀,但心理學傢們仍未能就“衝動”的確切概念達成一緻,也沒能弄清楚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衝動。1890年,美國先驅心理學傢威廉·詹姆斯率先為“衝動”下瞭定義:“所謂衝動,指的是一種轉瞬即逝的想法,通常與強烈的願望緊密相關。”後來的心理學傢給齣的很多衝動的定義也都較為模糊,有時他們的定義甚至相互矛盾。
  本書第一章將為你介紹我本人對“衝動”的定義,這一概念是我在大腦中探究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時得齣的。我們暫且把注意力放在上述種種定義上,無論這些定義來自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等科學領域,還是來自人們的日常言語,它們都錶達瞭一個共同觀點,那就是讓事物運動起來。英文中的“衝動”(impulse)一詞源於拉丁文,它的詞義與“運動”相關,許多衝動也的確改變瞭人的一生。這就難怪從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哲學傢、神學傢和思想傢們就對衝動現象著迷不已。
  曆史上的衝動行為
  公元前15世紀,很多人開始解析衝動行為,希臘醫師希波剋拉底便是其中之一。他認為人的個性取決於4種體液的平衡,即黑膽汁、黃膽汁、黏液及血液。鬱鬱寡歡的人可能體內黑膽汁較多;而反應遲緩的人也許體內黏液較多。希波剋拉底認為,一個人容易衝動是因為體內的黃膽汁過多,這種人的衝動行為多由惱怒引起,希波剋拉底將其稱為情緒的魔鬼。相比之下,若4種體液裏血液過多,這種人的衝動行為則是由我們通常所說的睏惑引起的。
  對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猶太教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的教徒而言,衝動行為是個飽受爭議的話題,那些虔誠的教徒幾個世紀以來對這一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因為他們相信神是完美的,神絕對不會創造那些有衝動行為的不完美生物,但人類的言行中卻不乏衝動的成分。為瞭解決這一矛盾,人類想到瞭惡魔,並將所有的衝動都歸咎於它。
  15世紀和16世紀是魔鬼撒旦興風作浪的黑暗時代。這一時期氣溫驟降,進入歐洲的小冰河期,農作物減産,餓殍遍野。1683~1684年是歐洲曆史上著名的大霜凍時期,整整兩個月泰晤士河一直處於完全冰封的狀態,人們甚至都能在河麵上烤牛肉吃。約30厘米厚的冰覆蓋瞭潮汐水域,未融化的冰塊湧上海岸,衝齣數公裏遠,還堵住瞭港口,給航運造成瞭嚴重睏難。英格蘭、法國及一些地勢較低的國傢都遭瞭殃。對於那些飽受疾病、犯罪、無休止的戰爭之苦的國傢而言,這些天氣災害是一種不祥之兆。
  虔誠的教徒們睏惑瞭,仁慈的上帝為何要製造這些苦難?1486年前後,德國學者雅各布斯·施普倫格和亨裏剋斯·因什蒂托裏什聯手齣版瞭那部聲名狼藉的拉丁文作品《放逐巫師》(Malleus Maleficarum),人們對其英文譯本的標題《女巫之錘》(The Hammer of the Witches)更為熟悉。兩位作者堂而皇之地聲稱,此書的目的在於揭露為撒旦效命的女巫們的龐大網絡。這一時期到處可見獵巫、女巫審判、女巫焚燒以及女巫絞刑;這一時期,人們完全喪失瞭理智,對詛咒的恐懼戰勝瞭他們的理性;這一時期,所有的衝動行為都以“受撒旦驅使”為藉口。16世紀,一本英文教義問答書麵世,作者不詳。此書名為《神學原理》(Principia Theologica),專為文化修養不斷提高的中産階級而作。這本書警告讀者,魔鬼把“造成衝動行為的基本的、普遍的想法和無法抗拒的本質”移植到人類的思維中,這樣就能操控人類瞭。在德國,馬丁·路德勸解虔誠的教徒們要“抑製奸淫的衝動”,並且指齣“醉酒始於衝動”,還警告教徒們要抵製消遣的衝動,否則這些衝動就會“侵蝕人的意誌”。在路德看來,魔鬼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而且永遠陰魂不散。這位神學傢堅信,若有人遭受慢性腸絞痛之苦,那一定是撒旦進入瞭他的腸道。
  然而,大概從18世紀初期開始,撒旦對民眾思想的掌控力日漸式微,審判女巫的故事也逐漸淡齣人們的記憶。威廉·麥考恩和菲利普·德西濛這樣評價道,“撒旦的影響是一個信手拈來的藉口,但這一說法現在也逐漸失去瞭說服力。”若隻從精神方麵來解釋衝動這個概念,我們對其根本成因的理解就無法取得任何進步。直到16世紀中期,“衝動”一詞纔真正有瞭文字記載,當時這個詞被用來形容“邪惡”的想法,這些想法的産生是因為人的本性,而非惡魔作祟。到17世紀時,一些作傢和思想傢常用“衝動”一詞描述齣現功能失調的行為舉止。另外一些人,比如18世紀的法國作傢及思想傢
  讓–雅剋·盧梭,他則將這個詞視為最重要的“自然人美德”中的一種:一個人的行為完全源自本能和衝動,而非理性。
  1684年,有人第一次認真嘗試用科學術語對“衝動”一詞進行瞭描述,這個人也是一個法國人,名叫泰奧夫拉斯特·博內特,他是一名哲學傢,也是一名內科醫生。博內特對衝動型思維、強迫型思維、衝動型性格以及狂躁型抑鬱癥錶現齣來的古怪易變的情緒等問題進行瞭區分。他斷言衝動源於人的“本”性,同時還將個體細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能夠控製自己衝動思維的人;另一種是那種意誌薄弱,一旦沾上衝動思維就難以自拔的“可憐蟲”。博內特所說的“可憐蟲”包括慣犯、醉鬼,還有“雖然踐行各種道德權利,但明顯沒有從那些教導中獲益的各色人等”。他堅持認為,這些人注定會一直處於道德窘境,因為他們“雖然明白該做什麼,卻沒有去做”。
  第三個參與此次辯論的著名人物是菲利普·皮內爾醫生,在同齡的醫學改革者中,他是公認的最偉大的改革者之一。皮內爾是一名外科醫生,他在18世紀末提齣瞭對精神病患者的更加人性化的治療與監護方法。皮內爾醫生也是巴黎薩爾皮特精神病醫院的院長,與其說這是一傢容納7 000多個病人的醫院,不如說它是一個小鎮。他要求這傢醫院的管理人除去女性患者的鎖鏈,此事曾轟動一時。他還堅持要求收容所人員寬容慈愛地對待患者,禁止使用禁閉及暴力手段。與同時代的大多數“道德評論傢”和外科醫生一樣,皮內爾努力尋求一切辦法解決個人應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假定的“自由意誌”的作用以及不可避免的事實這三者之間的衝突。根據他每天的觀察,許多患者難以“理解”其言行的後果。皮內爾還發現瞭一個令人心痛的現象——那些時常做齣自殘這一衝動行為的患者,其理性好像並不受其愚蠢行為的影響。令他更為好奇的是,有些人患上瞭他所謂的“妄想性精神病”,他們的行為往往會帶來痛苦的後果,而這些患者卻似乎完全無法從這些後果中吸取教訓。他總結道,這類病人患有“不伴妄想的狂躁癥”——一種思維清晰但精神錯亂的病癥。
  截至19世紀末,大多數醫務工作者—包括大部分精神病醫生—開始逐漸接受皮內爾的觀點。他們一緻認為,那些患有“悖德狂”的患者深受無法剋製的“衝動”的摺磨,他們明明知道一些做法屬於道德敗壞,卻還是無法控製這樣做的衝動而走上歧路。1900年,一個名叫沃爾特·迪爾·斯科特的美國人—師從實驗心理學之父威廉·懷恩特—寫瞭一篇篇幅較長的論文,討論瞭衝動心理學的問題。在這篇論文中,他力圖為“衝動”這一概念下一個科學的定義,把它和與之相關的一切神學及道德意義區分清楚。他認為心理學這一新建學科有可能為區分科學事實與宗教教義做齣有益的貢獻。
  兩年後,在首批推齣的精神病學教科書中,有一本由德國精神病專傢愛德華·希爾特所著。在書中,他重提古希臘醫師希波剋拉底的體液學說,認為人體中包含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4種體液。希爾特認為所有的精神病癥狀都與這4種體液有關。他認為,若患者的氣質屬於多血質,則其個性多為錶麵活潑熱情,但不可信賴。他認為這類人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對衝動的控製力”。那些體內黃膽汁過多的人的氣質類型屬於“膽汁質”,這類人的情緒興奮,脾氣暴躁,同樣無法控製衝動。若一個人的氣質為膽汁質與多血質的結閤體,那麼其個性必然錶現為過度衝動,漠視他人,一旦有人認為他們是“道德上的瘋子”,他們便會暴跳如雷。繼魔鬼的力量控製人這一觀念之後,衝動已經變為心理學調查和解釋的主題。
  為什麼我們會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有這樣或那樣的行為?本書的寫作目的正是為瞭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解釋。在書中,我將深入描述最新的研究發現,展示我們的原始衝動為什麼經常會被他人利用以謀求商業和政治的目的。我將研究我們大腦中同時運作的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慢思考或深思熟慮,另一種則是極易齣錯誤的快思考。本書會對人生前20年中大腦的發育過程進行詳細論述,以便更好地解釋為什麼青少年比成年人更衝動也更疏忽大意。本書還會討論啓發法在決策製定中的重要作用,導緻很多衝動性錯誤判斷的“拇指規則”(即經驗法則指導下的)心理策略,以及個性在冒險行為中扮演的角色等問題。感覺在誘導衝動行為中的作用、自製力的本質及其局限性等問題,也是本書要探討的問題。
  在本書第二部分,我會詳細論述衝動在生活的4個主要方麵發揮的重要作用,這4個方麵分彆為:墜入愛河、飲食過度、外齣購物、自我或他人的墮落。通過瞭解衝動帶來的好處和弊端,學會識彆何種情況下我們應錶現衝動、何時應避免衝動,這樣我們纔能擁有更有意義、更有收獲的生活。我寫下這些文字時,我的“腦袋”正在房間的另一頭盯著我,一雙眼睛眨呀眨,顔色和我的眼睛一樣,嘴巴也間或地一開一閤。這傢夥其實是個實體模型。製作它的時候,一堆黏黏糊糊的藍色樹脂潑得我滿頭滿肩都是,我隻能靠插在兩個鼻孔裏的管子呼吸,就這樣,一個精美的復製品成型瞭。
  除瞭一點兒明顯的差異之外,這個模型堪稱我的腦袋的完美復製品。什麼差異呢?那就是我在不斷變老,而十多年前製作而成的這個“腦袋”卻依舊年輕,就跟3D電影中那個美少年多裏安·格雷一樣容顔不老。我的頭發在快速脫落,而它仍是滿頭頭發(每一根頭發當初都是手工種上去的)。它眉宇間光潔平滑,而我的額頭卻已是皺紋滿布。我們之間最大的區彆莫過於它的“頭蓋骨”可以打開,裏麵的大腦可以拿齣來。事實上,我經常告訴彆人,當初之所以做這個模型,是因為我想把它用作神經心理學課的教學用具,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總有人問我究竟為什麼要把大把的時間和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花在這麼一個奇形怪狀的東西身上,每當這個時候,我至少可以拿教學用具這個藉口搪塞一下,這種說法也的確可以成為這一非理性衝動行為的正當理由。事實上,我的這種行為與大多數衝動行為一樣,隻是源於一時的頭腦發熱罷瞭。
  雖然製造第二顆“腦袋”這一行為的代價不菲,但它卻無論如何也算不上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一次衝動行為。迄今為止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衝動行為有三次,其中兩次完全改變瞭我的人生軌跡,而第三次則拯救瞭我的人生,本書第一章會談及這次衝動。
  第一次衝動行為發生在我21歲那年,那是一次頓悟,當時我正在倫敦查令十字街的一傢二手書店閑逛。此前我的夢想一直是當一名閤格的醫生。我10歲那年,父母發現我對生物學頗感興趣,就送瞭我一颱成年人適用的實驗室顯微鏡。此後的8年時間裏,我的大部分閑暇時間都用來做解剖實驗瞭。不管是馬路上不幸被撞死的小動物,還是從肉鋪裏要來的羊眼、牛心和豬腦,隻要是能解剖的東西我都拿來解剖一番。為瞭記錄解剖過程,我學習瞭攝影,不久便開始拓展拍攝的範圍,拍攝當地的新聞事件,並將圖片資料賣給當地報社,用賺來的錢支持我的科學研究。隨後我被醫學院錄取,開始專注於醫學研究,實現我的人生抱負。在學醫的一年半時間裏,我經常漫無目的地在那傢二手書店閑逛,一次我偶然發現瞭艦隊街的老一輩新聞攝影記者詹姆斯·賈謝所著的書《鏡頭下的英國人》(People I Have Shot)。賈謝的一生深深吸引瞭我,重新點燃瞭我的攝影熱情。我對此書愛不釋手,花瞭半宿的時間閱讀它,第二天上午又在解剖室裏對著福爾馬林浸泡的肢體,頭也不抬地繼續閱讀。當時我心血來潮,準備放棄學醫,改學攝影。
  當天下午我成功申請到一門學製3年的攝影課程。修完攝影課程後,我便開始瞭做攝影記者的職業生涯,為多傢雜誌供稿。我先是去瞭巴黎,而後又輾轉迴到倫敦,我的作品被多傢雜誌采用,其中不乏《巴黎競賽》《明星》《今日風采》《生活》等知名雜誌。選擇攝影記者這份工作完全是齣於我個人的興趣和愛好,因此我纔能一乾數年而不厭倦,一直乾到第二次人生轉摺的時候。1976年12月23日下午4點30分,第二次衝動行為再次改變瞭我的人生軌跡。在這次衝動行為發生的幾周前,按照一傢雜誌的選題需要,我拜訪瞭一位臨床心理學傢。這次見麵開闊瞭我的視野,讓我對心理學這一令人著迷的重要領域有瞭一定的認識。於是在艦隊街圖片社的辦公室裏喝茶時,我又一次心血來潮,決定重返大學校園學習心理學。
  這次衝動行為使我的生活改變瞭航嚮,也給瞭我一份充滿魔力的事業,即使曆經30載,我對這份事業依舊著迷不已。我對“衝動心理學”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潛心研究改變我們生活的種種衝動的決定。要想全方位理解我們的行為,理解衝動心理尤其重要,因為絕大多數行為正是由這些衝動心理導緻的(本書第二章會對此展開論述)。我們都自認為是理性動物,覺得自己的每一個舉動都是深思熟慮的結果。可事實上,我們的衝動行為往往比理性行為更多更頻繁,這是因為我們缺乏邏輯性和理性,總是被情感驅動下的各種習慣所左右。
  我們會受到各種情緒的刺激,快樂或是憤怒,羨慕或是嫉妒,愛情或是色欲,憐憫或是貪婪,仇恨或是報復心,諸如此類。每逢此時,我們都會口不擇言,草率判斷,倉促決定,妄下結論,僅僅跟著直覺走。每逢此時,即便我們的閱曆再深也擋不住一時衝動,即便已經意識到自己事後會懊悔,也難以自控。一旦失控,後果將不堪設想:愛上不該愛的人;瘋狂購買並不需要的東西;腦子一熱身陷金融風險之中;無法抗拒美味的高熱量巧剋力蛋糕的誘惑;縱容自己喝酒一直喝到酒吧打烊;放縱自己或受同齡人脅迫,參與危險的惡作劇等。大多數的個人和社會問題,諸如肥胖、酗酒、吸毒、揮霍金錢、意外懷孕、吸煙、情感問題、不正當關係、學習成績不佳及人生受挫等,歸根結底,其罪魁禍首都是衝動。
  什麼是衝動?
  在某些科學領域裏,“衝動”一詞的含義清楚明瞭。對一個物理學傢而言,“衝動”是“能在極短時間內帶來動量變化的無限力量”,用錘子釘釘子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一位神經學傢而言,“衝動”是“神經縴維在應對刺激時錶現齣的一係列物理及化學的興奮反應”。然而奇怪的是,雖然相關研究已經進行瞭長達一個世紀,但心理學傢們仍未能就“衝動”的確切概念達成一緻,也沒能弄清楚為什麼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衝動。1890年,美國先驅心理學傢威廉·詹姆斯率先為“衝動”下瞭定義:“所謂衝動,指的是一種轉瞬即逝的想法,通常與強烈的願望緊密相關。”後來的心理學傢給齣的很多衝動的定義也都較為模糊,有時他們的定義甚至相互矛盾。
  本書第一章將為你介紹我本人對“衝動”的定義,這一概念是我在大腦中探究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時得齣的。我們暫且把注意力放在上述種種定義上,無論這些定義來自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等科學領域,還是來自人們的日常言語,它們都錶達瞭一個共同觀點,那就是讓事物運動起來。英文中的“衝動”(impulse)一詞源於拉丁文,它的詞義與“運動”相關,許多衝動也的確改變瞭人的一生。這就難怪從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哲學傢、神學傢和思想傢們就對衝動現象著迷不已。
  曆史上的衝動行為
  公元前15世紀,很多人開始解析衝動行為,希臘醫師希波剋拉底便是其中之一。他認為人的個性取決於4種體液的平衡,即黑膽汁、黃膽汁、黏液及血液。鬱鬱寡歡的人可能體內黑膽汁較多;而反應遲緩的人也許體內黏液較多。希波剋拉底認為,一個人容易衝動是因為體內的黃膽汁過多,這種人的衝動行為多由惱怒引起,希波剋拉底將其稱為情緒的魔鬼。相比之下,若4種體液裏血液過多,這種人的衝動行為則是由我們通常所說的睏惑引起的。
  對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猶太教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的教徒而言,衝動行為是個飽受爭議的話題,那些虔誠的教徒幾個世紀以來對這一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因為他們相信神是完美的,神絕對不會創造那些有衝動行為的不完美生物,但人類的言行中卻不乏衝動的成分。為瞭解決這一矛盾,人類想到瞭惡魔,並將所有的衝動都歸咎於它。
  15世紀和16世紀是魔鬼撒旦興風作浪的黑暗時代。這一時期氣溫驟降,進入歐洲的小冰河期,農作物減産,餓殍遍野。1683~1684年是歐洲曆史上著名的大霜凍時期,整整兩個月泰晤士河一直處於完全冰封的狀態,人們甚至都能在河麵上烤牛肉吃。約30厘米厚的冰覆蓋瞭潮汐水域,未融化的冰塊湧上海岸,衝齣數公裏遠,還堵住瞭港口,給航運造成瞭嚴重睏難。英格蘭、法國及一些地勢較低的國傢都遭瞭殃。對於那些飽受疾病、犯罪、無休止的戰爭之苦的國傢而言,這些天氣災害是一種不祥之兆。
  虔誠的教徒們睏惑瞭,仁慈的上帝為何要製造這些苦難?1486年前後,德國學者雅各布斯·施普倫格和亨裏剋斯·因什蒂托裏什聯手齣版瞭那部聲名狼藉的拉丁文作品《放逐巫師》(Malleus Maleficarum),人們對其英文譯本的標題《女巫之錘》(The Hammer of the Witches)更為熟悉。兩位作者堂而皇之地聲稱,此書的目的在於揭露為撒旦效命的女巫們的龐大網絡。這一時期到處可見獵巫、女巫審判、女巫焚燒以及女巫絞刑;這一時期,人們完全喪失瞭理智,對詛咒的恐懼戰勝瞭他們的理性;這一時期,所有的衝動行為都以“受撒旦驅使”為藉口。16世紀,一本英文教義問答書麵世,作者不詳。此書名為《神學原理》(Principia Theologica),專為文化修養不斷提高的中産階級而作。這本書警告讀者,魔鬼把“造成衝動行為的基本的、普遍的想法和無法抗拒的本質”移植到人類的思維中,這樣就能操控人類瞭。在德國,馬丁·路德勸解虔誠的教徒們要“抑製奸淫的衝動”,並且指齣“醉酒始於衝動”,還警告教徒們要抵製消遣的衝動,否則這些衝動就會“侵蝕人的意誌”。在路德看來,魔鬼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而且永遠陰魂不散。這位神學傢堅信,若有人遭受慢性腸絞痛之苦,那一定是撒旦進入瞭他的腸道。
  然而,大概從18世紀初期開始,撒旦對民眾思想的掌控力日漸式微,審判女巫的故事也逐漸淡齣人們的記憶。威廉·麥考恩和菲利普·德西濛這樣評價道,“撒旦的影響是一個信手拈來的藉口,但這一說法現在也逐漸失去瞭說服力。”若隻從精神方麵來解釋衝動這個概念,我們對其根本成因的理解就無法取得任何進步。直到16世紀中期,“衝動”一詞纔真正有瞭文字記載,當時這個詞被用來形容“邪惡”的想法,這些想法的産生是因為人的本性,而非惡魔作祟。到17世紀時,一些作傢和思想傢常用“衝動”一詞描述齣現功能失調的行為舉止。另外一些人,比如18世紀的法國作傢及思想傢
  讓–雅剋·盧梭,他則將這個詞視為最重要的“自然人美德”中的一種:一個人的行為完全源自本能和衝動,而非理性。
  1684年,有人第一次認真嘗試用科學術語對“衝動”一詞進行瞭描述,這個人也是一個法國人,名叫泰奧夫拉斯特·博內特,他是一名哲學傢,也是一名內科醫生。博內特對衝動型思維、強迫型思維、衝動型性格以及狂躁型抑鬱癥錶現齣來的古怪易變的情緒等問題進行瞭區分。他斷言衝動源於人的“本”性,同時還將個體細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能夠控製自己衝動思維的人;另一種是那種意誌薄弱,一旦沾上衝動思維就難以自拔的“可憐蟲”。博內特所說的“可憐蟲”包括慣犯、醉鬼,還有“雖然踐行各種道德權利,但明顯沒有從那些教導中獲益的各色人等”。他堅持認為,這些人注定會一直處於道德窘境,因為他們“雖然明白該做什麼,卻沒有去做”。
  第三個參與此次辯論的著名人物是菲利普·皮內爾醫生,在同齡的醫學改革者中,他是公認的最偉大的改革者之一。皮內爾是一名外科醫生,他在18世紀末提齣瞭對精神病患者的更加人性化的治療與監護方法。皮內爾醫生也是巴黎薩爾皮特精神病醫院的院長,與其說這是一傢容納7 000多個病人的醫院,不如說它是一個小鎮。他要求這傢醫院的管理人除去女性患者的鎖鏈,此事曾轟動一時。他還堅持要求收容所人員寬容慈愛地對待患者,禁止使用禁閉及暴力手段。與同時代的大多數“道德評論傢”和外科醫生一樣,皮內爾努力尋求一切辦法解決個人應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假定的“自由意誌”的作用以及不可避免的事實這三者之間的衝突。根據他每天的觀察,許多患者難以“理解”其言行的後果。皮內爾還發現瞭一個令人心痛的現象——那些時常做齣自殘這一衝動行為的患者,其理性好像並不受其愚蠢行為的影響。令他更為好奇的是,有些人患上瞭他所謂的“妄想性精神病”,他們的行為往往會帶來痛苦的後果,而這些患者卻似乎完全無法從這些後果中吸取教訓。他總結道,這類病人患有“不伴妄想的狂躁癥”——一種思維清晰但精神錯亂的病癥。
  截至19世紀末,大多數醫務工作者—包括大部分精神病醫生—開始逐漸接受皮內爾的觀點。他們一緻認為,那些患有“悖德狂”的患者深受無法剋製的“衝動”的摺磨,他們明明知道一些做法屬於道德敗壞,卻還是無法控製這樣做的衝動而走上歧路。1900年,一個名叫沃爾特·迪爾·斯科特的美國人—師從實驗心理學之父威廉·懷恩特—寫瞭一篇篇幅較長的論文,討論瞭衝動心理學的問題。在這篇論文中,他力圖為“衝動”這一概念下一個科學的定義,把它和與之相關的一切神學及道德意義區分清楚。他認為心理學這一新建學科有可能為區分科學事實與宗教教義做齣有益的貢獻。
  兩年後,在首批推齣的精神病學教科書中,有一本由德國精神病專傢愛德華·希爾特所著。在書中,他重提古希臘醫師希波剋拉底的體液學說,認為人體中包含血液、黏液、黃膽汁和黑膽汁4種體液。希爾特認為所有的精神病癥狀都與這4種體液有關。他認為,若患者的氣質屬於多血質,則其個性多為錶麵活潑熱情,但不可信賴。他認為這類人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對衝動的控製力”。那些體內黃膽汁過多的人的氣質類型屬於“膽汁質”,這類人的情緒興奮,脾氣暴躁,同樣無法控製衝動。若一個人的氣質為膽汁質與多血質的結閤體,那麼其個性必然錶現為過度衝動,漠視他人,一旦有人認為他們是“道德上的瘋子”,他們便會暴跳如雷。繼魔鬼的力量控製人這一觀念之後,衝動已經變為心理學調查和解釋的主題。
  為什麼我們會在不明所以的情況下有這樣或那樣的行為?本書的寫作目的正是為瞭從心理學和神經科學角度對這個問題進行解釋。在書中,我將深入描述最新的研究發現,展示我們的原始衝動為什麼經常會被他人利用以謀求商業和政治的目的。我將研究我們大腦中同時運作的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慢思考或深思熟慮,另一種則是極易齣錯誤的快思考。本書會對人生前20年中大腦的發育過程進行詳細論述,以便更好地解釋為什麼青少年比成年人更衝動也更疏忽大意。本書還會討論啓發法在決策製定中的重要作用,導緻很多衝動性錯誤判斷的“拇指規則”(即經驗法則指導下的)心理策略,以及個性在冒險行為中扮演的角色等問題。感覺在誘導衝動行為中的作用、自製力的本質及其局限性等問題,也是本書要探討的問題。
  在本書第二部分,我會詳細論述衝動在生活的4個主要方麵發揮的重要作用,這4個方麵分彆為:墜入愛河、飲食過度、外齣購物、自我或他人的墮落。通過瞭解衝動帶來的好處和弊端,學會識彆何種情況下我們應錶現衝動、何時應避免衝動,這樣我們纔能擁有更有意義、更有收獲的生活。
《思維的暗流:我們意識之外的決策機製》 我們常常以為自己是理性思考的産物,每一次的選擇都經過深思熟慮,每一次的行為都源於清晰的意圖。然而,事實並非總是如此。在意識的錶麵之下,一股股強大的、難以言喻的力量在湧動,它們如同潛藏在水麵之下的暗流,悄無聲息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左右著我們的判斷,甚至最終驅使著我們的行動。這本《思維的暗流:我們意識之外的決策機製》便是一次深入探索這些“看不見的手”的旅程,揭示隱藏在人類行為背後,那些不被我們輕易察覺的復雜驅動力。 本書並非僅僅羅列一些零散的心理學現象,而是試圖構建一個關於決策和行為生成的新視角。我們從最基本的問題齣發:當麵對一個選擇時,我們真的在“選擇”嗎?還是我們隻是在被一係列預設的程序、早已形成的習慣,以及深埋在潛意識中的情感和經曆所牽引?我們相信自己是在權衡利弊、理性分析,但往往在這個過程中,一些我們甚至未曾意識到的信息、一些瞬間閃過的直覺、一些與過往經驗相似的微妙信號,就已經悄然影響瞭我們的結論。 一、潛意識的觸角:無形的影響力 首先,我們將目光投嚮潛意識,這個被認為是人類心智領域最神秘、也最廣闊的部分。潛意識並非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大量自動化處理信息、存儲記憶、形成聯想和情緒反應的神經機製的集閤。它在不經意間,通過各種渠道影響我們的認知和行為。 自動化思維與啓發式捷徑: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做齣數以萬計的決策,從早餐吃什麼到工作中的復雜項目。如果每一次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認知資源進行理性分析,我們將不堪重負。因此,大腦進化齣瞭一係列“啓發式捷徑”和“自動化思維模式”。這些模式讓我們能夠快速、高效地處理信息,但也可能導緻我們陷入刻闆印象、誤解因果關係,甚至做齣並非最優的選擇。本書將詳細解析這些常見的啓發式捷徑,例如代錶性啓發法(我們傾嚮於根據事物的相似性來判斷)、可得性啓發法(我們更容易相信那些更容易在我們腦海中浮現的信息)等,並探討它們如何在無聲無息中引導我們的判斷。 情感的隱秘導航: 情感,尤其是那些我們未曾完全意識到的微小情緒波動,對我們的決策過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恐懼、喜愛、厭惡、焦慮,這些情感並非總是以鮮明的形式齣現,它們可能隻是我們身體上微妙的生理反應,或是潛意識中對特定情境的條件反射。例如,一次不愉快的購物經曆可能會讓我們在未來對類似商傢産生下意識的抵觸,即使我們已經不記得具體細節。本書將深入探討“情緒標記假說”等理論,解釋情感是如何與記憶相結閤,在事後加工過程中為我們的決策貼上“好”或“壞”的標簽,從而影響我們未來的偏好。 記憶的重塑與聯想: 我們的記憶並非客觀記錄,而是會隨著時間和情境的改變而被不斷重塑和加工。當我們提取某個記憶時,我們實際上是在進行一次“重構”,在這個過程中,當前的認知和情感可能會不自覺地“填補”空白,甚至改變記憶的原貌。這種記憶的動態性,以及記憶之間錯綜復雜的聯想網絡,直接影響著我們如何理解當下,以及我們如何預測未來。本書將通過生動的案例,闡釋記憶的不可靠性,以及它如何以我們難以察覺的方式,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價值判斷。 二、非理性衝動的土壤:環境與生物的交織 除瞭內部的心理機製,外部環境和我們自身的生物學特性,也共同孕育瞭那些讓我們做齣“非理性”選擇的土壤。 環境的微妙操縱: 我們周圍的環境,從商品陳列的方式到公共空間的布局,都充滿瞭“助推”我們做齣某種選擇的設計。這些設計並非總是顯而易見的,它們巧妙地利用瞭我們的心理弱點和行為模式。例如,餐廳中餐牌的定價策略,或者在綫購物網站上“限時優惠”的倒計時,都是在試圖影響我們的購買決策。本書將分析“選擇架構”(choice architecture)的概念,闡述環境是如何通過改變信息的呈現方式、選項的數量和順序,來引導我們的行為,而我們對此常常渾然不覺。 生物節律與生理驅動: 我們的身體狀態,例如疲勞程度、飢餓程度、甚至是體內激素水平的微小波動,都可能對我們的決策産生顯著影響。當我們疲憊時,我們更傾嚮於選擇那些需要最少認知努力的選項;當我們飢餓時,我們更容易被高熱量的食物所吸引。這些生理上的驅動力,往往是我們決策背後不為人知的“推手”。本書將探討生物節律(如晝夜節律)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能力和情緒狀態,以及這些生理變化如何與我們的心理過程交織,最終影響我們的行為選擇。 社會影響與群體動力: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我們的決策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和群體的影響。從簡單的從眾心理到復雜的社會規範,社會壓力和群體動力在我們做齣選擇時扮演著重要角色。即使我們主觀上認為自己是在獨立思考,但周圍人的行為和觀點,往往會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在我們心中播下認同的種子。本書將探討社會認同、群體思維以及模仿行為的心理學機製,並揭示它們如何在無形中塑造我們的偏好和決策,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與群體保持一緻。 三、打破意識的藩籬:洞察與重塑 認識到這些“非理性衝動”的存在,並非是為瞭讓我們陷入對自身行為的否定和沮喪。相反,這正是邁嚮更清晰自我認知的第一步。 覺察力的培養: 本書的核心目標之一,是幫助讀者培養對自身決策過程的覺察力。通過理解這些潛意識的驅動力和環境的影響,我們能夠開始識彆那些“看不見的手”在何時、何地、以何種方式作用於我們。這並非意味著要完全擺脫這些影響,而是要學會辨認它們,並評估它們對我們決策的閤理性。 策略性的應對: 一旦我們能夠覺察到這些潛意識的驅動力,我們便有可能發展齣策略性的應對方式。例如,當意識到自己可能受到飢餓或疲勞的影響時,可以推遲重要的決策;當發現自己正在受到環境操縱時,可以主動尋求更多信息,或者改變自身所處的情境。本書將提供一些實用的工具和方法,幫助讀者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自我觀察和反思,從而更好地管理自身的行為。 重塑思維的可能: 最終,對這些“非理性衝動”的深入理解,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地認識人類心智的復雜性。我們並非全然的理性機器,但也絕非完全被本能和環境所奴役。理解我們決策背後隱藏的機製,是理解人性的關鍵。這有助於我們在個人生活中做齣更明智的選擇,在社會交往中建立更真誠的關係,並在更廣闊的層麵理解人類社會運作的深層邏輯。 《思維的暗流:我們意識之外的決策機製》是一次對人類心智的深度挖掘,它邀請您一同踏上這場揭示潛意識、剖析非理性衝動的旅程。我們相信,唯有理解那些隱藏在行為之下的力量,我們纔能更自由地駕馭自己的生活,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世界。這是一本關於自我探索的書,一本關於洞察的實踐,一本關於如何在這個充滿未知誘惑和復雜性的世界中,找到一條更加清晰、更加自主道路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不連貫,但恰恰是這種破碎感,讓我對它的評價更高。作者似乎故意打亂瞭時間綫和邏輯順序,用一係列看似不相關的軼事和理論片段來構建一個宏大的拼圖。這讓讀者在閱讀初期感到十分睏惑,仿佛在聽一個多綫敘事的復雜電影劇本,需要不斷地迴溯和比對。但當那些碎片開始在腦海中碰撞、産生火花時,那種“頓悟”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它不是那種循規蹈矩的學術論述,更像是一種意識流的探索,充滿瞭哲學思辨的色彩。我喜歡這種挑戰,它拒絕喂養你現成的知識,而是要求你親自去搭建理解的橋梁。它探討的那些關於選擇和自由意誌的邊界,細緻入微,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對著鏡子審視自己剛剛做齣的一個微不足道的決定。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行為的荒謬與必然性,那種復雜性令人著迷,也令人不安。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相當晦澀,充滿瞭大量專業術語和跨學科的引用,對於隻想輕鬆閱讀的讀者來說,可能門檻過高。我不得不頻繁地查閱背景資料,來跟上作者那近乎狂熱的思辨速度。然而,一旦你適應瞭這種節奏,你就會發現其深度的驚人之處。它不像市麵上那些流行的自助書籍那樣提供快速修復的藥方,而是提供瞭一套嚴謹的工具,讓你自己去診斷問題的根源。作者對人類決策過程的剖析,簡直是冷酷而精確的。他描繪瞭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我們自以為是的理性不過是一層薄薄的糖衣,包裹著由進化壓力、環境刺激和神經化學共同塑造的泥濘內核。這種對人類局限性的坦誠,雖然讀起來有點沉重,卻提供瞭極其強大的解放感——因為一旦接受瞭我們並非完全掌控一切,反而能更寬容地看待自己的失誤。這本書讀完後,我發現自己對許多社會現象的看法都變得更加超然和批判。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設計非常大膽,它不是綫性的,更像是螺鏇上升的。每一次章節的迴歸,都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對前文觀點的深化和拓展,仿佛作者在帶著我們不斷地逼近一個越來越小的核心真理,但這個核心真理卻越來越難以捕捉。我最欣賞它對“不確定性”的擁抱。在當今這個追求確定性的時代,這本書卻堅定地站在瞭模糊和矛盾的一邊,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我們認知邊界的脆弱性。它不承諾讓你變得更“好”或更“理性”,它隻承諾讓你變得更“清醒”。清醒地看到自己行為的機械性和重復性,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對我個人而言,它帶來的影響是微妙而持久的,就像一杯濃烈的藥酒,初嘗辛辣,但後勁十足,讓人在接下來的幾周甚至幾個月裏,都會不自覺地迴味其中的意味。這是一部需要反復閱讀的著作,因為每次重溫,都會因為自身經驗的積纍,而發現新的層次和新的共鳴點。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衝擊,是它在敘事上的那種近乎文學的質感,完全超齣瞭我對同類題材的預期。作者仿佛是一位講故事的大師,他沒有用枯燥的圖錶或數據堆砌來支撐論點,而是通過精妙的場景描繪和人物側寫,將那些抽象的心理學概念具體化瞭。比如,他對某個經典實驗的重述,讀起來就像是精彩的小說片段,充滿瞭戲劇張力。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可讀性,即使是麵對最復雜的理論推導,也能保持住閱讀的興緻。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描述某些情緒爆發瞬間所捕捉到的那種微妙的、轉瞬即逝的心理狀態,那種細膩程度,簡直是心理學界的“印象派”繪畫。它讓我們意識到,那些看似隨機的行為,背後往往潛藏著一種深刻的、隱藏的敘事邏輯,而我們自己往往是那個最後的知情者。讀完之後,我甚至開始重新審視我與身邊人的互動模式,試圖在他們看似無序的行為中,找齣他們自己尚未察覺的內在故事綫。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思想的過山車,把我徹底甩齣瞭舒適區。閱讀的過程就像是走在一個迷宮裏,每走一步都充滿瞭對自我認知的挑戰。作者的筆觸犀利而富有洞察力,他沒有提供廉價的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導我們去質疑那些我們深信不疑的信念。我特彆欣賞他剖析那些潛意識驅動力的那種深入骨髓的力度,那種感覺就像是被扒光瞭,暴露在冰冷的空氣中,但同時又有一種被理解的釋然。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在於,它不滿足於錶麵的解釋,而是像一位精密的解剖學傢,一層一層地剝開行為背後的動機。讀完之後,我感覺看待日常生活的視角都變瞭,那些曾經模糊不清的決定,現在有瞭一些可以追溯的綫索,盡管這些綫索本身又引齣瞭更多深層次的問題。這絕不是一本能讓人輕鬆讀完的書,它需要投入心力去消化和反思,但正是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讓它在我的書架上占據瞭不可替代的位置。它迫使我去正視自己內心那些不願承認的陰影和矛盾,這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痛苦”。

评分

中信SMART系列第6本,前5本分别是:《理性动物》《盲点》《洞察力的秘密》《决策的智慧》《放弃的艺术》。冲动购物,一见钟情,暴饮暴食,冒险投资……现实生活中的真人实验,呈现出“怪诞行为学”之冲动篇。

评分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不是理性,而是意志。理性思维认识只是大脑的机能。而大脑正如人其他器官一样,不过是意志的客体化,是意志的外在表现。因而,意志是第一性的,是主人,理性是第二性的,是仆人。理性不过是人实现意志的冲动,满足意志的欲求的工具。从表面上看,人的行为、人对世界的认识似乎都是理性在起主导、支配作用。实际上却是意志在背后推动着理性。意志如同一个强健的盲人,背负着理性这个能视的跛子,让理性来充当向导。人们总是因为意志的欲求,才找出种种理由来行动。总是欲望追求在先,然后理性为这种欲求提供论证和根据。这种说法抬高了意志而贬低理性,是叔本华非理性主义的典型表现。

评分

一位老师的儿子最近要结婚,四个老人加小两口分头看了不下20个楼盘,加上二手房那就更多了。前几日,老师急忙跑来问我,她家已经有了一套房子,而女方家里也有一套住房,现在要给儿子再买一套住房,要不要交房产税?

评分

好书

评分

很好,这本书里面的的内容还不错,好看

评分

现实生活中,居民家庭住房情况会发生各种变化,凡这种变化涉及应税住房房产税纳税事项调整的,居民可以向住房所在地的地方税务机关(上海市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是合署办公的)申报,并重新办理房产税纳税信息的申报、认定,从地方税务机关重新认定的第二个月起可以调整纳税。也就是说,如果结婚后,这套婚房的住房情况改变了,符合了“本市居民家庭中的子女成年后,因婚姻等需要而首次新购住房,且该住房属于成年子女家庭唯一住房”的条件,就可以暂免征收房产税了。

评分

“冲动”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冲动这个因子在绝大多数人身上和社会问题中都存在着,比如肥胖症、酗酒、吸毒、过度消费、情感问题、吸烟、不正当关系、教育失当等。“冲动”是人类本能,属于我们的直觉反应和快思维,冲动行为有利有弊,正确了解冲动背后的心理原因,我们才能科学地管理自己的冲动。

评分

平job看【 【看拼拼看就频频破溃i

评分

“冲动”于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冲动这个因子在绝大多数人身上和社会问题中都存在着,比如肥胖症、酗酒、吸毒、过度消费、情感问题、吸烟、不正当关系、教育失当等。“冲动”是人类本能,属于我们的直觉反应和快思维,冲动行为有利有弊,正确了解冲动背后的心理原因,我们才能科学地管理自己的冲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