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歐亞備要)

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歐亞備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永春 輯注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遼金
  • 宋史
  • 歐亞備要
  • 奉使錄
  • 遊記
  • 文化
  • 增訂本
  • 中世紀
  • 古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324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20296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欧亚备要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是趙永春教授關於宋遼、宋金官方齣使往來的“語錄”和“行程錄”等原始記錄文獻的輯注。五代兩宋時期,每逢正旦、遼金皇帝生辰,都要遣使祝賀;宋朝皇帝死亡,要遣使遼金告哀;還要遣使將死去皇帝的部分遺留物饋贈遼金;遼金皇帝死亡,要遣使吊祭;新皇帝即位,要遣使告訴遼金;遼金新皇帝即位,要遣使祝賀;臨時有事需要商量則要派遣“泛使”。遼金使節進入國境,要遣使迎接;進入京師,要遣使館伴;遼金使節迴國,要遣使相送,等等。這些齣使遼金的使者和接送館伴遼金的使者,在齣使期間都要將齣使應對酬答情況、沿途經過路綫及所見所聞,筆錄成書,上奏朝廷,稱“行程錄”、“奉使錄”、“使北記”或“語錄”等等。有的使者還按齣使行程寫下瞭齣使詩。五代兩宋齣使遼金“語錄”,係使者親見親聞,史料價值很高,但保存至今的“語錄”則很少,且散見於各書之中,為人們使用這些資料帶來諸多不便。該書搜集五代兩宋齣使遼金“語錄”、齣使詩以及晉齣帝、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至遼金的記錄共47篇,並對不同版本進行瞭補輯、點校和簡要注釋,為人們學習和研究遼金史、遼宋金關係史、東北史以至東亞史提供某些方便。

  作者簡介:趙永春,男,1953年生,1977年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曆史係,現任吉林大學文學院中國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遼金元史、東北民族關係史教學與研究,主持國傢社會科學基金“中國古代的‘中國’認同與中華民族形成研究”(重大項目)、“中國曆史疆域問題研究”、“中國古代的‘中國’觀與中國疆域形成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中國古代東北民族的‘中國’認同意識與民族凝聚力研究”等項目多項。齣版著作有《金宋關係史》(人民齣版社2005年)、《金宋關係史研究》(個人文集,吉林教育齣版社1999年)、《從復數“中國”到單數“中國”—中國曆史疆域理論研究》(黑龍江教育齣版社2014年)、《中國古代東北民族的“中國”認同》(黑龍江人民齣版社2015年)、《曆史上的“中國”與中國曆史疆域研究》(吉林大學齣版社2017年)等多部;撰有《關於中國曆史疆域問題的幾點認識》(《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3 期,《新華文摘》2003年1期轉載)、《宋金關於“受書禮”的鬥爭》(《民族研究》1993年6期)、《試論金人的“中國”觀》(《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4期)、《試論遼人的“中國”觀》(《文史哲》2010年第3期)等論文百餘篇。


目錄

目錄

姚坤使遼佚名......1

晉齣帝北遷記佚名......3

鬍嶠陷虜記佚名......7

宋摶等使遼行程錄佚名......12

乘軺錄(北宋)路振......13

王沂公行程錄(北宋)王曾......25

虜中風俗(北宋)晁迥......28

薛映記(北宋)薛映......29

契丹風俗(北宋)宋綬......32

餘尚書北語詩(北宋)餘靖......36

奉使契丹詩(北宋)王珪......38

劉敞使北詩(北宋)劉敞......43

齣使契丹詩(北宋)歐陽修......52

刁奉使北語詩(北宋)刁約......58

王安石伴送北朝人使詩(北宋)王安石......59

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北宋)陳襄......67

前後使遼詩(北宋)蘇頌......78

熙寜使虜圖抄(北宋)瀋括......93

入國奏請(北宋)瀋括......103

入國彆錄(北宋)瀋括......109

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北宋)蘇轍......124

使遼詩(北宋)彭汝礪......132

呂希績等接送伴語錄三篇(北宋)呂希績等......142

張舜民使遼錄(北宋)張舜民......146

陸佃使遼見聞(南宋)陸遊......151

使北錄(北宋)陶悅......154

燕雲奉使錄(北宋)趙良嗣......157

茅齋自敘(北宋)馬擴......174

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北宋)許亢宗......208

靖康城下奉使錄(北宋)鄭望之......224

山西軍前和議奉使錄(北宋)李若水......232

北狩行錄(南宋)蔡鞗......241

宋俘記(金)可恭......249

呻吟語(南宋)佚名......260

青宮譯語(金)王成棣......275

建炎通問錄(南宋)傅雱......282

紹興甲寅通和錄(南宋)王繪......290

鬆漠紀聞(南宋)洪皓......312

洪皓使金詩(南宋)洪皓......335

使金賀生辰還復命錶(南宋)宋之纔......349

禦寨行程(南宋)趙彥衛......358

北行日錄(南宋)樓鑰......360

攬轡錄(南宋)範成大......390

使金絕句七十二首(南宋)範成大......409

北轅錄(南宋)周煇......424

重明節館伴語錄(南宋)倪思......432

使金錄(南宋)程卓......444

附錄一:宋人齣使遼金“語錄”研究......457

附錄二:“語錄”緣起與宋人齣使遼金“語錄”釋義......470

主要參考文獻......486

索引......493

增訂版後記......515


精彩書摘

  增訂本後記

  齣使遼金之記錄是研究遼金史和宋遼金關係史以至東北亞史的珍貴資料,但由於保存至今的齣使遼金記錄較少,且散見於各書之中,為人們使用該資料帶來諸多不便。筆者於十多年前,為瞭學習和研究宋金關係史之需要,曾搜集到使者齣使遼金之記錄,包括使者齣使“語錄”和齣使詩以及晉齣帝、宋徽宗、宋欽宗被俘虜至遼金的記錄等共37篇,輯為《奉使遼金行程錄》一書,列入《長白叢書》,由吉林文史齣版社於1995年齣版。該書雖然多有舛誤,但所需求的師友及學界同好仍絡繹。由於該書印數較少,無法滿足學者之需,多有愧對師友之憾。近日,承濛餘太山、楊軍先生賞識,建議將該書列入《歐亞備要》叢書之中重新齣版,正好切閤我意欲完成原書增訂再版的夙願,自然是欣喜有加,感激不盡。隨後便開始瞭對原書進行增訂的工作。

  此次增訂,對原書重新進行瞭校勘和增補,除瞭改正一些原書的舛誤、重新撰寫校勘記和注釋以外,又在原輯篇章的基礎上增加瞭晁迥《虜中風俗》、《王安石伴送北朝人使詩》、瀋括《入國奏請》、《呂希績等接送伴語錄》、《陸佃使遼見聞》、馬擴《茅齋自敘》、洪皓《鬆漠紀聞》、《洪皓使金詩》、宋之纔《使金賀生辰還復命錶》、趙彥衛《禦寨行程》共10篇齣使遼金“語錄”和齣使詩等,將原書所輯37篇齣使遼金之記錄增加至47篇。書後附有作者研究宋人齣使遼金“語錄”的文章兩篇,又按《歐亞備要》叢書編寫體例,附有索引和參考文獻。

  原書在寫作和齣版過程中,得到瞭宋德金、穆鴻利、段明艷、王德忠、呂文鬱、康學偉、宋馥香、鄭顯文、鄭毅、李澍田、刁書仁、衣興國、於永玉、田毅鵬、衣保中、史嚮輝、周銀紅等師友的幫助。此次增訂,李西亞、孫紅梅、孫九龍、郝燕妮、趙麗、唐抒陽、馬溢澳、白剛、嶽雲龍、王嶠、賈淑榮、郝素娟、徐潔、王觀、王姝、祝賀等同誌協助我重新錄入全書之文字並負責部分篇章的校勘以及校稿工作。該書重新增訂,對原書全部重新校勘並重新撰寫校勘記和注釋,有如重新撰寫一部古籍整理著作,費時費力,這些同誌耗費瞭大量時間和精力。餘太山、楊軍先生十分關注本書的增訂工作,並給予多方指導和幫助,商務印書館的領導和師友也為本書齣版付齣瞭辛勤勞動。藉本書重新齣版之際,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可能還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懇望讀者批評指正。

  趙永春

  2016年5月

  部分篇目介紹

  姚坤使遼(佚名)

  後唐同光四年(926),莊宗李存勖被伶人郭從謙所殺,明宗李嗣源即位後派遣供奉官姚坤齣使契丹告哀,姚坤輾轉到達遼上京(今內濛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扶餘城(今吉林農安)以東的慎州等地。齣使期間,亦當撰有“語錄”,今佚。《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冊府元龜》、《資治通鑒》等書保存有姚坤與阿保機談話部分內容。今從《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中輯齣。姚從吾撰有《阿保機與後唐使臣姚坤會見談話集錄》一文,可參閱。

  晉齣帝北遷記(佚名)

  後晉天福八年(943),石敬瑭死,從子石重貴即位,是為少帝,也稱“齣帝”。天福十二年(947),遼太宗齣兵滅亡後晉,俘虜晉齣帝,並將其遷往東北。晉齣帝北遷路綫及其所見所聞,是研究東北曆史地理、民族風情以及與中原地區交通等重要資料,彌足珍貴。

  據《郡齋讀書誌》、《直齋書錄解題》、《崇文總目》、《文獻通考》、《通誌》等書記載,五代入宋的範質,曾撰有《晉朝陷蕃記》一書,但沒有完本流傳。賈敬顔先生摘取《契丹國誌》捲三、捲四有關晉齣帝北遷史料和《資治通鑒》、歐陽修《新五代史·晉傢人傳》中高後、李氏傳,而成《〈晉齣帝北遷記〉疏證稿》。茲以之為底本,再參閱《舊五代史》、《文獻通考》等書,稍加補充而成。

  鬍嶠陷虜記(佚名)

  《鬍嶠陷虜記》,又稱《鬍嶠陷遼記》、《鬍嶠陷北記》、《鬍嶠入遼記》、《陷虜記》、《陷遼記》、《陷北記》、《入遼錄》、《入遼記》等。作者鬍嶠居遼七年,於遼穆宗應曆三年(953)逃歸後周,將入遼旅途見聞,筆錄成《陷虜記》一書。原書早佚,歐陽修《新五代史》捲73《四夷附錄》有摘錄和改寫,《文獻通考》、《契丹國誌》大體上因襲《新五代史》之文,予以重錄。宛委山堂《說郛》120捲本錄作《陷虜記》一捲,《中國野史集成續編》據以影印。今以《新五代史》為底本,參考《文獻通考》、《契丹國誌》、《說郛》及賈敬顔《鬍嶠〈陷遼記〉疏證稿》(《史學集刊》1983年4期)等論著,重新整理而成。

  乘軺錄(北宋路振)

  《乘軺錄》一捲,《宋史·藝文誌》著錄。作者路振(957—1014年),字子發,宋永州祁陽人。大中祥符元年(1008)以知製誥身份充任賀大契丹國主生辰使。齣使期間,將所見所聞筆錄成《乘軺錄》一書,上奏朝廷。此書今無傳本,唯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和晁載之《續談助》部分引錄。《續談助》本雖首尾完具,但刪節太多,難窺全貌。《宋朝事實類苑》僅摘錄自幽州至中京部分,亦有刪節。羅繼祖曾閤兩書為一,略加校訂,刊入《願學齋叢刊》,賈敬顔又重為輯錄,詳作疏證,油印發行。此外還有颱北新文豐齣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等版本。今幽州以前部分取自《續談助》,幽州以後部分以《宋朝事實類苑》為底本,參考他書及羅繼祖校本、賈敬顔疏證稿等,重加點校、注釋而成。

  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北宋陳襄)

  治平四年(1067),宋英宗死,宋神宗立,陳襄等充當“皇帝登寶位告北朝皇太後國信使”、孫坦等充當“皇帝登寶位告北朝皇帝國信使”齣使遼朝。陳襄按日記載使遼行程及所見所聞,以成此書。歸國後,上奏朝廷。《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也稱《治平使遼錄》、《使遼語錄》等,原附宋本《古靈集》之後,今傳《古靈集》本多無此文,金毓黻先生取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宋本《古靈集》本為底本,校補以庫中鈔本,以成完帙,收入《遼海叢書》,颱北新文豐齣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據《遼海叢書》收錄。今以《遼海叢書》本為底本重加點校注釋輯入本書,並以《金毓黻〈使遼語錄〉敘》列在前麵。

  熙寜使虜圖抄(北宋瀋括)

  瀋括(1031—1095年),北宋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存中。熙寜八年(1075),遼道宗派遣蕭禧等使宋“理河東黃嵬地”界,逾期不返,聲稱“必得請而後反”。宋神宗為瞭解決此事,特以右正言、知製誥瀋括假翰林院侍讀學士,為迴謝遼國使,西上閤門使、榮州刺使李評假四方館使副之,齣使遼國,商議兩國地界糾紛問題。瀋括在齣使期間,據理力爭,迫使遼國捨黃嵬而以天池為請,同時,“圖其山川險易迂直,風俗之純龐,人情之嚮背,為《使契丹圖抄》上之”。瀋括所作《熙寜使虜圖抄》,也稱《熙寜使契丹圖抄》,或簡稱《使虜圖抄》、《使契丹圖抄》、《使遼圖抄》等。其書早佚,唯有《永樂大典》捲10877“虜”字條下引有宋瀋存中《西溪集·熙寜使虜圖抄》一書,無圖,且誤以瀋括之侄瀋遘之《西溪集》為瀋括之文集。今傳瀋括文集《長興集》缺略甚多,《使虜圖抄》即為其中之一。故隻能從《永樂大典》中輯齣,並參考賈敬顔《瀋括〈熙寜使契丹圖抄〉疏證稿》、王民信《瀋括熙寜使虜圖抄箋證》點校注釋。

  入國奏請(北宋瀋括)

  熙寜八年(1075)遼朝派遣蕭禧齣使宋朝,要求重新劃分河東地界,態度強硬,逾期不返。宋神宗見蕭禧逾期不返,遂以瀋括為“審行商議使”赴遼報聘,直接與遼朝皇帝商討分劃地界等事宜。蕭禧聽說瀋括已經赴遼,遂不再堅持“必得請而後反”,沒有“朝辭”即匆匆返迴遼國。宋神宗見蕭禧返國,遂改稱已在齣使途中的瀋括為“迴謝遼國使”,齣使遼朝商議地界。《入國奏請》(或稱《乙卯入國奏請》),就是瀋括在受任使遼之後及其進入遼國國境之前所上奏書,記錄瞭雙方有爭議的四處地界,以及瀋括為瞭解決齣使遼國商議地界糾紛問題所提齣的一些建議,是熙寜宋遼劃界糾紛的重要資料。原書已散佚,《續資治通鑒長編》注文中部分引錄。今從中華書局《續資治通鑒長編》標點本捲261、捲263輯齣。

  北狩行錄(南宋蔡鞗)

  《北狩行錄》一捲,宋蔡鞗著。靖康二年(1127),金人俘獲宋徽宗、宋欽宗等人北返,蔡鞗隨行,因記其北狩事跡,以成此書。此書有《學海類編》、《叢書集成初編》等版本,《三朝北盟會編》部分引錄稱《北狩錄》,《建炎以來係年要錄》引錄時稱王若衝撰。今以《學海類編》本為底本,以《叢書集成初編》本為參校本,輯校著錄。

  宋俘記(金可恭)

  《宋俘記》記載金人俘虜宋室北遷及北遷後史事。根據其書序言記載,可知該書共分《宮眷》、《宗室》、《戚裏》、《臣民》四個部分,現僅存《宮眷》部分及《宗室》一小部分,餘皆佚失。《宮眷》部分記述宋徽宗(昏德公)、宋欽宗(重昏侯)及其眷屬北遷及北遷後史事,每部分包括宋帝本人及其妻、妾、婢、子、女、媳、孫、孫女等,逐一記錄。《宗室》記述宋室諸王北遷及其北遷後史事,包括諸王本身、妻妾、子、媳、女及王府大臣等。本書記載雖然簡略,但多為宋金二史所無,足補正史之缺。本書作者可恭,生平無考,但據本書記載來看,大概是監押宋俘之人,所記史事應該可信。今以僅有己卯叢編《靖康稗史》本為底本,參閱崔文印《靖康稗史箋證》等書輯入本書。

  北行日錄(南宋樓鑰)

  樓鑰(1137—1213年),字大防,號攻媿主人,宋明州鄞縣(今浙江寜波)人。乾道五年(1169),試吏部尚書汪大猷、寜國軍承宣使曾覿使金賀正旦,樓鑰以書狀官從行,記錄途中見聞而成此書。此書有《知不足齋叢書》、颱北新文豐齣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等版本,樓鑰文集《攻媿集》亦加收錄。今以《知不足齋叢書》本為底本,校以《四部叢刊》本《攻媿集》及《叢書集成初編》本《攻媿集》,略加注釋輯入。

  使金錄(南宋程卓)

  《使金錄》一捲,南宋程卓(生卒年不詳)撰。卓字從元,徽州休寜(今屬安徽)人,程大昌從子。嘉定四年(1211)以尚書刑部員外郎假工部尚書同趙師嵒充賀金國正旦國信使、副,齣使金國。往返四月餘,將途中經曆和見聞,隨筆記述,以成此書。是書於金濛兵事、金代地理、金代政治、金代經濟等,均有涉獵。明人程敏政將其書收入《新安文獻誌》之中,四庫全書雖未收其書,但在《存目》中予以著錄。此外,尚有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鶴儔抄本以及《碧琳琅館叢書》、《芋園叢書》、《續修四庫全書》(據李鶴儔抄本影印)、《芋花庵叢書》(亦稱《芋花廣叢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碧琳琅館叢書》本影印)、颱北新文豐齣版公司《叢書集成續編》(據《芋園叢書》本影印)、《中國野史集成》(據李鶴儔抄本影印)等版本。本書以《碧琳琅館叢書》本為底本,參考《新安文獻誌》、《芋園叢書》、《芋花庵叢書》和李鶴儔抄本等各本點校而成。


前言/序言

  編者的話

  “歐亞備要”叢書所謂“歐亞”指內陸歐亞(CentralEurasia)。這是一個地理範疇,大緻包括東北亞、北亞、中亞和東中歐。這一廣袤地區的中央是一片大草原。在古代,由於遊牧部族的活動,內陸歐亞各部(包括其周邊)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都有瞭密切的聯係。因此,內陸歐亞常常被研究者視作一個整體。

  盡管司馬遷的《史記》已有關於內陸歐亞的豐富記載,但我國對內陸歐亞曆史文化的研究在很多方麵長期落後於國際學界。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並開始急起直追,嚴格說來是在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篳路藍縷的情景,不少人記憶猶新。

  由於內陸歐亞研究難度大,早期的研究者要剋服的障礙往往多於其他學科。這也體現在成果的發錶方麵:即使付梓,印數既少,錯訛又多,再版希望渺茫,不少論著終於絕版。

  有鑒於此,商務印書館發大願心,選擇若乾較優秀、尤急需者,請作者修訂重印。不言而喻,這些原來分屬各傳統領域的著作(專著、資料、譯作等)在“歐亞”的名義下匯聚在一起,有利於讀者和研究者視野的開拓,其意義顯然超越瞭單純的再版。

  應該指齣的是,由於齣版時期、齣版單位不同,尤其是研究對象的不同,導緻諸書體例上的差異,這次重新齣版僅就若乾大的方麵做瞭調整,其餘保持原狀,無意劃一,藉此或可略窺本學科之發展軌跡也。願本叢書日積月纍,為推動內陸歐亞曆史文化的研究起一點作用。

  餘太山

  序言

  宋遼、宋金對峙時期,雙方外交往來頻繁。每年正旦(陰曆正月初一),雙方必須派遣外交使節嚮對方祝賀,稱“賀正旦國信使”,簡稱“正旦使”或“賀正旦”。雙方皇帝、皇太後生辰,對方亦必須遣使祝賀,稱“賀生辰國信使”,簡稱“生辰使”、“賀生辰”或“生日使”。雙方皇帝生辰,稱為“聖節”,各有特殊名稱。如宋太祖聖節稱長春節、太宗為乾明節(後改為壽寜節)、真宗為承天節、仁宗為乾元節、英宗為壽聖節、神宗為同天節、哲宗為興龍節、徽宗為天寜節、欽宗為乾龍節、宋高宗為天申節、孝宗為會慶節、光宗為承明節、寜宗為天祐節(後改為瑞慶節)、理宗為天基節、度宗為乾會節,金太宗為天清節、熙宗為萬壽節、海陵王完顔亮生日稱龍興節、世宗為萬春節、章宗為天壽節、衛紹王為萬鞦節、宣宗為長春節、哀宗為萬年節等,這樣,雙方賀生辰使節就要相應地稱“賀××節”,如賀宋高宗生辰就要稱“賀天申節”等。皇帝或皇太後逝世,要遣使告訴對方,稱“告哀使”。對方要遣使吊慰和祭奠,稱“吊慰使”和“祭奠使”。宋金對峙時期,將二使閤而為一,稱“吊祭使”。對方遣使吊祭後,受吊祭一方要遣使答謝,稱“報謝使”,還要將死去皇帝或皇太後的遺留物饋贈對方一部分,叫“遺留國信使”,簡稱“遺留使”。皇帝即位,也要遣使告訴對方,稱“告即位國信使”,簡稱“告即位使”,也稱“告登寶位國信使”或“告登位使”。一方得知對方皇帝即位的消息後,要遣使祝賀,稱“賀即位國信使”,簡稱“賀即位使”,也稱“賀登寶位國信使”或“賀登位使”。皇帝上尊號,對方也要遣使祝賀,稱“賀尊號國信使”,簡稱“賀尊號使”。

  上述使節,除戰爭時期以外,雙方必遣。臨時有事需要商量所遣使節則稱“泛使”,也稱“橫使”。泛使沒有固定名稱,皆因時因事臨時定名。如,宋要求議和所遣使節稱“告和使”、“通問使”,因某事乞求於對方所遣使節則稱“祈請使”等。泛使名稱有時與使節齣使任務相符,有時與使節齣使任務不相符。如紹興二十九年(1159),宋以王綸“為大金奉錶稱謝使”,三十一年(1161)以徐嚞“充大金起居稱賀使”等,皆無重大事件可謝和可賀,齣使任務主要是為瞭瞭解完顔亮是否有南侵之意,因齣使任務不能明告對方,隻能臨時確定一個對方可以接受的名稱齣使。雙方所派外交大使皆有正、副之分,一般情況下由一文一武擔任,特殊情況例外。使、副之下有上、中、下三節人從,一般為50人到100人,多者200餘人,有翻譯、醫生、文書、擔送禮物之人及護衛兵士等。使節將至對方國境,對方要遣“接伴使”,在國境綫上迎接,一直陪同使節進入本國京城。使節進入對方京城,對方要派遣“館伴使”,陪同來使在京師的一切活動。使節從對方京城迴國時,對方還要派遣“送伴使”相送,一般由原“接伴使”充任,特殊情況可臨時更換。送伴使要一直將使節送齣國境,與來使惜彆後,各自迴國。

  宋朝規定,使者迴國後,要將齣使應對酬答情況、沿途經過路綫及所見所聞,筆錄成書,上奏朝廷,稱“行程錄”、“奉使錄”、“使北記”、“齣使行記”或“語錄”等。其中,“語錄”之名應用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宋人齣使遼金“語錄”,係使者親見親聞,史料價值很高,加以遼金史料貧乏,尤顯其史料之珍貴。但當時人對於這種年年遣使、年年上奏的文書,隻當作官樣文章,不甚重視,因此,流傳下來的“語錄”甚少。早在20世紀初,法人沙畹曾將《鬍嶠陷虜記》、《王沂公上契丹事》、《宋綬上契丹事》、《富鄭公行程錄》、《許亢宗奉使行使錄》翻譯成法文,並以《遊行於契丹女真的中國旅行傢遊記》(VoyageursChinoischezLesKhitanetLesJourtchen)為名齣版,所收“語錄”隻有五種。傅樂煥先生《宋人使遼語錄行程考》,認為宋人使遼語錄保存下來的隻有六種。颱灣學者王民信撰有《瀋括熙寜使虜圖抄箋證》,附《乘軺錄》、《王沂公上契丹事》、《薛映記》、《宋綬上契丹事》、《神宗即位使遼語錄》,又作《南宋國信語錄四種》,共收入宋人齣使遼金語錄十種。賈敬顔先生作《宋金人行記疏證十一種》(油印本)以及《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種疏證稿》1,除去五代赴遼行記和金人元人邊疆行記,

  純屬宋人齣使遼金“語錄”隻有六種。現經多方搜尋,以為宋摶《使遼行程錄》,路振《乘軺錄》,王曾《王沂公行程錄》,薛映《薛映記》,宋綬《契丹風俗》,陳襄《神宗皇帝即位使遼語錄》,瀋括《熙寜使虜圖抄》、《入國彆錄》,張舜民《使遼錄》,佚名《使北錄》,趙良嗣《燕雲奉使錄》,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鄭望之《靖康城下奉使錄》,李若水《山西軍前和議奉使錄》,傅雱《建炎通問錄》,王繪《紹興甲寅通和錄》,樓鑰《北行日錄》,範成大《攬轡錄》,周煇《北轅錄》,程卓《使金錄》等均屬“語錄”範圍,故全部收入。

  宋人齣使遼金,除作“語錄”上奏朝廷外,還有其他記錄,如餘靖《餘尚書北語詩》、王珪《奉使契丹詩》、劉敞《劉敞使北詩》、歐陽修《齣使契丹詩》、刁約《刁奉使北語詩》、蘇頌《前後使遼詩》、蘇轍《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彭汝礪《使遼詩》、範成大《使金絕句七十二首》等,皆為使者途經各地抒發感情而作,實為用詩歌體裁記述旅途所見所聞,這些齣使詩,最初很可能是“語錄”的一部分,隻是使者在上奏朝廷之時,分而為二。在史料價值方麵,這些齣使詩與“語錄”相輔相成,亦十分重要。因此,本書亦酌加收錄。雖然收錄不全,但亦可窺見一斑。

  此外,還有一些“行記”,如《晉齣帝北遷記》、《鬍嶠陷虜記》、《北狩行錄》、《宋俘記》、《呻吟語》、《青宮譯語》等,乃是其深入遼金、進入東北,按旅途見聞所記,與“語錄”基本一緻,史料價值也差不多,因此,本書亦略加選擇,一並收錄。

  本書初版因馬擴《茅齋自敘》、洪皓《鬆漠紀聞》等宋人齣使遼金之記錄收入《長白叢書》之他書之中,而未加收錄,本次增訂,補錄於書中。此外,又增收瞭晁迥《虜中風俗》、《王安石伴送北朝人使詩》、瀋括《入國奏請》、陸佃《使遼見聞》、《呂希績等接送伴語錄》、《洪皓使金詩》、宋之纔《使金賀生辰還復命錶》、趙彥衛《禦寨行程》等。在初版輯入37篇的基礎上增加至47篇,仍按使者齣使時間先後為序。

  宋人使遼主要到達遼上京(今內濛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中京(今內濛古寜城西大明城)、木葉山(今內濛古東部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閤流處)等地。宋人使金,前期主要到達金上京(今黑龍江阿城)等地,後期到達中都(今北京)。宋人齣使遼金行程錄詳細記載瞭使者齣使路綫,如路振《乘軺錄》詳細記載瞭從白溝至遼中京的路綫及其驛站,王曾《王沂公行程錄》詳細記載瞭從白溝至神恩泊的路綫及其驛站,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金國行程錄》、洪皓《鬆漠紀聞》、趙彥衛《禦寨行程》記載瞭從北宋首都東京(今河南開封)至金上京的路綫和驛站。為我們研究宋遼、宋金交通以及東北曆史地理提供瞭珍貴資料。

  “行程錄”不僅記載瞭使者至遼上京和金上京的路綫,還記載瞭這些城市,包括金南京(今河南開封)、遼南京(今北京)、金中都(今北京)、遼中京、遼上京、金上京等城市建設、建築規模及藝術等,是我們研究古代城鎮曆史及其建築規模和建築技術的重要資料,足補正史記載之不足。

  “行程錄”中保存大量遼金政治製度的資料。含官製、兵製等,皆可補充史傳不足,或可互相參證。

  “行程錄”所記經濟史料十分珍貴,足以補充其他史書記載之不足,對於我們瞭解遼金時東北邊疆地區的經濟生活,大有裨益。

  “行程錄”中保存瞭大量遼金文化及社會風俗方麵的資料,亦是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關於宋遼、宋金交聘禮儀,各種史書不是失載,就是語焉不詳,“行程錄”足可彌補這一缺憾。從使節受任,將齣國境,對方派遣接伴使迎接;到達對方京師,對方改派館伴使相陪;在京師遞交國書,與對方皇帝、大臣交往,以及各種宴會和禮儀;迴程送伴使相送,至國界依依惜彆之儀等。這些都有詳細描繪,為我們研究宋遼、宋金外交禮儀,提供瞭十分形象和珍貴的資料。

  在宋遼、宋金關係方麵,宋朝使者雖然存在民族偏見,稱遼、金為“虜”為“夷”等,但他們都主張雙方和平相處,反對戰爭。在“行程錄”及使北詩中,歌頌宋遼、宋金和好之文比比皆是,充分反映宋、遼、金人民酷愛和平,反對戰亂之意願。

  “行程錄”中對淪陷遼金的漢人生活亦有描述。長期以來,人們對契丹、女真漢化問題研究頗多,對於漢人少數民族化則缺少注意,範成大在《攬轡錄》中記載瞭漢人少數民族化的事實。當然,這種漢人少數民族化的現象,隻是在一定時期、一定範圍內存在,而且仍保留許多漢人的特點及風俗習慣,尤其是心理因素等習慣的保留,長期不能泯滅。因此,這些人仍然心中思漢,“行程錄”記載瞭許多這方麵的事實,反映瞭遼金統治下漢人對宋朝的嚮往。為我們研究遼金統治下漢人的生活情況提供瞭重要綫索。

  總之,“行程錄”的史料價值是其他史書所不能替代的,尤其在遼金史料頗為匱乏的情況下,更顯得十分珍貴瞭。

  基於上述原因,筆者多方搜集,輯成此書。每篇“語錄”之前撰一簡要題解,文中附以簡要注釋,以為讀者提供某些方便。另外,因是古籍輯注,有些字與今常用不同,保持原樣。所收“語錄”難免遺漏,注釋亦難免有誤,懇望讀者指正。

  趙永春

  初稿於1994年,修改於2016年



《遼金史話》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遼、金兩個在中國曆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少數民族政權——契丹族建立的遼朝與女真族建立的金朝——的興衰曆程、社會結構、文化成就與民族關係。不同於傳統的正史編年敘事,《遼金史話》旨在以更具可讀性和敘事性的筆法,重構一個立體、鮮活的遼金時代圖景,探討其對後世,特彆是對中國北方曆史走嚮産生的深遠影響。 第一編:北方的崛起與契丹的帝國夢 本篇聚焦於遼朝的建立與早期發展。首先描繪瞭九世紀末至十世紀初,在遼闊的漠北草原上,部落林立的契丹社會形態。重點闡述瞭耶律阿保機如何通過卓越的軍事和政治纔能,將鬆散的部落聯盟整閤為統一的契丹汗國,並最終在公元916年稱汗,定國號為“遼”,建立起一個橫跨農耕與遊牧文明的龐大帝國。 史話詳細解讀瞭遼朝“因俗而治”的基本國策。它並非簡單地照搬唐宋的製度,而是巧妙地融閤瞭契丹自身的軍事傳統(如“部族軍製”)與漢地州縣的治理經驗。書稿細緻勾勒瞭遼代特有的“南北麵官”體製的運作機製,分析瞭這一雙軌製結構如何保障瞭政權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有效控製。例如,南麵對漢人和歸附的渤海遺民的直接管理,與北麵對遊牧部落的鬆散約束之間的張力與互補。 在文化方麵,本篇著重探討瞭契丹文字的創製與使用。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采納文臣耶律迭令的建議,創製瞭早期的契丹大字,後又發展齣小字。這不僅是契丹民族文化自覺的體現,也是其試圖在與漢文化圈的交流中保持自身獨立性的重要標誌。書中穿插瞭遼朝與宋朝之間復雜的外交關係,特彆是澶淵之盟(公元1004年)的簽訂。這次“以幣代兵”的盟約,雖然在後世飽受爭議,但它在近百年間確實為東西雙方帶來瞭相對穩定的和平局麵,使雙方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得以在既定的框架下持續發展。 第二編:女真的覺醒與金的虎視眈眈 隨著遼朝在內部矛盾和外部壓力下逐漸顯現疲態,本書將筆鋒轉嚮瞭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女真部落的興起。本篇詳述瞭完顔部如何在女真各部中脫穎而齣,以及早期的完顔阿骨打如何敏銳地捕捉到遼朝的衰微跡象。 曆史的轉摺點在於女真“告契丹不臣”與對遼朝的決定性打擊。金朝(建立之初稱後金)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建立在對遼朝軍事力量的係統性瓦解之上。本書著重分析瞭遼天祚帝時期,遼朝內部的權力鬥爭和地方藩鎮的坐大,為女真人的崛起提供瞭絕佳的戰機。 金太祖完顔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標誌著一個強大軍事集團的誕生。隨後,金軍以其強大的騎兵機動性和戰鬥力,對遼朝的腹地發動瞭連續猛攻。金滅遼的戰爭過程被詳細描繪,特彆是對遼上京、中京等重要都城的攻占,標誌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和新時代的開啓。本篇最後一部分,簡要勾勒瞭金朝在滅遼後,如何迅速將目光投嚮瞭富庶的宋朝北方,為下一階段的“靖康之變”埋下伏筆。 第三編:金的漢化進程與濛古的陰影 金朝在占據燕雲十六州及宋朝的黃河以北地區後,麵臨著如何統治廣袤的漢地的問題。本篇核心探討瞭金朝的“雙重性”——一個女真軍事貴族統治集團如何逐步走嚮漢化。 書中詳細分析瞭金朝在政治製度上的演變,從早期的“行颱尚書省”嚮更具中原特色的中央集權體製過渡。金代皇帝如海陵王完顔亮,試圖通過遷都(遷至中都,即今北京)和推行更徹底的漢化政策來鞏固統治,但這些舉措也引發瞭女真內部保守勢力的強烈反彈,造成瞭統治階層的深刻分裂。 文化上,金朝對儒學的接納、科舉製度的有限恢復,以及與宋朝文人的交流(無論是在戰時還是在和談期間),都構成瞭其漢化進程的一部分。然而,這種漢化並非完全的吸收,而是在軍事上依然保持著女真人的強悍,這使得金朝的統治始終處於一種內在的矛盾之中。 與此同時,作者將敘事視角投嚮瞭金朝的北方邊境——濛古草原。本書深入剖析瞭孛兒隻斤氏的崛起,特彆是成吉思汗的統一大業。不同於遼金,濛古的擴張是以徹底的軍事徵服和對既有政治結構的顛覆為特徵的。本書不贅述濛古的全球徵服,而是聚焦於其對金朝的直接衝擊。金朝在麵對濛古的閃電戰時,其原有的騎兵優勢已無法與更具組織性和更具野心的濛古鐵騎抗衡。最終,對中都和開封的陷落,標誌著金朝在濛古的進攻下走嚮瞭覆滅。 第四編:遼金遺存與曆史的啓示 本書的最後部分是對遼金兩朝曆史地位的再評價。遼、金政權並非僅僅是中原王朝的“邊患”,它們是中華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代錶瞭北方遊牧-農耕文明交融的産物。 書中探討瞭遼金兩代對後世的影響,例如對北京建都傳統的奠定(金中都的意義),以及它們在民族融閤方麵提供的曆史經驗與教訓。通過對遼金法律、賦稅、宗教(如景教、佛教在兩朝的盛行)的考察,本書試圖還原一個多元、復雜的曆史現場,揭示這兩個“非漢族”王朝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記。它提醒我們,中華曆史的演進,是多民族互動、衝突與融閤的宏大敘事,而非單一中心的綫性發展。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欣賞的一點,在於其視野的開闊性,正如書名中的“歐亞備要”所暗示的那樣,它絕非局限於單一的朝代或地理範疇。作者似乎有著一種天然的地理敏感性,他對地形、氣候乃至物産的關注,都體現齣一種跨區域的比較視角。比如,在比較遼地的自然環境與中原的差異時,他不僅僅停留在描述性的層麵,而是會聯想到這些環境如何塑造瞭當地的軍事策略和社會結構。這種宏大的曆史地理學思維,讓這本書的價值一下子提升瞭好幾個檔次。我甚至可以將其視為那個時代全球視野的一個縮影,盡管當時沒有“全球化”的概念,但作者在信息收集和整閤上的努力,已經展現齣瞭驚人的前瞻性。對於任何對古代國際關係和區域研究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參考。

评分

初拿到這書時,我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史料匯編,畢竟“行程錄”這個名字聽起來就有些嚴肅。然而,一旦翻開,便立刻被作者那精妙的敘事節奏所吸引。他並非隻是羅列見聞,而是懂得如何設置懸念,如何通過對話來展現人物的性格。尤其是在描寫與金國朝臣的幾次關鍵會麵時,那種唇槍舌劍、暗流湧動的氛圍,讀起來簡直讓人手心冒汗。作者的觀察力極強,對細節的捕捉達到瞭近乎苛刻的地步,比如某一句話的語氣、某一個眼神的閃爍,都成瞭解讀背後政治意圖的關鍵綫索。這種如同偵探小說般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曆史人物的解讀也多瞭一層審視的眼光。它不僅是“記錄”,更是一種高超的“解讀藝術”,讓曆史的溫度重新迴到瞭紙麵上。

评分

通讀此書後,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曆史記錄者,必須是勇敢而又誠實的。在那個信息流通受限的年代,作者能夠冒著巨大的風險,去記錄那些可能不被主流聲音所采納的觀察和見解,這種專業精神令人肅然起敬。書中對某些敏感事件的處理方式,顯示齣作者在記錄事實與維護自身安全之間的艱難權衡。他沒有迴避矛盾,但總能找到一種既不失真又不至於帶來毀滅性後果的錶達方式。這種“留白”的藝術,反而給瞭後世讀者更多的解讀空間,讓我們得以去探究那些未言明的深層含義。這本書不僅是一份外交行程記錄,更是一份關於如何在權力邊緣保持獨立思考和言說尊嚴的教科書。它教會我的,遠超齣瞭曆史知識本身。

评分

這本《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歐亞備要)》真是一部讓人讀完後迴味無窮的佳作。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沉浸其中,感覺像是跟隨作者親身穿越瞭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書中對沿途風土人情的細膩描摹,簡直是栩栩如生。比如,關於遼地牧民生活的描寫,不僅僅是走馬觀花,而是深入到瞭他們的飲食起居、婚喪嫁娶的方方麵麵。作者的筆觸非常冷靜,卻又飽含深情,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能聞到草原上特有的青草氣息,感受到那種粗獷而又淳樸的生活氣息。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在記錄行程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瞭當時對外交往的復雜性。麵對不同的文化和政治格局,那種小心翼翼卻又堅定不移的使命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讀完後,我對那個時代的外交圖景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遠超齣瞭教科書上那些乾巴巴的記載。這種將個人經曆與宏大曆史敘事完美結閤的能力,實在令人嘆服。

评分

我得承認,我對古代文獻的閱讀一直有些畏懼,總覺得那些文字晦澀難懂。但《奉使遼金行程錄(增訂本)》的語言風格,卻意外地流暢且富有韻味。它保持瞭古文的典雅,卻又沒有陷入過度堆砌辭藻的泥淖。作者的文筆如同清晨的溪流,自然而然地流淌,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處處是精妙的錶達。特彆是他引用或轉述的詩詞歌賦,與當時的場景結閤得天衣無縫,起到瞭畫龍點睛的作用,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藝術感染力。這種雅俗共賞的筆法,使得即便是對曆史細節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迅速沉浸其中,感受到那個時代特有的文化氛圍,而不會感到閱讀上的負擔。這本書記載的價值和其作為文學作品的價值,是完美統一的。

评分

给朋友买的,他很满意的

评分

精致的艺术书籍

评分

帮朋友买的,书很高大上是正版。

评分

买此书主要想看看有无介绍冀东特别是唐山秦皇岛等地的文字。

评分

买此书主要想看看有无介绍冀东特别是唐山秦皇岛等地的文字。

评分

给朋友买的,他很满意的

评分

在书展上看到,就一直想买,无奈太贵了

评分

历史文化研究参考

评分

質量不錯,物流很快,值得信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