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讀10:焦慮的年代

單讀10:焦慮的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衷聲 編
圖書標籤:
  • 焦慮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自我成長
  • 當代社會
  • 生活方式
  • 心理健康
  • 閱讀
  • 社科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75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7708
包装:软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2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1.《單讀10》繼續直麵我們身上的“時代病”。在秉承其“記錄、探索、批評”之初衷的前提下,本期以“焦慮”為主題選編文章,試圖描述在這個一方麵飛速發展、變幻無常,一方麵又仿佛停滯不前的時代,人們怎麼麵對自身與世界的關係。
  2.作傢拉麗莎?麥剋法誇爾、紀錄片導演範立欣、記者袁淩、詩人張定浩、年輕學者包慧怡等,穿透繁亂的世相,在焦慮的陰影下懷抱熱情,極具啓發性。
  

3.繼續推齣“全球書情”,以“單讀”的不俗品位,嚮大傢推介全球新齣版物,為讀者提供有營養的閱讀資訊。

海報:

內容簡介

焦慮似乎成瞭這個時代的慢性流行病,本期單讀試圖從不從的角度去錶述進而直麵這種焦慮。著名評論傢哈羅德·布魯姆曾寫過著名的《影響的焦慮》,這本薄薄的書幾乎撼動瞭整個文學世界,但晚年的布魯姆麵對現實,卻被一種完全不同的焦慮包裹住。張泉用精彩的文學筆法,描寫五颱山一位信眾麵對時代變遷産生的種種睏惑。年輕的紀錄片導演範立欣麵對“單讀”記者,敞開心扉談論自己在拍攝過程中的興奮和迷茫。袁淩用一貫冷峻白描的風格,記錄瞭兩個老人的死亡。單讀係列在本輯中首次刊載詩歌,選的是張定浩的《我熱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新天使》《在薩拉烏蘇》。

作者簡介

衷聲:曾任《城市畫報》《人物雜誌》記者,現為單嚮街文化助理齣版人、《單讀》係列文集執行主編。

目錄

焦慮是焦慮者的通行證
話題
衰落的先知——哈羅德·布魯姆的影響性焦慮……拉麗莎·麥剋法誇爾
失衡……張泉
速度與激情……N+1
小鎮青年威廉·夏伊勒……蕭軼
訪談
“我的懷疑從來不構成恐懼”——範立欣訪談……單讀
影像
他們直視我們,不在乎未來的驚訝目光……蘇文
報道
生死場……袁淩
詩歌
在薩拉烏蘇……張定浩
隨筆
不存在的白夜……包慧怡
圖書館之死……唐剋揚
書評
一部英國早期工人運動的史詩……淩越
全球書情……吳瑤

精彩書摘

焦慮是焦慮者的通行證
標題病瞭,它看起來就很焦慮。以前這樣的句子常見於網絡世界,現在它們也登堂入室,逐漸成為印刷品。類似的句式還有:當我們談論焦慮的時候我們在談什麼,不焦慮的廚子不是好作傢,你所不知道的關於焦慮的100件事……它們共享一種庸俗的格律,盡管各自攜帶的內容倒不一定庸俗。
和整個時代的步伐一樣,人們說話與書寫的方式正在發生改變,二者的邊界開始模糊。吊詭的是,一方麵我們看到戲謔、放縱、娛樂性前所未有地釋放齣來,另一方麵,道德、審美判斷上的無所適從,又加劇瞭人們的緊張和虛無感。人們前所未有地感到快樂,投入並享受現代生活帶來的便利,與此同時他們時不時抬頭望見疾行的陰影,體會到技術帶來的恐懼、未知和某種來自本體論的不安全。在焦慮中生活,而不願臣服於靜止、停滯,這是通行證的含義。它可能也代錶瞭我們的態度——或者說我們的焦慮來源,因為並不確定,到底是時代的質地真的變瞭,抑或隻是變更瞭自己的頻率。
可以肯定,焦慮不是一項新的發明。奧登就紮根在焦慮的經驗中寫作,他用《焦慮的年代》來為他的感覺命名。另一位詩人菲利普·拉金雖然從未讀完這首長詩,但他為同行加冕:“自蒲柏以來,極少數詩人如此忠於時代。”奧登的詩作中充滿瞭具體的時代意象,戰爭、災難、工人階級、法西斯主義、西班牙與中國,還有自身的欲望。“他很反感自己的早年成名,因為他看到瞭藏在自己公共道德形象背後的復雜動機,以及被崇拜和偶像化之後油然而生的滿足感。”(鬍桑譯)
奧登的形象,如同19世紀末的君士坦丁堡,1913年的維也納,二戰前的巴黎、馬德裏和巴塞羅那,構成瞭離我們並不遙遠的參照物。20世紀前半葉的曆史像地雷一樣鋪陳在那裏,隨時有可能在今天炸裂,並獲得震動與喝彩。閱讀哈羅德·布魯姆,他對浪漫主義的“過時的”理解,就陷落在時代的泥沼裏;迴到康有為、梁啓超,他們在近代史中的作為幾乎等同於最時髦的創業;惶惶不可終日的小鎮青年們,至今試圖通過地理空間的位移改變自己的命運;還有《速度與激情》這一類的電影,在科技和資本的爆炸中成為寵兒,叫囂著在續集中永生。這些內容構成瞭這一期的《單讀》。
《單讀》也在創業的潮流中,除瞭維持紙質閱讀的品質以外,我們還在新媒體、現場沙龍、讀書會中讓我們的作者與讀者見麵。從這一期開始,還將推齣《單讀》的配套課程。但我們不提供療愈——所有像樣的文化産品都不能也不應該提供這些像答案一樣確鑿的東西。“欲罷不能”,這是那些屢遭嘲笑卻暢銷無阻的心靈雞湯和勵誌成功學的邏輯思維,我們痛恨這個詞,但又想不齣更好地與這個時代相互袒露的方式。於是轉而尋找其他時代的切片,進入焦慮的內部。其中一個發現是,我們大可不必過度沉溺於對自我病癥的敘事,此時此刻的作傢、詩人、建築師、紀錄片導演與他們的前輩分享著相似的情緒。
全都在彆處,大群
大群的馴鹿穿越
綿延數裏的金色苔蘚,
無聲而又快速。
奧登對於《羅馬時代》的描述,依然吸引著我們。詩人的語言最難被時代捕獲。但《無名公民》中的句子可能更接近我們今天的狀態(兩首詩作均由黃燦然譯)——
他自由嗎?他快樂嗎?這個問題很怪誕:
如果有什麼不對,我們早就應該聽說。
……

前言/序言


《無聲的呼喚:現代都市人的精神圖景》 內容簡介 在這個信息洪流幾乎要將個體淹沒的時代,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緊密地連接在一起,然而,內心的孤島感卻日益顯著。《無聲的呼喚:現代都市人的精神圖景》並非一部探討具體社會議題的宣言,而是一次深入城市肌理、潛入現代人精神深處的田野考察與哲學思辨。本書以細膩入微的筆觸,描摹瞭我們這個時代特有的一種“在場的不在場”狀態——身體在快節奏的工作中奔波,精神卻如同脫繮的野馬,四處遊離,尋找一個可以安放的錨點。 本書共分為“碎片化的時間與記憶的斷裂”、“公共空間的私人化與邊界的消融”、“屏幕背後的鏡像與真實的自我追尋”以及“意義的缺席與價值的重塑”四個核心部分,層層遞進地剖析瞭現代都市生活對人類心智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部分:碎片化的時間與記憶的斷裂 作者從對日常時間感知異化的觀察切入。現代科技極大地壓縮瞭等待的時間,卻也催生瞭一種對“即時滿足”的病態依賴。時間不再是綫性的河流,而是被無數App的通知、郵件的閃爍和短視頻的循環切割成微小、易逝的顆粒。這種碎片化不僅體現在日程安排上,更深入地重塑瞭我們的記憶結構。 本書探討瞭“瞬時性遺忘”的現象:我們接收瞭海量信息,卻鮮少能將其沉澱為深刻的記憶。作者通過對幾位不同職業背景受訪者的訪談記錄,展示瞭記憶如何被雲端存儲、被算法推薦,從而喪失瞭其主體性和情感粘性。記憶不再是生命曆程的有機串聯,而是一堆可隨時調取的索引文件。這種斷裂感,使得個體難以形成連貫的自我敘事,進而影響瞭對未來的規劃和對過去的和解。 第二部分:公共空間的私人化與邊界的消融 都市生活的一個悖論是:我們生活在比任何時代都更密集的人群中,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少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深度交流。本書細緻觀察瞭城市公共空間——從地鐵車廂到咖啡館的角落——如何逐漸被個體設備構建的私人泡泡所占據。 作者提齣“社交距離的悖論”:物理距離縮短,心理距離卻被無限拉長。人們沉浸於虛擬的互動,對身邊的陌生人保持著一種高度警惕的疏離感。這種邊界的消融是雙嚮的:一方麵,工作與生活的界限模糊,傢庭場景隨時可能被突如其來的工作信息入侵;另一方麵,公共討論的私有化傾嚮加劇,人們更傾嚮於在同溫層中確認自己的觀點,而非在公共場域中進行有張力的辯論。對“不被打擾”的渴望,最終導緻瞭對“真實連接”的渴望的窒息。 第三部分:屏幕背後的鏡像與真實的自我追尋 社交媒體的興起,為現代人提供瞭一個前所未有的自我構建平颱。然而,這個平颱也成為瞭一個巨大的、永不休止的“錶演舞颱”。本書深入剖析瞭“數字身份”與“現實自我”之間的張力。 作者描繪瞭為瞭迎閤屏幕反饋而進行的持續性的自我矯飾——從精心挑選的照片角度到對生活狀態的文學化修飾。這種對外部肯定的過度依賴,使得個體越來越難以麵對一個沒有濾鏡、沒有點贊的“素麵朝天的自我”。當現實生活中的“不完美”與綫上的“完美人設”産生衝突時,個體內部便會産生劇烈的震蕩。本書通過對幾種新興社群現象的分析,探討瞭人們如何在渴望“被看見”和恐懼“被看穿”之間艱難地尋找平衡點。真實的自我追尋,往往被淹沒在對“理想自我形象”的不斷投射之中。 第四部分:意義的缺席與價值的重塑 在物質相對豐裕的時代,傳統宏大敘事(如宗教、國傢意識形態、集體奮鬥目標)的影響力逐漸式微。本書認為,現代都市人麵臨的核心挑戰之一,是意義的真空。當生存壓力轉化為效率壓力時,人們的關注點從“我們為何存在”轉嚮瞭“我們如何做得更快更好”。 作者並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側重於展示人們在意義缺席時所進行的各種替代性嘗試:對小眾興趣的狂熱投入、對亞文化的快速更迭、以及對“極簡主義”或“斷捨離”等生活哲學的物質化詮釋。這些努力,錶麵上看是對抗空虛,深層裏卻反映齣一種對確定性和持久價值的無望迴歸。本書探討瞭在消費主義主導的社會結構下,個體如何努力從日常的瑣碎和重復勞動中,重新挖掘齣屬於自己的、不依賴於外部評判的價值體係。它呼籲讀者關注那些“非生産性”的存在價值——獨處、沉思、慢下來的能力,這些纔是抵禦現代性異化侵蝕的最後防綫。 《無聲的呼喚》 旨在提供一麵清醒的鏡子,照齣我們身處其中的復雜境遇。它不批判技術或城市本身,而是邀請讀者一起,以更深沉的關懷和更審慎的目光,重新審視我們與時間、空間、他人以及自我之間的關係,探尋在喧囂之外,那份屬於我們自身、卻常常被忽略的,寜靜而堅韌的內在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是那種極其剋製而富有張力的美學體現。我個人對這種“少說多做”的寫作方式深有好感,它不依賴華麗的辭藻去堆砌情感,而是通過精準的意象和冷靜的敘述,讓讀者自己去挖掘深層含義。其中關於“獨處”的章節,簡直是為我這樣略帶內嚮的個體量身定做的心靈療愈。作者沒有將獨處描繪成一種社交失敗的退縮,而是上升到一種主動的、富有創造性的精神建構過程。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無聊”這個概念的重新定義——它不再是時間的敵人,而是靈感溫床的土壤。我嘗試瞭書裏建議的“每日十分鍾冥想”,雖然開始時思緒萬韆,但堅持下來後,我發現自己對外界的噪音和乾擾的忍受度明顯提高瞭,不再是那種一被外界打擾就心煩意亂的狀態。這種內在力量的培養,比任何速效的安慰劑都要來得持久和可靠。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閤上書本,望嚮窗外,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感非常強,仿佛作者已經在我心中播下瞭一顆種子,等待著我去細心澆灌,觀察它如何生根發芽。

评分

坦白說,市麵上太多探討“如何成功”、“如何更有效率”的書籍,讀多瞭會讓人産生一種虛假的充實感,但這本書卻反其道而行之,它邀請我們去直麵那些不那麼“有用”的情感和狀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震撼在於它對“不確定性”的坦然接納。在如今這個追求KPI、量化一切結果的時代,承認“我不知道”或者“我做不到”,似乎成瞭一種弱點。但作者巧妙地論證瞭,正是這種對不確定性的擁抱,纔是通往真正成熟和智慧的必經之路。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對比瞭兩種不同的應對危機的方式,一種是立刻尋找外部的解決方案,另一種則是先深入內部,與當下的混亂共處。後者雖然過程更艱難,但帶來的內在穩定度卻是前者無法比擬的。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頗具匠心,章節之間既有內在的邏輯關聯,又不強求綫性的閱讀順序,你可以隨時翻開任何一頁,都能獲得針對性的啓示,非常適閤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卻又不失深度。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一氣嗬成的故事,更像是一係列精美卻又散落的珍珠,需要讀者自己用思考的絲綫將它們串聯起來,形成屬於自己的理解鏈條。我最喜歡的一段論述是關於“意義的構建”——作者認為,意義並非等待被發現的客觀真理,而是我們基於自身的體驗和選擇主動“創造”齣來的東西。這種主動權被重新交還給讀者的感覺,讓人感到一種久違的振奮。它促使我開始審視自己生活中的許多既定模式:我是真的熱愛這份工作,還是僅僅因為習慣和慣性在維持?我是真的喜歡某種社交方式,還是在扮演一個彆人期望的角色?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的不是我光鮮亮麗的外錶,而是我內心深處那些未被正視的矛盾和渴望。閱讀過程中,我甚至會不自覺地拿起筆在空白處做標注,這在我的閱讀習慣中並不常見,足以證明其強烈的互動性和啓發性。

评分

從文學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語言運用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它擁有一種罕見的沉靜力量,仿佛能穿透浮躁的錶象,直抵事物的本質。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改變,是關於“連接”的再思考。我們總是在談論如何連接世界、連接他人,但作者將焦點轉嚮瞭與“自我”更深層次的連接。書中描述的那種“與自己內在的對話”的艱難與必要性,讓我意識到,在追求外部成功的路上,我似乎已經和自己最真實的聲音漸行漸遠。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交際的書,反而是一本教人如何更好地與自己相處的指南。讀完之後,我減少瞭對社交媒體的瀏覽時間,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地進行自我梳理和反思,這帶來的內心秩序的重建,比任何外部的贊美都更令人滿足。這本書無疑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漫步,它不提供捷徑,隻提供路徑和方嚮感。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一劑清醒劑,尤其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快到讓人喘不過氣的當下。我最近讀完後,感覺自己的神經都舒緩瞭不少,那些平日裏纏繞心頭、揮之不去的雜音似乎被某種強大的定力暫時壓製住瞭。它沒有那種故作高深的理論堆砌,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生活的筆觸,剖析瞭現代人精神世界中那些隱秘的角落。特彆是關於“選擇睏難癥”的那一章,作者簡直是把我心裏想說的話用更清晰、更有條理的方式錶達瞭齣來,讓我深刻反思瞭自己是不是在無謂地追求“完美主義”的陷阱裏越陷越深。我記得書中提到一個觀點,說我們對效率的過度崇拜,最終可能導嚮的是效率的貧瘠,因為真正有價值的沉思和積纍都需要時間去“浪費”。這句話對我觸動極大,我開始有意識地放慢自己處理郵件和迴復信息的速度,不再強迫自己每時每刻都處於“在綫”狀態。這種緩慢下來後的觀察,讓我重新發現瞭生活中的一些微小樂趣,比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書架上的那種寜靜感,這在過去那種“時間就是金錢”的驅使下,是完全被忽略的。整本書讀下來,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耳邊輕聲細語,不是指點江山,而是提供瞭一個重新校準自己內心羅盤的機會。

评分

2.作家拉丽莎?麦克法夸尔、纪录片导演范立欣、记者袁凌、诗人张定浩、年轻学者包慧怡等,穿透繁乱的世相,在焦虑的阴影下怀抱热情,极具启发性。

评分

很棒的小说 希望早日读完它

评分

《单读10》继续直面我们身上的“时代病”。在秉承其“记录、探索、批评”之初衷的前提下,本期以“焦虑”为主题选编文章,试图描述在这个一方面飞速发展、变幻无常,一方面又仿佛停滞不前的时代,人们怎么面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评分

读起来很棒的书!强烈推荐

评分

是的。是本不错的小册子。

评分

好商品,一直在京东买

评分

618购入,折扣很大。感谢京东提供高品质正品价格低廉的图书供消费者阅读

评分

现在的单向街装帧比过去的好,看上去更经典,也更容易保存了

评分

1.《单读10》继续直面我们身上的“时代病”。在秉承其“记录、探索、批评”之初衷的前提下,本期以“焦虑”为主题选编文章,试图描述在这个一方面飞速发展、变幻无常,一方面又仿佛停滞不前的时代,人们怎么面对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