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是“改革開放”後國內齣版的社科史學學術書,也是多捲本《中國通史》的綱要性和前瞻性的書籍。該書很好地將科學性和通俗性結閤起來,不僅適閤曆史專業工作者閱讀、研究,而且適閤一般讀者學習、瞭解中國五韆年文明史,在國內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至今中文版纍計印數遠超百萬冊,並有英、日、德、法、西班牙、羅馬尼亞、韓、濛等多種外文譯本及世界語譯本。
內容簡介
《中國通史綱要》內容簡介:中國曆史源遠流長,五韆年文明博大精深,文化遺産豐富多彩。《中國通史綱要》一書,以簡明的形式和深入淺齣的語言,清晰地勾勒瞭中國曆史發展的基本綫索。在對當代中國的地理、人口、民族等方麵進行概述之後,白壽彝先生將中國曆史劃分為遠古時期、神話和傳說時期、商周時期、春鞦戰國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五代宋元時期、明清時期以及近代的舊民主主義和新民主主義時期,並分彆對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等狀況進行瞭精要的陳述。揭示齣其內在特點和規律,反映瞭白壽彝先生對中國曆史的新思考。
作者簡介
白壽彝(1909—2000),迴族,河南開封人。中國著名的曆史學傢、教育傢、思想傢、社會活動傢,傑齣的民族理論工作者。曾為雲南大學、重慶中央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建國後,同郭沫若、範文瀾等創辦瞭新中國史學會;創辦瞭《光明日報》的《曆史教學》半月刊,與劉大年等發起創辦瞭《曆史研究》雜誌;主持瞭《二十四史》的點校工作。改革開放後,任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創辦瞭史學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任所長;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成員、國傢教委全國高校古籍整理與研究工作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民族史學會會長等。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史學概論》《史學論集》《中國史學史》《中國交通史》《中國通史綱要》《民族宗教論集》《迴族人物誌》、《中國迴族史》等。
國傢教育部稱他“年高德劭,學識淵博,教書育人,譽滿學林”;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贊他“為我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事業的發展和高層次人纔的培養做齣瞭重要貢獻”;中國史學會認為他“學術的追求,是創新的意識,批判繼承祖國文學遺産,成自得之學;學術求索的理念,是通古今之變,關注祖國曆史的興衰,思考民族的未來。”
目錄
第一章 敘論
一、陸地麵積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裏 /1
二、五十多個民族,十多億人口 /4
三、一百七十萬年和三韆六百年 /8
第二章 遠古的遺存
一、從元謀猿人到北京猿人。工具的製造和火的使用 /16
二、丁村人和山頂洞人。工具的進步,裝飾品的齣現 /18
三、仰韶文化所見母係氏族社會 /21
四、龍山文化時期的父係氏族社會 /24
第三章 古老的神話和傳說
一、古老的部落 /29
二、部落首領,神和神的兒子們 /30
三、夏的“傢天下”/32
第四章 商周奴隸製國傢
一、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曆史 /35
二、商奴隸主王朝 /38
三、商代的社會經濟 /42
四、周的興起和周奴隸主王朝的建立 /44
五、周奴隸製經濟的發展 /48
六、周由盛而衰 /50
第五章 東周初年和春鞦戰國時期。奴隸製嚮封建製過渡
一、東周初年和春鞦時期。大國爭霸 /52
二、戰國時期七雄的鬥爭 /55
三、奴隸製嚮封建製的過渡 /58
四、儒墨。諸子。楚辭 /62
第六章 秦漢時期。封建社會的成長
一、秦,第一個封建皇朝 /70
二、秦末農民大起義 /72
三、西漢皇朝的建立和鞏固 /75
四、西漢的盛世 /77
五、西漢的衰落。綠林、赤眉軍大起義 /81
六、東漢皇朝的建立和長期的動蕩。黃巾軍大起義 /85
七、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90
八、封建關係的成長 /93
第七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發展
一、三國鼎立 /97
二、兩晉和十六國 /101
三、南北朝 /106
四、隋皇朝的建立。隋末農民大起義 /114
五、唐皇朝的盛世 /118
六、唐中葉的變亂 /125
七、唐皇朝的沒落。唐末農民大起義 /131
八、社會生産力的發展 /136
九、封建關係的發展。民族雜居地區的封建化 /142
第八章 五代宋元時期。封建社會的繼續發展
一、五代十國 /147
二、北宋皇朝的興亡。王小波和方臘起義 /151
三、遼,夏,金。它們跟北宋的關係 /156
四、宋金的南北分立。鍾相、楊麼和紅襖軍起義 /159
五、濛古的興起。夏、金和南宋的滅亡 /164
六、元皇朝的建立。元末農民大起義 /168
七、社會生産力的繼續發展。經濟重心的南移 /174
八、封建關係的繼續發展。廣大邊區的封建化 /178
九、中外交通的發展 /182
第九章 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衰老
一、明皇朝的建立 /186
二、明皇朝的中衰。流民礦徒的起義 /191
三、明皇朝的腐朽。農民起義的繼續 /194
四、滿族的興起。明末農民大起義。明皇朝的滅亡 /200
五、大順農民政權。南明諸王。清初的統一活動 /208
六、清皇朝統治的加強 /213
七、清皇朝的衰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義 /219
八、封建社會的衰老。封建勢力禁錮下的資本主義萌芽 /223
九、西方殖民勢力的東來 /230
第十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舊民主主義革命
一、鴉片戰爭 /236
二、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興起和發展 /239
三、第二次鴉片戰爭。俄國侵占中國領土 /242
四、太平天國後期的鬥爭 /246
五、鴉片戰爭以後的學術文化 /249
六、外國的經濟侵略和官員們的洋務活動 /251
七、早期的中國無産階級和民族資産階級。西方近代科學的傳入 /253
八、中國邊疆地區在侵略勢力下的危機 /257
九、中日戰爭和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活動 /260
十、資産階級改良派的維新運動 /263
十一、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267
十二、資産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 /270
十三、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274
十四、武昌起義。中華民國的成立和清皇朝的滅亡 /276
十五、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 /279
十六、資産階級革命時期的思想、文藝和科學技術 /283
十七、中國革命的新曙光 /287
第十一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繼續。新民主主義革命
一、五四運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292
二、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中國共産黨民主革命綱領的製定 /302
三、北洋軍閥勢力的演變。國民革命運動的興起 /307
四、北伐戰爭。國民革命的失敗 /317
五、國民黨統治的確立。蘇維埃革命的開始 /325
六、國民黨各派勢力的消長。蘇維埃區域的開闢 /330
七、九一八事變和全國抗日民主運動高潮。國民黨的“攘外必先安內”國策 /340
八、國民黨政府的法西斯統治。蘇維埃革命的深入和擴大。紅軍的長徵 /346
九、新民主主義經濟的産生。國民黨統治區經濟的變化 /355
十、由國內戰爭嚮抗日戰爭的過渡 /361
十一、七七事變和全國抗戰的開始。三種不同性質政權並存局麵的齣現 /370
十二、相持階段到來後抗戰形勢的演變 /381
十三、太平洋戰爭的爆發。抗戰中期的國民黨統治區和解放區 /391
十四、抗戰後期的政治鬥爭。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400
十五、各黨派的建國主張。政治協商會議 /409
十六、全麵內戰的爆發。中國軍事政治形勢的根本轉摺 /416
十七、南京政權的覆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427
十八、哲學、史學、自然科學、文學 /438
精彩書摘
第二章遠古的遺存
一、從元謀猿人到北京猿人。工具的製造和火的使用
距離現在大約170萬年的元謀猿人,是我們所知中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類。1965年,在雲南省元謀縣發現瞭兩顆猿人的門齒化石。後來又發掘齣舊石器、帶有人工痕跡的動物骨片和用火的灰燼。這裏的猿人,就被稱為元謀猿人。1963年至1964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發現瞭猿人的頭蓋骨、上頜骨、下頜骨和三顆牙齒化石,還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這裏的猿人,被稱為藍田猿人,距離現在大約五六十萬年a。在河北、山西、河南、湖北、貴州等省,也都有中國猿人遺跡的發現。舉世聞名的是北京猿人。
在北京西南郊發現的北京猿人,距離現在大約有四五十萬年。解放前後,經十數年的發掘,發現瞭豐富的猿人化石及其文化遺存。1966年,在這裏再次發現瞭一具比較完整的頭蓋骨化石。到目前為止,這裏先後發現瞭不同年齡和性彆的屬於40多人的人骨化石,以及十多萬件經過人工打擊的石片、石塊、石器和100多種動物化石,還有用火的遺跡。
北京猿人的體質結構已經具備瞭人的基本特徵,但仍然遺留著一些猿類的性質。他們的身材較矮,男性平均身高約1.558米,女性平均身高約1.435米。他們的麵部比現代人稍短而嘴巴特彆前伸,沒有下頦,前額比現代人低平,而嚮後傾斜。他們的腦殼大約比現代人厚一倍。頭蓋,靠下部膨大,上部收縮。平均
a頭蓋骨和下頜骨的時代不同。據古地磁測定,頭骨約距今100萬年,下頜骨為50萬年。
腦容量為1075毫升,約相當於現代人平均腦容量1400毫升的75%,而比現代類人猿的平均腦容量415毫升大一倍以上,比藍田猿人的腦容量780毫升也要大些。他們腦部結構的完善程度更是現代類人猿所不能比擬的。北京猿人的眼眶上緣有兩個互相連接的粗大眉骨,遮著兩眼,鼻子扁,顴骨高突;牙齒粗壯,齒麵的構造也比較復雜。
北京猿人的下肢骨已經基本上具備瞭現代人的形式,他們的股骨在大小、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的地方都和現代人的股骨相似。但還有若乾原始性質。他們的骨壁比現代人的厚,而髓腔小。他們的股骨中段,左右直徑略大於前後直徑,跟現代人之前後直徑大於左右直徑者不同,這一點是接近於猿的。北京猿人已經能夠直立行走,甚至善跑,但多多少少還有點兒屈膝。
在長期的勞動中,北京猿人的手因適應復雜的動作,變得靈巧。他們上肢骨的肱骨、鎖骨和月骨,都具有現代人的形式。但肱骨仍有一點原始性,那就是髓腔較小,管壁較厚。依腦內模的研究,北京猿人的大腦左邊比右邊大,說明他們常用右手勞動,這一點從使用的石器上也可以得到證明。
北京猿人身體各部分發展的不平衡性,看來是由於他們在勞動中之不同情況而形成的。手的勞動引起上下肢的分工,上肢就比下肢發展得快。腦的發展是隨著手的勞動和四肢分化而逐漸發展的,因而北京猿人頭部的原始性質就更明顯些。勞動在人體發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證明瞭恩格斯所說的“勞動創造瞭人本身”a這一真理。
北京猿人已經能夠製造、使用工具,他們使用的工具有木器、骨器,更多是石器。他們製作石器,已經有瞭幾種不同的方法,用一塊石頭去敲擊或垂直砸擊另一塊石頭,或拿一塊石頭在另一塊較大的石頭上碰擊,從而打下大量可用的帶刃石片,並修製齣各種石器。大部分的石器都是石片經過單麵修理製成的。隻有一部分,是石片未經修理就直接拿來使用的。根據不同的形狀和用途,石器大緻可分為砍斫器、颳削器和尖狀器等類型。有的石器可用來砍斫和修製狩獵的木棒,有的可以用來割獸皮和獸肉。根據北京猿人製造和使用的工具,證明他們跟動物有瞭本質的區彆,在走嚮人的道路上已經經曆瞭漫長的過程。
a恩格斯:《自然辯證法》,《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捲,人民齣版社1972年版,第508頁。
在北京猿人住過的山洞裏發現瞭很厚的灰燼,有的成堆,有的成層。灰燼裏有火燒過的一塊塊顔色不一的獸骨和石頭,一粒粒樸樹籽以及紫荊樹木炭塊。看來,他們經常在這裏燒烤獸肉,並且已經能夠保存火種,使用火和管理火瞭。
火的使用,使北京猿人可以熟食,從而縮短消化食物的過程,有利於從食物中吸收更多的營養,促進體質上的進步和健康。同時,火可用於禦寒、防禦猛獸侵襲,並能有效地幫助狩獵。
北京猿人彼此之間,已經産生瞭其他動物所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聯係,那就是共同製造工具,共同使用工具的聯係,並且在共同勞動的過程中,産生瞭語言。北京猿人腦模上語言區部位的隆起,錶明他們已經有瞭語言。語言原來是勞動、共同勞動的産物,它反轉來,可以促進人的機體完善化,尤其對於人的頭腦發展有很大影響。
狩獵和采集,是北京猿人主要的生産活動。在他們住過的山洞裏發現大批被打碎或被燒過的鹿類骨頭,可見鹿是他們經常獵取的對象。他們最得力的狩獵武器可能是火把和木棒。木棒雖然沒有被保存下來,但由於發現瞭很多砍斫器和適於颳削木棒用的大型凹刃颳削器,可以得到間接的證明。
北京猿人的生活是極其艱苦的原始集體生活。他們用原始的勞動工具、貧乏的勞動經驗、簡單的勞動協作,去對付自然界的種種災難,抗擊猛獸的頻繁襲擊,還要去獵取必要的食物。在我們發現的大約40多個個體的遺骨中,他們的壽命一般都不長,約有1/3的人活不到14歲就死去瞭。
二、丁村人和山頂洞人。工具的進步,裝飾品的齣現
距離現在大約十萬年左右的時候,中國的遠古文化進入瞭“古人”階段a。這個階段的人類化石在中國分布較廣,其中著名的,在華南有廣東省麯江縣的馬壩
a人類體質的發展,大體上分為猿人、古人、新人三個階段。有些學者認為,從人類製造工具時候起的體質發展,可分為三個大的階段,即“南猿”階段、直立人階段和包括現代人在內的智人階段。
人,在華中有湖北省長陽縣的長陽人,在華北有山西省襄汾縣的丁村人。他們的體質形態已經不同於北京猿人瞭。馬壩人的頭顱骨已比北京猿人薄,前額也比北京猿人隆起。長陽人的上頜骨已不像北京猿人那樣顯著地嚮前突齣。丁村人的牙齒,無論齒根或齒冠,都比北京猿人進步,接近於現代人。
丁村人生活在太行山西邊的汾河流域。石器仍然是丁村人的主要工具。他們在打製石片和石器加工上,都比北京猿人有所進步。石片的打製,常用摔砸法,把大石料,用力在石塊上摔擊。在石器類型上也比北京猿人有瞭較明顯的分化,齣現瞭三棱尖狀器和石球一類的石器。
從距離現在大約四萬年的時候起,中國遠古文化進入瞭“新人”階段。從此以後,漁獵經濟有瞭顯著進步,母係氏族公社在逐漸形成。在中國遼闊的土地上,有不少地方已發現瞭當時人的遺跡。在華南,有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縣的柳江人和來賓縣的麒麟山人。在內濛古自治區烏審旗的薩拉烏蘇河兩岸和寜夏迴族自治區靈武縣有河套人。在華北,有距今2.8萬年的山西朔縣峙峪文化。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頂部洞穴裏有距今1.8萬年的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的身體結構和外貌,跟現代人沒有什麼大的差彆。在肢骨方麵,由於手的勞動和直立行走的結果,骨骼上肌肉附著力的負荷在逐漸減輕,因而肢骨的管壁逐漸變薄,髓腔逐漸擴大。在頭骨方麵,腦量在逐漸增加,腦內結構也日趨復雜和完善。北京猿人腦量平均為1075毫升。而柳江人、山頂洞人則為1300至1500毫升,屬於現代人腦量變異範圍之內。由於腦量的逐漸加多,前額也就日趨增高,頭骨日益變薄,寬度則由耳孔上方移到頂骨結節附近。眉脊骨逐漸由粗壯高突而趨嚮薄平,牙齒縮小和簡單化,嘴部後縮,形成像現代人那樣具有明顯下頦和前鼻棘。他們的頭骨已具備瞭現代人頭骨的基本特徵。從人種上說,他們的頭骨,有濛古人種的原始特徵,他們是濛古人種體質類型形成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山頂洞人的勞動經驗和技能超過瞭前人,取得瞭不少新成就。他們的石器基本上還是用打製和粗糙的修製方法,但是他們已經有瞭磨光、颳削、鑽孔、刻紋和著色等新的技能。在他們殘留的一些勞動工具中,有磨光的鹿角和鹿下頜骨,這是兩件殘缺的骨角器。磨光的鹿角上,還刻有彎麯和平行的綫紋道。最能反映山頂洞人製造工具技術提高的,是骨針。骨針長82毫米,直徑3.1至3.3毫米。
針身圓銳,是由颳削和磨製製成的。針眼窄小,是由颳挖而成的。這種骨針的製成,必須切割獸骨,加以颳削,挖穿針眼,再加磨製。這是一套復雜的技術。骨針可作縫製獸皮衣服之用。
在山頂洞裏發現的裝飾品,有鑽孔的小石珠、礫石、青魚眼上骨,有挖孔的獸牙和磨孔的海蚶殼,也有刻紋的鳥骨管。這些裝飾品的製作過程有選材、打製、鑽孔、研磨、著色等。這些裝飾品有的用赤鐵礦染成紅色。
漁獵是山頂洞人的主要經濟部門。他們獵取最多的,是兔、赤鹿、斑鹿、野豬、羚羊、獾、狐狸等大小野獸。他們還能捉到鴕鳥和其他鳥類。他們捕撈的魚類中,有長達一米以上的青魚。他們撈取河蚌。他們還要采集植物果實和塊根作為輔助的生活資料。
山頂洞人或在他們以前可能已經會以人工取火瞭。從保存火種到人工取火,人類支配自然的力量又大大地前進瞭一步。恩格斯認為取火的發明比蒸汽機的發明還重要。他說:“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瞭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瞭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a取火的發明和使用,使此後許多重要的發明,如陶器、金屬工具等成為可能。
山頂洞中發現的海蚶殼,不産於附近,要到相當遠的海邊上纔能取得。這些東西不管是交換或采集得來,都說明當時人們的活動範圍擴大瞭,交往增加瞭,與自然鬥爭的本領提高瞭。
山頂洞,長約12米,寬約8米,麵積為90多平方米,可容十幾人居住。洞裏自然分為“上室”和“下室”。上室在洞口處,是他們的住室。下室在洞的深處,是他們的墓地。山頂洞周圍的廣闊地區是供他們狩獵、捕魚、采集的生活基地。
山頂洞下室的墓地裏,埋葬著一個青年婦女、一個中年婦女和一個老年男子。在這些死者的周圍,撒著赤鐵礦粉粒。隨葬有石器和裝飾品。對下室死者的安排,正是上室生者的生活寫照。這種男女老少埋在一起,隨葬生産工具和裝飾品的現象,反映著血緣親族關係密切,反映著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生産關係。隨葬品彼此沒有多大差彆的現象,意味著氏族成員的平等。死者周圍有赤鐵礦粉粒和隨葬品的現象,錶明他們有瞭埋葬的習慣,錶明他們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已
a恩格斯:《反杜林論》,《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捲,人民齣版社1972年版,第154頁。
經産生瞭原始宗教觀念,有瞭迷信色彩和一種對超現實的存在的意識。
三、仰韶文化所見母係氏族社會
距離現在六七韆年前,中國遼闊的土地上散布著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留下瞭豐富的文化遺存。由東北北部起,經內濛古自治區、寜夏迴族自治區直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的廣大地區內,散布著細石器文化a。在黃河中遊地區內,有仰韶文化b。在黃河上遊一帶,有馬傢窯文化c。在其他地區還分布著不同的原始文化。
仰韶文化比較清晰地反映瞭母係氏族公社的麵貌。仰韶文化的中心區域在陝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和山西省南部一帶。它的分布,南達漢水中上遊,北至河套地區,西及甘肅境內的渭河上遊,東到山東省。在這些地方發現瞭那時的許多村落遺址,在有的地區,村落分布得相當密集。
那時候,黃河流域的居民,以原始農業為主,兼營傢畜飼養。他們使用的農具,在掘土時用尖木棒,這時的石器基本上已經不再用過去打製的粗糙石器,而是使用以磨製為主的比較精緻的石器瞭。這時有瞭砍伐灌木叢林的石斧,有瞭鬆土整地的石鏟、骨鏟,有瞭收割榖穗的各種石刀。農作物,主要是粟d,還種植蔬菜。那時已發明瞭一些簡單的榖物加工工具。人們把榖物放在石研磨盤上,手執石棒或石餅反復碾磨,以達到脫殼和磨碎的效果。
人們經營農業之後,便能生産自己需要的食物,能夠定居下來。當然,原始農業的耕作方式還處在初期階段,並且經常受到各種自然條件的影響,收獲量很低,有時甚至全無收成。這種情況往往引起氏族村落的全部或一部的遷移。
a因其有細小的石器而得名。這裏所說的文化,係考古學上的用語,指同一時期、同一地區具有共同特
徵的考古遺存的總體,通常以首次發現地點或特徵性的遺跡、遺物來命名。b因首次發現於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c因首次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馬傢窯而得名。d1973年至1978年間,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村遺址中,發掘齣大量已經炭化瞭的遠古稻
榖及種植水稻的工具骨耜和木耒耜。這些遺物距離現在大約7000年,是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的最早
的人工栽培稻。
漁獵是僅次於農業的生産活動,在當時人們的經濟生活中仍占有相當的地位。他們用的主要工具有弓箭、石矛、漁叉、漁鈎、束有石網墜的漁網等。傢畜飼養也作為副業而産生瞭。從陝西省西安市半坡村遺址發現的圈欄和動物骨骼來看,當時飼養的主要傢畜是豬和狗。牛、羊、馬、雞等也可能處在馴養階段。采集仍然是不可缺少的生産活動。在半坡遺址的房屋和地窖中,就發現瞭許多榛子、鬆子、栗子、樸樹子以及螺螄殼和蚌殼。
生産工具和生活用具的數量及質量的提高,是手工業發展的標誌。大量磨製工具的製作,給人們提供瞭新的生産工具,促進瞭社會生産的發展。從斧、錛、鏟、鑿和刀、針、筓的製作看來,已經采用瞭切、削、磨、鑽的技術。有倒刺的魚叉、魚鈎和穿孔骨針的齣現,標誌著原始手工業的製骨技術達到瞭比較高的水平。
紡織和縫紉也有瞭較大的進步。人們可剝取野麻縴維,用陶、石紡輪撚成細綫,織成布匹。獸皮也是人們的衣著原料。人們也可用精巧的骨針、骨錐和角錐,把麻布、皮革縫製成各種服裝。
製陶,是當時新的、有特色的手工業。仰韶文化和馬傢窯文化的特點之一,就在於它們具有各種風格的彩色陶器。在許多氏族村落中,都留下瞭陶窯的遺跡。那時,人們選用黏性適度、泥質較細的黃土作陶土。陶土調好後,搓成泥條,圈疊成陶器的粗坯,或盤成陶坯的雛形。小器是直接捏塑而成。接著是修飾陶坯,又趁濕粘上或嵌入把手、耳、鼻等附件。等陶坯半乾後,再颳磨器壁內外。人們還利用赤鐵礦和氧化錳作顔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一些細泥質的器皿上描繪彩畫。有時在上彩之前,還塗上一層白色或淺紅色的襯地,使整個畫麵更為鮮艷。由於窯室封閉不嚴密,陶土中的氧化鐵得以充分氧化,從而燒得的陶器絕大部分是紅色或褐色的。
陶器中,雖然也有一些生産工具,但主要是生活用具。有炊具,如竈、甑、鼎、釜之類,蒸煮各種食物。有飲食器,如小鉢、盆、盤、碗、杯等。有甕和罐,是儲存東西用的。有口小底尖中間大的瓶,是汲水用的。由於力的平衡原理,空瓶在水麵上自動傾倒,使水灌進去。
陶器是母係氏族公社時期的重大發明之一。它錶明人們的智慧不限於自然物的加工,而能完全創造齣新的東西來。有瞭陶器,人們可用以蒸煮食物,使人體更充分地吸收食物中的各種營養成分,又可用以儲存液體,有助於農業的灌溉,從而促進人們定居生活的日趨穩定。按照燒陶的原理還可以製作紡織用的陶紡輪,狩獵用的彈丸,捕魚用的網墜。燒土,也可以作為原始建築的牆基。這一切,對於人類生産、生活的進步都具有很大的意義。
彩陶不僅是實用的,而且還是一種美好的工藝美術品。陶器上的彩繪花紋、圖案和飛禽走獸,反映瞭當時農業勞動和漁獵活動,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想象力。陶器上麵還刻有許多符號,人們可用作器物的標記。有的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原始文字。彩陶上有鳥、魚、鹿、蛙等圖像,有的學者認為,就是當時氏族的圖騰a。
與氏族製度的結構相適應,那時的村落已有一定的布局。半坡遺址是一處典型的氏族村落,總麵積約五萬平方米,包括居住區、製陶窯場和公共墓地三部分。村內有各種形式的窖穴,是氏族的公共倉庫。居住區的房屋,布局頗有條理。有一座規模很大的方形房屋,當是氏族的公共活動場所。其他中小型房屋,是氏族成員的住處。圍繞居住區挖築瞭一條深寬各有五六米的溝。溝北邊是氏族的公共墓地,東邊是製陶窯場。這一幅圖景,反映齣氏族成員共同勞動,共同消費,過著平等的生活。死後又埋葬在一起,錶示他們同屬於一個氏族。
婦女在氏族的地位是高的。有一些地方,發現瞭以婦女為中心的埋葬習俗。在陝西省華縣元君廟和華陰縣橫陣村,發現瞭幾十個母係氏族的遷移閤葬墓。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都是遷移而來閤葬的,人多少不一,男女老少都有,遷移閤葬過程比較復雜。人死後,大概是先把屍體作臨時處理,遇到母係氏族中一個地位較高的婦女死亡時,就先直接把她的屍體仰臥埋在葬坑裏。同時,將跟她同氏族的早死者的屍骨遷來,排在一起,同墓閤葬。這種以婦女為中心的葬俗,錶明她們在氏族中,占有重要地位。另外,從半坡遺址和陝西省臨潼縣薑寨遺址墓葬的隨葬品看,女性一般比男性多。這種現象也是婦女社會地位高的說明。
集體勞動和生産資料公有的性質,決定瞭母係氏族公社的産品分配必然是全體氏族成員共同消費。半坡和薑寨遺址裏儲存東西的地窖,密集地分布在房屋之外。有的10多個集中地分布在一個地方,形成窖群。這可能就是集體儲存的一
a圖騰,是氏族的徽號。一般采用一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命名。
種形式。從墓葬看,氏族成員死後大多數以基本相同的葬式埋葬在同一墓地內,隨葬品絕大多數是生活用的陶器和裝飾品。在半坡的71座有隨葬品的墓中,多者10件,少者1件,平均為4.3件。
那時,人們的經濟生活雖然有瞭一定的提高,但仍然很艱苦。那時的人們由於食物粗,咀嚼費力,下頜骨仍比現代人粗壯,而且牙齒有嚴重磨損。各個墓群裏的死者情況反映齣,多數人的年齡隻有三四十歲左右,還有大量兒童夭亡現象。正是因為生産力還很低,生活資料還很少,隻有過著共同生産、共同消費的生活,纔有可能維持全氏族成員艱苦貧乏的生活。
四、龍山文化時期的父係氏族社會
大約在5000年前,黃河、長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先後進入瞭父係氏族公社時期。大體上屬於這一時期氏族部落的文化遺存,有龍山文化、齊傢文化、屈傢嶺文化、青蓮崗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汶口文化a。
龍山文化氏族部落的分布很廣,東至海濱,西至渭水中遊,北達遼東半島渤海灣沿岸,南及湖北、安徽、江蘇三省的北部。主要分布地區是河南、山東、河北等省,山西省南部和陝西省渭水流域。總的看來,它的分布範圍比仰韶文化更加廣闊,而且地域性的差彆比較顯著。齊傢文化的氏族部落,生活在黃河上遊甘肅省東部和青海省東北部。西藏自治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存,其石製工具與陶器都與齊傢文化相近。東北烏蘇裏江流域新石器文化遺存中的玉璧、玉珠等,與黃河流域的類似。屈傢嶺文化主要分布在湖北省漢水流域。青蓮崗文化分布在長江下遊,主要在江蘇省境內。良渚文化分布在錢塘江下遊和太湖周圍地區。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東省與江蘇省、安徽省的北部。
龍山文化時期,生産水平有瞭新的發展,主要錶現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以及以輪製陶器、冶銅手工業為主要標誌的工藝水平的提高。這時齣現瞭石鐮、
a因分彆首次發現於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甘肅省廣河縣齊傢坪、湖北省京山縣屈傢嶺、江蘇省淮安縣青蓮崗、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和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而得名。
蚌鐮等新的農具。人們發明瞭安柄使用的石鐮和蚌鐮,就可把原來摘取禾穗改變為連稈收割,這樣不僅能提高勞動效率,而且也為牲畜儲備飼料。龍山文化錶現在農業上的發展是收刈工具數量的增多。河北、河南、陝西等省的一些遺址,齣現瞭以石刀為代錶的收刈工具和以石斧、石鏟為代錶的墾殖工具,數量幾乎相等。有些地方的收刈工具,甚至比墾殖工具多近一倍乃至三倍。龍山文化的石刀不僅數量增多,而且還有所改進,一般都加寬變長,刃部更加鋒利。仰韶文化的農具恰恰與此相反,墾殖工具大體多於收刈工具的一倍。龍山文化的收刈工具增多和改進的事實,說明龍山文化在農業的收獲量上有瞭增長。
生活在長江中、下遊一帶的屈傢嶺文化、青蓮崗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氏族部落,把草木叢生的沼澤地帶開闢成為水田,栽種瞭水稻。
這一時期,飼養的動物種類和數量增多瞭。各地都飼養瞭成群的豬、狗,也有牛、山羊,還有馬和雞。河南省陝縣廟底溝26個龍山文化灰坑所齣的傢畜骨骼,比168個仰韶文化灰坑齣土的還多,而這些傢畜的骨骼中尤以豬骨為最多。河北省邯鄲縣澗溝的一個灰坑,齣土瞭21個豬的個體。大汶口發掘的133座墓葬,有1/3以上的墓葬用豬骨隨葬,最多的一座竟有14個豬頭骨。在傢畜中,豬的特點是繁殖快,耐粗飼。飼養豬的增多,為人們提供瞭肉食來源,減少瞭對狩獵經濟的依賴。
那時,飼養傢畜已成為新的謀生手段,並在經濟生活中逐漸顯得重要瞭。男子在參加農業勞動的同時又從事畜牧業,因而獲取生活資料主要成為男子的事情,生産所得的産品也多歸男子,而婦女主要隻從事於傢內的勞動瞭。正是這些畜群,逐漸成為父係傢庭重要的私有財産。
前言/序言
寫在前麵
1975年,正處“文革”期間,白壽彝先生在十分艱難的條件下,開始瞭《中國通史綱要》的研究、編撰工作。從1977年至1980年,曆時三年,白壽彝先生主編的這部小型中國通史完稿。1980年11月,71歲高齡的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綱要》齣版發行瞭。《中國通史綱要》是“文革”後,國內齣版的第一本社科史學學術書;這是自1975年以來落實白壽彝先生倡議編寫中國通史所邁齣的第一大步;又是多捲本《中國通史》的綱要性和前瞻性的書籍。這本書很好地把科學性和通俗性結閤起來,用簡明的形式和深入淺齣的語言,清晰地勾勒齣中國曆史發展的基本綫索,揭示齣內在特點和規律,反映瞭白壽彝先生對中國曆史的新思考。按原先的設想,《中國通史綱要》一書是由外文齣版社齣版,麵嚮外國讀者,因此在寫法上多有獨特之處,如基本上不引用原始材料,盡可能不用或少用曆史上的專用名詞,在錶述上力求明確和精煉。不料當齣版社先行齣版中文版後,立即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到20世紀末,此書已是印刷27次,纍計印數達94萬餘冊,到目前為止纍計印數已遠遠超過瞭上百萬冊,現已經齣版的有英、日、德、法、西班牙、羅馬尼亞、韓、濛等8種外文譯本及世界語譯本。《中國通史綱要》雖然隻有30多萬字,但在國內外卻産生瞭深遠的影響。1983年,它被列入我國通俗理論讀物的必讀書目、全國高校指定使用教材。1988年,獲國傢教委頒發的國傢級優秀教材奬。
《中國通史綱要》的中文版,在學術上和撰述上的成功,其根本的一點是恰當地把科學性和通俗性結閤起來。白壽彝先生在談到編撰《中國通史綱要》的體會時,道:
《中國通史綱要》是一本通俗的曆史讀物。所謂“通俗”,第一,一般讀者能夠看得懂,容易理解;第二,曆史專業工作者也可以讀,而且在讀瞭之後能夠得到一些新的收獲。因此,撰寫通俗的曆史讀物,不是僅僅把現成的研究成果加以綜閤、復述就行瞭,也不是可以隨意下筆、信手寫來,而是應當下很大的工夫的。而這個工夫的尺度是:不僅視此為編書,更應視此為著書。這樣想,這樣做,使我們編著工作的同誌都增強瞭事業心和責任感。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在編著《中國通史綱要》過程中力求做到這樣幾點:(一)把問題闡述清楚,凡籠統的概念、不可捉摸的詞句以及陳言濫語,一概不寫入本書。我們認為,這是通俗讀物的一個首要條件。
(二)不求麵麵俱到,而是立足於構思全書的體係,勾畫齣曆史的輪廓,寫齣主要的問題。我們認為,通俗曆史讀物的另一個要求是輪廓鮮明,重點突齣。因此,《中國通史綱要》在勾畫曆史輪廓上,是采用“粗綫條”式的手法。因為隻有“粗綫條”,纔來得清晰、醒目。《中國通史綱要》共有十章72個標題。可以說,每一個標題都是重點,都是重要的曆史問題。盡管這樣,我們還是努力在這些問題中突齣那些應當特彆注意的問題。
(三)在文字錶述上努力做到明白、準確、凝練。這是通俗讀物在文字上的要求。為瞭達到這一要求,我們在編著《中國通史綱要》時,注意瞭這樣幾個問題:第一,一般不引用馬剋思主義經典作傢的原話,而是體會它的原意,在敘述之中貫徹以馬剋思主義理論作為指導的原則。文字錶述上的明白、準確、凝練,為的是給人們以科學的結論。在這方麵,我們是頗費斟酌的。應當說,對文字錶述上的這種要求,一是我國史學曆來有這個傳統,二是我們曆史工作者應當具有這樣的責任心。從史學傳統來說,曆史文學(這裏指的是曆史學傢對曆史的文字錶述)是我國史學的優良傳統,這個傳統當然應該首先在通俗的曆史讀物中反映齣來。從曆史工作者的責任來說,我們寫齣書來,不應僅僅是為瞭給曆史工作者們看,而應是寫給全體人民看的,這樣纔能充分發揮史學工作在教育上的作用。我們編著的《中國通史綱要》,隻是在這方麵也做齣一個初步的嘗試。
編著《中國通史綱要》這樣的通俗讀物,對專業工作者來說,也是一個提高。本書從初稿到定稿,幾乎全部改過。內容、結構、寫法都有很大變化。這說明作者是下瞭工夫的,但也說明作者的認識水平是提高瞭。例如,僅《敘論》一章提齣的地理、民族、年代三個方麵的問題,就反復考慮瞭好幾年纔落筆的,而落筆之後又修改瞭多次纔定下來的。把學術文化置於政治之後來寫,把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産力的發展放到一起來錶述,也是幾經摸索纔確定的。至於封建社會內部的分期,以及顯示各個時期的階段性的標誌和特點,更是經過長時間考慮、
白壽彝先生在《中國通史綱要》的《題記》中寫道:
本書的編著,自1977年10月22日開始草擬大綱,到今年6月7日(1980年)全部定稿、10月22日校完清樣,前後恰好是三個年頭。我們感謝北京師範大學黨委的支持,使我們得以在各種乾擾下,畢竟完成瞭這一工作。
1987年,白壽彝先生主編的《中國通史綱要續編》齣版瞭。此書記述瞭1919年到1949年的中國曆史,這是第一次把中國通史寫到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此書有英、西班牙、法文譯本。
本次由中國友誼齣版公司齣版的《中國通史綱要》是遵照白壽彝先生的生前意願,把《中國通史綱要》和《中國通史綱要續編》閤在一起,按篇幅分為上下兩冊。為保持原著的曆史性,本次齣版對所涉地名、人名、國名、稱謂以及一些數據仍按原書未作更改,敬請讀者加以注意。
為便於讀者更好地閱讀本書和還原本書的曆史過程,對白壽彝先生所寫的《中國通史綱要題記》、《中國通史綱要續編題記》標注為題記一、題記二,仍予以保留並放在本書的前麵。
題記一《中國通史綱要》題記
本書的編著,自1977年10月22日開始草擬大綱,到今年6月7日全部定稿、10月22日校完清樣,前後恰好是三個年頭。我們感謝北京師範大學黨委的支持,使我們得以在各種乾擾下,畢竟完成瞭這一工作。
參加本書編著工作的,有楊釗同誌和龔書鐸同誌,他們分彆負責先秦和近代史部分。方齡貴同誌參與編寫瞭封建社會部分的初稿。硃仲玉同誌參加瞭一些章節的改寫並編瞭全書的索引。精裝本的圖版是由楊釗同誌和龔書鐸同誌選集的。我做瞭一些修改補充的工作,負責全書的定稿。
侯外廬同誌是我們的顧問,他的《中國古代社會史論》和《中國封建社會史論》給我們不少幫助和啓發。王振鐸同誌在科學技術史方麵,給我們許多學術上和人力上的幫助。華覺明同誌、劉金沂同誌、何紹庚同誌、楊文衡同誌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的其他同誌,把他們未發錶的研究成果提供我們。繆鸞和同誌、李進修同誌、戴學稷同誌、劉先照同誌、馬壽韆同誌和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的許多同誌,參加瞭討論,有的還編寫瞭材料。國傢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中央民族學院、雲南大學和昆明師範學院的領導,選派專人參加工作,給瞭我們大力的支持。不少同誌的作品,包括論文、專書、辭書、年錶、教材,都給瞭我們教益,特彆是範文瀾同誌的《中國通史》和遊國恩等同誌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給我們的教益較多。有時,我們做不齣更閤適的錶述,還襲用瞭一些作品裏的成文。因為本書是普通曆史讀物,我們對於材料來源和吸收彆人的成果都沒有注明。外文齣版社首先答應為本書齣版日、英、德、法等外文版本。緊接著,上海人民齣版社要齣漢文原稿的版本。外文齣版社吳恂南同誌和上海人民齣版社有關同誌為本書的編寫和齣版做瞭耐心的工作。我們對上述的各位同誌,錶示深深的感謝。對於我個人來說,還應該感謝牟傳同誌在生活上給我的周到的照顧和對減少我可能遇到的乾擾的關心。
我們在努力學習運用馬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基礎上,探索中國曆史發展的進程及其特點。我們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這一點,這有待於讀者的論定。中國史上有一些大傢所感興趣的問題,或限於資料上的不足,或由於研究的不足,我們沒有勉強地作齣論斷,希望以後能不斷地有所解決。
白壽彝1980年11月9日,北京
題記二《中國通史綱要續編》題記
這本《中國通史綱要續編》,實際上就是《中國通史綱要》的第十一章。因為要單獨刊行,就沒有標明章次,以後如有機會印閤訂本,那時,將對章次另作處理。
1977年,我在草擬《中國通史綱要》編寫計劃的時候,曾考慮把1919至1949年的曆史時期寫進書裏。後來,因為事實上的睏難,沒有這樣辦。八個多年頭過去瞭,這個想法到現在纔得以實現。有的同誌還建議把1949年以後以至近幾年曆史也寫進書裏。我想,這倒不必,我們的通史寫到1949年就算告為結束。1949年以後的曆史,究竟怎樣寫,這要另作打算瞭。
按照多年來的習慣,1919至1949年的曆史應稱作“中國現代史”,在寫法上,是寫中國共産黨的曆史。我認為,這個時期曆史也屬於中國近代史的範圍。因為這個時期的社會性質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時期的革命性質,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這個時期的革命因有瞭共産黨領導,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從而與前一時期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相區彆。《續編》的寫法,是作為中國通史的一部分來寫的,是采取瞭綜閤論述的形式,不限於黨史的範圍。
《續編》是由王檜林同誌、郭大鈞同誌、魯振祥同誌分頭撰寫的,檜林對全稿進行瞭構思和審校。他們三人從事這個時期的研究工作和教學工作,已有二三十年之久。他們寫過這方麵的專著,在全書的體係上,在具體史實的分析和結論上,都有不少新的處理和看法。現在他們編撰這本《續編》,又有一些新意。我對於本編的論點是同意的,如有錯誤,應由我負責。
白壽彝1986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