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22
我們的通識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進入新世紀,通識教育在中國大學方興未艾,生機勃勃,這無疑是中國大學教育自我更新的新起點。所謂“我們的”通識教育,即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乃至中國大學的教育,不針對國外的通識教育。它旨在關心人格的修養、公民的責任、知識的整全、全球的視野,進而為新世紀中國文化傳統的接續與光大承擔起自身的責任。
全書共分三編:上編為通識教育與學生,主要針對人格培養、麵嚮大學生所寫所講的;中編為通識教育與大學,針對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而言的;下編為通識教育與社會,針對校外的(政府和社會)、素質教育而言的。
蔡達峰校長一直是通識教育理念的支持者和踐行者,十幾年的摸索實踐使蔡先生對我國通識教育有一清晰的認識和思考。此書便是其的思想和理念結晶,也是中國大學中人講中國大學通識教育實踐的極為少數的文集之一,對當下是有積極意義的。
進入新世紀,通識教育在中國大學方興未艾,生機勃勃,這無疑是中國大學教育自我更新的新起點。所謂“我們的”通識教育,即復旦大學的通識教育,乃至中國大學的教育,不針對國外的通識教育。它旨在關心人格的修養、公民的責任、知識的整全、全球的視野,進而為新世紀中國文化傳統的接續與光大承擔起自身的責任。
全書共分三編:上編為通識教育與學生,主要針對人格培養、麵嚮大學生所寫所講的;中編為通識教育與大學,針對大學、教育教學改革而言的;下編為通識教育與社會,針對校外的(政府和社會)、素質教育而言的。
蔡達峰校長一直是通識教育理念的支持者和踐行者,十幾年的摸索實踐使蔡先生對我國通識教育有一清晰的認識和思考。此書便是其的思想和理念結晶,也是中國大學中人講中國大學通識教育實踐的極為少數的文集之一,對當下是有積極意義的。
自序
我們的通識教育: 關心人與社會的發展
上編 通識教育與學生
給學生開拓前程、和諧發展的力量
新生入學教育報告節選
抱定宗旨,獨立求學
做生活的主人
深入理解學習與人生的關係
積極參加學術活動
保持純潔的求知欲
在學術活動中培養獨立人格
共話通識
青年與責任
大學,給生活以力量
復旦“服務與犧牲”的精神
中編 通識教育與大學
改革開放中的中國大學教育
學分製建設的設想
“培養方案”需要修訂
深化教學管理改革,拓寬人纔培養途徑
本科教學的迴顧與展望
關於文理教育的思考
通識教育研究的背景與目的
通識教育的啓動策略
我對通識教育的認識
為什麼要開展通識教育研究
完善我們的通識教育
深入探索通識教育,促進學生長遠發展
開展通識教育大討論
通識教育的目標與計劃
推進通識教育的思考
全校公共課程改革要求
書院建設要有改革精神
堅持推進通識教育
完善本科生培養製度的設想
用學問引導學生的人生態度
共同努力,建設通識教育核心課程
本科培養體製改革與發展方案
關於推進本科培養體製改革工作的建議
籌備本科生院
我們的本科教育改革
堅持推進“我們的通識教育”
下編 通識教育與社會
素質教育與通識教育
關於國傢教育發展規劃的建議
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反思
對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認識
教育發展規劃要聚焦“人”的問題
為公民教育的呼籲
教育需要研究人格問題
關於加強公民教育的建議
建設一流大學體製改革要先行
教育是生發人格的土壤
“通識教育”訪談選編
“通識教育”報道選編
後記
給學生開拓前程、和諧發展的力量
大學生麵臨大量基本的任務,如課程、考試、學位、就業、戀愛、社交、成傢、事業等。其中有些是在校期間必須完成的任務,有些是畢業以後比較適閤做的事情,但大部分是在校期間可以去做的事情。這些都是人生中重要而艱巨的任務,即便是已經步入社會的成年人,也未必都能勝任,更何況是沒有獨立謀生經曆的大學生。
一、大學生經曆瞭什麼
分析一個人群的成長背景似乎是很睏難的事情。我們試圖梳理其中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以提高大學教育的針對性。這並不否認個體差異,也不否認他們成長中得到的所有教益。
從年齡來說,大學生有公民的權利,但沒有獨立的職業工作經曆、生活經曆乃至社會貢獻。從傢庭來說,有兩種情況值得關注。(1)城市獨生子女傢庭容易使學生得到這樣的教育: 接受多於付齣,獨占多於分享,做作業多於其他勞動,接受傢長對名利的期望多於自己的願望。(2)農村不富裕的多子女傢庭容易使學生得到這樣的教育: 生活經濟壓力大於學習快感,接受傢庭對解睏的期望多於自己的願望。這些都不是最好的學習的動力和自我意識。從學校來看,他們都是應試教育的成功者,而應試教育將答案重於思考、掌握重於探究、知識重於素質、統一重於差異、競爭重於激勵。這些可能使學生的思想受製於習慣,機械競爭,能力失衡。從社會來說,他們難免受到金錢和功利思想的影響。歸結而言,這些都是當今中國大學教育特彆需要關注的問題。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務
無論是要做好個人的事情,還是實現社會的期望,以大學生的成長背景來說,都不能說有優越的基礎和充分的準備。他們確實需要學習,需要指導,需要力量。
大學應該或能夠給予他們什麼呢?大學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領悟人生,懂得科學。這裏有永恒的道理,也有時代的特殊性。從上分析,我們要特彆注重培養大學生的思考習慣和科學方法,以免他們雖聰明好學但不善於探究;要特彆注重培養寬闊的眼界和胸懷,以免他們隻善於競爭計較而不能謙讓寬容;要特彆注重培養獨立自主的精神,以免他們太善於剋製適應而不敢於批判;要特彆注重培養領悟生活意義的能力,以免他們太注重名利而不能感受內心的真實;要特彆注重培養社會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因為他們有公民的權利,但缺乏職業經曆和社會閱曆。
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責任”。潘光旦說“教育的理想是在發展整個的人格”。大學要把社會的需要與人生、科學教育結閤起來。耶魯開設人文教育課程,培養學生寬容、尊重、公正和坦誠的精神;開設文化藝術課程,培養學生超越自己看自己的能力;開設社會科學課程,培養學生思考人類命運的見識和能力。
我們要為怎樣的社會培養怎樣的人?我們要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就要開展共同價值觀的教育。我們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要使學生懂得社會和諧的意義,懂得自身和諧的道理,懂得社會和自身利益的關係。要有和諧的人生,就要能夠理解和把握人生的本質要求,善於處理自身與外界的利益關係,保持生活的熱情和理性,保持身心協調發展。每個人都可以有力量,這個力量就是信念和智慧,而不是在手中的技巧和物質。這就要教育和教師。輔導員是學生的人生引導者。輔導員可以從人生的大局,全麵地引導學生;可以從生活的細節,直接地引導學生;可以從朋友的角度,真切地引導學生。
1.要引導學生思考生活的道理。人纔培養最需要人文精神,大學要始終為學生的根本利益著想。學生的根本利益是什麼?什麼是他們最需要得到的?是不斷領悟生活的意義或人生的意義。耶魯的通選課計劃的目標“不是為瞭職業,而是為瞭生活”。每個學生都有成長的背景,每種背景都有動力和局限,他們的生活、學習願望和需要也有差異和局限。我們要告訴學生生活中本質性的道理,增強生活的力量,包括體質和心理的健康、思想和活動的能力。良好生活的感受來自生命、思想和行為的協調,來自個人與社會的平衡,來自在現實生活中接受與付齣的平衡。
(1)珍惜生命,保持健康。生命是唯一的、本質的,並且是人權的基礎,每個人對生命都有愛護珍惜責任,包括對自己、他人和人類。以生命為代價的東西隻有生命的全部意義所在的東西。所以,培養學生崇高的人生目標等於愛護學生的生命。
生命的意義首先是感受人生,人生包括喜怒哀樂各種經曆和感受,喜怒哀樂的事情不能否定生命。所以,培養學生的生活態度十分重要。生命的意義還在於創造,創造齣使更多人感受人生快樂的機會,創造齣自己發揮生命意義的機會。所以,培養學生的傢庭責任和社會責任意識十分重要。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其健康的意義特彆重大。生命的質量取決於健康,每個人都有保持健康的責任。沒有健康,生命就會痛苦,生命活力就受影響。健康不是與生俱來的,健康是理性的産物,健康意識和能力需要培養,體育運動的愛好和科學的生活習慣需要培養。對人群來說,保護健康的內容還延續到環境與資源的保護,這也是珍惜生命的責任。
(2)放眼未來,堅持長遠利益。溫傢寶總理在同濟大學演講時說:“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纔有希望。一個民族隻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教育本質上就是為瞭未來,大學為學生和社會的未來而教育,以促進人和社會的長遠發展為目的。大學的期望是學生的幸福和社會的進步。但如果學生抱有功利的需求,以受教育來換取什麼東西,那就沒有耐心領悟教育的意義。所以,大學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未來意識。
認識未來是認識生活本質的能力,是理性保持生活熱情並得到生活樂趣的能力,是使自己不斷進步並得到最大成就的能力。不追求未來等於沒有未來。“時間流逝”是令人無奈和傷感的,對有些人來說,未來未必是前程,大學畢業未必是前程,就像每天走路不一定是前進一樣。今天往哪裏走?走的過程是否感受到快樂?
第一,前程總比現狀重要。我們要為瞭未來而關心今天。今天的事情不是生活的結局。有的同學遇到一些不滿意的事情,反應相當激烈,似乎遭到滅頂之災,斷送瞭前程。有的同學獲得一點成功,反應也相當激烈,似乎撈到瞭一輩子的幸福。當我們覺得自己無精打采的時候,多半是失去未來意識的時候。生活總有睏境,良好的未來意識,可以使自己免於陷入僵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為什麼會憂慮,因為對未來失去瞭信任。遠慮不是為瞭放長綫釣大魚,憂慮是思考未來,思考未來,纔不會陷於當下。
第二,發展總比得到重要。我們要為瞭發展而展望未來。未來不是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總是把某種結果當作未來,把就業當作學習的未來,把未來當作具體的得到。人生總是進行時態,不是完成時態。每個人每天有未來,關鍵是要使自己的能力不斷提高,不斷謀求自己能力的最大發揮。勝不驕,敗不餒,不要將今天的能力當作結果。
第三,發展的核心是提高能力。自己的能力是否還會提高?這是實質性的問題,我們始終要在乎自己能力的提高,關鍵是提高。
要使能力提高,就要保持求知欲,就要保持刺激求知欲的東西,保持可以為發展創造動力的東西,比如眼界、胸懷、理想、想象力和興趣,而不是具體結果。沒有這些,前程就是結局。虛榮、競爭、復仇都可以是動力,但很有副作用。物欲也有能量,但求知欲是為瞭將來的提高,物欲是基於現實的滿足。欲望越是功利,能力越受局限。有瞭財富和地位以後,你會怎麼樣?當發展的意義被具體化以後,人生的樂趣就失去瞭源泉。純潔的動機是本質的力量,偉大的科學傢總是為瞭不斷探究而獲得成就的。
要使能力提高,就要堅持不懈地付齣。未來基於付齣的能力。我們每天都可以付齣,得到永遠是未來的。求知欲是促進付齣,物欲是為瞭得到。所謂功利,就是追求眼下的、局部的利益,沒有未來意識。見錢眼開可能是最容易失去信心的時候。對功利的人來說,未來是沒有到來,對沒有到來就是沒有興趣的。
(3)放眼社會,關心國傢命運。溫傢寶總理的詩《星空》,闡釋瞭對大學生的希望:“要做一個關心世界和國傢命運的人。”有國外媒體描述中國青年:“中國20多歲的人忙著享受生活,無暇顧及政治。”言雖有過失,但也是提示。青年人如對宏大和抽象命題冷漠,對社會、民族、國傢、政治、世界、人類、自然界的變化缺乏思考的熱情,隻關心自身及與自身利益直接相關的事物,迷戀於財富的競爭和博弈,那是大問題。
大學教育要注重人的社會屬性,它要培養的是未來社會的領導、文化與政治共同體的公民。因此我們要對學生講解兩個基本的問題: 自己與自己以外存在什麼樣的利益關係?為什麼要關心自己以外的人和事?
第一,個人的價值存在於他人的認同之中。復旦校長李登輝說:“近代教育的思潮,是由個人與社會對抗的觀念,進而至於個人與社會調和的觀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把個人潛伏的心能,盡量引導使之發展,以替社會謀福利。社會的進步,和個人的發展,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個人中最有價值而應啓發的心能,亦就是在社會上高貴的德行。”
沒有絕對的個人價值的實現,個人纔能的發揮要有益於他人,這個群體越大,個人價值也越大,有益於國傢、民族和人類的纔能是個人最大價值的體現,這纔是個人生活的意義所在。人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的得到與失去往往是相關的。所以,社會總有人打破平衡,用超凡的能力使大眾得到發展的機會,這種人就被大眾承認。被大眾需要是人生最好的機會。
第二,社會棟梁必須理解社會根本利益。個人服務社會的能力,來自學習和理解大眾。大眾以國傢和民族的存在而存在,社會棟梁不隻是職業界的領導者,還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者和創造者,是國傢利益的維護者和發展者。這裏首先要讓學生明白社會、國傢和民族的關係,理解國傢獨立、民族富強和社會文明的關係。社會發展中什麼是國傢與民族的利益,我們應該剋服什麼,維護什麼。我們往往將職業界的需求當作社會的需求,這隻是社會需求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怎樣認識經濟全球化中文化的全球化?怎樣維護民族的利益?中華民族對世界和人類新的貢獻在哪裏?世界文化交流中有國傢和民族利益,客觀上存在著文化霸權、衝突和不平等。
第三,中國的棟梁要懂得中國社會。要為大眾承擔社會使命,管理大眾的事務,就要使學生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理解中國當今社會和發展過程的特徵,理解貧富差距、機會公平等問題的原因,理解自由與平等、仁愛與公正、公平與效益、權力與權利、法製與道德、製度與理想等意義。
2.引導學生熱愛學問,敢於獨立探究。大學是學術機構,大學注重科學精神與方法,注重理性,注重創造,這是重要的教育內容。
學業與做人的教育要緊密結閤。學生思想問題集中錶現在學業問題中,學業問題集中反映瞭人生態度問題。學業指導就是科學精神教育,就是理性教育,就是創造力教育。
(1)保持自信,發揮潛能。學習不能功利。學習不是考試成績,成績不是能力的全部,更不是用於炫耀的。學習不僅是積纍和模仿,目的是培養探究和創造的能力,而培養探究能力的核心是始終保持良好的求知欲。青少年是最有好奇心的,好奇心總是天真和純潔的。但好奇心很容易消失,或因為功利,或因為規訓,或怕孤獨等,逐漸放棄瞭追求,且戰且退,退而求其次,以次為最。要鼓勵學生相信自己的個性和興趣,有興趣、有問題,就會有自己的路。
(2)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學術的靈魂就是創新,就是發現新問題。培養創新能力就要不怕孤獨,不怕嘲諷,不怕幼稚,不怕失敗。探險傢不是尋找安全之處。
學習的態度要科學,實事求是,不能有麵子意識,不圖名利,甚至不圖成績。要引導學生閤理安排,學會放棄。學習本身是需要選擇的,彆人的要求,自己的興趣,兩者往往不相同,有時差異很大。要鼓勵學生放棄一些東西,保持最有求知欲的部分。要鼓勵學生爭取一些東西,剋服睏難,主動尋求機會,使求知欲得到發展。信息化時代,更需要主見。知識和技術迅速更新、繁衍,而且相當誘人。但哪些纔是重要的?我們有多少精力關注自身的創造力?諾貝爾奬得主硃棣文說:“好的教育應該是讓你自由尋找那些對你有意義的事情,而不是把人腦當成一個容器,往裏填東西。好的教育還在於讓人批判性地思考,敢於質疑前人,我發現中國學生在這方麵錶現不足。”接受知識是不夠的,要使學生善於批判地接受,善於接受那些最重要的東西,接受那些持續需要的東西,閤理組織知識的深度與廣度,獨立地進行積纍和研究。
我們的通識教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