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企業傢、創業者、政府官員、大學等對創新創業有需求的機構。 《MIT創新課》完整剖析MIT創新創業生態係統,揭示未來中國企業發展升級思路。
《MIT創新課》一書指齣,引進和模仿時代已經結束,自主創新是中國經濟崛起的關鍵道路。
《MIT創新課》將告訴你,美國如何實現其超人的創新創業大業?MIT校友團為何年收入超2萬億美元?
內容簡介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序幕早已拉開,如果說“引進和模仿”加速瞭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使中國在短短30多年內完成瞭發達國傢上百年時間纔能完成的工業化之路。那麼,“自主創新”將是中國贏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必要手段,基於“自主創新”基礎上的“創新創業”,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造血乾細胞”,以及中國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
中國如何纔能夠實現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創新創業”?
大洋彼岸,美國有何可藉鑒的經驗?
《MIT創新課》以MIT創新創業模式為例,詳細展示美國是如何實現其超人的創新創業大業的。MIT的科學研究成就已經廣為人知,到目前為止,共有80位諾貝爾奬得主。但在社會經濟領域,MIT更為閃亮的名片則是其創新創業的精神和成就。很難想象由MIT校友創辦經營的公司其年營業收入總和已經超過2萬億美元,若將其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則能排在全世界第11位。而且,MIT創新創業的精神還在社會上不斷被發揚和升華。
為瞭探索MIT在創新創業方麵的奧秘,《MIT創新課》係統剖析瞭MIT創新創業生態係統的構成要素及運行機製,詳細闡述瞭MIT內部創新創業的流程與機製保障及外部環境與MIT的融閤發展機製,深入探討瞭MIT在研究型大學與創業型大學之間的辨證統一,並重點闡述瞭MIT在“政産學研”模式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閤作方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MIT創新課》最後通過對比中國在創新創業方麵的差距,剖析內在的原因,結閤MIT的經驗,提齣瞭未來中國創新創業的發展思路。MIT的創新創業模式對中國政府、高校以及企業和創業者個人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為瞭增強《MIT創新課》一書的可讀性,書中穿插瞭大量生動的案例,並對比探討瞭在國內創業成敗的因素,相信這些會對讀者帶來啓發。
作者簡介
黃亞生,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曆任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教職和世界銀行顧問。2010年被美國國傢研究學會選為全美研究亞洲問題最有影響的學者之一;創辦“中國實驗室”和“印度實驗室”,旨在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管理。
張世偉,京都大學工學博士,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現任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特聘研究員,曾任大阪大學助理教授。加盟及創辦三傢麻省理工學院技術孵化企業,緻力於大學科技産業化研究及實際運營管理工作。獲多項高科技專利,其中兩項已被應用産業化。
餘典範,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現任教於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訪問學者。在《經濟研究》、《中國工業經濟》、《經濟管理》、《學術月刊》、《解放日報》、《中國社會科學報》等權威雜誌報刊上發錶多篇論文,齣版學術專著3本。
王丹,上海財經大學管理學博士,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訪問學者,中美創新創業研究新銳。現就職於上海財經大學上海發展研究院暨自由貿易區研究院,主要從事企業競爭力、自由貿易區和創新創業研究。
目錄
前言
第一章“Wow, MIT”
如雷貫耳的MIT——創新
科技立校
創新先鋒
鮮為人知的MIT——創業
MIT校友公司創造瞭多少價值?
MIT校友公司有什麼樣的特徵?
創新創業的MIT——標杆
創業型大學的效仿對象
技術與市場的完美結閤
政産學研的無縫對接
第二章 揭開創新創業的神秘麵紗
MIT創業創新模式的由來
羅傑斯為MIT創新創業播撒瞭種子
布什邁齣瞭MIT創新創業的第一步
康普頓將MIT的創新創業製度化
MIT創新創業模式的奧秘
激發創新機製:科學有趣,創意無限
創新保障機製:技術許可辦公室(TLO)
創業扶持機製:“扶上馬、送一程”
創業的循環機製
MIT創新創業機製的特質
第三章 影響創業創新模式的主要因素
內部因素
一流的科研隊伍與創意無限的學生
獨特的創新創業文化
MIT的聲譽和校友資源
外部因素
國傢與社會的需求
得天獨厚的區域環境
技術轉讓製度:《貝杜法案》的影響
金融製度對MIT創新創業的影響
第四章 與中國的對比和啓發
中國為什麼需要創新創業?
中國創新創業的差距在哪裏?
高校科研具有政府導嚮特徵,學術自由和自治需要提升
高校的創新創業生態體係仍然處於起步階段,亟待完善
中國企業具有技術依賴特徵,自主創新和再創業精神需要提升
政府應該做很多事情,但不能做超齣其判斷能力範圍的事情
MIT的創新創業對中國有何啓示?
高校勇擔基礎創新主體的角色,構建創新創業生態體係
企業從外圍創新嚮工藝創新滲透,多方位參與基礎創新
政府運用市場機製推動創新創業,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結束語/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MIT的創新創業對中國有何啓示?
創新創業可以錶現為無形的精神和文化,有形的組織和活動,還有製度上的法律和規範。創新創業是由國傢、企業、高校以及個人共同參與實現和推動的。下麵從高校、企業和國傢(政府)層麵看看從MIT創新創業案例中得到的啓示。
高校勇擔基礎創新主體的角色,構建創新創業生態體係
在創新方麵,高校及其科研院所應該擔當起基礎科技創新的主體角色。工業文明的基礎科技創新和發明大多誕生在高校和政府主導的國傢實驗室中,MIT便是其中的一所高校。目前,中國高校的主要精力仍然在教書育人上,在基礎科技創新方麵顯得薄弱。可喜的是,一些高校正在從教育型大學嚮研究型大學轉變。尤其是在自然科學和工程學科方麵見長的高校,應該實現嚮研究型大學轉型,勇擔基礎科學領域創新的重任。基礎科學的創新,是工藝創新和外圍創新的基礎;沒有基礎創新就無從談工藝創新和外圍創新。以汽車産業為例,如果沒有發動機的齣現,不可能有汽車、飛機等工具。所以發動機是一項基礎性創新。福特通過工藝創新,構建瞭標準化的汽車流水生産綫,使美國人都能夠買得起汽車。引進其他國傢成熟的技術,在汽車的顔色、大小、形狀和功能方麵做些改善的外圍創新,對於我們國傢競爭力的增強意義不大。也就是說,沒有基礎創新,國傢競爭力便沒有根基。
在創業方麵,高校應該成為創新創業江湖中的“少林寺”,不但要為有誌於創業的師生傳授創新創業的技能、提升創新創業的素養,還要以正確的創業觀引導學生。創業者畢竟不是多數,創業成功者更少。學校應該設置各類創業組織和豐富的創業課程,培訓有誌於創業的學生。另外,高校需要搭建創新創業的“十八銅人陣”,過瞭十八銅人陣的項目,纔能“下山”闖蕩“江湖”。要搭建或鼓勵學生團體建立各類競爭平颱,既可以為投資者和創業者創造溝通的機會,又可以使創業項目在競爭和切磋中不斷成熟和完善,提高創業的存活率。這是高校對創業者和社會資源負責的錶現。
在與企業閤作的機製中應該處於主導地位。高校與企業之間的閤作應當受到鼓勵,但在二者之間的關係上,有一點至關重要,就是高校不能因為與企業之間的閤作而偏離瞭傳授知識和基礎創新的使命。高校應可以設立一個獨立的機構,一方麵幫助教師申請專利,挖掘應用潛力,嚮社會公開,吸引企業的注意力;另一方麵,管理和監督與企業的閤作,保證學校在閤作中的主導作用。
企業從外圍創新嚮工藝創新滲透,多方位參與基礎創新
企業應該擔當工藝創新和外圍創新的主要角色。錢德勒在《大企業和國民財富》中闡述瞭企業的使命,即用技術服務民眾。創業者的主要任務就是將已有的技術演變成商品。技術演變成商品的過程,既包含瞭生産工藝方麵的創新,也包含瞭對商品進行的外圍創新。相比工藝創新,外圍創新更加容易,但卻容易被模仿,所以競爭力不強。中國的企業在外圍創新領域進行瞭很多嘗試,使産品更加符閤中國市場的消費行為和習慣。接下來,需要突破的是核心零部件領域的技術創新。最後,需要進入更加深層次的創新領域——工藝創新,通過改善或改變現有工藝,提升産品質量、性能、效率,降低成本,為更多的消費者提供便利。
中國企業作為創新的主體之一,應該提高研發投入力度,多方位參與技術研發。很多學者在多個場閤提到“企業是一個國傢技術創新的主體”,筆者並不完全贊同這個觀點。因為,企業沒有動力也沒有實力去進行基礎性的科學研究。就中國企業投入的應用型技術研究來看,研發投入明顯不足。2013年,中國500強企業的平均研發投入強度為1��27%,世界500強的平均水平為3%~5%。企業除瞭加大投入到自身的研發中去,還應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多方位參與國傢和高校的基礎研發體係。一方麵,為社會提供瞭經濟資助;另一方麵,也更為重要的是,在參與基礎研究的過程中,企業能夠實時掌握技術動嚮,第一時間發現和把握機遇,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增長點。
政府運用市場機製推動創新創業,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如何運用市場機製推動創新,是政府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中國政府依然習慣用大項目(如863、2011創新計劃)的形式推動技術創新和技術成果轉化。如果在戰爭等非常時期,這是一種高效和直接的創新組織形式。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和平時期,直接行政組織的形式是否閤適?效果又如何呢?事實證明,經過市場考驗的創新是最具生命力和競爭力的創新。把節約下來的資金用來建設國傢實驗室,或者提高研究人員的收入水平,讓他們更加專注於科學研究,生活得更加體麵,更加有自豪感。記得小時候,經常有人會問“你長大瞭想做什麼”,有很多小朋友會非常自豪地迴答“科學傢”!可當這批小朋友長大之後發現,原來科學傢是那麼清貧和苦悶的職業。同樣的問題問現在的小朋友,很少有人會迴答“科學傢”瞭。如此這般,中國的科學研究又如何嚮前推進?
為創新創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政府除瞭可以資助高校和科研院所進行基礎科學研究之外,“有所為”的地方還有為創新創業提供公平的競爭環境。比如,從《知識産權法》的角度對創新創業的行為進行規範,理清政府、高校和創新者之間的産權歸屬。從稅收製度方麵,保護企業創新的動力,利用稅收杠杆推動企業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創新領域。建立法製環境的保障,是政府應該做到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其實,企業必須創新,因為不創新就沒有競爭力,就會被淘汰。所以,政府應該更多地運用好市場杠杆和法律環境的保障,讓企業有一個更好的創新環境。中國有個詞叫作“推陳齣新”,如果市場競爭不淘汰企業,又怎麼會推齣更好的企業呢?如果乾預創新創業的公平競爭,往往會有適得其反的結果發生。這樣的例子已經不勝枚舉,造成的損失也是難以估量的。
……
前言/序言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序幕已悄然拉開,你準備好瞭嗎?如果說“引進和模仿”加速瞭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使中國在短短的30多年內完成瞭發達國傢上百年時間纔能完成的工業化之路。那麼,“自主創新”將是中國贏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必要手段,基於“自主創新”基礎上的“創新創業”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造血乾細胞”和中國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中國如何纔能夠實現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創新創業”呢?大洋彼岸,美國有何可藉鑒的經驗呢?
本書以MIT(麻省理工學院)創新創業模式為例,詳細展示美國是如何實現其超人的創新創業大業的。MIT的科學研究成就已經廣為人知,到目前為止,共擁有80位諾貝爾奬得主。但在社會經濟領域,MIT更為閃亮的名片則是其創新創業的精神和成就。很難想象由MIT校友創辦經營的公司,其年營業收入總和已經超過2萬億美元,若將其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經濟體,則能排在全世界第11位。而且,MIT創新創業的精神還在社會上不斷被發揚和升華。
MIT創新創業係統的演變充分體現瞭其“MensetManus”(拉丁語“知行閤一”)的校訓。MIT的創業與創新緊密結閤,創新來源於知識,知識則來源於MIT自身的研究。經過150多年的發展積纍,MIT已經發展為全世界極為重要的高科技知識殿堂和研發基地。MIT不僅在發明創造和創新創業上成績斐然,而且以創新為支撐的創業模式對社會的示範效應遠遠超越瞭其取得的經濟成就。MIT這種將基礎研究、教學與産業創新結閤在一起的模式,正在取代傳統的象牙塔教育模式,成為學術界的榜樣。
為瞭探索MIT在創新創業方麵的奧秘,本書係統剖析瞭MIT創新創業生態係統的構成要素及運行機製,詳細闡述瞭MIT內部創新創業的流程與機製保障及外部環境與MIT的融閤發展機製,深入探討瞭MIT在研究型大學與創業型大學之間的辯證統一,並重點闡述瞭MIT在“政産學研”模式中占據主導地位的閤作方式。本書意在錶明,兼備良好創業環境的大學在一個日益以知識為基礎的社會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而創業並不會削弱大學對基礎科學教育和學術創新的追求,相反,對MIT的研究分析錶明,二者是相得益彰、相互強化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書最後通過對比中國在創新創業方麵的差距,剖析內在的原因,結閤MIT的經驗,提齣瞭未來中國創新創業的發展思路。MIT的創新創業模式對中國政府、高校以及企業和創業者個人都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為瞭增強本書的可讀性,書中穿插瞭大量生動的案例,並對比探討瞭在國內創業成敗的因素,相信這些會給讀者帶來啓發。
本課題的研究受到MITMISTI全球種子基金(MISTIGlobalSeedFund)、中國國傢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編號11CGL049)和上海市社科基金青年項目(編號2010EJB009)的支持,在此錶示感謝。
MIT創新課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