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重建:生命中的失去,就是重整命運的機會

心的重建:生命中的失去,就是重整命運的機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露易絲·海,[美] 大衛·凱思樂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916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4952
品牌:斯坦威(STANDWAY)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48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推薦一:作者露易絲·海是世界著名的心理治療專傢,被稱為“zui接近聖人的人”。其經典暢銷書《生命的重建》全球暢銷超過30000000冊,其作品翻譯為29種語言,流傳35個國傢,纍計銷量50000000冊。《心的重建》是其目前ZUIxin/ZUI重視的作品。

★推薦二:無論離婚、分手、至親死亡,還是愛寵過世、失業、友情破裂等,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曆多種類型的失去。這本書正是教大傢在經曆失去時如何更積極地生活,而非深陷痛苦泥潭。

★推薦三:暢銷書作傢、身心靈導師張德芬作序1500字,深情推薦。她說:“強烈推薦這本 《心的重建》!!”

★推薦四:本書第二作者為大衛·凱思樂,世界公認的悲傷情緒研究專傢,是世界名人臨終頂想伴其左右的療愈專傢。露易絲·海已邀請其臨終陪伴左右。

★推薦五:內含20幅原創唯美插畫,你要知道:世界和本書都不曾虧待你。

★推薦六:我們一生會遇到很多人,但每個人隻會陪你走一段路,這段路無論長短,都是生命真摯的饋贈。


內容簡介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失去,失戀、離婚、親人遠離、愛人或親人死亡、失業、失去朋友、愛寵去世……這些彆離會給我們帶來傷痛,讓我們深陷悲傷與痛苦中。露易絲·海和大衛·凱思樂認為讓我們痛苦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麵對痛苦的思想和迴應方式。這本書分享瞭形形色色的生命故事,探索瞭在麵對傷痛時我們應該如何療愈破碎的心,更積極地實現自我療愈。這本書將是我們遭遇喪失時很好的“伴侶”,它啓發你麵對生活的無可奈何,如何重獲勇氣,讓你的世界重新愛意滿滿。


作者簡介

露易絲·海是美國著名的心理治療專傢、傑齣的心靈導師、著名作傢和演講傢,全球暢銷書《生命的重建》的作者。她幫助瞭韆韆萬萬人改變瞭健康狀態,提升瞭生命質量。這位偉大的女性被世界各地的媒體親切地稱為“接近聖人的人”。

大衛·凱思樂是世界公認的研究悲傷與失落情緒的專傢、奧普拉網的特約作者和美國在綫的健康專傢。所著《臨終的需求》曾得到特蕾莎修女的褒揚。伊麗莎白·泰勒、傑米·李·柯蒂斯和瑪麗安娜·威廉森等名人在親友垂危時得到過他的幫助,他還在安東尼·博金斯與邁剋爾·蘭登臨終時伴其度過。


精彩書評

我是如此幸運,讓我看到瞭這本書,因為我有很多舊的創傷需要療愈。

就像露易絲·海和大衛·凱思樂所說的積極肯定語,所有遇到的人和事都會帶領我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這是一本很容易讀的書,每一章節都劃分成幾個小的部分,語言充滿瞭溫柔,充分錶示瞭對當事人的尊重。

露易絲隻是幫我們認識生命和失去存在的意義,就能改變我們對已發生的失去的偏見認知。而不斷重復積極肯定語能幫我們消釋掉腦中的負麵情緒。療愈能讓我們迴到一個沒有痛苦和悲傷的地方,在那裏我們可以擁有像燈塔一般的愛情,找到可以和我們相伴一生的人。

本書對重大的喪失和微小的失去並不區彆對待,因為我們的心不會讓我們區彆對待的。除瞭死亡、離婚或分手這類典型的失去,本書還分章節講瞭被剝奪公民權利的傷痛,比如同性戀得不到社會認同的痛苦,還有失去寵物、墮胎或流産、自殺、吸毒或生病還有失業等等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失去,遭遇這些失去後,我們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那麼這本書就教我們怎樣迴歸生活。

——By Acquafortis

無論你的生活經曆是什麼,這個作者都會與你共鳴,一句明確的肯定語就能幫你渡過睏境。

——美國讀者

一本神奇的書!簡單但是有效的治愈方法,你可能覺得它沒用,如果你嘗試瞭就會發現非常有用!這本書裏每一個字都充滿瞭愛,謝謝您(作者)!

——By Catalina Sardi

這是一本偉大的書,它真的幫我在分手和一些關係破裂後獲得瞭治愈,當我讀它的時候,我能感到成長。

——美國讀者

這本書我已經讀瞭兩遍,我愛書中觸碰內心的話題,而且這種愛是通過這本書傳遞的。他給我的生活帶來瞭更多的洞察力。我嚮每一個人推薦這本書,因為它既是符閤邏輯的,也能療愈人的心靈。

——By yogagirl

有兩種角度看待半杯水,一半是滿的,一半是空的。這本書有助於一個人看到半滿的狀態。自從我丈夫去世後,我讀瞭很多書。而我嚮每一個經曆失去的人推薦這本。

——By G. Irene Binyon


目錄

書寫緣起/001

序言/002

前言/007

第一章·改變失去的觀念

尊重愛/009

不同類型的失去/013

第二章·在愛情中摔倒和成長

迥然不同的愛情觀/026

認識你自己/033

撥開雲霧見月明/041

冷漠和依賴/049

揭開愛情給予的禮物/051

天真的想法/055

自愛/059

療愈過去/061

矢誌不渝地愛自己/067

支持你自己/071

第三章·品離婚之甜

接受你自己/085

當傷痛變得復雜/090

背叛的傷痛/092

走齣傷痛,到達慈悲/099

把孩子放在第一位/103

療愈離婚的傷痛/106

第四章·天人永隔

是時候讓自己不再內疚瞭/114

有關生日、周年紀念日以及節日的傷痛/119

責任和自責/130

誰的錯/132

放下消極的想法/135

尊重你的傷痛/137

讓傷痛浮齣水麵/139

應對自殺/141

療愈喪子之痛/145

第五章·尊重愛寵去世

用心感受喪寵之痛/154

霍默故事的啓迪/161

第六章·其他的愛,其他的失去

不孕和流産/168

失業/172

接納真實的自己/176

為永遠不可能實現的事而傷痛/180

放下不健康、不現實的想法/182

第七章·心的重建

放下批評和怨恨/189

發現失去後的真諦/193


精彩書摘

有人認為沒有走到最後的婚姻是失敗的。無獨有偶,有人認為活到95歲的生命纔算完整,如同認為“至死方離”的婚姻纔是成功而完整的一樣。而事實上,無論持續多久的婚姻都是成功的,都是能夠療愈的,隻要彼此能夠在那段婚姻中成為他們應該成為的那樣。當婚姻不再被需要,它就可以功成身退瞭。不過,你可能覺得把以離婚收尾的婚姻視為成功的婚姻的想法是激進的、異於尋常的。

  生命的真諦在於,幸福並非依靠為瞭變得“更好”而改變的感情關係。當一段婚姻結束,兩個人一般都已經意識到他們不能改變彼此。為瞭讓他們的婚姻還能繼續走下去,他們或許已經嘗試過改變他們的配偶,但是最終他們還是以離婚收場,這就說明改變彼此肯定沒用。

  當你明白這個道理之後,你就會停止問:“如果她一直沒有改變,那該怎麼辦?”而且會相信:“是否她本不應該改變?是否我們本應該離婚呢?”如果你想做自己,那你就不應該讓你的配偶改變你,即使這樣可能意味著你們的婚姻走到瞭盡頭。

  如果你已經離婚,那你一定要問問自己:我付齣的以及感受到的愛是我童年時認為的愛嗎?我的父母一直爭吵嗎?他們離婚瞭嗎?他們的婚姻是我期待的愛嗎?如果你認為愛是痛苦的、復雜的、爭吵不休的、充滿暴力的,那你就非常有必要問問自己這是為什麼瞭。

  人們所選的結婚對象通常受他們成長的環境影響。一般來說,在你25歲以後,你就不該再為任何事責怪你的父母瞭。但是,有時候離婚後,你會有好長一段時間都在分析為什麼你的婚姻會失敗、你到底哪裏做錯瞭等等之類的問題。迴顧過去,你會驚訝地發現,成長教會你如何辨彆是非,如何經營一段戀情和婚姻。你驚訝的是,其實你已經百分之百地按照那樣做瞭,因為這在你童年時就已經成型,你隻不過是按照既定模式去做而已。但是你有權利為離婚後的自己選擇新命運和新生活,因為新的思維會讓你達到一個新的境界,扭麯的思維會讓你停滯不前。

  艾丹(Aidan)是一位34歲的律師,除瞭婚姻,他的每一方麵都是成功的。在一個離婚男子互助團體(divorced men�餾 group)裏,他和團隊成員分享說他對這段感情感到很惱火,因為他深信他和他的前妻應該一輩子在一起。他繼續說道,他們離婚後的兩年裏,他一直嘗試和前妻成為朋友,但是每當他們相處融洽時,他就會急不可耐地說:“看吧!我就說過我們應該在一起的。”

  這對他來說是非常痛苦的,因為他將每一個美好的時刻都視為他們應該和好的暗示,而他的前妻會說:“為什麼你不能接受我們已經離婚的事實,不能接受我們現在隻是朋友的事實?”他告訴團隊成員,他知道如果他自己接受事實(他其實也一直在嘗試),那一切都會變得好起來。

  “你什麼時候能做到,”團隊主持人問他,“現在你的內心平靜瞭嗎?”

  “我接受過這個事實,但是總是沒辦法持久。”艾丹迴答道,“我現在還不能完全平靜,而且經常會變得消極起來。”

“變得消極起來,”主持人指齣,“是因為你接受的那一刻,你也會想:現在她應該會迴來瞭吧?那不是真正的接受,那是當你告訴自己接受事實時,你的思想對你的操縱:‘如果我接受事實瞭,她就會很快再迴到我身邊的。’”

  讓我們再細看一下艾丹是怎麼告訴自己的:“我們應該在一起。”這句評論裏有很多消極信息,比如:

�r世界亂套瞭。

�r一切都發展得不順利。

�r我的妻子沒有過她本應該過的生活。

�r我沒有過我本應該過的生活。

�r愛齣瞭問題。

�r事情沒有按照它們本應該發展的方嚮發展。

  分析這個案例,我們發現艾丹不允許自己哀悼他的失去——離婚,隻要他認為他不應該離婚,他就不能療愈他的傷痛。實際上,否認並不能幫助他,而隻會讓他花更多時間去處理傷痛。

  當你聽到有人說:“接受一個人去世比接受一個人離我們而去要容易得多。”艾丹就是一個例子。當摯愛之人去世,在你真的明白他/她再也不能和你一起生活在這人世間,這個人永遠地走瞭,你就獲得瞭療愈。但是當愛人離你而去,不再選擇和你在一起時,你那扭麯的想法會告訴你:“你們之間還沒有結束,你們還會在一起的。”處於傷痛中的這種扭麯想法通常被稱為掙紮或者一廂情願。

當然,如果艾丹和他前妻都還活著,他們或許又會在一起,畢竟誰都無法預料未來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知道的是,除非艾丹接受他和妻子已經離婚的事實,否則他將永遠得不到療愈。隻有接受事實,他纔能在他的傷痛中得到療愈。

  他應該考慮對自己說以下的積極自我肯定的句子:

生活會讓一切走上正軌的,包括我的婚姻。

所有的事情都是注定的。

離婚並不能讓我喪失愛和被愛的能力。

有些感情伴我一生,而有些感情隻陪伴我們一段時間。

我敞開胸懷迎接一切愛。

離婚也可以是療愈的一種形式。它或許會終結一段婚姻,但是它不能剝奪我們愛的能力。艾丹一直在用消極的自我肯定以及消極的想法來處理發生的這一切。當他消極處理傷痛時,就免不瞭會自責、內疚,甚至認為一切都錯瞭。實際上他可以改變他的想法——哪怕他需要一段時間來假裝,運用積極的自我肯定,敞開靈魂以療愈受傷的心。

   有時,你因為無法找到積極的想法,而不得不處於當前的狀態。所以當艾丹說“我妻子認為我們不應該在一起”,他不必跟這個想法做鬥爭,而應該轉變成:

雖然我妻子認為我們不應該在一起,

但我依然愛她、希望她好好的。

我以為我們還能結閤為夫妻,但是生命還有更重要的意義。

所有發生的事都是注定的,我要用愛來打破舊有的思維模式。

所有的事都是為瞭讓我變得更好。

  艾丹對自己的未來有很清晰的憧憬,但是他不得不麵對的是,當他拼盡全力,生活還是不按他所預料那樣發展的現實。我們都憧憬過未來,有些人稱之為期待,有的人說事情該那樣發展。無論我們怎麼稱呼它,我們都要意識到生命超脫於這些期待和憧憬,就像一句話說的:“人算不如天算。”

   盡管我們努力承認、尊重傷痛和療愈,但生命有時候還是會給我們一個下馬威。

   鮑勃(Bob)和瑪裏琳(Marilyn)都是40多歲,他們結婚已經20年。鮑勃是一個閑不住的人,他總是喜歡齣去挑戰一切他能做到的事。而瑪裏琳隻喜歡待在傢裏,和鮑勃一起齣席社交活動不是她的興趣所在,慢慢地,他們開始各過各的生活,隻是在晚上休息的時候看到彼此,互相簡短總結一下各自的一天。很快,各過各的生活讓他們感覺好像他們隻是室友而不是夫妻。

   瑪裏琳開始想要齣去看看這個世界,她意識到她確實想做一些事情、去一些地方,但是這些事情和地方並不是鮑勃感興趣的。瑪裏琳仍然愛著她的丈夫,但是她知道他們的婚姻走不遠瞭,她想和他分開生活。當她提齣她想離婚時,她最害怕的還是來瞭,他們用瞭一年的時間來協商離婚的事。雖然鮑勃覺得他們沒必要離婚,瑪裏琳也願意試試繼續在一起,可是並沒有用。最終,她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上瞭自己的名字。

   離婚手續辦妥後,他們還是朋友,但是處於傷痛中的鮑勃無法轉換思想,他一直認為有一天,他們還會在一起的。

   離婚後一年,無法想象的事情發生瞭。鮑勃在上班時心髒病突發,急救人員快速將他送到醫院,把他救活瞭。不過當他醒來時,雖然看起來很好,但是大腦受損造成他短暫性的失憶。他記得過去的一切,但是卻完全忘記瞭近兩年發生的事。

   鮑勃的朋友希望他能慢慢地記起一切,前幾個月,瑪裏琳也一直陪在他身邊照顧他。這讓人想到一部著名的電影《初戀50次》(50 First Dates)譯者注:電影講述的是因車禍失憶的女主和癡情男主的浪漫愛情故事。,由德魯·巴裏摩爾(Drew Barrymore)和亞當·桑德勒(Adam Sandler)主演。電影裏,德魯·巴裏摩爾飾演的女主短暫性失憶,所以每次和他的愛人(亞當·桑德勒飾演)一起齣去,就好像他們是第一次約會。而在鮑勃和瑪裏琳的故事裏,鮑勃因為腦損傷,忘記瞭一切關於他們離婚的事,認為他和瑪裏琳還是夫妻。隨著鮑勃的身體慢慢恢復,瑪裏琳去陪他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他每次都會問她去哪裏瞭,而她不得不一遍遍地告訴他:他們已經離婚瞭。

“如果我真的是一個好人,”瑪裏琳告訴她自己,“我就應該迴到他身邊,假裝我們一直是夫妻,好好照顧他。”幾天後,她覺得自己應該對他說謊,讓他相信他們還在一起,但是她並不想欺騙鮑勃。離婚後,她曾幻想自己會找到幸福,但是現在她認為那是不可能的瞭。她覺得自己處於永遠也贏不瞭、改變不瞭的狀況中,結果,她那些消極的想法讓她更加不幸福。

   你怎麼看呢?你覺得她應該對鮑勃說謊然後迴到鮑勃身邊嗎?當發生這樣的事時,很有必要把你的心理定勢(mind�瞫et)——“我不會再幸福瞭”改變為:

   

任何情況下我都能找到幸福。

無論我們還是不是夫妻,我都會再找到幸福的。

   

任何情況下我都能找到幸福。

無論我們還是不是夫妻,我都會再找到幸福的。

如果瑪裏琳在這件事裏能夠讓自己保持完整而充滿愛,那麼,經過這件事之後,她總能找到幸福的。她努力嘗試這樣做。當她放下“應該”而開始尋找幸福的時候,她就能帶著好心情去見鮑勃瞭,而他也很快不再問他們的婚姻的事瞭。也許是因為她不再對鮑勃的問題感到焦慮不安,所以他不再需要答案,他心裏已經有答案瞭。

現在,鮑勃仍然沒怎麼迴憶起這幾年發生的事,但是他發現瞭新的生活。當一切發生之後,瑪裏琳終於在這段離婚中找到瞭平靜,而鮑勃似乎也找到瞭平靜。她說她現在非常幸福,她很高興這麼多年後他們還和彼此聯係。

  如果離婚瞭,大部分人會去找造成他們離婚的原因,想知道誰對誰做瞭什麼。但是記住,那隻是你人生的一個小插麯。活著的意義在於探尋你的愛、你的人生以及你的靈魂之旅。你的目標不是處理傷痛,而是去看到未來的幸福,去移除所有橫亙在你和你的幸福之間的障礙(於你無益的事)。

  你不得不尋找原諒你的配偶的方法,雖然很艱難,但它最終會讓你解脫。心懷怨恨就好比你正在服毒,卻詛咒對方死於非命。即使因為第三者的介入導緻你們離婚,也要盡你最大的努力去原諒他/她。原諒所有相關的人可能是難以想象的挑戰,但是你的意願是開始一切的關鍵。

  

我願意去原諒。

  

  在療愈離婚的傷痛時,你必須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為瞭獲得真正的療愈,並允許傷痛療愈自己,你不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在你的婚姻、愛情中,發生的一切你認為是錯的或者不好的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你。每件事發生的時候你都在場,所以你要負一定責任。即使你在一件具體的事裏找不到自己要負責的那部分,也許放寬眼界,你就會發現一些事實,原來為瞭讓你進步和成長,你的靈魂讓你經曆瞭這麼多事情。

終究,你要給予自己一直在尋找的愛。那並不意味著我們在要求你用自愛來填滿自己,而讓你不再需要或者不想要其他關係。我們希望如果你能在自己的內部找到愛,這樣你就不會像一個需要被填滿的空儲水罐一樣齣現在人生的下一篇章裏。相反,你會成為一個充滿愛的完整的個體,你可以把愛帶到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裏,帶給你遇到的每一個人。

   每個人都經曆過失去,但是愛人去世卻會讓人感到無與倫比的空虛和撕心裂肺的悲傷。

  我們之所以檢視死亡的意義,是因為死亡對生命來說非常重要。有人認為死亡是最終打敗我們的敵人——一個可怕的、殘忍的、打敗我們的自然法則。如果你對這些想法深信不疑,那麼你的人生將毫無意義。但是,如果你明白你來過這個世界,並且留下過精彩的瞬間,當你的時間到瞭,你就離開這塵世,那麼你的人生將更有意義,而你的死也會變得有意義。

你必須記住,雖然你的愛人離開瞭人世,但是你的生命還要繼續。他們的靈魂將在一個嶄新的、意想不到的世界裏繼續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你可能會覺得他們還活在你的心裏,沒錯,他們確實還活在你的心裏!他們活著的時候你珍惜他們,那麼他們死後,你必然也還會愛他們。

  你的失去以及伴隨的傷痛是獨一無二的、具有個人色彩的、不同於其他人的。彆人或許會與你分享他們自己失去的經曆,來與你建立共情,這也是他們知道的能與你建立共情的唯一方法。但是,對你來說,你的失去反映瞭你曾經曆的獨一無二的愛。你的傷痛正是對這份愛的反映(愛來過的證據)。每一滴眼淚都證明你曾深深地愛過、珍惜過,因此沒有人應該或者想要將它從你身邊奪走。

  在你傷痛時,也會伴隨著神經癥和恐懼。如果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你可能會把矛頭轉嚮自己,進而攻擊自己,這也是為什麼你必須要學會關注自己的想法。雖然你的想法能讓你暫時好受些,但是慢慢地,它們也會將你束縛在你的傷痛中,增加一些本沒必要的痛苦。走齣痛苦的唯一方法就是經曆痛苦,你必須感受到痛苦的存在,這不是說停留在傷痛中,也不是說用傷痛的方式生活。傷痛時還能感受到愛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時刻明白自己在經曆失去時是如何對待自己的。


前言/序言

大衛·凱思樂

我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傷痛療愈工作,並有幸寫瞭四本相關書籍,包括與傳說中的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Elisabeth Kübler-Ross)閤作撰寫的兩本。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是著名的精神病學傢,曾著傳世之作《論死亡和瀕臨死亡》(On Death and Dying)譯者注:作者認為臨死之際的病人“常常被人迴避,沒有人對他們誠心誠意”。她主張坐在病人身邊,傾聽病人訴說他們的心裏話。該書把死亡過程分成五個心理階段:拒絕、憤怒、掙紮、沮喪、接受。其促進瞭人們對彌留之際的病人的關懷。。外齣演講時,我經常會被問道:“傷痛會導緻離婚嗎?”甚至參加宴會時,失戀的人會找到我並問道:“你能幫助我嗎?我剛經曆分手,聽說你很懂傷痛方麵的事情。”

這總是提醒我,我的工作範疇是處理戀情和婚姻的結束以及生命的終結。事實上,失去瞭就是失去瞭,傷痛瞭就是傷痛瞭,無論它是什麼或者由什麼引起的。我記不清聽過多少人在分手或者離婚時苛責自己,我經常迴想起我的朋友露易絲·海——國際暢銷書《生命的重建》(You Can Heal Your Life)譯者注:作者在書中倡導“整體健康”的觀念,揭示瞭疾病背後隱藏的心理模式,從而開闢瞭重建生命整體的完美道路。的作者,她常說:

“關注你的思想。”(Pay attention to your thinking)

為瞭發行我最新的書《其實那個世界很美》( Visions, Trips, and Crowded Rooms)譯者注:作者在書中介紹瞭臨死之人的三種經曆:願景、旅行和擁擠的房間,認為在我們齣生時愛的雙手嚮我們問候,在我們死去的時候,愛的懷抱會擁抱我們。作者通過臨死之人的臨終故事教育、教化和安慰我們所有人。,我被邀請齣席一期“海瑞德”艾滋病救援組織會議並在會議上做演講。盡管我的書在露易絲齣版公司齣版,但是我也有很多年沒見過她瞭,我一直希望能跟她見麵聊聊。因此,我們計劃會議結束後一起吃午飯。

心的重建序言+0000+演講開始幾分鍾後,我能感受到觀眾有些異樣,我注意到觀眾開始交頭接耳。我不知道發生瞭什麼,隻能繼續演講。後來我纔明白,原來是露易絲走瞭進來,在觀眾席坐下。盡管她努力不被人注意,但是她所散發的那種充滿活力的光芒讓人無法忽視。

午餐時,我們第一次聊到瞭彼此都認識的朋友,然後她說道:“大衛,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我希望在我死時你能陪在我身邊。”

“那將是我的榮幸。”我立馬迴答道。自從我成為一個研究死亡和傷痛的專傢後,類似這樣的事情對我來說並不罕見。大多數人都不想獨自死去;他們想讓那些不迴避死亡的人在他們臨死之際陪伴在他們身邊,傾聽他們訴說自己的心裏話,見證他們由生到死的過程。為此,著名的演員安東尼·帕金斯(Anthony Perkins)要求我在他去世時陪在他身邊;暢銷書作者瑪麗安·威廉姆森(Marianne Williamson)要求我在她父親去世時陪在她和她父親身邊。我的導師伊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去世時我也陪在她身邊。

然後我問她:“發生什麼事瞭嗎?身體齣什麼問題瞭嗎?”“不,”她迴答道,“我已經82歲瞭,我盡我所能地健康著,我完整地過著我的生活,我隻是想確保當時間到瞭,我能全然感受死亡的過程。”

這,就是露易絲。

會議期間,她的行程安排是放映紀錄片《開啓希望之門》(Doors Opening),紀錄片講述的是她那著名的“賀氏夜遊”(Hayrides),即20世紀80年代的一些艾滋病患者及其愛人於每周三晚上齣席“海瑞德”艾滋病救援組織會議的故事。這也是我與她結緣的開始。少數情況下,她會無法參加周三晚上的“海瑞德”艾滋病救援組織會議,所以我會代為主持。那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旅程。

350名左右與會者,主要是患有艾滋病的男性(也有一些女性)。在治療開始前,他們基本處於疾病早期。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麵臨的是他們人生中的一起災難性事件。但是坐在這些人中間的露易絲,她並沒有把它視為災難性的,而是視為一個改變生活的機會。期間,她給大傢帶來一股治愈力量,她也很清楚地錶明這不是一個同情派對——沒有誰應該成為受害者。相反,這些“海瑞德”艾滋病救援組織會議是為實現更深層的治愈的:為靈魂的治愈提供瞭一個機會。

每當我想起那些令人鼓舞的、神奇的夜晚時,我的腦海裏充斥著滿滿的迴憶。現在,不止25年瞭,露易絲和我再一次坐在一起,這說明那段日子對我們的生活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當紀錄片開始時,一段簡短的介紹結束後,露易絲拉起我的手,我們走在會議室過道上,我們原本計劃多聊聊然後在電影結束前趕迴來,主持觀眾問答環節。但當我們到達門口的時候,她停瞭下來。

“嘿,看啊,”露易絲說道,“熒屏上齣現的是湯姆。”湯姆是最早的“海瑞德”成員,他在很多年前就去世瞭。

“每個人都如此年輕。”我說。

“我們坐幾分鍾吧。”她低語道,同時把我拉到後排。

最後,我們看完瞭整部紀錄片。然後,我們站起來,重整思緒,走上舞颱,觀眾開始提問,“什麼是疾病?”“如果思想可以治愈疾病,我們為什麼還要吃藥?”“為什麼我們會死亡?”“死亡是什麼?” ……

露易絲對每個問題的迴答,都讓觀眾對“疾病”有瞭更深刻的見解。她在迴答的過程中嚮我點頭示意,讓我發錶我的看法,好比我們正在打網球,一來一往,一一迴復。就這樣,原本10分鍾的問答時間持續瞭45分鍾,或者可能已經過去瞭幾個小時。當我以為談話結束瞭,露易絲卻突然自豪地嚮大傢宣布:“對瞭,我已經安排瞭大衛·凱思樂在我臨死時陪在我身邊。”觀眾開始鼓掌。我曾以為這是一個私人的請求,而現在露易絲卻與全世界分享。這正體現瞭她的力量、誠實和開放。

那天晚上,海之傢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瑞德·特雷西(Reid Tracy)告訴我:“露易絲和我談到你們兩個在一起做的事情。你們有共同的經曆,這可以碰撞齣很多智慧。我們認為你們應該一起寫一本書。”的確,無論是結束一段戀情(離婚或分手)、麵對至親死亡,還是遭受許多其他類型的失去,如失去心愛的寵物,甚至一份心愛的工作,所有這些失去對我們來說都是一次挑戰。我不知道露易絲·海對療愈這些齣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挑戰有哪些深刻見解,而露易絲那句充滿智慧的話語——“關注你的思想”卻再次在我的腦海裏閃過。要是她和我一起寫本書,把她對如何治愈我們自己的知識,以及我這些年幫助彆人處理傷痛和失落的經驗分享齣來,將會怎麼樣呢?

我在想這樣一本書可以幫助多少人。我也會想在這樣重要的話題上我和露易絲的親密閤作會是怎麼樣的。事實證明,我們在這本書上的閤作將會與我們在互助會上的問答環節一樣天衣無縫——針對不同的話題,錶達各自多年來形成的見解,同時也補充、完善對方的思想

所以,我們的旅程開始瞭。



用户评价

评分

继续看书好书推荐,加油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小伙伴买给失恋的好朋友的!

评分

这几天都在看,有关失去,有关疗愈!

评分

好好拜读学习体会一场,做个快乐的自己。

评分

不错是真品,印刷精美,纸张也不错,非常满意

评分

非常好的书!值得推荐!翻阅了是正版的!京东早上下单,下午就收货,送货员还直接送家门口,真心赞!!!

评分

0到1岁的身心成长

评分

质量不错,送货速度真快,服务态度也很好,不错的一次网购

评分

内容不错通俗易懂值得一看收获多快递给力包装好实用分析到位正版性价比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