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墨影 鞏縣石窟寺拓片萃編

佛國墨影 鞏縣石窟寺拓片萃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孫英民,硃軍 編
圖書標籤:
  • 佛教藝術
  • 石窟寺
  • 拓片
  • 鞏縣石窟
  • 文物
  • 曆史
  • 中國石窟
  • 佛教文化
  • 藝術史
  • 中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19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0363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24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鞏義曆史悠久,文明璀璨。這裏是華夏文明發祥地的核心地區之一,河洛文化的搖籃、詩聖杜甫的故鄉,位於鄭汴洛和焦作、登封旅遊帶“金十字”以及由白馬寺、慈雲寺、少林寺等組成的中國佛教文化”金三角”的中心樞紐位置。鞏縣石窟寺是絲綢之路和佛教文化在中國傳播發展的重要見證,迄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被列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自北魏至唐、來曆代皆有開鑿,留下瞭許多美輪美奐的石刻造像精品。

內容簡介

  《佛國墨影——鞏縣石寺窟拓片萃編》,通過高浮雕傳拓技藝,創造性地展現瞭鞏縣石窟寺現存五窟的全貌,有禮佛圖、佛龕、主尊、神王、飛天、文殊菩薩、比丘、韆佛龕、藻井、伎樂人等等,是研究中國佛教藝術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是傳承創新河洛文化、打造現代文化鞏義的有益嘗試。

內頁插圖

目錄

鄭洛之間:古城鞏義的文化譜係
凡例
第一窟
禮佛圖
禮佛圖
裝飾帶
佛龕
飛天
阿難
迦葉
龕楣及裝飾帶
神王
佛龕
主尊
菩薩
神王
佛龕
菩薩
飛天
神王
文殊菩薩
維摩詰居士
主尊
菩薩
菩薩、飛天、捲草
佛像
龕楣
伎樂人
比丘
龕楣
伎樂人
伎樂人(局部)
主尊
菩薩
龕楣
怪獸
第二窟
……
第三窟
……
第四窟
……
第五窟
……
外崖崖壁
……
圖版說明

前言/序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脈和形象,也是推進城市走嚮現代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軟實力。當前,鞏義(原鞏縣)麵臨著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閤實驗區建設的發展機遇和省直管縣(市)體製改革試點的改革機遇,肩負著探索走好高端化、終端化、高效益的産業轉型升級路子和符閤鞏義實際,城鄉一體、具有廣泛示範意義的新型城鎮化路子,以及加快建設具有50萬人口規模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的重大曆史使命,必須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促進傳統曆史文化與現代城市文明共生共榮,緻力於打造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實驗區,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和堅強保障。
  鞏義曆史悠久,文明璀璨。這裏是華夏文明發祥地的核心地區之一,河洛文化的搖籃、詩聖杜甫的故鄉,位於鄭汴洛和焦作、登封旅遊帶“金十字”以及由白馬寺、慈雲寺、少林寺等組成的中國佛教文化”金三角”的中心樞紐位置。境內嵩邙對峙、河洛交匯,文化多樣性和空間集聚性十分突齣,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鄭州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其中,佛教傳入中原後的較早的寺院青龍山慈雲寺、唐三彩和唐青花瓷的發源地黃冶唐三彩窯址、國內唯一保存有完整的帝後禮佛圖的鞏縣石窟寺、“世界文化名人”詩聖杜甫的故裏和陵園、中國三大皇陵之一的北宋皇陵、被譽為“豫商精神傢圓”的康百萬莊園等,都是國傢乃至世界級的寶貴文化資源,具備打造成為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實驗區的現實基礎,必須勇於擔當、勇於探索,不斷提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強的能力,緻力於建設區域性旅遊中心和全國一流的旅遊集散地和目的地,加快綠色轉型發展,努力實現從文化資源大市嚮文化旅遊強市的轉變。
  鞏縣石窟寺是絲綢之路和佛教文化在中國傳播發展的重要見證,迄今已有1500多年曆史,被列為中國十大石窟之一。自北魏至唐、來曆代皆有開鑿,留下瞭許多美輪美奐的石刻造像精品。即將付梓齣版的《佛國墨影——鞏縣石寺窟拓片萃編》,通過高浮雕傳拓技藝,創造性地展現瞭鞏縣石窟寺現存五窟的全貌,是研究中國佛教藝術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是傳承創新河洛文化、打造現代文化鞏義的有益嘗試。在該書編撰過程中,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文物局給予瞭大力支持、付齣瞭艱辛的勞動,藉此機會錶示衷心的感謝!
  鄭州市委常委、鞏義市委書記 舒慶
  2014年2月

用户评价

评分

3石窟特色

评分

编辑

评分

石刻中的重要部分是第 1、3、4窟南壁门两侧的帝后礼佛行列浮雕。供养人行列浮雕形象在云冈石窟中已经出现,因风化过甚,形象难于辨认。此外,龙门石窟宾阳洞帝后礼佛图已被盗凿,流入美国。巩县石窟的帝后礼佛浮雕为国内现存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其中又以第1窟的礼佛图为最完整、精美。 第1窟礼佛图浮雕在南壁窟门左右,各作3层,相向排列。东侧系以帝王为首的男供养人群像,其中主像13人,人高约60厘米,侍从约40余人,较主像矮小,高约40厘米,西侧系以皇后为首的女供养人群像,其中主像11人,侍从约30余人,皆略小于东侧人物。帝王头戴平天冠,右手持莲枝,左手置于侍者所捧香炉中,两侧侍者或为王者牵衣,或持扇、持装饰华丽的伞盖。其余男像皆戴高冠,各与身边持伞、扇之侍从形成一组。女像头戴莲花冠,各自都有持伞、扇的侍从。每层浮雕由于方向、服饰的一致而形成强烈的整体感,而上部空间由于斜向的羽扇、伞盖和飘动着的结带以及人物的参差错落而增加了画面的变化。整个行列表现了贵族上层人物的雍容华贵和虔诚肃穆的宗教感情。其雕刻技法与龙门石窟不同。如龙门古阳洞景明四年 (503)比丘法生为孝文帝并北海王母子造像龛下供养行列,人高虽仅有20厘米左右,但局部雕凿精细。巩县的则重整体,人物除僧尼袈裟有几条衣纹,每个形象主要是靠圆浑的浮雕体积感构成,主像腹部的自然前挺及两臂的动作,在侍从的众多垂直线中异常突出。浮雕概括洗练的特点在窟内其他北朝石刻上也极为明显。如第1窟东壁第1龛内比丘像、各窟壁脚的伎乐浮雕等。

评分

巩县石窟

评分

人们对知识的诚挚的求知欲表现为不断的尝试去理解大自然,大自然包括人类体系和非人类体系,二者皆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所以粗略来讲,上述求知欲都包含在“科学”的领域内。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可能会有所不同:文学工作者往往使用感官和大脑来处理信息,而除此之外,自然科学工作者往往更依赖计算机和各种测量工具。但是也可以从一个统一的角度来看待这些差异:它们只不过是不同阶段的科学进步,并可以彼此借鉴。亚里士多德和达?芬奇很早就认识到了“大自然中的一切皆是科学的一部分”这一真理。但是伴随着现代科学脚步的临近,直到人们从统计物理学、庞杂的系统以及其他学科的研习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之后,人们才开始懂得如何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学科。科学至关重要这本书就是关于人类的知识——从一个庞杂系统的角度来科学的研究人类(现在智人的有形体系)。《网络经济译丛·人科:作为复杂系统的人文科学》囊括了所有人文社会科学涉及的问题。全书吸纳了众多资深人文学家、社会科学家和物理学家的卓越贡献,专供所有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感人——无论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以及所有希望从一个统一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这个世界的人。Z]写的的书都写得很好,最先是朋友推荐我看的,后来就非常喜欢,他的书了。他的书我都买了,看了。除了他的书,我和我家小孩还喜欢看郑渊洁、杨红樱、黄晓阳、小桥老树、王永杰、杨其铎、晓玲叮当、方洲、冰心、叶圣陶、金庸,他们的书我觉得都写得很好。[SM],很值得看,看了收益很大,价格也非常便宜,比实体店买便宜好多还省运费。 书的内容直得一读[BJTJ],阅读了一下,写得很好,[NRJJ],内容也很丰富。[QY],一本书多读几次,[SZ]。 快递送货也很快。还送货上楼。非常好。 [SM],超值。买书就要来京东商城。价格还比别家便宜,还免邮费,真的不错,速度还真是快,特别是京东快递,快得不得,有一次我晚上很晚才下单,第二天一大早就送到了,把我从睡梦中吵醒了,哈哈!真是神速,而且都是正版书。[BJTJ],买回来觉得还是非常值的。我喜欢看书,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看的很杂,儿童小说,励志激励、管理财经、文学名著,流行小说都看,只要作者的文笔不是太差,能从中学到东西,我总能让我从头到脚看完整本书。 读书的好处有很多.我给你介绍以下几点:  1.可以使我们增长见识,不出门,便可知天下事.  2.可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3.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  4.可以使我们找到好工作.  5.可以使我们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你有属于自己的本领靠自己生存。  让你的生活过得更充实,学习到不同的东西。感受世界的不同。  不需要有生存的压力,必竞都是有父母的负担。  虽然现在读书的压力很大,但请务必相信你是幸福的。  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孩子连最基本的教育都没办法享受的。  所以,你现在不需要总结,随着年龄的成长,你会明白的,还是有时间多学习一下。  新年快乐!新学年成绩更上一层楼。  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都有一个相同的爱好-------读书.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每个人都做过的事情,有许多人爱书如宝,手不释卷,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读书有哪些好处呢?1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量.多读一些好书,能让我们了解许多知识.

评分

评分

巩县石窟

评分

巩县石窟

评分

巩县石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