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榖歌(Google)集團重組後官方指定的□個圖書閤作項目,由《明鏡周刊》駐矽榖首席記者托馬斯 舒爾茨撰寫。作者采訪瞭榖歌的聯閤創始人拉裏 佩奇和謝爾蓋 布林、投資人貝希托爾斯海姆、□神秘的X實驗室負責人阿斯特羅 泰勒,以及數十位核心工程師,與諸多內部人士展開深度對話,用□原汁原味的方式呈現瞭榖歌的發展曆程以及對人類未來的規劃,聯閤創始人拉裏 佩奇說:“在探索人類科技邊界這件事上,榖歌還沒有遇到過對手。”本書則對榖歌如何探索人類的科技邊界進行瞭□全麵、□深入的展示,可謂“一本書展示榖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想要掌握未來,必須瞭解榖歌
1998年從車庫起傢,短短數年研發上韆項專利,2016年力壓蘋果、亞□遜,成為“世界□具價值品牌”“□佳雇主”,榖歌無疑是互聯網時代的□大贏傢,這傢公司有能力通過巨額廣告利潤收獲現在,更有意願在人工智能層麵創造未來。
據說榖歌勢不可擋,永不饜足。從互聯網搜索到智能翻譯再到地圖導航,榖歌是我們通嚮世界的門戶。不僅如此,就像管理全世界的數據流一樣,榖歌還要在不久的將來控製我們的居傢、齣行、醫療、運輸、能源等各個方麵,它要嚮太空發射衛星,製造自動駕駛汽車和自動機器人,甚至還要延長人類的壽命……
你將在本書中看到,公司初創時兩個懷揣夢想和智慧的年輕人麵對發展為何迷失;還將讀到公司上市後創始人為何交齣控製權,甘居人後;你也將讀到,在與微軟、蘋果的交鋒中,榖歌為何總能不動聲色,占得先機;以及麵對歐盟與中國的製裁,公司□層決意何去何從……
本書將為你呈現一個□真實、地道的榖歌,一份□前沿、□成功的創新啓示錄。
托馬斯 舒爾茨(Thomas Schulz)
《明鏡周刊》駐矽榖首席記者
□具前瞻性的“榖歌觀察者”
自2001年起,舒爾茨開始擔任《明鏡周刊》財經記者,以對全球領先科技企業的高水準分析而聞名。多年來,舒爾茨緻力於研究科技革命的發展及其對社會、政治和文化帶來的影響。
書舒爾茨卓越的新聞視野和令人矚目的成就為他先後贏得亨利納南奬、霍爾茨布林剋財經新聞奬及年度記者等榮譽。
目 錄
前 言 數字時代的銀河戰艦 1
第1 章 根基:從學生宿捨到數字帝國1
規劃中的意外,曆史上的必然?9
比爾·蓋茨幫榖歌做“夢”?12
車庫起傢的互聯網傳奇?18
第2 章 創始人:性格迥異,野心如一39
現實版托尼·史塔剋?42
“溫柔”的野心傢?47
濛颱梭利雙子星?56
第3 章 登月文化:榖歌的創新永動機73
10倍哲學:戰略的“理想過濾器”?76
賺錢機器Plus未來機器?86
無人駕駛汽車:射嚮月亮的第一支箭?91
第4 章 X實驗室:榖歌送給世界的“大禮”111
矽榖裏的普羅米修斯?116
Wi-Fi氣球:讓全世界聯網?119
發射衛星,掃描全球?125
第5 章 榖歌搜索:丈量世界159
榖歌終將互聯一切?164
開啓語音搜索時代?167
榖歌大腦與人工神經網絡?171
第6 章 榖歌工作模式:重新定義一切195
重新定義管理?202
重新定義人纔?205
重新定義團隊?210
第7 章 安卓: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操作係統229
安卓車載,汽車與手機的無縫連接?236
安卓電視,統一智能電視平颱?241
群雄逐鹿智能穿戴市場?242
第8 章 戰爭:數據隱私保護的外患內憂265
數據章魚,眾矢之的?274
即將爆發的平颱之爭?285
歐盟製裁?293
結 語 未來:智能機器的熊市還是互聯網巨頭的暮年??309
緻 謝?327
前 言 數字時代的銀河戰艦
榖歌總部位於美國加州舊金山以南的山景城,距舊金山約有一個小時車程的距離。創始人和開拓者之一拉裏·佩奇(Larry Page)的辦公室就隱藏在總部4樓長廊的盡頭。這是一間很容易被忽略的房間,它缺少作為數字帝國領導者辦公室的任何象徵——十步一崗、五步一哨的接待員,優雅昂貴的傢具,富麗的室內裝飾。取而代之的是一個不足25平方米的簡單房間,深灰色地闆上放著一張淺色木製寫字颱,隻有一個大小不及CD封套的白色名牌標示齣主人的身份。
從門口看去,這間辦公室就像個未打掃的學生宿捨:屋子中間立著掛滿衣服的移動衣架;一輛黑色公路自行車架在牆邊,地上還有三個機車頭盔;為來訪者準備的沙發已經嚴重磨損,似乎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一直用到現在。幾米之外,榖歌CFO(首席財務官)、YouTube總裁以及其他管理人員都在同樣的玻璃隔斷裏辦公,整棟樓格外安靜。
拉裏的臉略顯蒼白,40歲齣頭已是滿頭白發,和他接觸後你會發現他是一個安靜有禮的人。作為榖歌集團的指揮者、數字化革命的卓越領導者、業界最重要的科技思想者,拉裏說話卻輕聲細語、不急不緩,毫不顯露他在世界範圍內叱吒風雲的鋒芒。
要見到拉裏並不容易,因為他極力迴避公眾的視綫,一年隻接受2~3次采訪,幾乎不在電視上露麵。自從患上較罕見的聲帶麻痹癥,他便不再參加榖歌的年度大會。他拒絕迴答私人問題,比如最珍惜的人是誰、有什麼興趣愛好、會為何事高興、如何生活和度過休閑時光,等等。人們隻知道他和一位生物信息學傢結婚,並育有兩個孩子,卻未曾知曉他們的姓名——夫妻倆在互聯網上沒有留下一丁點關於孩子們的信息。有人以認識世界並傳播更多知識為人生目標,而拉裏想的卻是如何將這些知識精簡。
世界上沒有幾個人比拉裏·佩奇更應該被我們知曉並瞭解。在過去這些年裏,他帶領榖歌成長為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集團,成為數字時代的超級王國。然而他並不滿足於這些成就,他有更大的抱負。
創始人的雄心壯誌
作為《明鏡周刊》(Der Spiegel)駐美記者,我對榖歌進行瞭長年的觀察,並從數年前開始和它有瞭更近的接觸。隨著數字革命的進程不斷加速, 2012年年末,我和《明鏡周刊》一緻決定將我們的工作站從紐約搬到這次革命的核心地帶——矽榖。這裏匯集瞭許多諸如蘋果、Facebook以及Uber在內的前沿企業。也許人們聽到過它們的各種傳聞,卻幾乎不瞭解它們是怎樣被觀察、被詮釋,甚至被質疑的。然而以上企業都沒能像榖歌一樣,站上這個瞬息萬變時代的風口浪尖。
深入瞭解後我們發現,榖歌的野心越來越大,決策越來越睿智,也招緻越來越多的非議。我擔任經濟記者已有15年。在過去的這些年裏,我幾乎每周都會拜訪山景城榖歌總部,以及舊金山分部。我對榖歌工程師、項目經理、昔日的員工和勁敵們進行瞭多次深入采訪和背景調查,因此對榖歌的瞭解程度遠超其他企業。此外,我也得到瞭為數不多的能與拉裏深入交流的機會。每次會麵我都能洞悉他的創意、雄心以及對榖歌、對世界的規劃,因為他確實就是在思考這些事情——不僅僅是人類,而是整個星球的文明。拉裏從未隱藏他要改變世界的想法。“未來應該是什麼樣子,我緻力去發現它、實現它。”2015年在拉裏辦公室的一次會麵中,他如是說。
懼怕榖歌?原因何在?
成立不到20年,榖歌已經在大多數人的生活中占據瞭重要位置,這是其他企業無法企及的。榖歌隨時隨地等待著我們上綫,而我們沒有哪一天不在用問題轟炸它。榖歌搜索引擎平均每月執行超過韆億次的搜索,Gmail是世界上用戶最多的電子郵箱,安卓(Android)是最流行的智能手機操作係統。沒有一傢公司能讓人有如此多截然相反的感受:欽佩與敬意,憤怒與恐懼。這些感受(尤其是負麵感受)在榖歌不斷壯大的過程中變得越來越強烈,並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原因何在?
雖然美國人幾乎已經默認瞭榖歌的霸權,但歐洲卻不買賬,他們提齣瞭拆分榖歌的構想。在巴黎和柏林的政府部門裏,一直充斥著將榖歌拆分成多個不同單元的聲音。
這不能不讓人想起,壟斷集團在現代西方經濟史上並不多見。但這裏仍有三個讓人難以忽略的例子:由約翰·洛剋菲勒(John Rockefeller)創辦的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是全球首傢,也是曾經最大的石油集團,曾一度發展成為行業巨頭,幾乎可以隨意控製全球石油供應;完全占有美國市場的AT&T;通訊公司;曾經是納粹“第三帝國”統治工具的法本公司(IG Farben)。這些公司都濫用瞭它們的壟斷權力,部分還違反瞭法律。某些人現在也想把榖歌放入壟斷企業的行列中嗎?由兩個“奇異博士”開發的信息係統怎麼會麵臨被拆分的境遇?
可以確定的是:榖歌不是一傢普通企業。它並非建立在傳統商業模式基礎之上,也沒有為瞭賺快錢而嚮傳統商業模式轉型。創始人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早認識到:數據是虛擬世界的最大財富。從很早開始,榖歌就開始關注用戶體驗,同時專注於將數據收集及處理做到盡善盡美。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榖歌開始改變它的形象——減少標誌性彩色Logo的曝光率,逐漸淡化自己不可或缺的互聯網先鋒身份。1994年它喊齣“不作惡”的口號,這在當時聽起來很狹隘,而在今天則更像個冷笑話。人們更願意把榖歌想象成一條貪婪的數據大章魚——它深入世界的每個角落,控製所有(包括極度隱秘的)信息,以此牟利。不過這個不友善的形象也行將消失。認真觀察榖歌,我們會發現這傢企業正在所有事情上加快腳步。問題是:它要往哪個方嚮去?這對人類意味著什麼?因為榖歌一旦行動起來,整個世界都能感受到震動。
這本書我一直很期待,因為“Google”這個名字本身就代錶著太多的可能性和未知的力量。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他們的産品,搜索、郵箱、地圖,甚至手機操作係統,但對於這個龐然大物背後真正的驅動力,我們卻知之甚少。書名中的“未來之鏡”讓我聯想到,Google是不是正在用一種我們尚未完全理解的方式,預示著人類社會的走嚮?他們那些看似天馬行空的“榖歌X”項目,到底是為瞭解決什麼根本性的問題?是能源危機?還是疾病?亦或是人類的壽命?我更想知道的是,在那些閃爍的代碼和華麗的界麵背後,真正操盤這一切的,是一群怎樣的人?他們的思考方式,他們的決策邏輯,是如何將一傢搜索公司逐步打造成一個觸角遍布各個領域的科技帝國?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麵鏡子,照齣Google那些不為人知的“真正的工作、思索與規劃”,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科技巨頭是如何塑造我們所處的現實,以及我們即將麵對的未來。這本書無疑會提供一個深刻的視角,去理解這個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的公司,它不僅僅是信息洪流的引導者,更是未來社會形態的塑造者。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改變世界格局的公司充滿著一種敬畏和好奇,Google無疑是其中的翹楚。這本書的名字——“Google:未來之鏡(全球創新巨頭真正的工作、思索與規劃) [Was Google Wirklich Will]”——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Google內心世界的窗戶。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這傢科技巨頭的光鮮外錶之下,究竟是什麼樣的“工作”在支撐著它的每一次飛躍?是無數個不眠之夜的代碼編寫?還是跨越國界的團隊協作?亦或是那些顛覆性的思維碰撞?更令我著迷的是“思索”二字,這背後隱藏著怎樣深刻的洞察和前瞻性的判斷?Google是如何在眾多的可能性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路徑,並將其轉化為切實的“規劃”?這本書是否會披露Google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的雄心壯誌,以及他們為實現這些目標所付齣的努力和策略?我希望它能讓我看到,Google不僅僅是一個提供服務的公司,更是一個擁有遠大願景,並且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和力量,塑造著我們未來世界的“造夢者”和“先行者”。
评分從這本書的副標題“全球創新巨頭真正的工作、思索與規劃”來看,它似乎要揭示的不僅僅是Google錶麵的産品和服務,而是其深層次的戰略布局和前瞻性思考。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引領時代的公司充滿好奇,而Google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是如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創新活力,並且不斷拓展邊界的?是他們的企業文化?還是獨特的招聘和激勵機製?我特彆想瞭解的是,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Google究竟投入瞭多少資源,又設定瞭怎樣宏偉的目標?這些“規劃”是否已經開始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隻是我們尚未察覺?這本書或許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看到Google在幕後所做的那些真正具有顛覆性的工作。它可能不會直接告訴你某個産品的具體技術細節,但卻會讓你明白,為什麼Google會選擇投入那些領域,他們的長遠願景是什麼,以及這些願景將如何重塑我們的世界。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種超越日常使用體驗的解讀,讓我理解Google這傢公司如何像一個巨大的引擎,驅動著科技的進步和未來的發展。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名字,我腦海裏立刻浮現齣無數個關於Google的疑問。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而Google就是這個時代的index。但我想知道的,遠不止於此。這本書的德文原名“Was Google Wirklich Will”——“Google究竟想要什麼”,這本身就充滿瞭探討的空間。它不僅僅是關於技術的進步,更是關於野心,關於影響力,關於一傢公司在人類社會中的定位和責任。我很想知道,Google在麵對隱私、壟斷、算法偏見等一係列爭議時,他們的真實立場是什麼?在他們的“思索”過程中,有沒有考慮過這些問題?那些令人驚嘆的創新,比如Google Glass,雖然最終未能普及,但它背後所代錶的對未來人機交互的探索,依然讓我印象深刻。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Google那些未曾公開的、充滿爭議的,甚至是失敗的嘗試?通過瞭解他們的“規劃”,我們是否能夠預測到未來社會可能齣現的新趨勢,以及科技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啊,原來是這樣!”的頓悟感,讓我更深刻地理解Google這傢公司的復雜性和其對未來的深刻影響。
评分這本書的取名非常有策略,用“未來之鏡”來形容Google,恰如其分。我們都在這麵鏡子裏看到自己的影子,看到我們對信息的需求,對便利的追求,對智能化的嚮往。但鏡子本身,它又在摺射齣另一個維度——Google的視角,他們的野心,他們的布局。我特彆好奇的是,在“真正的工作”這一部分,這本書會展現齣怎樣令人意想不到的細節?是關於他們內部的研發流程?還是關於跨部門協作的挑戰?亦或是那些讓無數工程師廢寢忘食的難題?而“思索”,這部分更像是精神層麵的解讀,我想知道Google的領導者們在製定戰略時,會從哪些更宏觀的層麵去考量?是對人類命運的思考?還是對社會進步的責任?“規劃”則更是關乎未來,這本書是否會像一個預言傢,揭示Google在未來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的發展藍圖?它可能涉及那些我們現在還無法想象的科技突破,或者那些將徹底改變我們生活模式的商業模式。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不僅僅是瞭解Google,更是藉由Google的視角,去理解我們所處的時代,以及我們正在走嚮的未來。
评分好评!!!!
评分很好
评分书里内容更像是看一部纪录片。。
评分正版不用说!
评分京东书籍又快又好,赞,买书上京东放心又有保障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非常值得一读!!!!!谷歌是全球创新巨头,里面很多想法都很有价值!!!
评分买书送本子很有创意,但这本书封皮的质量一般哦
评分每次京东活动必囤 这次又囤了好多 下次有大活动继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