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知名心理學傢張厚粲教授、孟昭蘭教授傾情推薦!
《情緒心理學》作為《當代中國心理科學文庫》中的一本,旨在基於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視角,係統梳理國內外情緒心理學基礎研究和應用領域的成果,重點介紹新研究、新範式、新成果,並注重反映中國學者在該研究領域的貢獻。
內容簡介
《情緒心理學》基於認知心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視角,係統展示當前國內外情緒心理學研究的全貌和新進展,從情緒理論、情緒成分、情緒發展、情緒與認知、情緒與疾病等方麵闡釋情緒心理學的學科體係。
《情緒心理學》是傅小蘭研究員與二十餘位研究者的集成之作。作者秉持科學精神,立足國際學術前沿,汲取國內研究成果,力求兼收並蓄;細品經典研究神韻,彰顯現代科技精萃,力求古今交融;剖析流派理論觀點,介紹技術方法範式,力求虛實結閤;探究情緒本質規律,分析現實生活行為,力求雅俗共賞。
作者簡介
主編 傅小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兼任腦與認知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心理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等。1984年和198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係,獲理學學士和碩士學位;1990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獲理學博士學位。 從事認知心理學研究,發錶論文300餘篇。當選中共十八大代錶,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婦女創先爭優先進個人”和“全國教科文衛體係統先進女職工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精彩書評
情緒是當前心理學研究的重點,也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國際前沿和熱點。傅小蘭研究員主編的《情緒心理學》由各路專傢執筆,實證分析與理論探討結閤,科學研究與人文關懷交融,全麵係統地反映瞭國內外情緒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全新進展,且寫作嚴謹,文筆流暢,可讀性高,是我國目前該研究領域的一本上乘佳作。本書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既可作專業研究者的重要參考和高等院校教材,對於教育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和廣大群眾理解情緒和調節情緒也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張厚粲
《情緒心理學》是傅小蘭研究員及其寫作團隊在該研究領域數年耕耘、潛心研究和歸納總結的成果。本書基於詳實的實證研究,既深入闡釋情緒理論,情緒成分和情緒發展等基礎性問題,又詳盡介紹瞭情緒的研究方法,以及情緒對人類社會行為的廣泛影響。
本書作者注意到,在復雜的人類心理結構中,情緒活動廣泛存在;闡述瞭情緒與認知、記憶、注意等多方麵的關聯,納入瞭人類社會與諸如教育、疾病、災害、犯罪等多方麵的應用篇章,鮮明地提示瞭情緒心理對人的社會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並在人的精神活動中的重大影響,對人的個性培養、人性的完善不可或缺。
本書力求全麵反映國內外的全新動態,有評介也有創新的思考,是國內情緒心理學研究的又一力作,顯現瞭我國情緒心理學研究的新進展。本書的齣版,必將有力地促進我國情緒心理學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北京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孟昭蘭
目錄
前言1
1 總論
1.1 情緒的含義
1.1.1 情緒的內涵
1.1.2 情緒與情感
1.1.3 情緒的結構
1.2 情緒的性質和功能
1.2.1 適應功能
1.2.2 動機功能
1.2.3 組織功能
1.2.4 信號功能
1.3
1.3.1 早期情緒研究(18世紀之前的哲學階段)
1.3.2 近代情緒研究(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60年代)
1.3.3 現代情緒研究(20世紀60年代以來)
1.4 情緒研究方法發展
1.4.1 情緒誘發方法
1.4.2 情緒測量方法
1.5 本書的結構
2 情緒理論
2.1 情緒早期理論
2.1.1 Darwin情緒進化理論
2.1.2 James�睱ange情緒理論
2.1.3 Cannon�睟ard情緒理論
2.1.4 Papez情緒理論
2.1.5 Duffy生理激活理論
2.2 情緒生理理論
2.2.1 早期理論
2.2.2 神經科學取嚮
2.2.3 進化主義取嚮
2.3 情緒認知理論
2.3.1 Maranon情緒理論
2.3.2 Arnold情緒理論
2.3.3 Schachter情緒理論
2.3.4 Lazarus情緒理論
2.3.5 評價理論的發展
2.4 情緒功能理論
2.4.1 Tomkins情緒理論
2.4.2 Izard情緒理論
2.4.3 Ekman情緒理論
2.5 情緒精神分析理論
2.5.1 Freud情緒理論
2.5.2 新精神分析學派
2.6 情緒心理建構理論
2.7 情緒社會建構論
2.7.1 Mesquita社會動力模型
2.7.2 Parkinson情緒理論
2.8 不同情緒理論的比較
3 情緒的主觀體驗與評價
3.1 基本情緒的主觀體驗與評價
3.1.1 基本情緒的主觀體驗
3.1.2 基本情緒的評價
3.2 復閤情緒的主觀體驗與評價
3.2.1 愛與依戀
3.2.2 自豪
3.2.3 羞恥與內疚
3.2.4 敵意
3.2.5 焦慮與抑鬱
3.2.6 道德情緒
3.3 情緒狀態的主觀體驗與評價
3.3.1 心境
3.3.2 激情
3.3.3 應激
3.4 情緒的基本維度及其測量
3.4.1 情緒的基本維度
3.4.2 情緒維度的測量
4 情緒的外部錶現及識彆
4.1 錶情
4.1.1 麵部錶情
4.1.2 姿態錶情
4.1.3 語調錶情
4.2 錶情的識彆
4.2.1 麵部錶情識彆
4.2.2 姿態錶情識彆
4.2.3 語調錶情識彆
4.2.4 錶情的計算機自動識彆
4.3 錶情識彆的影響因素
4.3.1 個體因素
4.3.2 環境因素
4.3.3 刺激因素
4.3.4 疾病
4.4 錶情識彆的應用
4.4.1 在臨床治療中的應用
4.4.2 在國傢安全中的應用
4.4.3 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
4.4.4 在經濟生活中的應用
4.4.5 在工業設計中的應用
4.5 結語:錶情識彆相關理論與展望
5 情緒的生理激活及其測量
5.1 情緒自主神經反應
5.1.1 情緒自主神經反應的測量方法
5.1.2 情緒的自主神經反應模式
5.1.3 情緒自主神經反應模式的特異化
5.2 情緒中樞神經反應
5.2.1 情緒中樞神經反應的測量方法
5.2.2 情緒的中樞神經係統反應模式
5.2.3 情緒中樞神經反應模式的特異化
5.3 情緒的生化反應
5.3.1 情緒生化反應的測量方法
5.3.2 情緒的生化反應模式
5.3.3 情緒生化反應模式的特異化
5.4 情緒自主反應與中樞機製的整閤
5.4.1 情緒環路模型
5.4.2 神經內髒整閤模型
6 情緒的畢生發展
6.1 情緒的早期發展
6.1.1 情緒理解的發展
6.1.2 情緒體驗和錶達的發展
6.1.3 情緒調節的發展
6.2 情緒的晚期發展
6.2.1 情緒識彆年老化
6.2.2 情緒體驗年老化
6.2.3 情緒調節年老化
6.2.4 老年人的正性情緒偏嚮
6.2.5 正性情緒偏嚮的理論解釋
6.3 情緒發展的影響因素
6.3.1 情緒發展的神經生理基礎
6.3.2 情緒發展的社會文化基礎
7 情緒記憶
7.1 情緒記憶成績
7.1.1 喚醒度與情緒記憶成績
7.1.2 效價與情緒記憶成績
7.1.3 心境一緻性與情緒記憶成績
7.2 情緒記憶的腦機製
7.2.1 情緒記憶的神經環路
7.2.2 喚醒度與情緒記憶成績的腦機製
7.2.3 效度與情緒記憶成績的腦機製
7.2.4 心境一緻性與情緒記憶成績的腦機製
7.3 情緒記憶的應用
7.3.1 情緒記憶的年齡差異
7.3.2 情緒記憶的性彆差異
7.3.3 特殊個體的情緒記憶
8 情緒智力
8.1 情緒智力的定義和理論模型
8.1.1 情緒智力的定義
8.1.2 情緒智力概念的發展
8.1.3 情緒智力的理論模型
8.2 情緒智力的測量
8.2.1 情緒智力和認知智力的關係
8.2.2 基於能力模型的情緒智力測驗
8.2.3 其他情緒智力測驗
8.3 情緒智力與生活
8.3.1 情緒智力與工作績效
8.3.2 情緒智力與心理健康
8.3.3 情緒智力的促進
8.4 情緒智力研究展望:趨勢和前沿
9 情緒與注意
9.1 情緒與注意的研究概況
9.1.1 研究曆史
9.1.2 研究現狀
9.2 情緒與注意的研究範式
9.2.1 抑製範式
9.2.2 搜索範式
9.2.3 提示範式
9.3 情緒對注意的影響
9.3.1 情緒性刺激對注意的影響
9.3.2 個體情緒狀態對注意的影響
9.4 注意訓練對情緒的調節
9.4.1 研究概況
9.4.2 相關研究
9.4.3 展望未來
10 情緒與學習
10.1 情緒對學習的影響
10.1.1 情緒對外顯學習的影響
10.1.2 情緒對內隱學習的影響
10.1.3 情緒影響學習的腦機製
10.2 情感化學習
10.2.1 什麼是情感化學習
10.2.2 情感化學習的分類
10.2.3 情感化學習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
10.2.4 情感化學習效應對認知的影響
10.3 學業情緒
10.3.1 什麼是學業情緒
10.3.2 學業情緒的測量
10.3.3 學業情緒的影響因素
10.3.4 學業情緒對學生學習的影響
11 情緒與決策
11.1 情緒與決策關係的演變
11.1.1 情緒在早期規範性決策理論中的處境
11.1.2 情緒在早期描述性決策理論中的處境
11.1.3 情緒在當前決策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11.2 預期情緒與決策
11.2.1 後悔與失望情緒理論
11.2.2 主觀預期愉悅理論
11.3 預支情緒與決策
11.3.1 風險即情緒模型
11.3.2 情緒性權衡睏難下的決策行為
11.4 偶然情緒與決策
11.4.1 探討偶然情緒與決策關係的研究方法
11.4.2 探討偶然情緒與決策關係的理論模型
11.4.3 偶然情緒對決策的影響條件
12 情緒與道德
12.1 情緒對道德判斷的影響
12.1.1 情緒在道德判斷中的作用
12.1.2 情緒參與道德判斷的認知神經機製
12.1.3 道德判斷的認知-情緒加工
12.2 情緒對道德行為的影響
12.2.1 情緒作為道德動機
12.2.2 自我意識情緒對道德行為的影響
12.2.3 他人指嚮情緒對道德行為的影響
12.2.4 集體道德情緒
13 情緒與行為
13.1 情緒與行為的關係
13.1.1 情緒與行為,孰先孰後?
13.1.2 身體活動對情緒的影響
13.1.3 生活事件、情感和行為
13.2 情緒調節與適應
13.2.1 有意情緒調節和自動情緒調節
13.2.2 情緒調節的自適應與適應不良
13.2.3 情緒調節技能
13.3 攻擊行為的情緒基礎
13.3.1 攻擊分類與攻擊模型
13.3.2 從憤怒到攻擊
13.3.3 過度憤怒與控製
13.4 其他趨避行為的情緒基礎
13.4.1 焦慮、恐懼情緒與行為選擇
13.4.2 羞怯與網絡成癮
13.5 情緒感染與群體行為
13.5.1 情緒感染
13.5.2 積極情緒感染與社會風尚
13.5.3 消極情緒感染與群體性事件
13.5.4 網絡輿情與情緒感染
14 情緒與疾病
14.1 情緒的緻病機製
14.1.1 情緒與應激
14.1.2 情緒應激與免疫
14.2 情緒與身心疾病
14.2.1 情緒與冠心病
14.2.2 情緒與癌癥
14.2.3 情緒與原發性高血壓
14.2.4 情緒與消化性潰瘍
14.3 情緒障礙
14.3.1 焦慮障礙
14.3.2 抑鬱障礙
索引
作者簡介
精彩書摘
情緒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有人說,情緒是生活的七彩陽光,正是豐富的情緒感受纔讓人們享受到生活的多彩五味;有人說,情緒是人生的夢魘,許多人常常為情所惑、為情所睏、為情所纍、為情所傷。那麼,情緒究竟是什麼?情緒對我們的心理世界和社會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心理學傢已經對情緒的內涵、結構、性質和功能等問題進行瞭深入研究。由於各自的關注點乃至所用的方法不同,他們的觀點並不完全一緻,甚至有些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這些情緒的心理學理論為人們深入認識情緒打開瞭一扇心靈之窗。
情緒心理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古希臘的Plato和Aristotle等人對情緒現象進行瞭一定的論述,中國古代也有“七情”和“情誌相勝”等豐富的心理學思想。但是直到達爾文之後,情緒纔進入科學心理學的研究視域。20世紀60年代起,情緒心理學逐步進入繁榮發展時期。這一方麵錶現為情緒理論的湧現與整閤,研究者相繼提齣瞭諸多不同取嚮的情緒理論;另一方麵錶現為研究方法的改進與完善,研究者不僅建立瞭多個標準化的材料數據庫來進行情緒的內部或外部誘發,而且采用多種方法對情緒的主觀體驗、外部行為錶現、生理變化和神經機製進行測量。
1.1 情緒的含義
1.1.1 情緒的內涵
當我們迴想自己的生活時,最先映入腦海的往往是那些帶有情緒感受的場景。想象一下那些開心或傷心的場景(如被理想的大學錄取,或者與心愛的人分手),再與那些可能什麼情緒感受都沒有的場景(某月某日騎車去學校)相比,有情緒感受的場景更容易迴憶。在等待考試成績公布的時刻,我們往往會因為自己通過考試而興高采烈,而成績不理想時,我們通常會感到悲傷抑鬱。這樣的情緒體驗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能發生,並伴隨著諸如身體動作(興奮時手舞足蹈、麵如桃花,悲傷時垂頭喪氣、臉色陰沉)、內部感受(通過考試太好瞭或考試成績太糟糕瞭)、身體變化(憤怒時心跳加快,害怕時手心齣汗)等多種成分。情緒如同“時間”和“意識”等概念那樣,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並使用,卻很難準確定義,哲學傢及心理學傢們已經爭論瞭100多年,仍然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由於關注的情緒成分不同,使用的技術手段和研究方法也不盡相同,因此對情緒的定義也存在很大差異。根據Plutchik進行的一項統計,心理學界至少有90種不同的情緒定義(Plutchik, 2001)。在情緒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者往往關注情緒的不同成分,並從各自研究的角度嘗試對情緒進行定義,由此産生瞭上述情緒定義不一緻的現象。就大眾對情緒的理解來說,情緒最核心最顯著的特點在於主觀體驗,對某一情緒性事件的主觀體驗影響我們對該事件的看法和記憶。有研究者從這種觀點齣發,認為情緒的核心成分是主觀體驗和感受。其他研究者雖然承認體驗成分的重要性,但認為體驗成分並不是情緒的核心,強調生理和神經活動以及行為反應更為重要,這些成分發生在主觀體驗産生之前,因而對於情緒內涵的理解更為重要。下麵將簡要闡述基於情緒研究的身體知覺理論、進化論、認知理論三種取嚮對情緒的不同定義。
身體知覺觀
一種情緒研究取嚮認為,情緒來自對身體變化的知覺。通常人們認為我們首先體驗到的是情緒感受(如感到害怕),之後我們纔體驗到一係列的身體變化(如心跳加快、手心齣汗等)。但是早期美國科學心理學之父James(1884)提齣瞭相反的觀點,認為“情緒是伴隨對刺激物的知覺直接産生的身體變化,以及我們對這些身體變化的感受。通常認為我們因失敗産生悲傷然後痛哭;遇到熊時因害怕而顫栗逃跑;然而實際上的順序應該是因痛哭而悲傷,因為顫栗而害怕”。這是心理學界對情緒下定義的最早嘗試,盡管現在看來並不正確,但這一定義卻啓發瞭後來的情緒研究。
繼James之後,丹麥心理學傢Lange(1885)也提齣與James類似的觀點,認為情緒是內髒活動的結果,強調情緒與血管變化的關係。Lange與James都認為情緒産生的順序應該是情緒刺激引起身體的生理變化,這種生理變化進一步導緻情緒體驗的産生。這種情緒的身體知覺觀點示意圖如下:
圖1.1 情緒的身體知覺觀
來源:Fox, E.(2008).
進化主義觀
另外有研究者認為情緒是由進化而來,情緒是對環境的適應,尤其是人類祖先在適應自然環境挑戰過程中形成的,是同時動員多個不同成分來應對和解決遇到的問題。這種進化主義的情緒觀強調情緒的適應和動機功能,代錶性觀點如下:
Tomkins(1962)認為,“情緒是有機體的基本動機,是一組有組織的反應,當這組反應激活時,能夠同時使大量身體器官(例如麵部、心髒、內分泌係統等)做齣相應的反應模式。”
Izard(1991)繼承Tomkins的觀點,強調情緒的適應性。指齣情緒是動機,並同知覺、認知、運動反應相聯係並模式化。從功能論的觀點齣發,強調情緒外顯行為即錶情的重要性,通過錶情將情緒的先天性和社會習得性、適應性和通訊交流功能聯係起來。同時他認為,“情緒的定義應該包括生理喚醒、主觀體驗和外部錶現三個方麵。”
以上兩種情緒定義都強調情緒是生物體在對自然環境的適應過程中進化而來的,是由基因編碼的反應程序,能夠被環境中的刺激事件或情境誘發。同時,這種反應程序包括多種成分。情緒的進化主義觀點如下圖所示:
圖1.2 情緒的進化主義觀
來源:Fox, E.(2008).
認知評價觀
情緒的認知評價取嚮認為,情緒反應産生的前提是對事件的評價。早在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傢Aristotle就提齣過類似觀點,他認為感受來自於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以及我們與周圍人的關係。比如憤怒來自於對他人是否衊視我們的評價。以Arnold為代錶的情緒認知主義取嚮研究者認為情緒來自於對某一事件意義和重要性的評價(Arnold, 1950)。我們對於遇到的事件的重要性評價決定瞭體驗到的情緒類型。該研究取嚮的代錶性情緒定義如下:
Arnold(1950)認為,“情緒是對趨嚮知覺為有益的、離開知覺為有害的東西的一種體驗傾嚮”。與Arnold的觀點類似,Lazarus(1984)認為“情緒是來自正在進行著的環境中好的和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應的組織,它依賴於短時的或持續的評價。”
以Arnold和Lazarus為代錶的情緒認知評價理論強調對外部環境影響的評價是情緒産生的直接原因,概括齣情緒産生的三個來源,即外部環境刺激、身體生理刺激和認知評價刺激,兼顧瞭個體內外環境、皮層和皮層下部以及不同心理過程之間的聯係。這一取嚮將認知評價作為情緒反應的核心,能更好地解釋不同情緒之間的區彆。如同一種環境刺激可能産生不同的情緒感受,如果我們將某人的行為評價為對我們的侮辱或輕衊,我們將會産生憤怒的情緒,而如果將某人的行為評價為即將發起攻擊,恐懼的情緒將會被引發。因此,認知評價取嚮能夠更好地解釋為何同一事件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會引發不同個體的不同情緒反
情緒心理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