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選擇做好人,是你對社會規範的妥協,還是獨立思考判斷的結果?“戰鬥的哲學傢”中島義道常常擁有劍走偏鋒的觀點。在《我討厭的10種好人》中,他深入日本社會的每個細節對生活陳規發齣挑戰,用一針見血的生活哲學辯論破除思維惰性,藉旁徵博引的思考實例帶來批判性思維的覺醒,幫助“不假思索的好人”拒絕道德綁架,重拾探索自我的勇氣。
覺得自己格格不入,想盡方法附和大傢?遇到睏難束手無策,不斷寄希望於明天?齣現爭執不問緣由,一味安撫“和稀泥”?人生就是應該感恩,即使彆人不需要這份恩惠?……你也是這樣一個活在“現世安穩”裏的盲目好人嗎?這本書將為你拆穿一團和氣的生活假象,揭露多數人大腦空空如也的真實,開拓群體思維下的處世新思路,尋迴本應復雜有趣的人生。
內容簡介
積極樂觀、心存感激、平息爭執、無怨無悔……這些特質正是標準“好人”所具有的,然而他們真的思考過自我,體會過彆人的感受嗎?
本書歸納瞭10種無視人心的復雜性,總是要我們“熱愛生活”“循規蹈矩”,並將自身價值觀強加於人、抹殺個人獨特性的麻木“好人”。直言符閤社會普遍定義的“好人”標準的人,都是缺失自我人格、對少數者進行不公乾涉的麻木之人。作者基於自身經曆,觀察、分析瞭現代日本社會中的“好人”怪象,並深入思考瞭打破陳規、還原本我的輕鬆生活方式,不僅能給“叛逆者”增加信心,更能為“好人”敲響警鍾。其耿直犀利的行文風格直擊每個人的靈魂,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中島義道,1946年齣生於日本福岡縣。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維也納大學哲學博士。曾為日本電氣通信大學人類傳播學係教授,於2009年退休。主要著作有《維也納愛憎》《哲學的教科書》《缺乏“對話”的社會》《關於孤獨》《半隱遁的人生》《我討厭的10句話》《為厭惡工作的人所寫的書》《關於惡》《維也納愛憎2》《人生,終究是消遣》《維也納傢族》《希特勒的維亞納》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經常麵帶笑容的人 1
第二章 不忘感恩的人 15
第三章 想看見大傢高高興興的人 47
第四章 總是積極麵對生活的人 75
第五章 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的人 91
第六章 注重“分寸”的人 115
第七章 一發生爭吵就想立即製止的人 141
第八章 說話含蓄的人 165
第九章 說“我是個笨蛋”的人 189
第十章 認為自己“人生無悔”的人 209
後 記: 我討厭的是什麼樣的人? 217
齣版後記 222
前言/序言
後記:我討厭的是什麼樣的人?
到這裏,我討厭的10種好人就全部說完瞭。但我仿佛看見許多讀者不滿地叫嚷道:“哼,都是你自己隨意羅列齣來的,根本沒什麼條理嘛!”
之前,我寫過《我在喧囂的日本》《偏食的生活方式指南》《我討厭的10句話》《缺乏“對話”的社會》等書,在其中錶達瞭自己對於“討厭的事物”會特彆敏感。因為是跟個人感覺有關,缺乏普遍的說服力,所以我在議論時會充分考慮“內在整閤性”。也就是說,其實這本書的條理還是很清晰的。
當然,我討厭的人還有很多,例如:說謊的人、仗勢欺人的人、媚上欺下的人、會算計的冷酷之人、散漫且不負責任的人、心胸狹隘的人、狡猾的人、說話經常變來變去的見風使舵之人……在現代日本社會,大傢都很討厭這些人,所以我也不必再贅述。在這本書裏,我把“討厭”矛頭對準的,卻是那些受到現代日本人普遍歡迎的“好人”。
換言之,也可以說他們是對事物缺乏充分感覺、缺乏充分思考的人。“充分”是指自己個人獨特的感覺和思考。
所以,他們隻是稀裏糊塗地去迎閤大眾的感覺,不加批判地遵從大眾的思考方式——這正是我討厭的人。為瞭防止馬上招來反駁,我再進一步說明:他們在感覺和思考方麵十分懶惰,說自己“從沒想過這問題”“從沒有過這種感受”時也毫不羞愧;武斷地認為彆人的感覺也和自己一樣;不能正確地判斷彆人的想法,自以為是。
其中,語言的運用尤為關鍵。他們常常說著韆篇一律的話而沒有絲毫懷疑;他們從不會去努力準確地錶達自己的信念;他們不懂得尊重周圍隨時發齣的信號,而是一味躲在自己的小圈子(安全地帶)裏。
嗯,應該說得更準確一些。其實,無論是右翼、左翼、恐怖分子、唯我論者、“老好人”……都沒關係,我不會因此而討厭某種人。無論你信奉什麼思想都好,關鍵在於:這種思想在多大程度上是基於自己個人的感覺和思考而形成的?也就是說,我討厭的正是在這方麵偷懶的人。
最容易偷懶而且又最安全的方法是什麼呢?是和大多數人說相同的話,和大多數人保持相同的感受。一旦發現自己有不符閤之處,就小心翼翼地加以掩飾。其他時候,隻需裝聾作啞、視而不見、不聞不問,人生就能安安穩穩地度過。
這些人都是“好人”,而且他們都知道自己的“弱點”,從沒有狂妄的野心,隻願謹小慎微地活著。大傢明白瞭吧?這纔是我最討厭的人。請再看一遍目錄:
1.經常麵帶笑容的人
2.不忘感恩的人
3.想看見大傢高高興興的人
4.總是積極麵對生活的人
5.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的人
6.注重“分寸”的人
7.一發生爭吵就想立即製止的人
8.說話含蓄的人
9.說“我是個笨蛋”的人
10.認為自己“人生無悔”的人
哎喲,光是這麼寫一遍也覺得討厭!
黑格爾(不知為什麼我很討厭他)認為:某句話是不是真理,並非取決於字麵意思是否正確,而關鍵要看說這句話的人有過多少嘔心瀝血的“經驗”。用我的話來說,就是要看他如何勤奮地、堅持不懈地“用身體進行思考”。
人明明如此復雜,卻要把他們鎖進小小的抽屜裏,而且強製性地總結齣“好人”的規範,接下來隻需雷打不動地遵循到底。為什麼呢?因為隻要總結齣“不忘感恩”“總是積極麵對生活”……接下來不管人生發生什麼事情,都可以視若無睹,無須再思考瞭。
這次齣版得到瞭新潮社鞦山洋也先生一如既往的關照,非常感謝。
最後,列齣100個我最討厭的詞語(盡量不和本書內容重復):妥協、希望、欺騙、調整、欺瞞、自欺、弱者、適可而止、穩妥、感覺遲鈍、不自覺、沒感覺、不在乎、暗中策劃、圓滑、本分、原則、達觀、懶惰、惰性、一團和氣、安穩無事、和諧、幸福、和善、體諒、穩健、道德、倫理、善人、平凡、尋常、常識、普通、日常、傢庭、傢人、鄉土、雜亂、混沌、清濁能容、四平八穩、安寜、安心、無視、溫情、權宜之計、淺薄、敷衍瞭事、彼此彼此、平庸、大眾、沒教養、無知、膽怯、公司、社會、體麵、加油、大傢、團結、一本正經、感謝、恩、義理、規矩、像樣、自豪、榮譽、前後矛盾、隱瞞、自衛、事先溝通、沉默寡言、花言巧語、吹捧、追隨、奉承、社交辭令、迎閤、人雲亦雲、漂亮話、舊習、虛飾、形式主義、得過且過主義、政府機關、良知、說教、儀式、緻辭、韆篇一律、中庸、協調性、耿直、木訥、踏實、善意的謊言、沒辦法、成熟的想法。
2005年9月25日
鞦風吹入我心
中島義道
《我討厭的10種好人》 簡介 在這本令人捧腹卻又發人深省的隨筆集裏,作者以一種近乎刻薄卻又充滿洞察力的筆觸,剖析瞭我們生活中那些“好人”們不為人知的一麵。那些看似無私奉獻、總是為他人著想的“好人”,在作者的放大鏡下,竟也展現齣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咬牙切齒的另一幅麵孔。本書並非對“好人”這一群體的全盤否定,而是對某些特定行為模式、思維定勢以及由此産生的微妙心理進行瞭一次酣暢淋灕的解剖。 作者認為,並非所有以“好”為名義的行為都能得到應有的贊賞,有些“好”背後隱藏著令人難以忍受的特質,甚至是一種變相的控製與道德綁架。本書聚焦於這十種“好人”的典型形象,他們可能潛伏在你的傢人、朋友、同事,甚至是那個總是熱心給你建議的鄰居之中。作者用生動的案例、辛辣的比喻和真誠的自嘲,帶領讀者一起走進這些“好人”的內心世界,探究他們為何會展現齣如此令人不適的“好”。 第一種好人:無處不在的“人生導師” 他們永遠以一種過來人的姿態,在你還未開口之前,就已經為你規劃好瞭人生的每一步。無論你遇到什麼睏境,他們總能輕描淡寫地說:“我當年也經曆過,你這樣做就好瞭。”他們的人生經驗似乎是萬能的,適用於任何年齡、任何職業、任何性格的人。你渴望的是傾聽,他們提供的是命令。你需要的理解,他們給予的是評判。他們的“好”體現在不斷地給你“指點迷津”,讓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唯有聽從他們的建議,纔能避免跌入萬丈深淵。作者筆下的這位“人生導師”,其令人討厭之處在於,他們剝奪瞭你獨立思考和犯錯的權利,將你的人生簡化成一條他們為你鋪好的、並非你真正想要的道路。他們的“好”成瞭一種沉重的負擔,讓你在他們的“善意”中窒息。 第二種好人:熱衷於“犧牲奉獻”的聖母/聖父 他們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對他人的無盡付齣之上,並將這種付齣視為衡量自己價值的唯一標準。他們會為瞭傢人、朋友、甚至不認識的陌生人,犧牲自己的時間、精力、金錢,甚至健康。然而,他們的犧牲並非全然無私,其中往往夾雜著一種期待迴報的隱秘願望。一旦他們的付齣未得到他們預期的迴報,便會展現齣令人不適的哀怨、指責,甚至將對方推入道德的深淵。“你看我為你付齣瞭多少!你怎麼可以這樣對我!”這種抱怨,讓接受他們好意的人,仿佛成瞭十惡不赦的恩人。作者認為,這種“好”是一種隱性的情感勒索,讓周圍的人活在一種時刻需要感恩戴德的壓力之下,難以喘息。他們的“犧牲”讓人心生愧疚,卻也讓人望而卻步。 第三種好人:永遠“為你好”的控製狂 “我這樣做都是為瞭你好。”這句話,在很多人的字典裏,是“好人”的最高宣言。但對於某些“好人”而言,這句話的背後,隱藏著對他人自主權的粗暴乾涉。他們以“愛”的名義,替你做決定,替你選擇,替你規劃,並且堅信他們的選擇一定比你自己的更好。他們會對你的穿衣打扮指手畫腳,對你的戀愛婚姻橫加乾涉,對你的職業發展提齣“建設性”意見。他們的“好”就像一張密不透風的網,將你牢牢地包裹住,讓你無處可逃。作者尖銳地指齣,這種“好”是對個體尊嚴的踐踏,是對自由意誌的扼殺。他們並非真的關心你的感受,而是希望將你塑造成他們心中理想的樣子,以滿足他們內心的控製欲。 第四種好人:披著“客觀公正”外衣的裁判 他們總是站在道德的製高點,用一把尺子衡量世間萬物,並樂此不疲地對他人進行評判。他們的語言中充斥著“應該”、“不應該”、“正確”、“錯誤”的字眼,仿佛他們就是真理的化身。他們善於發現彆人的缺點,樂於指齣彆人的不足,並且毫不留情地進行“批評教育”。他們的“好”在於他們“公正無私”,但這種公正卻常常缺乏溫度和同情心,他們的批評更像是一種宣泄,而非幫助。作者認為,這種“好”是一種情感上的冷漠,一種對他人的不理解。他們認為自己是“為你好”,但實際上,他們的評判讓被評判者感到羞辱和沮喪。 第五種好人:無底綫的“包容者” 他們總是說:“沒關係,我理解。”“沒事的,下次注意就好。”似乎無論彆人犯下多麼嚴重的錯誤,他們都能一笑置之,無限包容。然而,這種無底綫的包容,並非真正的寬恕,而是一種對原則的漠視,一種對錯誤的縱容。他們的“好”在於他們“大度”,但這種大度卻讓那些被包容的人,失去瞭學習和成長的機會,甚至變本加厲。作者認為,這種“好”是一種逃避,一種不敢麵對衝突的錶現。他們寜願犧牲原則,也不願讓關係齣現裂痕,殊不知,這種做法隻會讓關係更加脆弱。 第六種好人:渴望被“認可”的錶演傢 他們做的一切,都是為瞭讓彆人看到他們的“好”,並從中獲得贊賞和認可。他們的生活就像一場大型的舞颱劇,每一個角色、每一個場景,都是為瞭突齣他們的“善良”、“慷慨”、“無私”。他們的“好”是一種錶演,一種精心設計的僞裝。一旦舞颱燈光熄滅,他們可能會展現齣截然不同的另一麵。作者認為,這種“好”是一種虛僞,一種缺乏真誠的錶現。他們真正的目的並非為瞭他人,而是為瞭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第七種好人:永遠“正確”的鍵盤俠 他們活躍在網絡的各個角落,用鍵盤敲擊著正義的號角,對社會上的不公現象進行猛烈抨擊。他們似乎永遠站在道德的製高點,對任何與自己觀點不同的人進行圍攻和討伐。他們的“好”體現在他們“關心社會”、“伸張正義”,但他們的行為卻常常是情緒化的、片麵的,甚至是充滿攻擊性的。作者認為,這種“好”是一種缺乏反思的激情,一種將個人好惡上升為普遍真理的傲慢。他們的“正義”常常隻是一種噪音,而非真正的建設。 第八種好人:過度“熱情”的拉攏者 他們總是對周圍的人錶現齣過度的熱情,仿佛每個人都是他們的知己。他們會主動搭訕,分享私人信息,並試圖將你拉入他們的社交圈。他們的“好”在於他們的“善於交際”、“熱情洋溢”,但這種熱情常常讓人感到不適和被侵犯。他們可能並非真的關心你,隻是想通過這種方式,擴大自己的社交網絡,或者滿足自己的存在感。作者認為,這種“好”是一種邊界感的缺失,一種對他人的不尊重。 第九種好人:總是“幫你”的“忙碌癥”患者 他們似乎永遠有做不完的“好人好事”。彆人稍微遇到一點麻煩,他們就會立刻衝上前去,並且樂此不疲。他們的“好”在於他們的“熱心腸”、“樂於助人”,但這種“忙碌”背後,可能隱藏著一種逃避自身問題的方式。他們通過幫助他人,來獲得自我價值感,來暫時忘記自己的煩惱。然而,過度地為他人“忙碌”,可能會忽略自身的需求,甚至影響到正常的社交關係。作者認為,這種“好”是一種自我犧牲的誤區,一種用忙碌來填補空虛的方式。 第十種好人:總是“鼓勵”你“隨遇而安”的“勸退師” 他們總是告訴你“知足常樂”、“差不多就行瞭”,當你想要追求更大的目標、突破現狀時,他們會用各種理由勸你“算瞭吧”、“沒必要”,讓你安於現狀。他們的“好”在於他們“平和”、“不爭不搶”,但這種“好”卻扼殺瞭你的進取心和冒險精神。作者認為,這種“好”是一種舒適區的守護者,一種害怕改變的惰性。他們希望你和他們一樣,安穩地待在原地,卻忽略瞭你內心深處對挑戰和成長的渴望。 《我討厭的10種好人》並非要將所有“好人”都打入冷宮,而是希望通過這些鮮活的案例,讓讀者在歡笑之餘,能夠對人性有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充滿瞭作者對生活的觀察、對人性的洞察,以及那份不加掩飾的真誠。它鼓勵我們去辨彆那些真正有益的“好”,去警惕那些披著“好”的外衣,卻實則令人不適的“好”。這是一本讓你在讀完之後,會忍不住對身邊某些人報以會心一笑,同時也會對自己的行為有所反思的書。它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己,也映照齣我們身邊那些“好”得讓人發瘋的“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