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陽(日漢對照全譯本)

斜陽(日漢對照全譯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太宰治 著,林少華 譯,林少華 注
圖書標籤:
  • 日文文學
  • 近代文學
  • 翻譯文學
  • 經典文學
  • 日本文學
  • 斜陽
  • 太宰治
  • 日漢對照
  • 文學
  • 小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515909943
版次:1
商品编码:11829850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32
字数:242000
正文语种:中文,日文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日本“無賴派”文學大師、毀滅美學一代宗師——太宰治的代錶作
  2.一個沒落階段,一種過往文化,一段已逝歲月久久低迴的挽歌!足以喚起讀者內心深深的戰栗和鄉愁般的情愫,甚至得以窺視人性的淵藪!
  3.作品結構跌宕起伏而又一氣流注,縱橫交錯而又渾融無間。筆調或溫婉細膩和風細雨,或昂揚激烈濁浪排空,不愧為大傢手筆。堪稱“永恒的青春文學”,日本戰後文學的金字塔!
  4.名傢之作,名傢譯注,中日對照,注釋詳盡,頁碼標識,方便閱讀,名著典藏!
  
  海報:
  

內容簡介

  酗酒吸毒的弟弟直治疊印齣中學、大學時代即早年的作者麵影;決心為“戀愛與革命”而一往情深甚至孤注一擲的姐姐和子凸顯戰爭期間作者苦悶的精神世界;流行作傢上原二郎可以說是戰後作者生態的翻版;而母親身上則隱約寄托著作者的貴族情懷和審美理想,也是作品中惟一穿過淒風苦雨的一縷溫馨的夕暉,亦即“斜陽”的象徵或化身。

作者簡介

  林少華,著名文學翻譯傢,學者,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兼任中國日本文學研究會副會長、青島市作傢協會副主席。著有《為瞭靈魂的自由》《鄉愁與良知》《高牆與雞蛋》《雨夜燈》。譯有《挪威的森林》《奇鳥行狀錄》《海邊的卡夫卡》等村上春樹係列作品以及《心》《羅生門》《金閣寺》《雪國》《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等日本名傢作品凡七十餘部。譯文達意傳神而見個性,深愛讀者喜愛。

目錄
















精彩書摘

  《斜陽(日漢對照全譯本)》:
  拿喝湯的方式來說,我們都是稍微伏在盤子上方,橫拿湯匙舀起,就那麼橫著送到嘴邊。可是母親把左手指輕輕放在桌子邊緣,也不傾上半身,頭好端端揚著,看也不好好看湯盤就橫拿湯匙迅速一舀,隨即同嘴部成直角舉起——輕盈瀟灑得簡直想用飛燕來形容——讓湯從湯匙尖端流入唇間。漫不經心左顧右盼之間,就像烏翼一般輕快無比地使用湯匙。喝得一滴不漏。而且全然沒有喝的聲音和湯匙的聲音。那或許不符閤所謂正規禮儀,但在我眼裏顯得十分可愛,覺得那纔正宗。事實上那種使湯汁流入口中的喝法也好喝得不可思議。不過,我因為是直治所說的高等乞丐,沒辦法像母親那樣輕鬆自如地使用湯匙。齣於無奈,隻好把頭伏在盤子上,按照所謂正規禮儀悶頭喝個不止。
  不止喝湯,母親所有餐飲方式都同禮儀有相當大的距離。肉一上來,她就刀叉齊舉,兩下三下就全都切成小塊。而後扔開刀,右手拿叉,~小塊一小塊叉起,慢悠悠樂滋滋放入口中。還有,吃帶骨雞肉的時候,我們正在想方設法如何做到在不讓盤子齣動靜的情況下讓肉骨分離之時,而母親滿不在乎地一下子用指尖抓起見骨頭的地方,不以為然地用嘴把骨頭和肉撕開。動作那般野蠻,而由母親做來,可愛且不說,甚至顯得羅曼蒂剋——真正的貴族就是不同j不光吃帶骨雞肉,即使午飯吃香腸火腿什麼的,有時也用指尖輕輕抓起。
  “紫菜飯團為什麼好吃,可知道?那是因為,是用人的手指攥齣來的呀!,'母親還這樣說過。
  的確,有時我也心想大概手抓好吃。卻又擔心像我這樣的高等乞丐,若是弄巧成拙,那可徹頭徹尾成瞭乞丐圖瞭,隻好忍著。
  就連弟弟直治也說比不上媽媽。我也深切覺得模仿母親很睏難,睏難得近乎絕望。一次在西片町Ⅲ我傢的後院——那是個月光皎潔的初鞦夜晚——我和母親兩人在池邊涼亭賞月,笑著說狐狸新娘和老鼠新娘的嫁妝有什麼不同。這時間裏,母親忽然站起,走進涼亭傍邊鬍枝子深處。繼而從鬍枝子白花叢中探齣更加自得鮮明的臉龐,微微笑道: “和子,媽媽剛纔做什麼去瞭,猜猜看}” “摺花去瞭。” 聽我一說,母親低聲笑瞭起來: “撤尿!” 我吃瞭一驚:根本就沒蹲下嘛!可那有一種我這樣的人橫竪模仿不來的由衷可愛之感。
  倒是跟今天早上喝湯的事離得遠瞭:最近我看一本書,得知路易王朝時期的貴婦人們在宮中庭院和走廊角落等地方隨意小便。那種率性實在好玩得很。我想我的母親怕是那種真正貴婦人的最後一位瞭。
  言歸正傳。由於今早啜一口湯低低發齣一聲“啊”,我就問“頭發?”母親迴答不是。
  “怕是成瞭。” 今早的湯,是把近來用美國配給的豌豆罐頭裏的豌豆過濾齣來做的濃湯。我原本就對做飯沒信心,即使母親迴答“不是”,我也還是提心吊膽。
  “做得不錯!” 母親認真地這麼說罷,喝完湯,手抓紫菜包的飯團吃瞭起來。
  從小我就不覺得早餐好吃,不到十點肚子不餓。
  所以當時湯倒是好歹喝完,但懶得吃飯。飯團放在盤子裏,把筷子戳上去,戳得亂七八糟。然後挾起一小塊,仿照母親喝湯時的湯匙,讓筷子同嘴巴呈直角,活像小鳥啄食一樣捅入口中。如此磨磨蹭蹭時間裏,母親已經全部吃完,悄然起身,背靠晨光輝映的牆壁,默默看我吃飯。看瞭一會兒,說道: “和子,那不行啊,早餐要吃得有滋有昧纔成!” “您呢?有滋有味?” “那還用說,我又不是病人!” “和子我也不是病人嘛!” “不成,不成。”母親淒然笑著搖頭。
  五年前,我因為肺病躺倒,那病是一種老爺病。
  而母親最近的病,那纔是真正讓人擔憂的可憐的病。
  可母親總是為我操心。
  “啊。”我應道。
  “什麼?”這迴輪到母親發問瞭。
  兩人對視,覺得有什麼完全心照不宣。我嗬嗬一笑,母親也好看地一笑。
  每當有不堪忍受的恥辱感襲來,我總是幽幽發齣這奇妙的叫聲。六年前離婚時的事此刻驀然浮上眼前,曆曆如昨。這讓我心裏難受,不由得“啊”一聲。
  而母親不至於有我這樣恥辱的過去。不,或者也有什麼不成? “母親剛纔也肯定想起什麼瞭吧?想起的是什麼?” “忘瞭。” “關於我的?” “不。” “直治的事?” “嗯。”鏇即歪起頭,“或許。” 弟弟直治讀大學期間被徵召入伍,去瞭南洋①島上,從此音訊全無,直到戰爭結束也下落不明。母親雖然口說已經死心瞭再也不想直治瞭。但我一次也沒有死什麼心,一門心思認為肯定能見到。
  “本以為已經死心瞭,但喝好喝的湯的時候,總是想起直治,心裏受不瞭。對他再好一些就好瞭!” 從上高中時開始,直治就格外迷上瞭文學,開始過差不多像是不良少年的生活,不知給母親添瞭多少麻煩。盡管如此,母親還是每喝一口湯就“啊”一聲想起直治。我往嘴裏扒著飯,眼角一陣發熱。
  “不要緊的,直治不要緊。直治那樣的壞小子,絕不會死的。死的人全都是乖順、漂亮、溫柔的。直治麼,棍子打都打不死的。” 母親笑著拿我開心: “那麼說,你倒可能是早死那夥的。” “哎喲,為什麼?我這樣的大腦門壞蛋,活到八十歲都沒問題!” “是嗎?那麼,母親我保準活到九十歲嘍!” “那是。” 說罷,我有些費解。壞蛋長壽,長得漂亮的早死。母親很漂亮,但我希望母親長壽。這點讓我相當睏惑。
  ……

前言/序言

  太宰治和他的作品
  (譯序)
  林少華
  倘以三駕馬車打比方,日本近代文學的三駕馬車應是夏目漱石、森鷗外和芥川龍之介;日本現代文學的三駕馬車則非此三人莫屬: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和太宰治。令人沉思的是,六人中有四人死於自殺。尤其後“三駕馬車”,居然集體跌入自盡深淵。太宰治於一九四八年投水自盡,年僅三十九歲;三島由紀夫於一九七O年剖腹自絕,正值四十五歲盛年;川端康成於一九七三年含煤氣管自殺,時年七十四歲。其中太宰治從二十歲開始自殺,接連自殺五次。雖說愛與死是文學永恒的主題,但就世界範圍來說,多數作傢都程度不同地將作品中的愛與死同個人生活中的愛與死剝離開來。而像太宰治這樣使得二者難分彼此的,無疑少而又少。在這個意義上,要想真正理解太宰治的作品,就要首先瞭解太宰治其人,就要進入其個人世界,盡管那是個大多時候霧霾彌天、充滿淒風苦雨的世界。
  太宰治,本名津島修治。一九O九年(明治四十二年),太宰治齣生於青森縣一個有名的大地主傢庭。父親源右衛門是當地的名士和高額納稅者,曾任貴族院議員、眾議院議員。母親體弱多病,太宰治由乳母帶大。豪宅深院,傢中男女傭人多達三十人,齣入有帶傢徽的馬車。不過由於當時日本實行長子繼承製,他作為第六子在傢裏並不受重視。這使他在懷有貴族意識的同時逐漸萌生瞭邊緣人意識和逆反心理。高中時代開始接觸馬剋思主義,因此對自己的地主齣身即剝削階級齣身産生自卑、內疚和負罪感。一九二九年服安眠藥自殺未遂。翌年進入東京大學法文係,一邊用傢裏充裕的匯款遊玩享受,一邊用來資助當時處於非法狀態的日本共産黨,進而參加共産主義政治運動。脫離運動後同萍水相逢的酒吧女招待投海自殺。女方溺水身亡,自己僥幸獲救。其後開始同藝妓小山初代同居,但精神一蹶不振。一九三五年參加《都新聞》報社錄用考試而被淘汰,自縊未果。翌年因藥物中毒而住院治療。原先信賴的長輩和朋友們視他為狂人,紛紛棄他而去。加之入院期間小山初代與人通奸,緻使太宰治對人生與社會徹底絕望,深感自己已喪失做人的資格(“人間失格”),和初代同時自殺未遂。
  這樣的人生經曆相繼帶入他日後創作的《斜陽》和《人的失格》這兩部堪稱日本文學經典的中篇之中,尤以後者明顯。寫完《人的失格》不齣一個月,太宰留下未竟之作《再見》(Goodbye)手稿和數通遺書,同戀慕他的山崎富榮雙雙跳入河中。此即第五次即最後一次自殺。日本戰後“無賴派”最具代錶性的天纔作傢就此落下人生帷幕,時為一九四八年六月十三日深夜時分,尚未步入不惑之年。雖雲《再見》,而不復見矣!
  《斜陽》寫於作者離世前一年的一九四七年上半年。貴族齣身的母親同女兒和子原本在東京一座足夠闊氣的公館裏生活。戰敗後由於經濟上難以為繼,遂遷住遠離東京的伊豆一棟小彆墅,母女相依為命,靜靜度日。不久被徵召入伍的弟弟直治從南洋迴來,寜靜的生活遂被打亂。直治不是在傢酗酒,就是拿著變賣母親姐姐衣服的錢去東京找一位叫上原二郎的流行作傢花天酒地。和子某日在傢翻閱直治寫的《鬍蘆花日誌》,得知弟弟頹廢而痛苦生活的真相。母親病逝後,和子赴京同上原相見,失望之餘,被迫與之發生肉體關係。幾乎與此同時,直治在伊豆傢中自殺。和子決心不受任何舊道德束縛,生下上原的孩子。
  日本文學評論界一般認為《斜陽》四個主人公身上都有太宰治本人的標記。酗酒吸毒的弟弟直治疊印齣中學、大學時代即早年的作者麵影;決心為“戀愛與革命”而一往情深甚至孤注一擲的姐姐和子凸顯戰爭期間作者苦悶的精神世界;流行作傢上原二郎可以說是戰後作者生態的翻版;而母親身上則隱約寄托著作者的貴族情懷和審美理想,也是作品中惟一穿過淒風苦雨的一縷溫馨的夕暉,亦即“斜陽”的象徵或化身。翻譯當中,幾次駐筆沉思:如果風暴不是來得太猛而在世界某個角落保留這樣幾位懂得與鼕日天空相諧調的圍巾色調、懂得閤歡花有彆於夾竹桃的獨特風情和憐惜弱小生命、懂得小仲馬的《茶花女》和並不反對女兒讀列寜的優雅的貴族婦女,那又有什麼不好呢?何必人人腳上都非沾牛屎不可呢?結果,當我們自己腳上也不再沾牛屎而迴頭尋找優雅的今天,優雅不見瞭。太宰治或許當時就已意識到瞭這點——盡管弟弟直治一直想逃離貴族階級而力圖成為民眾的一員,而寫給姐姐的遺書中最後一句卻是“我是貴族”。在這個意義上,《斜陽》無疑是一個沒落階級、一種過往文化、一段已逝歲月久久低迴的挽歌。自不待言,挽歌鏇律中也滿含著對日本戰後並未因戰敗而有任何改變的人的自私自利、蠅營狗苟和因循守舊的悲憤與絕望之情。而這點恰恰引起瞭人們廣泛的共鳴。作品因之風行一時,“斜陽族”成瞭人所共知的流行語,開日語“××族”錶達方式之先河。
  作品結構跌宕起伏而又一氣流注,縱橫交錯而又渾融無間。筆調或溫婉細膩和風細雨,或昂揚激烈濁浪排空,不愧為大傢手筆。在日本有太宰文學之集大成之譽,並非溢美之詞。甚至有人——例如小田切秀雄——譽之為青春文學。同時感嘆“現在的青春文學在哪裏?莫非是村上春樹、村上龍?”(《日本文學之百年》,東京新聞齣版局1993年版)
  前麵已經提及,《人的失格》是太宰治死前不到一個月纔寫完的中篇,發錶已是其身後的事瞭,乃太宰文學的終到站。較之《斜陽》,《人的失格》中融入的作者個人生活色彩顯然濃重得多。主人公葉藏齣生於日本東北地區一個大地主傢庭。父親是國會議員。葉藏從小就喜歡以搞笑或逢場作戲的方式取悅於人。赴京上高中後由於受“惡友”堀木的影響,開始吸煙酗酒和嫖妓,同時參加左翼組織的秘密聚會等活動。退齣後不久同一個酒吧女招待一起跳海自殺,僅自己獲救,被學校勒令退學。老傢因此不再匯款。沒有生活來源的葉藏淪為女記者靜子和酒吧老闆娘的情夫,同時靠畫低俗的漫畫賺取酒錢。後來同處女芳子結婚,過瞭一段短暫的正常生活。而芳子被一個小商人誘奸事件使他受到極大的精神傷害。喝安眠藥自殺未遂後開始喀血,並為戒酒注射嗎啡。毒癮很快一發不可收拾,被送進精神病院。齣院後返迴鄉下生活,徹底成瞭廢人——失去做人的資格,人的失格!
  如果說《斜陽》是太宰文學之“集大成”,那麼《人的失格》則是太宰文學的“總決算”。雖說有相當多的部分同作者本人經曆相重閤,但誇張和虛構成分亦不在少數。因此,這部中篇既是自傳體小說又不是自傳體小說——就作者生活曆程或閱曆來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自傳體小說;而就其心路曆程或個人精神史而言,則是不摺不扣的自傳體小說,完全可以視為太宰自虐而扭麯的精神自畫像、靈魂自白書。小說以赤裸裸的自供狀手法,將主人公對於人,對於人世的疏離感、孤獨感、恐懼感以至絕望感毫不掩飾地剖析齣來,同時將作者對愛與真誠、對友情與信任、對自由與幸福的訴求推嚮極限,展示瞭邊緣人和生活在自閉世界之人血淋淋的真實的靈魂切片。在這點上,或如日本著名文藝評論傢奧野健男所說,比之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惡魔》的縱橫捭闔固然遙不可及,但其深度應在《死屋手記》之上。並且斷言:“這部作品是天生有某種性格之人、具有懦弱、美好、悲哀和純粹的靈魂之人的代言者,是他們的救贖。太宰治是為創作這部《人的失格》而來到人世的文學傢。他將由於這部小說而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裏。”(參閱新潮文庫版《人的失格》解說)。在我看來,《人間失格》也好《斜陽》,至少其中有一個閃光點:真誠,頹廢中的真誠!
  不過平心而論,《人間失格》的主人公生活畢竟太頹廢瞭。說起來,這部小說是去年暑期在鄉下譯完初稿的。縱然炎炎夏日,也覺得寒氣襲人。不得不時而放下自來水筆,齣門遙望白雲藍天,漫步田園花草,以便讓自己“迴來”。也是多少齣於這種感受,一次我半開玩笑地對學生說:日本文學不宜多看,越看人越小,越內斂,縮進殼裏鑽不齣來;俄法文學則越看人越大,越外嚮,令人拍案而起奮然齣陣。
  對瞭,前麵提及小田切秀雄在評論太宰治時提到村上春樹。記憶中村上春樹也提到過太宰治。村上在《為瞭年輕讀者的短篇小說指南》一書的前言中談及日本小說時寫道:“所謂自然主義小說或者‘私小說’我是讀不來的。太宰治讀不來,三島由紀夫也讀不來。身體無論如何也進入不瞭那樣的小說,感覺上好比腳插進號碼不閤適的鞋。”的確,村上和太宰治的“腳”或“鞋”的號碼是很有區彆的。最根本的區彆在於:如果說村上文學意在順應社會和自我療傷、自我撫慰、自我提升,那麼太宰治則意在反叛社會和自我批判、自我告發、自我墮落。或者換個說法,前者傾嚮於自尊自愛以至自戀,後者傾嚮於自暴自棄以至自虐。但相同點也並非沒有。如二者作品的主題同樣涉及疏離於社會主流的邊緣人巨大的孤獨感甚至自閉心理,同樣錶明瞭對戰爭的厭惡和對戰前軍國主義體製的批評(太宰治在《人的失格》中藉直治之口說“日本的戰爭,純屬找死”。)而且,無獨有偶,兩人都提到魯迅。太宰治以魯迅仙颱留學經曆為基礎寫瞭長篇小說《惜彆》。村上則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為日本文學專業研究生上課時提及魯迅的《阿Q正傳》:“在結構上,魯迅的《阿Q正傳》通過精確描寫和作者本人截然不同的阿Q這一人物形象,使得魯迅本身的痛苦和悲哀浮現齣來。這種雙重性賦予作品以深刻的底蘊。”並且認為魯迅的阿Q具有“‘一刀見血’的活生生的現實性”。
  還有一點相同的,那就是兩人作品中,死、自殺都屢見不鮮。人間諸事,生死為大。所以這裏姑且偏離主旨談幾句日本人的生死觀。日本傳統的生死觀主要源於武士道。而武士道賴以形成的淵源,除瞭日本本土固有的神道教,還有來自海外的佛教和儒教。佛教的禪宗哲理賦予其“生死一如”的達觀,儒教為其注入厚重強烈的道德感,而奉王陽明學說為宗的日本新儒學則賦以“知行閤一”的自信和果敢。其最有代錶性的錶述齣現在被奉為武士道經典的《葉隱聞書》:“所謂武士道,就是看透死亡。於是在兩難之際,要當機立斷,首先選擇死。”或者莫如說,名譽高於生死。但同時強調,不惜為之一死的名譽必須是真正的名譽。日本思想傢、教育傢新渡戶稻造在其名著《武士道》這樣寫道:“真正的名譽是執行天之所命,如此而招緻死亡,也決非不名譽。反之,為瞭迴避天之所授而死去則完全是卑怯的!在托馬斯?布朗爵士的奇書《醫學宗教》中,有一段與我國武士道所反復教導的完全一緻的話。且引述一下:‘衊視死是勇敢的行為,然而在生比死更可怕的情況下,敢於活下去纔是真正的勇敢’。”
  至於太宰治的選擇死亡屬於哪一種,這裏不予置評。但這句話值得任何人記住:在生比死更可怕的情況下,敢於活下去纔是真正的勇敢。
  下麵說一下翻譯。《人的失格》中譯本據說已不下十種。我雖然沒有全部看過,但就行文而言,我猜想肯定一種一個樣,至少不少譯法有差異。例如“第一篇手紮”開頭第一句,日文當然同是“恥の多い生涯を送って來ました”,但看我手頭兩種譯本,一種譯為“我的一生是充滿羞恥地走過來的”;另一種為“迴首往事,盡是可恥之事”。而拙譯則是“送走瞭恥辱多多的人生”。不僅文體或行文風格明顯不同,而且意思也不盡一緻。就連書名都各所不一:前兩種照搬日語而為《人間失格》。另有人譯成《喪失為人的資格》。就意思的準確性而言,當屬後者。前兩種貌似“忠實”,而語義偏離大矣。這是因為,作為日語的“人間”,語義為“人”或“人們”。不過自不待言,如此譯法並非由於譯者理解失誤,而可能齣於對“異化”或形式對應方麵的考慮。換言之,前兩種譯法太“生”,後一種則未免過“熟”。作為後來者的我——幸虧我是後來者——再三抓耳撓腮的結果,最後決定譯為“人的失格”。蓋因愚以為翻譯當介於生熟之間也。太生(異化),則意思似是而非;過熟(歸化),則有以釋代譯之嫌。藉用那句關於翻譯的意大利名言:翻譯如女人,貞潔的不漂亮,漂亮的不貞潔。
  那麼,哪一種是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或既“貞潔”又“漂亮”的太宰治呢?答案不言自明:都不是,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太宰治,這個世界上哪裏都不存在。
  何以如此呢?原因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說到底,任何翻譯都是以譯者個性化理解為前提的語言轉換。理解總是因人而異。而文學翻譯還要加上對原作審美情境的感悟能力。這方麵差異更大也更微妙。好比鋼琴傢彈奏貝多芬的《命運交響麯》,由於每個鋼琴傢對樂麯的理解、感悟總有個人主觀性介入其中,演奏效果必然存在種種微妙差異。另一個原因在於兩種語言功力。尤其對外語的語感捕捉能力和母語錶達能力。而後者往往不被看重。從根本上說,翻譯是一種特殊的母語寫作。一個不能用母語寫齣一手像樣的文章的人,絕無可能搞齣像樣的翻譯。但另一方麵——恕我重復——哪怕這兩點再齣類拔萃,要百分之百再現原作也絕無可能。再打個比方,翻譯好比復印機,復印機質量再好,復印件也不可能同原件一模一樣。可以惟妙惟肖,但不可能一模一樣。又如鏡子,哪怕影像再逼真,那也終究是逼真,而不就是真。一言以蔽之,百分之百的太宰治哪裏都找不到。可以接近,甚至可以超越,但等同不可能。換言之,可以是百分之九十的太宰治,甚至可以是百分之一百零五的太宰治,但沒有百分之百。然而譯者又偏要追求百分之百。我也不例外。
  那麼我是如何追求百分之百的呢?說齣來並不復雜,就是想方設法找齣那個百分之一,那個惟一。例如前麵那句原文中的“恥の多い生涯”,與之相對應的譯法也足夠“多い”。“多い”者,如“很多/許多/好多/老多/多多/相當多”或者“盡是/多是/滿是/充滿/滿滿”等等;“恥”者,如“羞恥/可恥/無恥/恥辱/丟人/丟人現眼/見不得人”等不一而足。但這並不意味哪一個都可以。必須說,在特定語境中,最佳選項惟有一個。作為譯者,就是要找齣那個惟一,那個十幾分之一幾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通過無數個百分之一嚮百分之百逼近。如此斟酌的結果,我選擇的是“恥辱多多”——“送走瞭恥辱多多的人生”。作為小說標題或書名的譯法,我選擇的是:“人的失格”。
  至於注釋,主要根據本科三四年級的學力就語匯和語法之偏難者附以底注。譯文也好注釋也罷,惟願都不至於讓讀者朋友過於失望纔好。
  最後,容我嚮責任編輯劉東雪錶示感謝。她以女性特有的認真,使得譯文避免瞭不少疏漏和欠妥之處,確是一位真正負責任的責任編輯。我想,正因為世界上有這樣的責任編輯的存在,文字的鍾擺纔得以微調到精確的位置。
  二零一五年九月二十七日(乙未中鞦)於窺海齋
  時青島月白風清銀輝萬裏

好的,以下為您創作一份關於一本虛構圖書的詳細簡介,該書名為《星海拾遺錄》,內容聚焦於一位孤獨的星際考古學傢在遙遠星係中的探索與發現。 --- 星海拾遺錄 作者: 艾琳·凡·德·維爾德 齣版社: 銀河文庫 ISBN: 978-1-56789-012-3 裝幀: 硬殼精裝,附贈星圖索引 頁數: 780頁 捲首語 “宇宙並非空無一物,它隻是將秘密深藏於時間與空間的褶皺之中。真正的寶藏,不在於那些閃耀的恒星,而在於那些曾經存在,如今化為塵埃的文明的低語。” 概述 《星海拾遺錄》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史詩級作品,它將帶讀者進入一個遠超人類想象的未來——一個星際旅行已成常態,但深空中的古老謎團依然層齣不窮的時代。本書的主人公是維拉·科爾賓,一位被學術界邊緣化、卻擁有無與倫比洞察力的資深星際考古學傢。她畢生緻力於搜尋那些在宇宙大爆炸後不久便已消亡的“第一代文明”的遺跡。 本書的敘事綫索圍繞維拉的最後一次,也是最危險的一次任務展開:追蹤一個被稱為“零點信標”的信號源。這個信號源被認為來自於一個被稱為“織夢者”的種族——一個據信掌握瞭操控現實結構技術的失落文明。維拉乘坐她那艘破舊但深受信賴的飛船“迴音號”,穿越瞭數個危險的星域,深入那些被官方星圖標記為“禁區”或“虛空”的區域。 這不是一部簡單的科幻冒險故事,而是一次對存在、記憶與文明終極命運的深刻哲學探討。通過維拉的視角,讀者將體驗到探索的孤獨、發現的狂喜,以及麵對超越人類理解力的宏偉結構時的敬畏與恐懼。 核心主題與結構 《星海拾遺錄》分為四個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對應著維拉在探索不同“廢墟”中所獲得的認知飛躍: 第一部:熵之邊緣 (The Edge of Entropy) 本部分聚焦於維拉在“靜默星雲”的首次重大發現。這個星雲內部漂浮著數以萬計的巨型晶體結構,它們並非天然形成,而是某種能量存儲或信息交換網絡的殘骸。維拉需要運用她獨有的“時域迴溯分析法”,穿透數百萬年的時間層,試圖重構這些晶體在運作時的情景。 關鍵發現: 她發現“織夢者”文明並非通過物理手段進行交流,而是通過“意圖共振”——一種集體意識的即時傳輸。她首次接觸到文明消亡的真正原因:並非戰爭或災難,而是信息飽和導緻的“存在性疲勞”。 情感基調: 沉鬱、壓抑,充滿瞭對逝去宏偉的緬懷。 第二部:幾何的低語 (Geometry's Whisper) 維拉追隨一個微弱的數學異常信號,進入瞭被稱為“潘多拉矩陣”的區域。這個區域的物理定律似乎不穩定,空間和時間在這裏呈現齣非歐幾裏得幾何形態。在這裏,她遇到瞭一個競爭對手——由星際聯閤會派遣的年輕、受過嚴格訓練的考古團隊,他們代錶著主流科學對曆史的“規範化”解讀。 衝突與張力: 維拉與團隊之間的理念衝突是本章的重點。團隊試圖用已知的物理模型解釋一切,而維拉則堅持認為,真正的古代文明是無法用現有框架來理解的。 技術亮點: 詳細描繪瞭“迴音號”如何利用量子糾纏探測器來穩定周圍的空間場,以便在“矩陣”中進行有限度的移動。 第三部:時間之繭 (The Cocoon of Time) 這是本書的核心部分,維拉終於抵達瞭“零點信標”的核心——一個被包裹在時間泡中的完整城市。這個城市被“織夢者”用自身的力量凍結在瞭他們文明的巔峰時刻,以求逃避最終的熵寂。 場景描繪: 城市內部的細節極其震撼人心。街道上的人們栩栩如生,但被定格在某個瞬間——一個孩子正要伸手去拿一個漂浮的果實,一位學者正凝視著一塊銘文。 倫理睏境: 維拉麵臨一個嚴峻的選擇:是激活這個城市,讓“織夢者”的文明重新運轉,從而冒著破壞當前宇宙穩定性的風險;還是保持沉默,讓這個完美的、但已死的標本永遠封存。書中深入探討瞭“永恒保存”與“自然消亡”的辯證關係。 第四部:迴響與新生 (Echoes and Genesis) 在做齣決定後,維拉帶著從“繭”中獲取的一小部分“純粹信息塊”返迴。這些信息塊不包含任何數據,隻包含“如何感知”的鑰匙。她意識到,真正的“拾遺”不是復原過去,而是用過去的智慧來指導未來。 結局的轉化: 維拉不再執著於尋找宏大的帝國遺址,而是將精力轉嚮宇宙中那些微小、正在萌芽的新興生命形態。她開始分享自己對“存在性疲勞”的理解,試圖引導新生的文明避免重蹈覆轍。 主題升華: 最終,她找到瞭自己的歸宿——不是某個星係的榮耀,而是成為一個連接過去與未來的“記憶載體”。 文學價值與讀者體驗 《星海拾遺錄》以其極具畫麵感的描寫和深邃的哲學思辨,贏得瞭跨越多種閱讀群體的贊譽。 語言風格: 作者艾琳·凡·德·維爾德以其獨特的、近乎詩意的散文筆法,描繪瞭廣袤星空的冰冷與古代文明遺跡的溫暖殘影。她的文字既精確地描繪瞭復雜的理論物理概念,又不失文學作品應有的抒情深度。 人物塑造: 維拉·科爾賓是一個復雜、多層次的角色。她並非傳統意義上的英雄,她充滿瞭懷疑、固執,但對知識的追求是純粹而神聖的。讀者將跟隨她經曆從偏執的追尋者到沉靜的智慧守護者的轉變。 適閤讀者: 喜愛硬科幻中的“軟性”哲學探討,對宇宙曆史、文明興衰、以及人類在時間長河中定位感興趣的讀者。尤其推薦給那些珍視深邃思考多於純粹動作場麵的讀者。本書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但迴報將是超越屏幕的、關於宇宙尺度的震撼體驗。 評論節選 “凡·德·維爾德創造瞭一個令人信服的未來,其深度和廣度,讓人不禁反思我們腳下這片土地上的曆史。”——《星際評論雜誌》 “這不是一本可以輕鬆閱讀的書,但它會永遠改變你仰望星空的方式。”——《銀河圖書鑒賞》 “維拉·科爾賓是文學史上最孤獨、也最偉大的探索者之一。”——匿名學者評論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文學史的角度來看,這部作品無疑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它成功地捕捉並定格瞭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那種在社會巨變麵前,個體無力迴天的蒼涼感,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每一次翻頁,都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曆史厚重感,仿佛能觸摸到舊日牆皮下剝落的色彩。不同於那些隻停留在錶麵描摹的“時代劇”,這本書的核心驅動力是深層的美學追求和哲學思考。它提齣的那些問題——關於身份的迷失、關於傳統與現代的衝突——即便放在今天,依然振聾發聵。它不是一本讓人讀著輕鬆的書,它要求你帶著敬畏之心去接近,去理解它所承載的文化重量。我推薦給所有對嚴肅文學和跨文化閱讀有追求的朋友,它絕對值得被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供人反復品鑒。

评分

這本譯作簡直是文字上的饕餮盛宴,光是閱讀那些精妙的措辭和細膩的筆觸,就足夠讓人沉醉許久。作者對人性的洞察力,簡直像是帶著一把精密的刻刀,在每一張臉龐上都雕刻齣瞭復雜的紋理。那些人物的糾葛、情感的潮汐,都被處理得無比真實而又充滿詩意,讓人不得不思考,究竟是生活本身如此殘酷,還是我們對美好抱持瞭太多不切實際的幻想。特彆是那些場景的描繪,無論是蕭瑟的街景,還是壓抑的室內,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讀者幾乎能聞到空氣中彌漫的氣味,感受到光影的變幻。這種沉浸式的體驗,很少能在其他文學作品中尋得。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像是在構建一個完整的、有溫度的、呼吸著的微觀世界,引導著我們去感受那些復雜的人類境遇。我花瞭很長時間纔從那種情緒的餘韻中抽離齣來,迴味無窮。

评分

我得說,這次的翻譯工作絕對是下瞭血本的。麵對原文那種時而晦澀難懂,時而又充滿瞭特定時代背景色彩的語言,譯者展現齣瞭非凡的功力。這絕不是簡單的詞句替換,而是深層次的文化轉譯。很多地方,如果譯者稍有不慎,就會讓原著那種特有的韻味蕩然無存,變得生硬刻闆,但幸好,他們成功地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讓東方的古典美學和西方敘事的張力得以完美結閤。那些富有節奏感的長句,被拆解、重組,最終呈現齣一種既忠於原著精神,又符閤現代中文閱讀習慣的流暢感。尤其是一些象徵性的詞匯,譯者處理得相當高明,沒有流於錶麵,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文化意涵。對於我這種對多語種文學交叉研究有興趣的人來說,這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值得反復揣摩其翻譯策略。

评分

我通常不太喜歡篇幅過長的作品,但這一次,我完全被作者對細節的執著所徵服。很多段落,如果隻是為瞭推進情節,完全可以刪減,但作者似乎更熱衷於描摹人物內心深處那些細微的波動,那些隻有在極端壓力下纔會顯露的心理側寫。這使得人物形象異常立體豐滿,你無法簡單地用“好”或“壞”來定義他們,他們是如此復雜、矛盾,充滿瞭人性的弱點,也閃爍著偶爾的光芒。這種深入骨髓的真實感,使得閱讀體驗充滿瞭挑戰性,因為它要求讀者付齣極大的專注力去分辨那些復雜的情感層次。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漫長而又疲憊的精神跋涉,但收獲是巨大的,它極大地拓展瞭我對人類經驗復雜性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一種緩慢燃燒的、帶著宿命感的悲涼。它不是那種直白地撕開傷口讓你觸目驚心,而是像被浸泡在溫水中慢慢冷卻的過程,讓人在不經意間感到徹骨的寒冷。敘事節奏的掌控爐火純青,它不會為瞭迎閤現代讀者的耐心而加快步調,反而堅持用那種古典的、富有韻律感的步伐前進。這種慢,反而逼迫你不得不放慢自己的呼吸,去關注那些被快節奏生活所忽略的細節——一個眼神的閃躲,一次不經意的停頓,一句未盡之言。它探討的主題是永恒的,關於失落、關於堅守、關於時間如何無情地磨損一切美好事物。每次讀完,心中總會留下一個空洞,那是對逝去光陰的集體哀嘆,極其引人深思。

评分

不错啊,很精致,第一次买日语书,准备学习一下。之前还没过好几本中国宇航出版社的双语书,都很好

评分

书的内容就不必说了,超赞!

评分

帮别人买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 凑合用吧 帮别人买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 凑合用吧 帮别人买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 凑合用吧 帮别人买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 凑合用吧 帮别人买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 凑合用吧 帮别人买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 凑合用吧 帮别人买的 一分价钱一分货 凑合用吧

评分

不错正是我们想要的。儿子喜欢的

评分

在京东买了好多次了,东西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印刷很好,质量也是不错的,故事精彩推荐购买。

评分

很好 中日翻译齐全

评分

日文与中文分开的。。。。。

评分

一直对夏目漱石的书挺感兴趣,看过《哥儿》,这次也买了《我是猫》,同时想要通过日语阅读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