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李白研究2016年集》為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九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術交流的論文集。
《中國李白研究2016年集》共收錄近年來李白論文研究30餘篇,研究綜述2篇,2015年李白研究論目錄1篇。書稿內容豐富,資料詳實,考據準確,較為準確地反映齣國內外李白研究的高水準,學術價值高。
目錄
《李太白全集校注》前言
李杜戰爭觀的異同及原因
李杜詩歌體裁取嚮及其影響簡論
盛唐英靈交往之遺蹤——劉復墓誌考論
易解李白芻議
五代宋時李白序誌之載事辨
李白與王維“驪山交遊”說質疑——略評畢寶魁《王維與李白關係臆說》一文
文學研究的創新仍應以文獻及其解讀為基礎——以李白與科舉相關問題為例的分析
“不然”試解——從李白詩的用例說起
淺論李白詩歌在唐宋之際的經典化問題——以《蜀道難》為例
再論嚴羽《評點李太白集》的成書
明代“後七子”之一的宗臣對李白的追摹
鬍應麟詩歌創作對李白的接受
論鬍震亨對唐詩及李白詩歌的研究
明清時期李白詩意圖考論
南羲采《龜硐詩話》解李白諸條辨析
李白詩歌在西班牙語世界的譯介與研究
永王、李白謀反乎?
李白命名地名及其相關問題探析
廬山韆古毓靈氣太白雄筆展詩纔——論《廬山瀑布二首》兼及二詩優劣與審美距離
《望天門山》題旨之我見
論裴斐先生的學術成就與治學特點
再論李白文化的現代價值——發展李白文化産業弘揚李白文化精神
關於建議成立“馬鞍山市中國李白文化研究基地”的幾點淺見
附錄
在“李白文化與采石磯”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
在“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七屆年會暨李白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講話
李白文化與采石磯——在“李白文化與采石磯”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與李白同行共赴一個韆年的約會——詩城馬鞍山的“詩仙尋蹤之旅”
碎葉禮白記
李白行旅與大運河江蘇段考述(摘要)
從閨情詩中的女性形象看李白的情感世界(摘要)
詩仙遠遊:李白詩歌在俄國的譯介與研究(摘要)
元代文壇“中流一柱”鬍祗通對李白、杜甫的接受與傳播(摘要)
“從磷入幕”罪案與李白暮年的冤憤(摘要)
精彩書摘
《中國李白研究2016年集》:
一、守望:詩賦訓練
參加科舉走上仕途應該是所有唐代士子的夢想。因此,唐代士人在青少年時期往往有讀書山林,準備舉業的經曆。開元、天寶間舉子讀書山林寺院的現象已經存在,《唐故郴州刺史贈持節都督洪州諸軍事洪州刺史張府君墓誌銘並序》:“公諱翃,字逸翰,安定人也……童年以門萌補齋郎,立誌不就,讀書於侯山玉泉寺,道業大成。廿二,國子明經上第,解褐補郟城尉,敬始宦途,纘修緒業。”張翃卒於大曆十四年七月,年五十七,則其二十二歲明經上第在天寶三載,而讀書玉泉山在開元、天寶間。當然,應舉科目不同,其讀書和寫作的重點就不一樣。
李白生活的蜀地,青年學子讀書山林寺院的記載並不多,但也是存在的,李白自己就是一例。又如他的同鄉前輩陳子昂讀書於傢鄉的金華山。梓州有陳子昂讀書處,杜甫參觀其遺跡,作《鼕到金華山觀因得故拾遺陳公學堂遺跡》詩,《杜詩詳注》注雲:“鶴日:寶應元年鞦,公自梓歸成都迎傢,再至梓州。十一月,往射洪,乃是時作。廣德元年,雖亦在梓,而鼕已往閬州矣。《輿地紀勝》:陳拾遺書堂,在射洪縣北金華山。大曆中,東川節度使李叔明,為立旌德碑於金華山讀書堂,今在玉京觀之後。地誌:金華山,上拂雲霄,下瞰涪江。有玉京觀在本山上。東晉陳勛學道山中,白日仙去。梁天監中建觀。《唐書》: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常讀書於金華山。”詩雲:“陳公讀書堂,石柱仄青苔。悲風為我起,激烈傷雄纔。”稱揚陳子昂為“雄纔”,並作深深哀悼。
士子讀書山林,有詩、賦的寫作練習。詩人一生的寫作風格是不斷變化的,在討論詩人詩歌寫作時,會發現習業階段或青年時期的寫作風格與作傢主導風格並不一緻,且習業階段的詩風有其相似性。岑參是唐代邊塞詩人的代錶,杜確《岑嘉州詩集序》雲:“時議擬公於吳均、何遜,亦可謂精當矣。”如果統觀岑參詩,這句話是不全麵的。所謂“吳何體”應指岑參早期詩歌,而岑參齣塞後的詩作,如比擬古人,則更接近鮑照。岑參《感舊賦序》雲:“參,相門子。五歲讀書,九歲屬文,十五隱於嵩陽,二十獻書闕下。”岑參《丘中春臥寄王子》:“田中開白室,林下閉玄關。捲跡人方處,無心雲自閑。竹深喧暮鳥,花缺露春山。勝事那能說,王孫去未還。”《南溪彆業》:“結宇依青嶂,開軒對翠疇。樹交花兩色,溪閤水重流。竹徑春來掃,蘭樽夜不收。逍遙自得意,鼓腹醉中遊。”《尋少室張山人聞與偃師周明府同人都》:“中峰煉金客,昨日遊人間。葉縣鳬共去,葛陂龍暫還。春雲湊深水,鞦雨懸空山。寂寞清溪上,空馀丹竈閑。”如果將這些岑參隱於嵩山讀書之作,與他的邊塞詩比較,麵貌、風格完全不同。
李白早期在蜀詩現存不多,王琦謂“《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詩、《登峨眉山》詩、《登錦城散花樓》詩,在蜀所作者”。依王琦《年譜》,則為李白25歲以前所作。因此在分析李白早年讀書匡山之作時,也要和其齣蜀之作區彆對待。《唐詩紀事》載:“東蜀楊天惠《彰明遺事》雲:元符二年春正月,天惠補令於此,竊從學士大夫求問遺事。聞唐李太白本邑人,微時募縣小吏,入令臥內,嘗驅牛經堂下,令妻怒,將加詰責。太白亟以詩謝雲:‘素麵倚欄鈎,嬌聲齣外頭。若非是織女,何必問牽牛。’令驚異,不問。稍親,招引侍硯席。令一日賦山火詩,思軋不屬,太白從旁綴其下句。令詩雲:‘野火燒山後,人歸火不歸。’太白繼雲:‘焰隨紅日遠,煙逐暮雲飛。’令慚止。頃之,從令觀漲,有女子溺死江上,令復苦吟雲:‘二八誰傢女,飄來倚岸蘆。鳥窺眉上翠,魚弄口旁硃。’太白繼雲:‘綠鬢隨波散,紅顔逐浪無。何因逢伍相,應是怨鞦鬍。’令滋不悅。太白恐,棄去。隱居戴天大匡山,往來旁郡,依潼江趙徵君蕤。蕤亦節士,任俠有氣,善為縱橫學,著書號《長短經》。太白從學歲馀,去。遊成都,賦《春感》詩雲:‘茫茫南與北,道直事難諧。榆莢錢生樹,楊花玉糝街。塵縈遊子麵,蝶弄美人釵。卻憶青山上,雲門掩竹齋。’
……
前言/序言
李白是最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唐代偉大詩人之一,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璀璨的明星,他以獨特、偉大的成就,把中國的詩歌藝術推上瞭頂峰。他的許多優秀詩篇,不但在中國膾炙人口,而且在世界各國人民中也有很大的影響。現在,我們在先賢和今人研究的基礎上,將他的全部詩文重新整理編集,刪除僞作,補人遺詩逸文,進行校注評箋,使之成為最接近真實的李白作品全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排行十二。自稱“本傢隴西人,先為漢邊將”(《贈張相鎬二首》其二),是西漢飛將軍李廣的後裔。李白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他的祖先曾“遭沮渠濛遜難,奔流鹹秦,因官寓傢”。據《晉書·涼武昭王李玄盛傳》記載,涼武昭王李暠字玄盛,乃李廣十六代孫,東晉安帝隆安四年(400),李暠在敦煌一帶被部眾推戴為涼公,死後由其子李歆繼位。後李歆被沮渠濛遜打敗而死,諸弟奔逃。李白所說當即指此事。李陽冰《草堂集序》、範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後麵均簡稱《碑》)也都說李白是涼武昭王李暠九代孫。而唐朝皇帝也自稱是李暠後代,由此可說李白與唐皇室同宗。可是,《新唐書·宗室世係錶》載涼武昭王李暠後代各支並沒有李白這一支傢族。李白在詩文中稱李唐皇室的人為從祖、從叔、從兄、從侄,也往往不符閤他作為李暠九世孫的輩分。李陽冰還說李白先世曾“謫居條支”,範傳正則說隋末“被竄於碎葉”,曾隱姓埋名,中宗神龍初(705)纔逃歸蜀中,李白齣生時纔恢復李姓。據李白在至德二載(757)寫的《為宋中丞自薦錶》說當時年五十七,李陽冰在李白臨終受囑寫序時為寶應元年(762),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誌》稱李白卒時年六十二,都可證知李白生於武後長安元年(701),至神龍初歸蜀時已五歲,說明李白並不是生在蜀中。20世紀30年代,陳寅恪先生發錶《李太白氏族之疑問》(《清華學報》第十捲第一期,1935年1月),認為李白先世“本為西域鬍人”,“隴西李氏”說乃“詭托之辭”。近年日本學者鬆浦友久亦贊同此說(《李白傳記論·李白的齣生地和傢係》)。後來,張書城又發錶《李白傢世之謎》(蘭州大學齣版社1994年版),提齣李白不是涼武昭王李暠後裔,而是李陵一北周李賢一楊隋李穆一係的後代。然皆無直接證據。看來,李白的種族、籍貫、傢世、齣生地等,至今還未取得一緻的意見。其實,範《碑》早就說過“絕嗣之傢,難求譜牒”,“故自國朝已來,漏於屬籍”。而世係錶族譜所記載的輩分,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稱呼也未必完全一緻。例如,筆者熟知的某氏,以“載锡之光,永世剋孝”為世係排序,現今長房長子“永”字輩年已八十多歲,而遠房的幼子“之”字輩還隻有十多歲,按族譜長房八十多歲的“永”字輩老人應稱呼十多歲的“之”字輩小孩為族祖,但在實際生活中卻隻稱他的名字。而“之”字輩小孩就叫八十多歲的“永”字輩老人為大哥哥。由此可以想見,李白稱從祖、從兄等人與世係錶的輩分不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中國李白研究2016年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