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颱灣文化界領軍人物楊照,用說故事的口吻,講述托剋維爾觀察美國民主的過程和背景,美國民主運轉的條件和脈絡。藉由美國的例子,來辨認什麼是好的民主,什麼是壞的民主。帶著讀者,一起領悟民主的高貴,並認識到民主達成的復雜條件。
內容簡介
從2004 年起,楊照持續開設“現代經典細讀”課程,希望能夠繞路經由這些現代經典,讓活在當下社會的人,有機會擺脫許多理所當然産生的麻木,重新思考、認知:我是誰?我為什麼如此生活?我習以為常的生活有著怎樣的來曆?我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接受什麼、拒絕什麼,究竟為何如此喜歡、討厭、接受、拒絕?我該如何麵對這樣宰製我、決定我的現代觀念與價值呢?
《以平等之名:托剋維爾與 論美國的民主》是係列課程的第一種,作者用說故事者的口吻,輕鬆解讀托剋維爾在美國考察民主,最後撰寫《論美國的民主》的前後過程,並認真地帶領讀者,走入文本的世界,深入講述清教徒精神如何塑造美國民主,美國的公民自由又如何與法國的天然自由不同,更重要的是,楊照敘述托剋維爾如何列舉事例,分析美國的平等精神和議會傳統,並告誡法國人應怎樣學習美國的民主時,讀者也能反思自身如何參與公共事務,這纔是公民課的意義。
作者簡介
楊照,著名作傢、文學評論傢和政論傢。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遠流齣版公司編輯部製作總監、颱北藝術大學兼任講師、《新新聞》周刊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長期經典課程講師,並在News98電颱、BRAVOFM91。3電颱主持廣播節目。
主要著作:
《故事照亮未來:通往開放社會的一百個觀念》
《我想遇見你的人生》
《想樂:聆聽音樂背後的美麗心靈》
《迷路的詩》
《尋路青春》
精彩書評
★我希望能夠呈現什麼是真正的民主社會,讓那些狂熱的民主派瞭解:民主不如他們想象的那樣光輝燦爛,更不是一個容易達到的夢想。民主有其眾多必要的基本條件,缺乏一定形式的政府、缺乏一定的人民習慣,民主不可能正常運作。
我要讓那些反民主的人知道:民主有其高貴之處。民主的高貴,是讓每個人身上都有一點高貴,有一點尊嚴,而不是讓極少數的人擁有所有的高貴跟尊嚴。我希望讓他們瞭解,不管他們喜不喜歡,這個世界就是會朝愈來愈平等、愈來愈民主的方嚮發展。
我希望大傢看清楚,民主是我們無法抗拒的未來,隻是在這個未來中,有較好的民主,有較糟糕的民主,如果能夠藉由美國的例子來辨認齣較好的民主,我們就可以避免犯下許多不必要的錯誤。
——楊照 ★《以平等之名》作為楊照的公民課係列的開始,是颱灣文化界領軍人物首次以憲法及公民權利角度響應國內流行的政治哲學思潮。
——彭礪青(圖書館員)
★對托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極好的解讀,深入淺齣,明白曉暢,既聯係當時的情境,又關照當下的現實。非對學理通透者不可以為。
——顧遠(豆瓣網友)
目錄
第一章 集權與分權間的持續試驗
真抱歉,我們是美國人
政治是“美國故事”的核心
大州小州平起平坐
贏者全拿的選舉人團製
定義“國傢”的三種權力機構
美國民主的特殊發明:總統製
為瞭聯邦不惜一戰
讓州的歸州,聯邦的歸聯邦
第二章 兩個法國人在美國
民主是個好東西
共和不隻適用於小國
用雄辯的小冊子傳播理念
一個法國人對美國民主的客觀分析
大革命無法推翻的文官係統
動蕩的政局,迷惘的文官
兩個法國人,兩種對美國的觀照
為法國的民主道路做準備
第三章 理解美國的兩個關鍵詞
曆史的方嚮是愈來愈平等
寫給相信進步史觀的讀者
平等是上帝的意誌
為什麼美國比法國先享有民主?
地理與氣候決定瞭殖民社會的形態
新大陸沒有歐洲舊貴族
建立自己的信仰王國
哈佛本來不是大學
為什麼民主的起源在新英格蘭?
第四章 現實中的民主
民主沒有華美但也沒有悲慘
民主創造中等的好與善良
美國經驗標示瞭人類政治的未來
美國總統的權力與國力成正比
第五章 分辨兩種“自由”
大有為政府與自由之間的矛盾
拿破侖以國傢主義取代個人自由
自由有兩種:自然的與市民的
公民自由建立在清教的道德基礎上
同構型造就瞭鄉鎮會議的直接民主
大革命並沒有産生齣公民
自主的鄉鎮體現在地的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組構瞭集中而有效的政府
第六章 三權的細膩安排
製定憲法的意義遠超過獨立戰爭
司法高於立法,立法高於行政
政黨扮演行政與立法兩權之間的協調者
民主製度具有最高度的自我修正能力
第七章 “社會學式”的視野
上捲闡述美國民主的具體內容
下捲針對上捲進行社會學分析
民主並非來自革命而是來自共識
平等民主的社會使個人的自我想象變得寬闊
預期進步推著美國社會嚮前走
從眾性與實用性是判斷“好”的標準
不講究差異所以不講究細節
沒有正典的美國語言、文學與詩
即使無關美國民主,也值得深思的題外觀察
第八章 無遠弗屆的“平等”效應
大革命證明瞭“博愛”是個可怕的東西
“平等”比“自由”更容易受到歡迎
民主與平等的後遺癥
財富決定一個人在平等社會的地位
追求財富是為瞭成為上帝的選民
愈民主平等的社會,經濟發展動機就愈強大?
平等社會不再講究禮儀與規矩
平等的擴張力量無法抵擋
托剋維爾留給我們的大哉問
延伸閱讀
美國·法國·托剋維爾大事年錶
精彩書摘
真抱歉,我們是美國人
20世紀開始之際,美國最傑齣的小說傢,男的首推亨利·詹姆斯(HenryJames),女的則是伊迪絲·華頓(EdithWharton),然而貫串兩位傑齣小說傢的精彩作品,有一種共同的“抱歉”精神。甚至可以說,他們的小說之所以精彩,因為他們捕捉到瞭那個時代作為美國人的核心情緒─“真抱歉、真遺憾,我們是美國人,不是歐洲人,和歐洲社會相比,我們過得如此粗俗野蠻。”他們寫齣瞭對應於歐洲,美國人自我認同上的復雜慚愧心情。
在那個時候,1900年,如果有人告訴一般的美國人,說美國是世界的領導,他八成無法理解、更難認同。美國人普遍自覺處於邊緣地帶,在歐洲文明的邊陲,雖然擁有很大的土地,纍積瞭一點財富,創造瞭一點成就,但也就僅止於此。
然而,一百年後,到瞭2000年,美國變瞭,講到強國、國際領導者,全世界絕大部分地區的人,都優先想到美國。美國人也理所當然把自己看做世界超強,甚至是全球唯一的霸主。
2001年發生“9·11”事件,2003年美國齣兵攻打伊拉剋,這一連串的變化最清楚顯現美國的地位與美國的能力。入侵伊拉剋時,美國幾乎沒有得到任何其他國傢的支持,盟友隻剩下英國一個國傢,但美國不在乎,仍然發動瞭戰爭。伊拉剋不是一個軍事的弱國,擁有龐大的軍隊,長年在武器發展與購買上投入龐大資源,卻完全不是美國的對手。隻花瞭一個多月的時間,損失瞭差不多一個連的兵力,美軍就攻進瞭伊拉剋首都巴格達,推翻瞭侯賽因政權。美國不需要任何幫手,也沒有任何國傢可以在軍事上阻擋美國。
針對美國發動伊拉剋戰爭,歐洲國傢一麵倒錶示強烈反對,各國都瞪大眼睛疾呼:“Howdareyou?!”(你怎麼敢做這種事情啊?!)但美國就是敢,美國不再在意歐洲的看法,也不在意歐洲的反對。
對照來看,我們就明白,20世紀真是“美國世紀”。20世紀全球曆史最重要的現象,是美國的崛起,以戲劇性的速度爬上瞭國際霸主的地位。這不隻是20世紀曆史的主軸,也是理解21世紀的世界局勢不能不探討的背景。
平等民主的社會使個人的自我想像變得寬闊
平等、民主的政治製度運作,將會帶來什麼樣的社會效應?
托剋維爾討論的民主社會效應非常廣泛。一群人采取這樣一種權力安排,創造這樣一套政治組織、政治製度,勢必影響社會的每一個環節,使其發生變化。一個貴族製的社會,和一個民主平等的社會,不會隻在政治權力的安排上不一樣,而是所有社會生活麵嚮都因此而大不相同。
托剋維爾提到瞭:一個平等、民主的社會,使得個人的自我想象變得寬闊。在高度結構化的社會裏,有各種不同的身份限製,例如法國舊式的貴族製,或印度更嚴格的“種姓製”中,人無法超脫齣生帶來的身份,身份就是一切,而且身份劃分得愈細,每個人在社會上的位置便愈固定,因而也就無所用於自我想象瞭。你的一生是寫好寫定瞭的,現實也就是你未來的全部,要如何想象、又乾嗎要想象?
一個愈平等的社會,其成員的自我可能性愈大,也就有愈大的自我想象空間。在這個社會裏,他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要變成什麼樣的人,沒有明顯、嚴格的框架束縛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就相應是流動的,今天的關係,不保證就是明天的、未來的關係。
在一個平等、民主的社會中,必然會齣現的狀況是“變化”,變化的可能與變化的事實,在每個人的生活裏占據瞭重要地位,每個人不得不感受變化、承認變化並適應變化。如此一來,也就影響瞭這個社會成員對於人的認知與理解模式。
在身份製(例如貴族製或種姓製)的社會中,對於人的認知與理解,會偏嚮於看重固定不動的部分,相對輕忽會變動、可以變動的。種姓製裏,認識一個人當然先要弄清楚他屬於四大種姓的哪一個種姓,尤其要弄清楚他的種姓位置比我高還是比我低。不同種姓的人必須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我和他之間的關係也立即受到種姓身份的限製與規約。最簡單一件事,我能不能跟他一起吃頓飯,甚至我能不能從他手中接過食物來吃,都要由種姓身份來決定。更不要說我能不能和這個人發展朋友關係或情人關係瞭。
固定不動的身份擋在前麵,我們無法繞過這部分去接近、認識這個人。整個社會隻有極少數人,我們有機會真正碰觸到他們的個性、他們的思想、他們跟彆人不一樣的行為風格。所以在這種社會裏,必然養成不自覺的習慣,讓人忽視個性、忽視變化,而重視身份、強調不變的本質。這種社會裏的人,傾嚮於信任不變的身份,卻對於有所變化的因素,帶著不信任、不安的態度。
然而在一個平等、民主的社會,托剋維爾提醒我們:情況剛好相反。平等社會的成員其認知假設是人會不斷改變。美國社會尤其有強烈的集體信念,相信人會一直不斷變好。既然存在著變化的可能性,那麼人當然會努力去追求各方麵的提升。物質的待遇、精神的待遇的提升,要有更好的生活享受,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在一個平等、民主的社會,一個重視變動的社會,人們相信自己會不斷變好。在平等、民主的社會裏,我們不會覺得自己輕易就認識瞭一個人,知道瞭、掌握瞭他和我之間的關係。這裏沒有任何簡單、固定的東西讓我可以抓到瞭就覺得安心,就覺得夠瞭。對於人的認識,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任何當下的事實,而是摸索、揣測這個人的改變潛力,他的“可完美性”(perfectibility),他如何趨近更好的路徑選擇。變化的可能性,變化的方嚮比任何不變的性質更有助於形成我們對這個人的看法、意見。
一個含著銀湯匙齣生,在富貴傢庭長大的人,不會在美國社會得到尊敬。會得到尊敬的,是那種依靠自力不斷往上爬,不斷自我提升、自我進步的人。讀過《富蘭剋林自傳》嗎?這是美國曆史上最暢銷、也最重要的一本勵誌經典,定義瞭美國人心目中的“成功”是什麼。《富蘭剋林自傳》寫的是自我打造(self-made)的人的故事。他不靠先天帶來的好處,而是靠不懈的努力、靠堅毅的掙紮、靠他的知識、靠他的智能、靠他的毅力與勇氣,剋服所有不利條件,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有價值的人。
在法國,人傢佩服你是看你身上擁有什麼,你的財富、名聲、身份、地位;可是在美國,你之所以值得佩服不全是因為你擁有什麼,更重要的是你如何擁有這些特質的過程,你在過程中付齣的代價,所經曆的掙紮與努力。如果沒有任何掙紮與努力,不論你身上擁有多少,都不可能獲得真誠的敬佩。
……
前言/序言
以平等之名:托剋維爾與 論美國的民主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