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的林徽因是她們中結局極美好、過程極浪漫的一個,集萬韆寵愛於一身。張愛玲是民國世界的臨水照花人,終其一生,橫空齣世的來,旁若無人的活,聽天由命的走。楊絳,世稱“先生”,更是一個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被譽為“天下極有纔情和風骨的女子”。讀書如睹人。感性溫暖的情懷,細膩多情的文字,將林徽因、張愛玲、楊絳的一生如畫捲一般徐徐展開在讀者眼前,讓你走進那個時代,走近這些傳奇女子的世界,感受她們非比尋常人的獨特人生。這是值得所有女人品讀的女子,不管是事業、情感、氣質,抑或如何有詩意地度過人生,你都可以在這三個女子身上獲益匪淺
硃悅然——寄居京城,靜心於鬧市。心清如水,喜著素衣覓錦色,鍾情燈下紅袖添香,俯仰皆是文章。
第一捲 灰色年華:
那麼溫柔的時光,那些難忘的過往
第一節 繁華漸逝的傢道 / 003
第二節 那麼美的童年 / 009
第三節 最苦的彆離 / 016
第四節 在頹敗中凋零 / 022
第五節 一半光明,一半黑暗 / 028
第二捲 斑駁青春:
在喧囂中靜默,在沉寂中狂奔
第一節 嬌艷的初放 / 037
第二節 在喧囂中靜默著 / 043
第三節 失去的溫情 / 049
第四節 窘迫的生計 / 056
第三捲 劫後重生:
最美麗的開始,最意外的結束
第一節 走入香港 / 063
第二節 與青春相撞 / 068
第三節 戰爭竟是如此殘酷 / 076
第四節 寂寞的病中歲月 / 088
第四捲 傾城之戀:
一半似海水般平靜,一半如火焰般炙熱
第一節 驚鴻一瞥,相識難忘 / 095
第二節 相逢是首歡快的歌 / 101
第三節 相知韆丈紅塵裏 / 109
第四節 與你在最深的紅塵相戀 / 117
第五捲 塵埃落定:
若即若離的距離,咫尺天涯的相離
第一節 傷情總是彆離時 / 127
第二節 愛如風,忽飄忽定 / 134
第三節 那一場萎謝的絕戀 / 142
第四節 兩兩相忘,觸心傷 / 152
第六捲 華麗轉身:
翩然化作春江水,人生聚散兩依依
第一節 齣名要趁早 / 163
第二節 鼕天已經過去 / 170
第三節 新戀,如虹 / 177
第四節 翩然作彆,不起漣漪 / 184
第七捲 異國天空:
悲歡離閤一場戲,傳奇終究是傳奇
第一節 重迴香港 / 193
第二節 似一朵風花,飄走天涯 / 197
第三節 一座城,一生戀 / 204
第四節 塵埃裏開齣瞭花 / 211
第八捲 離群索居:
喧囂歸於安寂,繁華落入塵埃
第一節 歲月如流,人生如寄 / 219
第二節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227
第三節 對照與迴憶 / 235
第四節 繁花落盡 / 241
第一捲灰色年華:那麼溫柔的時光,那些難忘的過往
「 第一節 」繁華漸逝的傢道
剪一段曆史,放在月光下晾曬,看那些不曾走過的路,聽那些似曾相識的故事。拾起心動,嗟嘆流年。再揮手告彆,讓那些往昔的繁華和落寞,隨昨日之風遠去。
時代的記憶是不公平的,因為它用很多刻骨銘心的人生故事做底,仿佛這世上的一些事,都是在為一個人的傳奇埋下深沉的伏筆。
張愛玲說:“許多人的命運,連我在內的,有一種鬱鬱蒼蒼的身世之感。”人生無常,怪不得緣起。但血液裏汩汩流淌的躁動,終歸與古老的記憶脫離不瞭乾係。
初鞦,細雨微涼,一座民初式樣的老洋房裏添瞭女嬰的聲聲啼哭,在傢族層層疊疊的支脈下多瞭一個平淡的名字——張瑛。這個日後更名為“張愛玲”的女孩這樣追憶她的童年:“童年的一天一天,溫暖而遲慢,正像老棉鞋裏麵,粉紅絨裏子上曬著的陽光。”
位於公共租界的這座老房子散發著遲暮的味道,就像是訴說著這個傢族的命運。盡管傢境還算殷實,但是命運拋物綫的頂端早已成為過去。滿清王朝的金色夢想已經落幕,剩下一些啃噬著記憶為生的人,守在老房子裏,嗅著新的空氣,遙想著曾經的顯赫。
迴憶固然美好,卻也伴隨著徹骨的惆悵和空虛。街上行走著裝扮新潮怪異的洋人,人們從開始的瞠目結舌,到後來的爭相效仿,隻隔瞭幾個彈指。時代翻開瞭新的篇章,舊事便剔去瞭骨肉,剩下簡明精準的梗概。
時光的褶皺裏,總是隱藏著許多無法言說的暗傷。也有一些遺憾,被生硬的筆載入史冊,供後人作談資。晚清名臣李鴻章與張佩綸的起起伏伏,便在後人的口沫之中保留著一絲餘溫。他們分彆是張愛玲的曾外祖父和祖父。
張佩綸是個脾氣怪異之人,因此被稱為相府的“怪味姑爺”。在官場上,他不是低眉順目的“應聲蟲”,而是憑著一股子倔脾氣,仗義執言,彈劾瞭不少官員的花翎頂戴,雖然很多人對他恨之入骨,但他也因此博得瞭美名和尊重。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之戰戰敗後,張佩綸逐漸仕途不濟,至被朝廷發配後,一蹶不振。
幸運的是,李鴻章對他十分欣賞,不僅常常約他品酒論詩,還有意將自己的愛女許配給他。得知張佩綸的繼室在發配期間過世後,李鴻章便暗示張佩綸來提親。
李鴻章的女兒名喚菊耦,這位相門韆金知書達理,且正值花樣年華。府裏人都憤憤不平,想那張佩綸年屆四十,脾氣怪異,相貌粗鄙,還是一個結過兩次婚的罪臣,落魄失意,怎麼講也不與相府的小姐登對。但最後,菊耦自己應允瞭,因為“爹爹眼力必定不差”。
關於張佩綸與菊耦的結閤,還流傳著一段佳話,被曾樸寫在《孽海花》裏。
那日,日光溫暖,微風徐徐,張佩綸應邀與李鴻章談論政事。踏進房門,他卻是一愣,麵前竟佇立著一位絕色佳人,剛要迴避,卻聽李鴻章喊道:“賢弟進來,不妨事,這是小女呀——你來見見張世兄。”
佳人臉上泛起瞭紅暈,側身道瞭萬福,飛快地逃離瞭。那窘態透露瞭些許心事,鋪墊瞭接下來的事態發展。張佩綸看見桌子上有一本錦麵的書,翻一翻,恰巧翻到兩首有關中法戰爭的七律,讀過之後,心頭不免一震。
第一首是:
基隆南望淚潛潛,聞道元戎匹馬還;
一戰豈容輕大計,四邊從此失天關。
焚車我自寬房琯,乘璋誰教使狄山;
宵盰甘泉猶望捷,群公何以慰龍顔。
……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簡直是一場華麗的文字探戈,充滿瞭令人玩味的張力與矛盾美學。我讀到許多句子時,會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味兒。它既有古典文學中那種精煉到極緻的凝練,又混雜著現代人特有的疏離與自嘲。那種對日常瑣碎的捕捉,細緻到近乎殘酷,但作者卻總能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將其包裹起來,使得那些黯淡的、甚至有些令人心酸的場景,也披上瞭一層奇異的、令人目眩的光暈。我特彆喜歡那種看似毫不經意卻一針見血的比喻,它往往能瞬間擊穿錶象,直抵事物的核心,讓你拍案叫絕。讀完一個段落,常常感覺自己像是剛做完一場酣暢淋灕的夢,夢境晦澀卻又無比真實,醒來後久久不能忘懷。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動容的,是它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挖掘,那種不加粉飾的真實感,讓人既感到震撼又倍感親切。書中的角色,沒有絕對的善惡之分,每個人都像是在一條泥濘的路上掙紮前行,他們的選擇往往是多重欲望和外部壓力相互角力的産物。作者仿佛擁有某種洞察一切的“天眼”,能夠毫不費力地穿透角色們精心構建的社會麵具,直視他們靈魂深處的怯懦、渴望與矛盾。讀著讀著,你會發現,書中的那些掙紮和遺憾,竟然能在自己的過往經曆中找到影子,這是一種極為奇妙的共鳴,它迫使我們去審視自己那些不願提及的角落。這絕非一本提供標準答案的書,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處境的復雜與微妙。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次視覺的盛宴,那種暗金與墨黑的交織,透露齣一種沉鬱而又華麗的質感,讓人初見便心頭一緊。我拿到手的時候,那種精裝本特有的厚重感和紙張的細膩觸感,立刻就給我一種“這是值得珍藏”的預感。我尤其欣賞的是那種不張揚的奢華感,沒有過度堆砌的裝飾,卻在細節處彰顯品味,仿佛在暗示著書中所蘊含的文字,同樣是經過韆錘百煉、沉澱下來的精華。裝幀的工藝處理得極為考究,即便是反復翻閱,書脊依然堅挺,那種對細節的執著,讓我覺得作者對自己的作品也是抱著同樣的敬畏之心。拿到書的那一刻,我幾乎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儀式感,仿佛捧著的不是一本普通的書,而是一件經過精心打磨的藝術品,讓人不忍釋捲,隻想靜靜地摩挲它的紋理,在指尖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文化重量。
评分從整體的結構和主題的延展性來看,這本書展現齣一種超越時代的深刻洞察力。它不僅僅記錄瞭特定時空背景下的故事和人物命運,更像是在探討一種恒久不變的人類情感睏境——關於愛、失去、身份認同以及在洪流中如何保持自我完整性。作者似乎總能在一個微觀的切片中,提煉齣宏大的普世價值。每一次閱讀,都會因為我自身閱曆的增加而産生新的理解層次,這說明其內涵是多維且豐富的,絕非一次閱讀就能窮盡其所有奧秘。它像是一個深邃的迷宮,每一次步入,都能發現新的綫索和未曾注意的精緻迴廊,讓人忍不住想一次次踏入,去探索那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更深層次的意圖與哲思。
评分我不得不說,閱讀過程中的沉浸體驗是極其流暢且令人驚嘆的。文字的排版布局非常舒服,字號和行間距的拿捏恰到好處,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産生明顯的視覺疲勞。更妙的是,作者對於敘事節奏的把控,簡直就像一位高明的指揮傢在駕馭一支龐大的交響樂團。時而急促如驟雨,將人物置於命運的漩渦中心,筆觸淩厲,情感噴薄而齣;時而又舒緩如月光流淌,對場景和人物的內心活動進行細膩入微的描摹,那種悠長的韻味,讓人恨不得放慢呼吸,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情感波動。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技巧,讓故事的張力始終保持在一個微妙而迷人的平衡點上,讀者在被情節牽引著狂奔的同時,又總能在某個轉角被一個精妙的觀察或一句醍醐灌頂的自白溫柔地挽留住,細細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