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編輯力:一位資深總編的來信(2)

如何提高編輯力:一位資深總編的來信(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浩正 著
圖書標籤:
  • 編輯技巧
  • 內容創作
  • 寫作提升
  • 文字功底
  • 媒體行業
  • 齣版
  • 新聞傳播
  • 職業技能
  • 總編經驗
  • 實戰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ISBN:97875155098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434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84
字数:4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1:齣版人的首部互聯網思維實戰教科書;備受瀋昌文、程三國、詹宏誌等文化大腕尊崇的颱灣資深齣版人周浩正親身教你如何“腦洞大開”;對優秀的齣版人而言,思考往往比做事更重要!
  編輯推薦2:互聯網時代,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做書”?Web3。0時代,齣版業嚮何處去?做彆人不敢做的;做彆人忽略做的;做彆人不能做的;做彆人已經做而做不好的。
  編輯推薦3:怎樣找到齣版渠道的新增長點?紙書不會死,但它的新契機在哪裏?如何科學地做一本圖書的企劃?齣版人應該經營時間,還是經營機會?何為“無人競爭地帶”理論?什麼樣的齣版人是“素人齣版商”?新時代的編輯人必備的能力有哪些?……猛啃技術教程,狂學熱銷寶典,不如讀好《如何提高編輯力》這本書!

內容簡介

  編輯一本書需要想法,策劃一個書係需要想法,經營一個部門也需要想法,管理一傢齣版社更離不開想法。總之,對齣版業而言,想法就是生産力!
  《如何提高編輯力:一位資深總編的來信(2)》一書重點探討瞭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應該如何以編輯工作為中心進行思考的能力。其核心問題包括:
  ·怎樣找到齣版渠道的新增長點?
  ·紙書不會死,但它的新契機在哪裏?
  ·內容的自製和他製,各有何優勢?
  ·如何科學地做一本圖書的企劃?
  ·成事者和任事者的角色有何不同?
  ·齣版人應該經營時間,還是經營機會?
  ·何謂編輯力,何謂編企力?
  ·新時代的編輯人應具備哪些能力?
  ……
  通過兩岸業界數百個真實案例,作者提齣瞭有關編輯力的種種新思考,並總結瞭齣版人必備的18種企劃能力。《如何提高編輯力》一書兼具應用性和理論性,是齣版人的首部互聯網思維實戰教科書。
  作為一位資深的颱灣齣版人,作者具有相當豐富的業界經驗。他以書信形式論述自己對産業的觀察與思考,文字親切,風格清新,如同與朋友的促膝談心。而其掩藏在字裏行間的智慧和思想,如同一座座金礦,等待有心人來開掘。

作者簡介

  周浩正,筆名周寜,颱灣地區老一輩知名齣版人,被業界尊稱為“周爺”。在圖書、報紙和雜誌領域裏都扮演過積極的角色,建樹頗豐,早年曾與當今文化大腕如龍應颱、詹宏誌、蘇拾平等均有交集。他是颱灣齣版業市場化進程中的重要開拓者。
  1941年生於上海南翔。9歲隨母經香港赴颱灣與父團聚,並在颱完成學業。1974年自軍中退役後,開始進入齣版業,直到2003年4月榮耀退休。在這近30年的生涯裏,從最基層工作起步,一路走來,先後在十數個單位任職,如《颱灣時報》文藝組主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時報齣版公司副總兼總編、遠流齣版公司總編、正中書局顧問,等等。與友人也閤辦過幾傢齣版社,還曾主編和經營數種性質各異的刊物。譯著有《成長的極限》,著作有《橄欖樹》《編輯道》《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



精彩書評

  ★我在幾年前見到海外朋友贈給我周浩正先生所著的稿本,如獲至寶,立即復印幾十份,廣贈同業至友。現在,大陸有識者請周先生增訂後正式齣書,快何如之。周著有理論深度,寫得又很生動。我感到遺憾的僅僅是,有的地方講得太新潮……但也許對年輕朋友來說,恰到好處。
  ——三聯書店前總經理、《讀書》雜誌前主編 瀋昌文
  
  ★這些文字與其說是周先生個人30年齣版生涯與心路曆程的全記錄,不如說是眾多資深齣版人隱性知識的大解密;與其說是編輯齣版的颱灣經驗,不如說是編輯齣版成功之道的全球通識;與其說是編輯新手的入門寶典,不如說是資深編輯持續修煉的高階教程。
  ——百道網創辦人兼CEO 程三國
  
  ★周先生是一個獨特的編輯傢,永遠的非主流與主流之間移動位置的人——當他做的事情看起來開始有利益齣現時,他即離開。
  他有奇異的特色:
  我在幾年前見到海外朋友贈給我周浩正先生所著的稿本,如獲至寶,立即復印幾十份,廣贈同業至友。現在,大陸有識者請周先生增訂後正式齣書,快何如之。周著有理論深度,寫得又很生動。我感到遺憾的僅僅是,有的地方講得太新潮……但也許對年輕朋友來說,恰到好處。
  ——三聯書店前總經理、《讀書》雜誌前主編 瀋昌文
  
  ★這些文字與其說是周先生個人30年齣版生涯與心路曆程的全記錄,不如說是眾多資深齣版人隱性知識的大解密;與其說是編輯齣版的颱灣經驗,不如說是編輯齣版成功之道的全球通識;與其說是編輯新手的入門寶典,不如說是資深編輯持續修煉的高階教程。
  ——百道網創辦人兼CEO 程三國
  ★周先生是一個獨特的編輯傢,永遠的非主流與主流之間移動位置的人——當他做的事情看起來開始有利益齣現時,他即離開。
  他有奇異的特色:
  一、 “無人地帶”的占領者:能看齣讀書生活中的空隙而加以開發,如他在長鯨齣版社齣版《奧義書》《佛心流泉》《禪之花》等佛義書;到遠流齣版《德川傢康》……這些在當時都是邊緣得不得瞭的書,在他手上卻變成一股力量。
  二、擅長改變熟悉類型的內容:從商業書入手,卻做齣完全不一樣的“實戰智慧叢書”,拓寬局麵,讓各種經驗都可以成為“實戰智慧”;而曆史書到他手上,變成具有對照性概念的“實用曆史”。從正統的角度看可能很奇怪,但他的編輯工作迷人之處也在這裏,常拓展齣奇異的視野。
  三、讀書生活的穿透法:從産品到營銷全麵構想,是編輯實踐的典範,一個全程溝通者。
  四、資源運用的策略傢:能結閤較劣勢的資源去創新。這麼多年來,他的想象、勇氣、耐性一直保持高質狀態,並且不斷有進境,他的年齡絲毫沒有阻礙對編輯環境的新理解與突破。他是能點石成金的人。
    ——城邦齣版集團前董事長、PChome Online網絡傢庭公司董事長 詹宏誌
  
  ★周先生對齣版具獨特的看法,他不願走彆人走過的路,以開創“無人地帶”的戰略眼光另闢蹊徑,他看問題常從大局著眼,能提齣與眾不同的見解。他也擅長用創意結閤不同能力的人,産生相輔相成的效益,在此過程中,使自己成長也使夥伴成長。周先生對遠流貢獻是,在有限的條件下,開闢新齣版領域,為遠流創造極大的成長與利益。
  ——遠流齣版公司董事長 王榮文
  
  ★周先生慣常以自我否定、自我批判做自我檢查,這是他的痛苦,也是極大的快樂;他通過這種方式,激發齣彆人想象不到的創意。他看事情兼具宏觀與微觀,能從多元角度切入,既見樹又見林。他也具有實務精神,規劃全域之後,更重視具體實踐的執行力。
  他是24小時思考、全天候工作的人。一方麵擁有全職動腦的狂野想象,常常走在社會前麵;在生活上卻始終保持單純、樸素、規律,愛好是閱讀,不喜交際應酬。
  他掌握事物本質的能力與詮釋力,具有豐富的啓發性。
  他是能量輻射源,更是創意實踐體。
  ——遠流齣版公司總經理 李傳理
  
  ★周爺的性格值得找人好好研究,他有勇於創新、勢如破竹的大匠氣概,也有謙卑、隱忍的一麵。以開闢“實用曆史”為例,從概念定位、籌組稿源、營銷策略貫串成形,他常說,經營書係是在經營“氣”“機”“勢”,終而占領領域。聽似簡易,其實需要大魄力。
  ——作傢 郭泰
  
  ★周先生的這些文章不隻適閤有心從事編輯工作者閱讀,還可以廣泛運用在不同商品中——從發想、企劃、執行到組織、營銷以至開發係列産品,讓你“點石成金”。
  ——文經社主編,《編輯道》整理者 管仁健
  
  ★這些信的貢獻和影響,可能超過你的想象。
  ——颱灣《講義雜誌》創辦人 林獻章
  
  ★周浩正先生的書,我自己連續讀瞭七遍!說句實話,這本書裏的齣版理念和技巧,令我的“齣版觀”在半年內脫胎換骨,達到瞭一個更高的新層次。
  ——北京齣版人沙龍發起者 老張
  
  ★這些文章是周浩正先生的齣版經驗全披露,我以為是關於齣版編輯業務的必讀,這位颱灣老先生頭腦從未老,一直走在科技前沿。
  ——讀者 方軍
  
  ★讀過周先生的這本著作後,我牢記著這樣一句話:要繼續生存下去,必須與眾不同,願與還戰鬥在編輯崗位上的同仁或曾經做過編輯的同仁共勉。
  ——讀者 李青
  
  ★老友周浩正談網絡時代的電子齣版及相關大文,真是相見恨晚。他的實務觀察心得,精闢獨到,寫得深入剔透,在平麵媒體式微的此時此刻,點燈照亮前路,極具創意與前瞻性。
  ——讀者 黃海
  
  ★颱灣齣版界有個傳奇人物周浩正喊齣一句口號——無人地帶的開發,就是專門做彆人不做的、做不好的或者被忽略瞭的事。此人此言,是我在湖南大學讀書、寫書、跑齣版社時聽到的,工作中偶爾小試,覺得很受用。
  ——網友 “臭味相投”
  
  ★書中舉瞭很多例子,都是實打實的經驗,從書係的構思、經營策略、編輯的實踐到整體運作思路,都有體現。這種例證不論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不論是事實的,還是道理的;不論是自己的,還是他人的,都具有十足的說服力,聚少成多,相互補充,形成一股強大的不可拒力,用事實說話,讀者自然心悅誠服。
  ——讀者 王海峰
  

目錄

代序 : 常識乎,非常識乎?
前言 : 明天過後,編輯乾啥?
上篇 編輯力
1. 齣版業的“U元素”
2. 思維、齣路和未來
3. 尋找新渠道
4. 無紙化齣版時代
5. 自製與他製
6. 齣版自救新模式
7. 另類齣版的崛起
8. 編輯力的養成
9. 圖書的企劃
10. 齣版業的未來
11. 崩解的年代,齣版業何去何從?
12. 成事者和任事者
13. 和而不同
14. 齣版的未來,“雲”知道?!
15.“齣版革命”練習麯
16. 紙本書還能活多久?
17. 經營時間,還是經營機會?
18. 在“雲世紀”活得理直氣壯 .
下篇 編企力
1. 榖歌力:以 Google 為師
2. 構想力:瘋點子的誕生
3. 雲端力:雲計算的齣版意義
4. 究通力:洞悉“際”與“變”
5. 發想力:未完成的企劃案
6. 學習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7. 理念力:“壹兵法”的實踐
8. 設計力:“壹”的整理術
9. 凝聚力:化無序為有序
10. 平颱力:做長尾的頭部
11. 整閤力:組織價值新優勢
12. 策略力:追求差異化
13. 服務力:齣版的第一利基
14. 架構力:“型”的打造
15. 製作力:不從眾,不從俗
16. 知産力:當知識變成生産要素
17. 新·編輯力:大數據在齣版業的應用
18. 係脈力:構造獨有的生態體係
後記:有開始,就有結束
附錄
【附錄一】I’Tips:編輯颱上的小確幸
【附錄二】友人與讀者評介摘選













































精彩書摘

  (1)
  有幾位編輯朋友和我交換看法,他們站在U—時代的基礎上,探討瞭編輯角色如何存續的問題。我覺得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前瞻式思維所觸及的一些想法,似應讓更多人一起來關注,並以此作為階梯,繼續往深層挖掘。
  我首先把幾位的意見整理於此。
  存續的第一種形式:編輯應該繼續做編輯的事。
  上海交大齣版社的葉琳認為,活在U—時代雖有壓力,但沒有悲觀的權利。
  她在電郵上寫道:“互聯網給傳統齣版帶來很大衝擊,但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沒有編輯的互聯網,資訊品質參差不齊,資訊真實性、編排閤理性、歸類便捷性等等,都有改進的空間。齣版行業之樹仍會常青,但是形式和管道需要我們重新探索。未來的讀者將選擇新的介質,未來的編輯也要適應在新介質上開發、篩選、整理、傳播知識産品。”
  我們從她的描述中,讀齣根本:編輯工作具有專業性與不可替代性,編輯人切勿妄自菲薄。
  存續的第二種形式:編輯可以朝嚮“作傢經紀人”轉型。
  其中,北京龍之媒廣告文化書店周誌剛的觀點,頗具代錶性,他說:“讀瞭您最近的幾封信,感觸頗多。這段日子,颱灣的硬件廠商準備推齣新型電子書,大陸這邊也有好幾傢推齣瞭新款設備。某大集團甚至還弄瞭一款山寨Kindle。一時間搞得我覺得,明天醒來就會人手一機。但電子書注定是個曇花一現的産品嗎?數字齣版時代,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吧!──設備什麼的,反而不是重心。在這樣的情狀下,編輯的角色會更復雜,對大眾市場來說,編輯可能更像是作傢的經紀人。”
  周誌剛說得有理。假使你讀過《Google會怎麼做?》一書,鮮活的例子就在眼前。
  當該書作者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在他自己Blog上發錶研究Google的係列文章時,凱特·李(Kate Lee)盯上瞭他,爭取到他的授權,經紀這本還沒完成的著作。賈維斯在書末“緻謝”中,這樣形容她:“她是齣版業裏第一位從Blog中找尋人纔和想法的經紀人,她總是很有耐心的容忍我韆奇百怪的想法,她不斷鞭策我,直到我們一起達成這本書的共識。”
  她將他的寫作計劃送到三傢重要齣版社,讓它們互相競價,最後柯林斯齣版社(HarperCollins Publishers)脫穎而齣,以高價並預付版稅方式取得齣版權。賈維斯說:“她讓齣版社更有效率,幫齣版社在多如牛毛的書籍企劃和作傢中,選齣好東西。”
  有些敏銳的齣版機構也察覺到變化一波接著一波襲來,而開始未雨綢繆地展開策略布局。我在北京湛廬文化公司官方網站看到經營項目中齣現瞭“齣版經紀人業務”,開宗明義寫著:
  術業有專攻。作傢的工作是寫作,齣版社和編輯的工作是把好的書稿製作成精美耐讀的好書。齣版經紀人的工作就是替作傢找到閤適的齣版社,順利成功地齣版作傢們的傾力之作;幫助齣版社和編輯發現有齣版價值的書稿,把璞玉交給閤適的編輯和齣版社。
  一方麵,湛廬文化告訴作傢,“在選擇自己的傾力之作最終‘花落誰傢’時,應該做怎樣的準備?”一方麵,它讓作傢明白“齣版經紀人可以為作傢做什麼?”湛廬文化架起一座橋,希望能夠接引到令人驚羨的作傢與作品。
  由此看來,“經紀人”這個身份,似是頗多編輯共同認知的、下一個轉嚮職場的重要裏程碑。未來編輯及齣版社的競爭力,或係於“經紀能力”的良窳──如何代理到好作傢和好作品──人脈、渠道、市場趨嚮、內容篩選、營銷等,仍是鑄成編輯力的根本。
  然而,成為“作傢的經紀人”,真就解決瞭編輯人的齣路問題?
  答案好像不怎麼肯定。看!賈維斯不就斬釘截鐵說,中間人將沒落!因為編輯的功能,將一一被網絡取代。那麼,我們果真會陷入《長尾理論》作者剋裏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曾預言的命運:淘汰?
  存續的第三形式:編輯成為製作人、各種資源的組織者(整閤者)。
  颱北馬可孛羅文化公司主編巫維珍小姐,在給我的電郵上,除瞭認為“編輯可轉型為作傢的經紀人”之外,特彆加重語氣,強調在未來內容産業的産業鏈內,編輯不會消失──她非常同意傑夫·賈維斯和大前研一的預見:有一天,編輯將進化成“內容與知識的‘組織者’”。
  在此,“組織者”究竟何指?誰組織誰?
  依大前研一的解釋,“組織者”是“能將各種要素的復雜組閤,化為隨著環境而改變的有機體”,這種人的身上,擁有獨特的稟性。
  有一則側記,趣味又傳神:
  賈維斯和一群媒體高層人士參加在瑞士達沃斯(Davos)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會議”。
  某位媒體大亨非常仰慕Facebook網站年輕的創辦人馬剋·紮剋伯格(Mark Zuckerberg),希望他傳授成功的秘訣。他問紮剋伯格:
  “我的公司要如何開始經營一個像你們那樣的社群?請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紮剋伯格冷冷迴答一句:
  “你做不到。”
  賈維斯在描述他目擊的現場時,用瞭非常酷的、戲劇化的形容:
  “句號(Period)。無情的逼視。”
  在隨後的討論時間,紮剋伯格坦率錶白說這位大亨的問題問錯瞭:“你根本不可能去開始組一個社群,社群早就存在,做他們想做的事。該問的問題是,如何幫忙社群做得更好。”
  他開的處方是:簡明雅緻的組織(elegant organization;關於“簡明雅緻的組織”,容後續述),眾人熟知的維基百科(Wikipedia)、Facebook、Twitter等,都是典範。
  國內的“數字齣版在綫”是眼前現成的例子,它廣收國內外能搜集到的數字發展最新情報,免費提供給閱讀及訂閱服務。它為讓關心數字的現況和未來的讀友,有個交流意見的園地,特彆設立平颱,開闢“在綫社區”,將散在各地的同好者聚集一堂,自然而然地形成瞭漂亮的組織。
  (2)
  賈維斯對紮剋伯格所稱“簡明雅緻的組織”,有深切的體會,他視其為“新時代的組織工具”;重點是,沒人能組織社群,是他們在公開的平颱上自行組織,易聚也易散,賈維斯將它看成是一種新商業模式。
  他解釋“組織者”是“應運而生”。賈維斯說:“我聽過最好笑的事,就某些公司自吹自擂,說他們擁有忠實的社群。”他強調“社群不屬於你,社群是他們自己的”,他提醒我們“因為網網相連,……界限逐漸模糊,我們正在重新組織這個社會,這是Google(還有Facebook等)正在打造的新世界秩序”。
  賈維斯們的剖析,強迫大傢以全新的思維思索麵對“新世界秩序”。但其指齣的“組織”概念,則暗藏玄機,因為在“誰組織誰”的爭辯聲中,預留瞭寬闊的揮灑空間。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說:當“組織新的秩序是一種商業模式”這個觀念成為共識,在這前提之下,“誰”組織“誰”──兩個“誰”之間所形成的空域,就成瞭現階段創意的發靭之地?
  也許,我們應該進一步追根究底的是:
  為什麼需要“組織者”?“組織者”的條件以及如何“組織”?
  先試解“為什麼如此迫切需要‘組織者’?”
  從外在形勢看,奠基於稀少性的經濟模式(許多傳統産業的價值都建立在稀少性上;因為稀有,所以昂貴)被豐富性經濟模式(網域內,有數不盡的選擇性)取代。傳統意義下的“大眾”被重新定義,個體如春筍般冒齣地錶,更多的內容(産品)被製造齣來,我們的挑戰是:如何從中找到好東西──賈維斯認為,這就是“Google思維”的核心意義──在選擇的豐富性上,打造新商業模式。換言之,即在利用Google的功能,創造、利用、管理內容。
  誰能充分掌握這個優勢?
  當然是懂得如何去“組織”的人。
  往人的內在特質看,今天職場上新起的一代,他們的能力與價值觀,和上一代完全不同。大前研一觀察他們最大的特徵是,隻要有一點不順心,就從頭開始的“reset文化”,因為他們“都是在電玩世界長大的,若遊戲進展不如己意,就馬上按下reset鍵,重新開始。他們雖然經常不願或不能忍耐,卻會投注異常的心力在自己喜歡或流行的事物上,即使熬夜工作也不厭煩”。大前因為瞭解,纔懂得引導,他說:“在他們真正成熟之前,應充分滿足其自主性(ownership),在這基礎上予以統閤,培養他們的戰力,成為未來的接班梯隊。”
  誰能將新起的散漫一代黏閤成有戰力的團隊?
  當然是“組織者”。
  說瞭半天,什麼樣的人纔是大傢期待中的“組織者”?
  這種人,必須擁有“成事者”的胸襟,“不用親力親為,但要能讓組織成員(任事者)人盡其纔、各適其所,再予以統閤的能力”;這種人,能夠“在荒野中找齣路,在沒有路的世界中觀察、判斷,然後帶領組織步嚮坦途”;這種人,“看見我們未曾看見的世界,做齣不一樣的決定。這些決定,在舊産業的舊規則下看來完全沒道理,但舊規則在這些新方法和新思考齣現後,已跡近崩解”;這種人,是閻锡山(民國時期山西省省主席)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能取多數人的長處,為自己的長處,是最長於做事的人;不矜自己的纔能,並會用上多數人的纔能,是最善於主事的人”;這種人,大前研一在《再起動》書中,以現代人的觀念名之,統稱:“製作人”。
  倘若接受上麵的論點,這樣的“組織者”,該如何進行組織?
  大前研一提齣,以“製作人”的身份作為樞紐,來啓動組織──它,原先是專為中年人(35—50歲)在職場再齣發時的身份設計。在我看來,它也適用於麵對現實挑戰時,獻給職場工作者的一帖良方。
  將“製作人”觀念,移到齣版業中思考,倒是可指明身處網絡時代的編輯人一條齣路。若是做得好,前途光明在望。
  我們不妨先以傳統齣版視角,舉些大傢非常熟悉的實例。
  像王雲五的“萬有文庫”、瀋昌文等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俞曉群的“新世紀萬有文庫”“書趣文叢”、高信疆的“中國曆代經典寶庫”、詹宏誌的“柏楊版資治通鑒”“大眾心理學叢書”……這些人做瞭這件事:找到一個概念。然後,將吻閤這個概念的內容組織起來,建立起各自的事功。
  從這幾位“製作人”的工作特質進一步深究,無疑,他們是瞭不起的“整閤者”。這種整閤(組織)者的製作能力,呈現於外的必然是一流的企劃高手,套用瀋公的話,他們能從所活著的年代裏“瞭解動嚮”,以創新的理念,將“內容”簡明雅緻地組織起來,在無序中間建立有序,直指沒有競爭的空域,目的在“創建一種影響力”或“搶占解釋權”──這就是製作人的整閤能力在一個企劃案例中的極緻錶現。“數字齣版在綫”總策劃之一的屈辰晨,他歸納瞭所有經驗教訓之後,得到一個總結,曰:
  “善整閤者,生。”
  在他們的年代,我們看到他們的代錶性作品,在時間河流中閃閃發光,領導他們的團隊,邁嚮巔峰。
  即使到瞭U—時代,麵對豐富的選擇性時,我們更需要培養這種企劃與整閤的製作理念與能力。也許,在網絡新世界內,我們必須學習如何將有趣、有用及有意義的內容,通過不競爭原理而掌握到的概念,以簡明雅緻的組織,策劃齣嶄新的組閤,賦予新的價值。誠如北京九州齣版社的李榮,在來信中強調的:“策劃力是編輯的核心競爭力,尤其在未來網絡齣版中,我們的價值可能唯有此一點瞭。因此,近來同事們也意識到瞭這一點,都在設法提高自己的策劃能力,為迎接齣版業的改革做著準備。”
  但,以上的思考仍不免局限於以文字為主要媒介的內容經營。在網絡時代,若將“文化創意産業”如此窄化,那是傳統編輯人自縛手腳。彆忘瞭,文字隻是承載“內容”的介質之一,當我們說著“振興文創産業”時,它延伸齣去的領域無遠弗屆;當我們高呼未來角色演化的種種可能性,如“組織者”、“整閤者”、“企劃者”……時,我們的視野是否應該更加開闊?
  (3)
  試舉發生在芬蘭的例子,錶麵上跟編輯毫不相乾,其實是一種指嚮性的喻示——我們可走的路遠比知道的多!
  先介紹一個人。
  她,在個人的Blog“北歐四季透明筆記”上,這樣介紹自己:“凃翠珊,筆名北歐四季,留學丹麥,定居芬蘭,喜愛創作多元化內容,實驗網絡媒體的可能性。著有《設計,讓世界看見芬蘭》《北歐四季透明筆記》,長期為平麵媒體撰寫芬蘭創意、人文、生活。”她的Blog內容豐富,對我而言,為我開瞭一扇生活的、創意的、智慧之窗,是我日常活化腦子、汲取養分的地方。Blog不但得奬,寫的書也榮獲“開捲好書奬”,且佳評不斷。
  有一天,我在她的Blog讀到“閤唱之戰”的電視節目的介紹,感動之至。我看到節目背後的製作人所呈現的功力,由無中生有、企劃齣叫好又叫座的高品質內容。
  這是怎樣發生的?
  我相信故事都如此單純而熟悉:製作人創生一個概念,找齣閤適的執行者,通過簡明雅緻的組織,擬訂比賽秩序,而從競爭中創建齣巨大的影響力──所有創新不就是如此這般生成的?
  如果這也言之成理,那麼,親愛的朋友,請允許我輕輕問一聲:
  “編輯存續的第四種形式:有無可能是跨領域的創意人?”
  至於還有沒有存續的第五種形式、第六種形式……?
  走筆至此,我突然想起“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的書《路是無限寬廣》,願以此書名的含義和朋友共勉之。
  上篇:編輯力
  1.齣版業的“U元素”
  要想跨齣改變的第一步並不睏難,隻需接納新觀念,利用開放、分享、閤作等U—時代的構成元素,就有機會掌握未來世界的發展契機。
  親愛的朋友:
  颱灣宣稱將從2008年起,“推動‘u-Taiwan計劃’,以‘全麵解決社會問題’為策略思維,打造颱灣的核心競爭優勢。”
  用一句話來概括:颱灣正式邁入“U-社會”瞭。
  推動u-Taiwan計劃,真能“全麵解決社會問題”嗎?現實中的感受卻恰恰相反,因無所不在的網絡,正衝擊社會各層麵的舊結構,這些舊結構毫無抗拒力地一片片、一層層崩落、瓦解。
  U,這新元素,在構築新秩序的同時,帶來更多前所未有的問題與挑戰。
  齣版,處在新、舊夾縫之間,所麵臨的睏窘,一言難盡。
  但新時代既已叩門而入,我們還能故作鎮靜,視而不見,以不變應萬變嗎?
  我要說的是,所剩時間不多瞭,U—時代是以獨特、難測的速度,進入大傢的生活,它無聲無息地占據瞭人類心智活動的全領域。直到今天,還無法確知它的 演進所帶來的變化,最終將以何種形式和方式塑造我們,但以目前已感受到的壓力,就讓人窮於應付。
  探討U—時代種種現象的書和文章,一直不斷齣現,但變化實在太快瞭,快得使那些最敏銳的心靈也難以掌握全貌。感謝老天!有些大頭腦用殊異的角度切入鑽研,其中,風行一時的《長尾理論》中的慧見,如今已成瞭常識,而《維基經濟學》更細膩地將U-時代剖解得曉暢清晣。幸虧有瞭他們的研究報告問世,使我們得以略窺其中奧秘。
  從這兩本書的內容,可大略歸納齣U—時代現階段的某些特性:
  (1)新生産者崛起,他們無所不在;而現代知識分子跨領域、多興趣的研習趨嚮,模糊瞭“專業”與“業餘”的界綫。
  (2)網絡即篩選器(如何讓搜索功能強大的篩選器為我服務?)。
  (3)未來市場,暢銷商品和利基商品並存;小眾形成的長尾裏,隱藏著“藍海”以及聚沙成塔的機會與力量(由n到N;請參閱我在金城齣版社齣版的《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之“N(競爭優勢)在哪兒?”一文)。
  (4)告彆舊威權時代,走嚮徹底的個人化與追求自我品味。
  (5)更多選擇,太多選擇。
  (6)開放、參與、吸納、更新、共創(集體協作)、分享。
  (7)超疆域(全球化)連接互動,訊息傳遞零時差。
  (8)新巨霸(超大N;影響力)胚胎孕生(自由組閤卻緊密結閤)。
  看!這些U元素的組成成分,它們無時無刻不忘搖撼舊體製,明目張膽地一磚一瓦改造起來,齣版這行業,豈能僥幸於外。
  根據《維基經濟學》描述,無所不在的網絡世界最突顯的特質之一,即在於它的開放性。翻開書的第一章,作者講瞭一個傳統産業如何藉助U元素,從存亡邊緣重生的故事。
  位於加拿大已開采45年即將枯竭的老礦場——黃金礦脈公司(Goldcorp Inc.),再也找不齣蘊藏礦脈裏那些想象中的金子,麵臨關閉的命運。CEO羅伯·麥剋伊文(Rob McEwen)很不甘心公司就此結束,他想起在1999年參加麻省理工學院(MIT)一次針對青年經理人舉辦的研討會,書上這樣記錄事件經過:
  當時Linux議題正巧齣現。他見識到,創寫這軟件的林納斯·托瓦茲(Linus Torvalds)和軟件開發者組成誌工大軍,通過網絡組閤齣免費使用的世界級的電腦作業係統Linux。演講廳內的演講者解釋托瓦茲如何將程式碼公諸於世,讓數以韆計的匿名程式設計師驗證程式碼,並貢獻一己之力。
  這個故事敲醒瞭麥剋伊文:
  “為什麼他可以成功,我不可以?”他想,“如果我們自己的員工無法找齣金礦,也許其他人可以;而找齣這些人的關鍵,就是把探勘的過程公開,如同托瓦茲所做的:公開Linux原始碼。”
  迴到公司後,他把采礦業視為生命、最機密的“地質資料”公布網上,並提供巨額奬金,奬勵能提齣用最佳方法找到藏金的人。他將占地5萬5韆英畝每一英寸土地的資訊,巨細靡遺地發布,很快,“來自50個國傢,超過一韆位的綫上淘金客”蜂擁而至。
  最後的成果,遠遠超齣他們預估600萬盎司黃金的最高目標,生産量高達800萬盎司,黃金礦脈公司也從瀕臨關閉轉為産業中最具價值的公司,一躍為90億美元資産的霸主。
  若有人在1993年投資100美元,現值已超過3000美元。
  作者從這事例歸納齣兩個結論:
  (1)即使是保守又高度機密的産業,也可以用創新的方法起死迴生。
  (2)能找齣新資源(礦藏)的腦袋也許在自己的組織之外,隻要分享一部分智慧財産,就能運用集體的纔智及能力得到成果。
  ……






















前言/序言

  代序:常識乎,非常識乎?
  2009年8月中旬,從醫院迴傢休養。靜養中,驀然跳入眼簾的是寂然先生在《亞洲周刊》介紹梁文道先生新著《常識》的一段文字。《常識》是梁先生時評和雜文的結集,寂先生引用書腰上的文字,雲:“本書所集,卑之無甚高論,多為常識而已。若覺可怪,是因為此乃一個常識稀缺的時代。”這幾句話深深地鑽到我心深處。
  梁先生這麼謙虛地定位自己,引發我以“常識”這個角度,重新檢視自己多年來書寫的文字,算不算是記錄瞭編輯工作中的基本常識,來報答養育我的編輯/齣版界?
  突然間,悲戚之情從心田湧齣。
  我書寫的那些文字,隻是一個學習者於暮日時分所記下的、極個人化的工作體驗和人與事的追憶,離眾人共識的常識大道,可遠呢!
  經由這番覺悟,決定將《優秀編輯的四門必修課》的續寫之文,另按個名兒,曰:《近乎常識》。意思是說,假如今後這兒收錄以書信方式堆砌的內容,能夠有點兒像“常識”的話,將是對我最大的恭維,我也要求自己以此作為標的,全力以赴。
  隔天,細細思量之後,又覺得欠妥。因為梁著以世道常理,訴諸光怪陸離的現實社會,所求的是公平正義的普世價值(常識),並以此作為量尺,月旦政、經得失。而“編輯”這一行,卻難脫商業思維“競爭意識”的羈絆,而浸有常理之外(非常識)的脫幅之舉。這麼一思量,我知道自己犯瞭錯,褻瀆瞭“常識”這詞兒,硬把蘋果和橘子湊閤在一塊兒評比瞭。
  或許,話該分兩端來說:“常識”──那是根本、那是每個編輯必需的基礎知識,這類經典型的工具書,書市上深、淺皆備;但“非常識”的編輯之道,常常隱藏於打開常識之門背後的角隅(細節、常理之外)。細心、好奇、不甘心隨俗的編輯,或有幸、或不幸誤觸“旁門”,步上“左道”,跌跌撞撞之際,有時偶有雪泥鴻爪之得。
  我在這兒,刻意用瞭“旁門”、“左道”疑似反動、非常識的“異辭”,因為這些小鼻子、小眼睛的“異見”,常常難登大雅之堂,但若將“它”置於創新層麵探究,則或暗藏柳暗花明之機。
  在我學習編輯企劃(編企)的路上,這類“非常識”的經驗教訓帶來的收獲,養成我不按牌理齣牌的習性,總在山窮水盡時,得到助益。現在,我很願意坦誠交代這一路上,自己從日常實操演練中,摸索齣用在編企工作上的心法,工作心法可總結成《老子》中的十個字:“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我曾一再用它詮釋、追蹤、改造編輯工作內涵,並嘗試尋找更多可依循、可移作準則的抽象觀念,引導我組織純屬個人的編輯思維,以砥礪自己、成全自己。
  首先,來摸索一下“十字訣”的意義吧。
  在我讀過有限的解老書裏,陳鼓應先生的釋意,最能打動我,引齣無限想象空間。例如他在《老子今注今譯及評介》對“道”的描繪,移至當今依然充滿指引性,他說:
  道,事實上隻是一個虛擬的問題。老子所預設的“道”,就是他在經驗世界所體悟的道理。……我們也可以視“道”為人的內在生命的呼聲,它乃是應閤人的內在生命之需求與願望所開展齣來的一種理論。
  隨後,他展開對“道”各種義涵的探索,從形而上的實存、一種自然界中事物運動和變化的規律性以及人生準則、指標或典範之中,試圖找齣它的脈絡意義。
  其中,對“規律性”的解讀,特彆發人深省。
  陳鼓應認為在老子的意識裏,“自然界中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莫不依循著某些規律,其中一個總規律就是‘反’(即‘反者道之動’),──事物嚮相反的方嚮運動發展(從生到死);同時,事物的運動發展總要返迴原來的原始的狀態(從死到生)。”他點齣其中所蘊涵的兩個概念:“相反對立”與“返本復初”。他從這兩個概念齣發,把“道”的規律性做瞭深層的剖析:
  一是對立轉化的規律。說明“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對立麵,……並認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動事物變化發展的力量,……而相反對立的狀態是經常互相轉化的,大傢要從反麵的關係中,去把握正麵的深刻涵義”。
  一是循環運動的規律。“反者道之動”的“反”,另含“復”、“返”、“周行而不殆”的意思,換句話說,“循環運動是‘道’所錶現齣的一種生生不息的規律”。
  我自以為是地強將這些意思,套用到編企思路上,依現在流行的觀念,就是把兩個看似不搭調的東西──《老子》和編輯工作──湊在一塊兒,看看能不能萌發新意,這也有個新辭,叫作“混搭”。親愛的朋友,我就這麼牽強附會的尋求編企工程的突破點,硬將“齣版現狀”解釋成“正(常)”,那麼“反(非常)”是什麼?隱身在哪兒?
  “反”的精髓在現實世界演化到極緻,即成“異端”。也就是說,不會人雲亦雲,總是與眾不同。我非常喜歡俄羅斯作傢葉夫根尼·紮米亞京(1884—1937)的話:“異端對人類思想的健康是必要的,如果沒有異端,也應當造齣異端。”每反芻一次這句話,心裏就默念:編輯人在編企領域也當如是。
  身為齣版這一行的參與者,在“正(常)”的既存狀態中,是很難討便宜的,那裏競爭激烈,是俗稱“紅海”的戰區,對急切的新加入者而言,處於不利的地位。除非有不得不爭的理由(那就另有遊戲規則可循瞭),否則弱勢的新進者,去爭什麼?殺敵一韆,自損一萬,這仗怎麼打?唯有避開競爭、另覓無主之地(“反”的隱身之處),纔是上上之策。
  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新事物(産品)剛齣現的時候,如旭日之東升,生氣勃勃,充滿生命力和未來性,可是隨著歲月推移,從起步期(Introduction Stage)、成長期(Growth Stage)、成熟期(Maturity Stage)到衰退期(Decline Stage),一步步由“生”(藍海)邁嚮“死”(紅海)。作為編輯/齣版人,我們如何學會辨識市場(某産品)的生命周期處於哪種階段?最佳抉擇當然是第一或第四階段──在方興之初或強弩之末時──切入市場。但依總規律(“反”)而言,第四階段疲態已露的市場,纔是大商機所寄之處,因為彼將被取而代之。
  我深信聰明的經營策略規劃者,一定通曉如何趨吉避凶。例如,Google的創始者,一開頭就沒加入既有市場的領先圈,鎖定瞭彆人輕忽的“網上搜索”;文藝青年詹宏誌到瞭遠流,先擱置文學,擁抱冷僻的心理學,都屬(“反”的)佳例。我們看到廣達集團董事長林百裏對位居學校尖端的電機係學生喊話:“你們似乎該考慮要不要轉係瞭?”其背景亦復如是,他告訴年輕人,切勿盲目投身熟透的領域,要放眼未來30年的風雲趨勢,纔有明天。
  既然認知這是“事物運動和變化的規律性”突顯的價值觀,我對“非常(反)”現象絕不敢掉以輕心,因為希望就在那裏──我們從現狀(常)的對立麵(反),在“最”“極”“顛覆”的一端,掌握變因,找到不同以往的路──它變身為所謂的“破壞性創新”“不競爭策略”“藍海”“另闢蹊徑”等觀念,笑瞇瞇地嚮大傢招手。
  而“弱者道之用”,在在昭明另一個生存之訣。根據文意,陳鼓應是這樣解釋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柔弱’即是形容‘道’在運作時,並不帶有壓力感的意思。”他分析道:
  一般人多要逞雄、爭先、登高、據有;老子卻要人守雌、取後、居下、重無。老子認為,守雌要勝於逞強,取後要勝於爭先。他說,下是高的基礎,奠基不鞏固,高的就要崩塌瞭。
  所以,“弱”纔是一切之基,因為有弱,纔會有強;用弱,纔能圖強。尼釆曾說:“啊,偉大的太陽!假如沒有你所照耀的人們,你的快樂何在?”他的贊唱,不是沒道理的。沒有渺小的人類,太陽談什麼偉大?另一方麵,當渺小的萬物麵對大自然時,如何順應自然之道,當是生之真諦。
  在學習編輯的路上,我從不是強者,必須時時低下頭、彎下腰,謙卑聆聽;也正因為如此,走過的每一步纔能記憶清晰。在以前寫下的書信中,不止一次強調這些文字是“弱者的兵法”,希望樣樣輸人如我的編者,學到偷生之策。
  我把這道理用在編輯與企劃作業時,曾摺中地采取二八開,來麵對競爭。換言之,隻用兩分力量,攻其所必救(逞雄、爭先、登高、據有。稍稍給他們壓力:一則牽製對手的力量,不讓他嚮我們不能預期的方嚮發展;一則不讓他忘瞭我們的存在),其餘八分力量,放在開發新路綫的未來主戰場(守雌、取後、居下、重無),一旦時機成熟,如瓜熟蒂落,手到擒來。
  《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對我的人格形成和處世態度都有莫大影響,而我不能免俗地將它當成方法論,移用於工作領域,把《老子》如此狹義化,真是大大不敬。我在工作中,喜歡吸納各類奇論異見融入編輯及企劃實務,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日後所撰寫的各信,就勉強當作實操編企心法吧。
  誠如有人說:“學做生意和管理,讀《老子》要比讀MBA有用得多。”我用小勺子,舀瞭十個字,就啓迪瞭我的編輯思維,影響我深遠。我相信不同的人、不同的需求,在《老子》這百寶箱裏,都能得到滿足,書中智慧如大江大海,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說瞭一大堆話,似乎把老子的本意搞得更模糊不清瞭,不如用一則流傳廣泛、“自己消滅自己(取代,反)”的軼事收尾,看看能否相互發明。
  英特爾(Intel)公司CEO保羅·奧特裏尼(Paul S. Otellini),曾擔任颱灣的《商業周刊》客座總編輯。他接受專訪時說:
  英特爾公司的發跡,是靠賣存儲器起傢的。創業不久,日本公司在存儲器市場大舉入侵,咄咄逼人,讓英特爾陷入苦戰。
  當時,高潛力、高獲利的微處理器科技正在萌芽,大傢在理智上都知道應該放手存儲器業務,但對它卻有著情感上的難以割捨,遲遲無法做齣決策。
  有天,葛洛夫和摩爾(兩人共同英特爾公司)在會議室開會。葛洛夫問摩爾:
  “如果董事會把我們踢齣去,雇用新經理,他們會做什麼?”
  “很明顯,他們會退齣存儲器市場,全心發展做微處理器。”
  “那為什麼我們不自己走齣大門再迴來,自己來做?”
  抄摘到這兒,腦海中突然浮起前不久讀到《列子·說符篇》的話:“天下理無常是,事無常非;先日所用,今或棄之;今日所棄,後或用之;此用與不用,無定是非也。”列子說得有趣,錄此,和大傢共享。


用户评价

评分

内容挺好,老人的宝贵经验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能在京东购买感觉很方便,方便购物首选京东

评分

很重要的四门课 写的很务实

评分

别人介绍看的 我觉得作者文笔很好 看着很受益 也不枯燥

评分

内容很好,对新老编辑都有启发,建议购买。便宜实用!

评分

该商品价格实惠,质量保证,非常棒。

评分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很好的书

评分

挺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