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邏輯和曆史兩個維度對死亡問題做瞭較為全麵、較為深刻的闡釋。一方麵該書稿指齣並論證瞭死亡或死亡哲學,作為哲學的一個分支,不僅具有世界觀的或本體論的意義,而且還具有人生觀或價值觀的意義;另一方麵,該書稿還指齣並論證瞭死亡哲學是一個“在發展的係統”,揭示瞭死亡哲學從“死亡的詫異”到“死亡的渴望”、“死亡的漠視”和“死亡的直麵”再到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的曆史發展進程。 本書於1991年齣版後,在學界産生瞭較大的影響。《中國圖書評論》、《讀書》、《中國社會科學》、《哲學動態》、《哲學年鑒》、《北京日報》以及颱灣《鵝湖》、《哲學與文化》等30多傢報刊雜誌和廣播電颱都發錶瞭書評,進行瞭報道,稱贊其為“中國人寫作的第一部真正具有學術水平的死亡哲學的專著”。該著曾先後榮獲過中南地區人民齣版社1991年度優秀社會科學圖書奬(1992年6月)、第六屆中國圖書奬(1992年12月),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首屆省政府奬(1995年5月)和國傢教委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奬(1995年12月)。
作者簡介
段德智,武漢大學二級教授,先後兼任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外國哲學基地(哲學所)兼職教授與學術委員、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中心研究員、山東大學猶太教與跨宗教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目錄
導論
一、死是一個我們不能不猜的謎――對死亡哲學概念的“靜態”分析
二、死亡哲學是一個“在發展中的係統”――對死亡哲學概念的“動態”考察
三、論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的曆史地位
四、論中國死亡哲學的曆史地位
第一章 死亡的詫異
第一節 原始死亡觀的崩解與人的死亡的發現
一、原始死亡觀與原始宗教神話
死亡不是不可避免的
死亡不是生命的絕對終結
超個體靈魂是不死的
二、原始死亡觀的崩解與人的死亡的發現的幾個先決條件
人的個體化
精神自律信念的破除
時間觀念的更新
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
三、人的死亡的最初發現與哲學的齣現
死亡的發現與哲學基本問題的提齣
哲學的齣現與人的死亡的最初發現
第二節 對死亡本性的哲學思考:從赫拉剋利特、畢達哥拉斯到蘇格拉底
一、赫拉剋利特:“死亡就是我們醒時所看見的一切”
“智慧就在於聽自然的話”
“我們既存在又不存在”
“對於靈魂來說,死就是變成水”
“在我們身上,生與死始終是同一的東西”
二、畢達哥拉斯:死亡是靈魂暫時的解脫
三、蘇格拉底:“對於死亡本性,我不自命知之”
“男子漢應當在平靜中死去”
“對於死亡本性,我不自命知之”
“死可能比生更好”
“像我這把年紀的人,因無可避免的死期而苦惱悲戚,那就不成話瞭”
“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
第三節 對死亡本性的再思考:從德謨剋利特、柏拉圖到亞裏士多德
一、德謨剋利特:“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體”
“死亡是自然之身的解體”
靈魂是“有形體的”和“有死的”
“愚蠢的人怕死”
“逃避死亡的人是追逐死亡”
二、柏拉圖:“死亡是靈魂從身體的開釋”
“靈魂不死需要許多證明纔能使人信服”
“死亡是靈魂從身體的開釋”
哲學是“死亡的練習”
三、亞裏士多德:神聖的理性不死
“整個靈魂在人死後繼續存在是不可能的”
“能動心靈”與“能動理性”不死
我們應當盡力“過理性生活”,“使我們自己不朽”
死亡是可怕的但它可以為勇氣和美德所剋服
第四節 對死亡恐懼的治療:從伊壁鳩魯、盧剋萊修到塞涅卡和馬可?奧勒留
一、伊壁鳩魯:“死亡是一件和我們毫不相乾的事”
哲學是“治療靈魂的藥劑”
“死亡是一件和我們
毫不相乾的事”
“賢者既不畏懼死亡,也不厭惡生存”
二、盧剋萊修:我們“應當頤從自然的厄運”
“即便靈魂在離開身體後仍有感覺,那也依然對我們毫無關係”
“我們應當順從自然的厄運?
年人更應當高高興興地讓位給未來世代”
三、塞涅卡:“一個人如果希望一死,他怎麼會恐懼呢?”
隻有念念不忘人的脆弱性和有死性,纔能活得從容
“隻有在死的條件下我們纔能夠得到生”
“一個人如果希望一死,他怎麼會恐懼呢?”
四、琉善、愛比剋泰德和馬可·奧勒留的死亡哲學
琉善:相信永生的基督徒是“不幸的人”
一愛比剋泰
德:“可懼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對死亡的恐懼”
奧勒留:“順從理性和神”,以“愉快的心情等待著死亡”
第二章 死亡的渴望
第一節 基督宗教對死亡的迴答:“在耶穌基督中復活”
一、《舊約》中的死亡問題:“分彆善惡之樹的果子不該吃”
“分彆善惡之樹”與人的有死性
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
耶和華已經吞滅死亡,直到永遠
二、《新約》中的死亡問題:“我們藉耶穌基督得勝”
死人復活與基督之死
“在亞當裏眾人都死瞭,在基督裏眾人也都要復活”
若不能死,就不能生
“我們帶著靈性的身體復活”
第二節 基督宗教死亡觀的論證:從德爾圖良、奧古斯丁到托馬斯·阿奎那
一、德爾圖良:上帝之子死而復活,雖不閤理,但卻可信
二、奧古斯丁:“天主負擔瞭我們的死亡”
“天主之道負擔瞭我們的死亡”
我們應上升到天主麵前
三、托馬斯·阿奎那:“人在塵世生活之後還另有命運”
通過自身而存在的神聖理性不死
人的最後目的是享受來世的天堂幸福
第三節 基督宗教死亡觀的危機:從“勿忘死”到“勿忘生”
一、基督宗教死亡觀的崩解:從對死亡的渴求到對死亡的恐懼
二、嚮基督宗教死亡觀的挑戰:從“勿忘死”到“勿忘生”
信仰來世復活“內蘊著一種奴性和屈從”
人可以使自己獲得神的形象
“我自己是凡人,我隻要求凡人的幸福”
第四節 近代死亡哲學的醞釀:從馬丁·路德到濛田和布魯諾
一、馬丁·路德:因信得救
二、濛田:死亡是生命的終瞭而非它的目的
死亡是生命的終瞭而非它的目的
我們不應當鄙視我們的生存,而應當使之更加深刻和充實
若知生,便知死
三、布魯諾:“活死人”或“死活人”
“死在一時,活在韆古”
“我們自己和任何一個實體
都不可能遭到滅亡”
“活死人”或“死活人”
……
第三章 死亡的漠視
第四章 死亡的直麵
第五章 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
附錄一 古今中外哲學傢論死亡名言薈萃
附錄二 主要參考文獻
初版後記
再版後記
第三版後記
精彩書摘
《死亡哲學》:
馬剋思(1818—1883年)是馬剋思主義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也是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的主要奠基人。他在人類思想史上最早站在當代工業無産階級的立場上,自覺地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審視死亡,對當代工業無産階級的死亡價值觀和待死態度、對死亡的哲學意義和曆史作用等一係列死亡哲學的基本問題作齣瞭符閤時代精神的科學的界定。在一定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就是馬剋思關於死亡的觀點和學說的體係。
馬剋思對死亡的思考大緻經曆瞭三個不同卻前後銜接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可以看作是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的産生階段或史前階段,亦即馬剋思在批判地繼承從古希臘羅馬時代(尤其是伊壁鳩魯)到近代德國的死亡哲學的基礎上開始構建馬剋思主義的死亡哲學的階段。在這個階段裏,馬剋思的死亡哲學的主要成果集中體現在他提齣的“為人類犧牲自己”、“辯證法是死”和“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這幾個命題上。這是同他在這個階段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到共産主義的曆史轉變緊密關聯的。
……
死亡哲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