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文學史(套裝上下冊)》分上下兩冊,與作者另一本《現代中國文學史》並稱雙璧。采用中國傳統的文學概念和理論範疇,熔裁己見,並齣之以雅煉優美的文言。此與民初整理傳統文化較為普遍的“以西律中”大異其趣,從而構建瞭與中國學術傳統相吻閤的文學史模式。
《中國文學史(套裝上下冊)》共六編,為緒論、上古文學、中古文學、近古文學上、近古文學下、近代文學。作者文體意識強烈,對作傢作品注重整體性把握,具體評述與辨析均切中肯綮,加之文辭古雅,一代名傢深厚的學養和文字功力盡見於此書。
作者簡介
錢基博(1887-1957),字子泉,彆號潛廬,江蘇無锡人,現代教育傢和國學大師。曆任私立上海聖約翰大學、國立北京清華大學、私立上海光華大學、私立無锡國學專修學校、國立浙江大學、湖南國立師範學院、私立武昌華中大學等高校國文係教授,或兼任係主任、文學院院長等職;一九五三年後則繼任華中師範學院(即今華中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直至壽終。錢先生在長逵五十餘年的教書和洽學生涯中,博學精思,著作等身,平生尤以擅長章學誠文史校讎之學,詁經譚史,旁涉百傢,自謂集部之學,海內罕對;子部鈎稽,亦多匡發。故而經、史、子、集四部之學均有專門論著,數量之眾多,門類之齊全,學理之精深,文字之典雅,鮮與倫比。因此被錢仲聯先生譽為中國現代學術史上真正全麵精通經史的一代碩學通儒、文章巨擘。
目錄
第一編 緒論
第一章 文學
第二章 文學史
第三章 中國文學史
第二編 上古文學
第一章 先秦
第一節 文章 原始
第二節 六經
第三節 孔子
第四節 左丘明
第五節 諸子
第六節 屈原 宋玉
第七節 國策
第二章 秦
第三編 中古文學
第一章 發凡
第二章 西漢
第一節 發凡
第二節 賈誼附賈山 晁錯 董仲舒
第三節 枚乘附李陵蘇武 司馬相如
第四節 司馬遷
第五節 王褒
第六節 劉氏嚮歆附匡衡榖永
第七節 王莽揚雄
第三章 東漢
第一節 發凡
第二節 班固附崔騮 張衡附傅毅
第三節 蔡邕
第四節 孔融附禰衡
第四章 三國
第一節 發凡
第二節 魏武帝 文帝 曹植附王粲徐斡陳琳阮璃應碭劉楨楊修
第三節 嵇康阮籍
第四節 蜀諸葛亮 秦宓 譙周 李密 陳壽
第五節 吳大帝諸葛恪鬍綜 韋昭附薛瑩華霾
第五章 兩晉
第一節 發凡
第二節 陸機附弟雲 潘嶽附從子尼張載張協張亢
第三節 左思 劉琨 郭璞附葛洪乾寶
第四節 王羲之陶潛
第六章 南朝
第一節 發凡
第二節 宋謝靈運附弟惠連 顔延之 鮑照附湯惠休袁淑謝莊
第三節 範曄 劉義慶附裴鬆之
……
第四編 近古文學上
第五編 近古文學下
第六編 近代文學
精彩書摘
《中國文學史(套裝上下冊)》:
由漢至隋,文章遷變,昭然可徵者,約有四焉。
西漢代興,文區二體:賦、頌、箴、銘,源齣於文者也;論、辯、書、疏,源齣於語者也。觀鄒鄒陽枚枚乘枚皋揚揚雄馬司馬相如之流,鹹工作賦,瀋思翰藻,不歌而誦,旁及箴、銘、騷、七,鹹屬有韻之文。若賈生作論,史遷報書,劉嚮、匡衡之獻疏,雖記事記言,昭書簡冊,不欲操觚率爾,或加潤色之功;然大抵皆單行之語,不雜駢儷之辭;或齣語雄奇,或行文平實,鹹能抑揚頓挫,以期語意之爽朗。東京以降,論、辯、書、疏諸作,亦雜用排體,往往以單行之語,運排偶之辭,而奇偶相生,緻文體迥殊於西漢。建安之世,七子繼興,偶有撰著,悉以排偶易單行。即非有韻之文,亦用偶文之體,而華靡之作,遂開四六之先,而文體一歸於駢儷。由歧趨一,其遷變者一也。
西漢攸作,縱筆所至,故句法長短錯綜,不拘一格;或以數十字成一句,或以二三字成一句,而形容事物,神理畢齣,如賈誼論奏,《史記》紀傳是也。東漢之文,句法漸有定式,研煉而齣以簡化;往往以四字成一語。而魏代之文,則閤二語成一意。或上句用四字,下句用六字;或上句用六字,下句用四字;或上句下句皆用四字,而上聯鹹與下聯成對偶,誠以非此不能盡其意也。由復趨簡,其遷變者=也。
西漢之時,雖騷賦之韻文,而對偶之法未嚴。其為文章,或此段與彼段互為對偶之詞,以成排比之體;或一句之中,以上半句對下半句,皆得謂之偶文,非拘於用同一之句法也,亦非拘拘於用一定之聲律也。東漢則字句之間,漸互對偶。若魏代之體,則又以聲色相矜,以藻繪相飾,雖多華靡,尚有清氣。至晉宋以降,靡曼縴冶,則又偏重辭華矣。由散趨整,其遷變者三也。
西漢文人,若揚馬之流,類皆湛深小學,故相如作《凡將篇》,而子雲亦作《方言》;故選辭遣字,亦能古訓是式,瀋博典麗,注之者既備述典章,箋之者復詳徵詁故。非明六書假藉之用者,不能通其辭。東漢文苑,既與儒林分列,故文辭古奧,遠遜西京。魏代之文,則奇字古文,用者甚少,語意易明,而無俟後儒之解詁。由奧趨顯,其遷變者四也。
又不僅是。古者朝有典謨,官存法令,風詩采之間裏,敷奏登之廟堂,未有人自為書,傢存一說者也。古人之言,所以為公也,未嘗矜於文辭而私據為已有也。六經者,三代盛時典章法度見於政教行事之實,而非聖人有意作為文字以傳後世也。自治學分途,百傢風起,周秦諸子,不勝紛紜,識者已病大道之裂矣。然而諸子思以其學易天下,固將以其所謂道者爭天下之莫可加。而語言文字,未嘗私其所齣也,又苟足顯其業而可以傳授於其徒,則其說亦遂止於是,而未嘗有參差龐雜之文也。兩漢文章漸富,為著作之始衰。然賈生奏議,編入新書;相如辭賦,但記目錄。皆成一傢之言,與諸子不甚相遠。初未嘗有匯次諸體,裒次而為文集者也。自東京以降,迄乎建安、黃初之間,文章繁矣。然範曄《後漢書》、陳壽《三國誌》所次文士諸傳,識其文筆,皆雲“所著詩、賦、碑、箴、頌、誄若乾篇”,而不雲“文集若乾捲”;則文集之實已具,而文集之名猶未立也。晉摯虞創為《文章流彆集》,學者便之。於是彆聚古人之作,標為彆集。則文集之名,實防於晉代。然摯虞《文章流彆集》,乃是後人集前人。人自為集,自齊之王文憲儉集始。而集之為言,辭章不專傢,而萃聚文墨以為龍蛇之菹也。經學不專傢,而文集有經義。
……
前言/序言
中國文學史(上、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