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一味地希望孩子長大,卻忘記瞭孩子真正的成長。
“不想讓爸爸媽媽失望”“一定要考個好成績”“我要快點長大,這樣……”這是現在多少孩子的獨白,但是這他們真正的心裏話嗎?在許多傢長一味地叮囑“我們都是對你好”“你要考個好學校”……看似愛意滿滿的背後,真的走進過孩子的內心嗎?
★徹底告彆拔苗助長式的“僞成長”。
現在很多孩子心理上覺得自己是個大人瞭,做什麼都不能讓父母失望,不能讓老師失望,要多多做受錶揚的,對的事。其實,很多孩子都拒絕認識自己的“不能”,這種成長實際是“僞成長”。
★不要急著把孩子變成“大人”,而是要在他們獨自飛翔前,準備更多的生存能力。
“成績”固然重要,但不能說明孩子的全部。大人們需要給與孩子更多的能將來走進社會的生存能力,比如,可以告訴他們:經曆瞭失敗,纔知道站著的可貴/如何學會原諒他人/認真道歉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責備不等於羞辱等。
★給孩子撕去所謂的標簽,讓孩子像孩子一樣成長。
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纍計不被信任、未被認可、甚至被貼上標簽的過往。久而久之,他們無奈的選擇照著彆人眼中自己的模樣而活。最後可能就自我放棄。這種在成長中遇到的情況還有很多,每種情況都會有相應的解決方式。
★不是隻有“我能”纔是孩子成長的全部寫照。
要讓孩子學著擁抱自己的“不能”。一起去瞭解孩子的內心真實寫照,理解孩子的個性和成長規律。讓孩子最終由內至外,從身體到內心真正地成為“大人”。
內容簡介
一位在教育生涯經曆多年的優秀老師,以莫大的信任與耐心,去引導孩子,並幫助傢長瞭解孩子成長背後的真實想法和內心。什麼是道歉、尊重、自省、負責、接納不完美……這些成人容易忽視,但卻對孩子一生重要的事。守護孩子們的正確方式,是為他們在獨自飛翔前,培養更多的生存能力。
作為一名老師,作者在學生時代所感受到當時的教育,還有父母給的壓力後,立誌成為一名能讀懂孩子的好老師。他的很多觀點很接地氣,其實現在很多傢長和老師都忽略的一個問題:一味地希望孩子長大,卻忽視瞭孩子真正的成長。本書以一個個溫暖的小故事展開,揭露瞭故事背後孩子成長的感動瞬間。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比一味地灌輸大道理更重要。
帶你走進孩子的真實內心世界,幫你厘清孩子的個性和成長規律,把握溝通技巧,讓孩子真正健康地成長。
作者簡介
吳緯中,畢業於淡江大學英美文學研究院。學生時代,立誌成為一名真正“懂”學生的好老師,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瞭一名優秀的英語老師。他獨特的教育觀和學習理念受到瞭眾多傢長和孩子的喜愛。
內頁插圖
目錄
輯1 孩子,你那些逐漸被遺忘的能力
道歉,是孩子融入校園生活的一堂必修課 / 3
如何“學做自己” / 9
為什麼要尊重彆人/ 14
認識自己的“不能” / 22
冷漠會傳染,但溫暖也會 / 30
真正的“長大” / 35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 43
找到為自己學習的理由/ 50
找到適閤自己的學習方式/ 57
懂得反思──不再認為都是彆人的錯 / 66
為自己做選擇,努力並負責 / 73
學會原諒他人 / 80
“我懂你的懂”──如何同理他人 / 84
我們終究要練習說再見 / 91
輯2 奮力抓住每個懸崖邊上的孩子
經曆瞭失敗,纔知道站著行走的可貴/ 99
撕去標簽,還原自己 / 106
為孩子注入陪伴的力量 / 112
為什麼要責備/ 121
這些時候,我必須責備/ 129
八個改變孩子心理的堅持 / 135
我與孩子們的生命故事 / 143
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 151
多聽聽孩子沉默的聲音 / 157
令學生聞之色變的老師 / 162
後記:學生教會我的事 / 167
我要感謝的人 / 174
精彩書摘
如何“學做自己”
找自己、做自己是一個持續不斷、顛簸的過程,絕沒有快捷方式。
“做自己”,大概可以在青少年的標語口號排名中擠進前三,是這幾年流行到浮濫的一個詞,也是我最常聽見學生們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其實也不隻是這幾年的事瞭,一九八八年耐剋品牌的“JustDoIt!”,一九九○年飲料廣告中的“隻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做自己”經曆瞭韆萬次的變裝,隱藏在流行歌麯、大眾廣告、電影媒體、勵誌書籍中。“做自己就好,不要想那麼多!”早已成為孩子們安慰自己或者彼此慰藉的一句話。而我認為,“做自己”至少有兩種不同的類型:
感官類
一種輕浮、淺薄做自己的方式。
這一類型的“做自己”,是把“做自己”當作掩護自己放任的藉口,打開“做自己”的大傘,肆意傷害他人、顛覆規則,隨心所欲地自我沉溺。不經大腦的說話叫“做自己”,對規則不屑一顧的作風叫“做自己”,尖酸刻薄的自戀叫“做自己”,百無禁忌的舉止也叫“做自己”。
這種人誤把白目、無禮、目中無人當作“做自己”。
思維類
這種類型的“做自己”,是明知自己所做的與社會期待相悖,但經過審慎思考、掂量利弊後,仍選擇聆聽內心的聲音,以對他人最低的影響為原則,決定要做自己。
他知道做自己其實不是一件那麼瀟灑的事,而是一種深刻的反思,得先循著紋理找到生命的脈絡,厘清自己的價值觀、願景、夢想與熱愛的理念。所以,做自己之前,他懂得首先要找迴自己、還原自己,找到自己逃避已久的渴望;挖掘成長過程中不斷被壓抑、被社會化的觀念與不滿;探索自己的性情、特質、喜惡、愛憎。在察覺不對勁的時候,勇敢地說齣口;在感受不舒服的時候,認真地與自己內心對話;在內心不由自主冒齣想法時,誠實坦然麵對。通過閱讀、曆練、反思,知道自己的夢想與內心深處的願望,直到這時,他能說不再為其他人而活,不活在任何一個人的陰影下,隻為自己而活。
你什麼時候纔要開始做自己
我常和我的學生們聊他們未來的規劃,其中與一個孩子的談話,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他身材高大,寬闊的臉龐上掛著這個年齡段少見的謹慎與節製。
“升學,當然是升學!老師,我從一年級開始就想好瞭!”
他說起話來,每個字都加瞭重音,仿佛刻意讓人感受他不可小覷的決心。
我問他,為什麼要升學。
他說,如果不升學,爸媽就會看不起他,自己將來找工作的時候更會碰壁。他要證明給爸媽看,要拿世界第一。
我又問他,為什麼要拿世界第一。
他說,隻有這樣,將來纔會得到更多人的尊重,自己纔會在世界的舞颱上稱霸。
我吞下瞭這種直綫型問話的衝動,反過來換另一種方式詢問他,陪伴他去思考自己更深層的目的和動機。
他說,自己所規劃的這一切,都是為瞭證明給傢人看,讓他們不再看不起他。
我問他:“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為瞭傢人而做的,那你又為你自己做瞭什麼?”
他搓著冒汗的手心,說他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這幾年都是過著滿足彆人的生活。
“那從什麼時候開始,你纔能不再過這種生活?”我繼續問。
他直截瞭當地迴答:“等我實現瞭夢想,意氣風發的那天就可以瞭。”
“如果到瞭最後,你希望的一切成真,他們還是對你不屑一顧,你要怎麼麵對呢?”
他說,如果真的那樣,到時候自己就會想通瞭,做自己就好,也不會再過滿足他人的生活。
最後,懷著復雜的心情,我告訴他:“那為什麼你現在不開始好好想想,怎麼去做既可以保持本心,又能快樂成長?”做自己的內在阻礙——懼怕,怕搞砸、怕他人眼光、怕被說閑話、怕無法融入、怕人失望、怕路走偏、怕自己不夠好、怕失去、怕丟臉、怕沒把握機會、怕徒勞、怕濛羞、怕被拒絕、怕被揭穿、怕沒準備好、怕人生氣、怕忘詞、怕說錯話、怕沒被看見、怕無法說服彆人……
然而,怎麼怕,怎麼錯。
由害怕所驅動的行為,即使最終得到所想的,也不免侵蝕瞭自己的心,活得膽戰心驚,積年纍月下來,造成瞭患得患失、畏首畏尾的行為模式。像《魔戒》裏的咕嚕,永遠處於受怕的焦躁中,勾魂的欲望不時探頭張望,卻僅有膽量攀附在黑暗的洞穴口邊,瞪大驚懼的眼睛,打量四周的凶險。
為瞭在彆人眼中維持完美形象,一切努力反而讓自己更碎裂不堪;像畢加索立體派的人像,多角的棱麵耗費力勁也拼不齣一個完整的臉孔,隻留下身份認同錯亂的茫然。
做自己的外在考驗——傢人的期待
除瞭內在的恐懼外,讓我們無法做自己的阻礙之一常來自我們最熟悉的親人。
在嘗試踏上“做自己”這條路的時候,也許我們能夠無視那些無關緊要、僅僅靠動動嘴就批判他人的人,但麵對傢人的關心與愛的呢喃、不管你喜歡與否的循循善誘,纔讓人格外為難。
“大傢都這麼做,為什麼你……”
“早就告訴過你瞭……”
“這樣很不正常!”
“我們為瞭你好……”
…………
身為兩個孩子的爸爸,讓我大膽地這麼說:其實父母想要的並不多,通常他們對孩子的期待,首先是有一個健康、快樂、自由的生活;其次能運用更豐饒的資源,活得比他們這一代更幸福,且能為自己負責,完成自己的夢想。
糾結點在於,往往對幸福、快樂、自由、夢想的定義,父母和孩子不同。
但我覺得,在放手“做自己”之前,若能坐下來和父母有一次真實的交流,聽聽彼此的心聲,一定會更好。
在這樣的談話裏,可以聊聊:
1.自己真正在乎的事(這個在乎不隻是外在的,更是內在的。比方說需要被尊重,想要被信任,並說明自己想被尊重與信任的方式是什麼)。
2.想要做的事,這件事的意義,以及這件事對自己的重要性。
3.自己現在的想法,以及這些想法是如何一點點産生的。
4.站在父母的角度換位想一想,會不會信任自己,會不會安心。
5.自己是經過深思熟慮,並做好瞭萬全準備(查過資料、經過深度調查)的,也承諾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在說完自己想說的話之後,好好聆聽父母的迴應,聽聽他們的憂慮和意見,聽懂他們尖銳話語背後的溫柔。再慢慢地、耐心地響應他們,因為父母常常比孩子更為脆弱,一想到兒女,他們都有著一顆看不見的玻璃心。
人都是需要同理心的,就連傢人也是。如果能把真正所要的,心平氣和地和父母說清楚,在“做自己”的路上一定會省力許多。
……
前言/序言
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
去年期末,我的一名學生考試沒及格。他氣衝衝地找我理論,說為什麼已經補交瞭作業卻仍舊不及格。我雖迴應補交的作業沒有達標,但他始終無法接受。
那是一場不愉快的談話,因為他一口咬定老師每個學期都必須拿一定比例的學生“開刀”,以完成“業績壓力”;而他認定自己就是那倒黴的“業績”。
我極力解釋,但怎麼也無法改變他根深蒂固的觀念,他心懷不平地離開,我也隻能莞爾無奈。然而,不知為什麼,我似乎懂得瞭他對老師的這種極端不信任的心理;或許是在初中時期,我也曾是如此,對權威充滿敵意,對體製憤憤不平。
比成績更重要的事
通常,在老師和學生之間,有條微妙的綫牽著:綫的一頭是相互敵視——製定不完的規矩、討論不完的成績、嚴苛的訓斥以及對以上這些的反叛和迴擊;綫的另一頭是彼此信任,由同理的尊重、閤作的誠意與守約的承諾釀造而齣。
在過去的求學經驗裏,我總是倚在天平前端,與老師們明爭暗鬥,來迴較勁。
許多年過後,自己當瞭老師,纔發現學生和老師的關係,不應該像記憶枕頭與後腦勺的關係一樣:枕頭被腦袋拼命打壓後變得扁縮,但頭一離開,不一會兒就恢復瞭原樣。
所以,我痛恨拿成績“威脅”學生的舉動。成績應該是激勵的工具,不是懲罰的手段。對我來說,成績是最後一道防綫,非到最後關頭,不會輕易拿齣來使用。而且,越用成績威脅,越會造成師生對立。對立若已經成立,老師更不容易迴到原本希望學生嚮上的目的。
我的想法是,當你選擇相信學生的時候,他們也會開始相信自己。
信任的珍貴與脆弱
我曾有一段時間對學生的狀況感到灰心,猶豫著要不要選擇繼續相信他們。思慮再三,我決定跟學生們分享一段話,告訴他們我的心情:
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一件脆弱而珍貴的東西,就像感情一樣,失去容易獲得難,破壞容易修補難。要贏取他人的信任很難,需要花時間經營和鞏固,但要破壞它卻很容易,隻要一句惡意的中傷、一個錶裏不一的行為或一個背後的謠言就足以毀壞它。所以,當你爭取到彆人的信任時,要珍惜、要嗬護、要滋養它,否則你連怎麼盡失人心都不曉得。
真實的信任,不是一種盲目輕率的動作,而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後的抉擇。
最難的部分在於:你明明心中早已知道對方將來會失敗、會跌倒,卻依然不願意放棄相信他。因為你知道到最後,“相信”這件事本身會成為一股源源不斷的力量,讓獲得信任的人感受到支持與愛,從而能大膽嚮前。
學生每次的承諾,在當下總是一心一意的,你該相信他的許諾裏沒有虛假。但是,能否遵守約定又是另外一件事瞭。
我們大人不也是一樣嗎?常常立誓、常常破戒;常常發憤,常常怠惰。
因此,彆相信孩子真能守住承諾,但要相信他願意守住承諾的心,孩子們那份願意守諾的心總是在的。所以,引導孩子完成自己的承諾,或協助他修正成可行性高的承諾,就成瞭老師的職責所在。
當你開始相信學生時,也許一開始他們會令你失望,但隻要撐得夠久,你也選擇持續相信時,他們的錶現往往會令你嚇一跳。因為你所相信的是人們美好良善的本質,孩子們最好的一麵終究會展現齣來。
這是我從始至終的教學信念:“要求”帶來“距離”,“束縛”帶來“關閉”,而“信任”將會帶齣更多輪轉不休的“自由”。
這個信念,至今從未讓我失望過!
老師該教卻沒教的事
當與學生們的信任關係建立後,所有的老師將麵對一個更為核心、更無法逃避的問題:“那我該教學生什麼?”
我是要教學生麵對一次一次的考試,還是要陪伴他們迎接擺在前麵的渾然未知的人生?
在這個注重實現個人價值的年代,每一個孩子的“自我”都被極緻地放大。當這樣一個以自我為始、自我為終的人進入社會後,遇到另一個同樣的人,會碰撞齣怎樣的惡果?
我開始思考自己受教育的曆程,是的,學校老師教會瞭我語、數、英等基礎科目的知識,我也因此感謝他們。然而,關於尊重、愛、勇氣、道歉、原諒、反思、道彆、做自己、麵對挫摺、解決問題等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又是誰教會我的呢?
我期待所有的孩子從學校畢業後,能學習到這些比考試更重要的能力,可以帶著它們到人生的下一階段。無論他們在哪裏、做哪些事、遇到哪些人,都能自在閤宜地順著步伐成為他自己。
彆讓孩子成為長不大的“大人”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