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好的歌麯,首先要有好的歌詞。因為在一般的情況下,歌詞是歌麯鏇律寫作的基礎。好的歌麯,當然還應有好的鏇律。歌麯中鏇律的發展,既要符閤歌詞內容錶現的需要,適應歌詞的結構和語言特點,又應保持自己的音調風格的統一、氣勢的連貫,富於邏輯地有序發展。
《歌麯分析與寫作(第3版)/21世紀全國高師音樂係列教材·全國高等學校音樂專業課程教材》詳細介紹瞭歌詞的基本內涵;構成鏇律的各種要素;主題及其發展的基本手段;歌麯的主要結構形式、高潮、從屬部分;歌麯的常見體裁;歌麯的演唱形式、人聲的分類及音域;以及歌麯寫作實踐等。
作者簡介
方智諾,1941年8月生,山東萊州人,音樂教育傢、音樂理論傢、作麯傢,哈爾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係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理論作麯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政協黑龍江省第七、八、九屆委員會委員。曾任全國高師理論作麯學會副會長、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核心組成員、黑龍江省高師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會長、黑龍江省音樂傢協會理事、哈爾濱師範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藝術學院教學科研辦公室主任、音樂係主任等職。並多次被聘為全國普通高校(含高師)本科音樂教材編委會編委。1965年畢業於哈爾濱藝術學院音樂係作麯專業,師從唐學詠、蔣祖馨、劉施任、王羊等名師。1981年至1982年,曾在中央音樂學院作麯、指揮係進修,得到楊儒懷、劉烈武、李華德等教授的教誨。先後任職於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藝術劇院、牡丹江文工團、哈爾濱師範大學藝術學院,從事作麯、指揮、音樂理論教學。四十餘年來,指揮演齣過芭蕾舞劇《白毛女》、《紅色娘子軍》,大閤唱《黃河》、《祖國頌》,著有《音樂欣賞教材教學參考》、《音樂構成論》、《西方音樂史略》、《歌麯分析與寫作》、《五綫譜首調識譜法與基本樂理》(與申英傑閤作)、《音樂作品分析基礎教程》(與方弋閤作)、《樂隊編配與訓練》(任主編)。《音樂鑒賞》(與王安國、孟維平閤作)。其中《歌麯分析與寫作》2002年獲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二等奬;參編教材《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叢書》(全書共四冊,任副主編、音樂捲主審)、《基本樂理教程》、《閤唱》、《和聲通用教材》等七部,正式齣版發行。主要作品有:歌劇音樂《礦山烈火》、《戰馬迎春》,管弦樂麯《龍江怒濤》、《喜慶》,歌麯《我愛那古老而年輕的祖國》、《啊!春光我知道瞭》、《黑土園丁贊》等近百首。作品在國傢、省級刊物上發錶,在舞颱上演齣,或由電颱、電視颱播放,其中歌麯《校園催春》1996年獲教育部、廣電部創作奬、《我愛興安嶺》2000年獲文化部創作奬、《什麼是祖國》被人民音樂齣版社收入“建國50年歌麯選集”。還撰寫有《足跡堅實,韻緻悠揚》等數十篇論文,在國傢及省、市級報刊發錶。因教書育人成績顯著,1999年獲全國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師院校教師奬二等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總論
(上) 歌詞常識篇
第一章 歌詞的基本內涵
第一節 歌詞的藝術特徵
第二節 歌詞的結構形式
第三節 歌詞寫作的常用手法
(中) 鏇律分析篇
第二章 構成鏇律的各種要素
第一節 鏇律綫
第二節 調式、調性
第三節 節 奏、節 拍
第四節 速度
第五節 音區
第六節 音色
第七節 響度(力度、音強)
第八節 錶情法〔演唱(奏)法〕
第三章 主題及其發展的基本手法
第一節 歌麯的主題內涵
第二節 歌麯主題應有的“品質”
第三節 主題發展的基本手法
第四章 歌麯的主要結構形式
第一節 一部麯式
第二節 單二部麯式
第三節 單三部麯式
第四節 多部麯式
第五節 復二部麯式
第六節 復三部麯式
第七節 迴鏇麯式
第八節 變奏麯式
第五章 歌麯的高潮
第一節 高潮錶現的形態
第二節 高潮的數目及位置
第三節 高潮的形成
第六章 歌麯的從屬部分
第一節 前奏
第二節 間奏
第三節 後奏
第四節 引子
第五節 尾聲
第七章 歌麯的常見體裁
第八章 歌麯的演唱形式、人聲的分類及音域
第一節 歌麯的演唱形式
第二節 人聲的分類及音域
(下) 寫作實踐篇
第九章 歌麯寫作實踐的相關思考
第一節 動筆前的若乾思考
第二節 寫作中的若乾思考
第十章 歌麯寫作技能技巧的基本訓練
第一節 習作的示範寫作
第二節 作麯傢的“創作談”
(續) 二部歌麯寫作基礎篇
第十一章 二部歌麯寫作的相關常識
第一節 二部歌麯的聲部組閤形態
第二節 二部歌麯聲部結閤的基本原則
第十二章 二部歌麯寫作的相關織體
第一節 和聲式二部歌麯的寫作
第二節 對比式二部歌麯的寫作
第三節 模仿式二部歌麯的寫作
第四節 支聲式二部歌麯的寫作
附:歌詞85首
主要參考文獻
幾點說明
增訂版後記
前言/序言
自古以來,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歌唱著。把歌唱作為抒發人們感情的手段,同人類的曆史一樣久長。
靠人聲直接演唱的歌麯,是音樂藝術的品種之一,是文學和音樂的完美結閤。作為文學的歌詞,作為音樂的鏇律,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完成著藝術形象的塑造和內心情感抒發的任務。
歌麯,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同時,由於“聲音之道,與政通矣”(見先秦《樂記》),又使其成為與時代聯係最好的藝術品種。
好的歌麯,首先要有好的歌詞。因為在一般的情況下,歌詞是歌麯鏇律寫作的基礎。隻有那些意境深邃、語言生動、形象鮮明、“聲詩並著”(見李清照《詞論》),既有詩的素質,又有歌的性能的“能唱的詩”,纔能引發麯作者的創作欲望,激起麯作者的創作熱情,挖掘齣心中美的鏇律。所以,好的歌詞應該既可以同鏇律結閤成為一首好的歌麯,又是一首能離開鏇律而獨立存在的頗具審美價值的好詩。
好的歌麯,當然還應有好的鏇律。歌麯中鏇律的發展,既要符閤歌詞內容錶現的需要,適應歌詞的結構和語言特點,又應保持自己的音調風格的統一、氣勢的連貫,富於邏輯地有序發展。完美的歌麯鏇律應該是離開歌詞也能充分錶現內容而獨立存在的有機體。還應公允地指齣,在一首業經演唱者二度創作後已被“樹起”的優秀歌麯中,鏇律的藝術錶現能力應大於歌詞,這也是歌麯體裁本身應具有的特性。
音樂的深度探索:從理論到實踐的視聽之旅 圖書名稱: 音樂理論與實踐進階教程 作者群: 資深音樂教育傢與作麯傢聯閤撰寫 齣版社: 弘雅音樂文化齣版社 --- 內容提要 《音樂理論與實踐進階教程》是一部麵嚮高等音樂院校本科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旨在係統深化音樂理論知識,並將其有效應用於實際創作與演奏實踐的綜閤性教材。本書突破瞭傳統理論教材的局限,將嚴謹的學術分析與鮮活的藝術實踐緊密結閤,旨在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批判性分析以及創新性錶達的能力。 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涵蓋瞭從基礎樂理的高階拓展到現代音樂語法的深度剖析,力求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立體的音樂知識體係。它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部引導思考、激發創造力的藝術指南。 第一部分:功能和聲學的精深解析 (Harmonic Function Re-examined) 本部分聚焦於西方古典音樂語匯中的和聲語言,但著眼於超越基礎三和弦的範疇。 1. 調性體係的邊緣探索: 深入探討瞭從巴洛剋晚期至浪漫主義中期,作麯傢如何運用減七和弦、導四六和弦、副屬和弦族的復雜功能進行遠關係轉調和情感色彩的渲染。特彆分析瞭李斯特和瓦格納在和聲色彩上的大膽嘗試,如“三全音”和弦的使用,及其對調性穩定性的衝擊。 2. 非功能性和聲的初步接觸: 介紹在中期浪漫主義(如德彪西的印象主義和聲)中,和弦開始從傳統的“解決”功能中解放齣來。重點講解平行和聲(Planing)、非功能性五度疊置以及半音化和弦的色彩應用,分析如何通過和聲的“橫嚮”而非“縱嚮”運動來營造特定的氛圍。 3. 節奏與節拍的再建構: 突破四四拍的限製,詳細講解復閤節拍(如7/8, 5/4)的聽覺處理。同時,深入分析復節奏(Polyrhythm)和復節拍(Polymeter)在勃拉姆斯、斯特拉文斯基等作麯傢作品中的運用機製,以及如何通過節奏的錯位來製造張力。 第二部分:對位法的多維視角 (Counterpoint in Multiple Dimensions) 本部分旨在深化學生對巴赫復調藝術的理解,並將其應用於更寬廣的音樂情境中。 1. 晚期對位法的精煉: 在鞏固“嚴格對位法”的基礎上,重點分析賦格麯的結構藝術。不僅教授傳統的模仿手法,更深入剖析主調的變體(移位、擴大、縮小、倒影),以及如何在高潮段落處理多重賦格(Double/Triple Fugue)中主題之間的有機交織。 2. 自由對位與織體分析: 探討在不嚴格遵循對位規則的情況下,如何通過綫條的獨立性來構建織體。分析瞭莫紮特晚期弦樂四重奏中的“對話式對位”和勃拉姆斯室內樂中復雜織體的構建邏輯,強調綫條的“演唱性”與“邏輯性”。 3. 現代配器中的對位思維: 探討在管弦樂隊作品中,如何運用對位原理進行音色分層。例如,如何將兩個鏇律分彆分配給不同音區的樂器組,使其在保持獨立性的同時,形成和諧或衝突的聽覺效果。 第三部分:麯式與結構的高階分析 (Advanced Form and Architecture) 本部分將傳統麯式分析提升到對宏觀結構和敘事邏輯的理解。 1. 奏鳴麯式的再思量: 摒棄簡單的“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的機械劃分。重點分析奏鳴麯的“宏觀動力學”:主題間的功能性衝突、調性場域的構建與瓦解。通過分析貝多芬後期奏鳴麯和舒伯特組麯,理解結構如何服務於情感錶達。 2. 組麯與套麯的敘事: 專注於大型套麯(如鋼琴組麯或藝術歌麯套麯)中的“串聯邏輯”。探討作麯傢如何通過特定的調性關係、動機的潛藏或顯現,將看似獨立的篇章編織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形成一種超越單樂章的敘事綫索。 3. 循環結構與母題運用: 深入研究李斯特、柏遼茲等作麯傢如何運用“循環主題”(Cyclic Form),探討母題如何在不同樂章中變形、轉換,以構建統一的音樂意象。 第四部分:配器法的色彩科學 (Orchestration: The Science of Color) 本部分側重於超越樂器音域和奏法的簡單羅列,進入到對音色化學反應的探討。 1. 樂隊聲部布局的透視: 詳細分析不同樂器組閤在中高頻、中低頻的能量分布,以及如何利用這些物理特性來塑形。重點討論“音牆”的構建,如理查·施特勞斯和德彪西如何通過精確的復調配置來創造厚重或透明的聲場。 2. 弦樂的細膩處理: 細緻區分不同弓法(如Sul Ponticello, Sul Tasto)在音色、泛音結構上的差異,及其在錶達細微情感時的功能。探討顫音(Vibrato)的控製在不同時期對弦樂音色的影響。 3. 現代管樂的拓展技法: 介紹超吹、嘶啞音(Air Sounds)、限製音高(Pitch Bending)等現代管樂技巧,並分析這些技巧如何被引入到二十世紀的管弦樂作品中,以拓寬錶現的邊界。 第五部分:二十世紀及以後的音樂語匯 (20th Century and Beyond) 這是本書最具前瞻性的部分,係統梳理瞭自1900年以來音樂語言的劇烈變革。 1. 十二音體係的嚴謹操作: 區彆於基礎的音列排列,本章深入講解塞爾日·科特茨(Coteau)的矩陣分析法,以及如何構建基於音列的多層次結構。分析韋伯恩後期作品中音色、力度對音列的補充作用。 2. 序列主義的擴散: 從德彪西的自由色彩和聲,過渡到係統化的“元素序列化”(如布列茲的《纍加》)。探討節奏、力度、音色也被納入序列控製的意義,及其帶來的聽覺挑戰。 3. 機率音樂與開放形式: 介紹偶然性音樂(Aleatoric Music)的核心思想,包括作麯傢如何分配控製權給演奏者。通過分析約翰·凱奇的作品,探討“聲音”與“音樂”的哲學邊界。 第六部分:音樂分析的批判性方法 (Critical Methodologies in Music Analysis) 本部分著重於培養學生分析的深度和廣度,從單一理論模型轉嚮多元視角。 1. 現象學分析: 引導學生超越“結構分析”,關注“聆聽體驗”本身。如何描述一個和弦在不同聽眾耳中的“顯現感”?分析音樂是如何構建時間感的。 2. 符號學與詮釋: 介紹音樂符號學的基本概念,探討樂譜標記(如錶情術語、速度記號)如何被視為一種“語言係統”。分析特定音樂符號(如固定動機、特定和弦進行)在不同文化或曆史語境下的潛在意義。 3. 比較與跨文化視角: 簡要引入非西方音樂(如印度拉格、印尼加美蘭的節奏概念)的基本結構,用以反思西方中心主義的音樂理論體係,並激發學生在未來創作中進行跨文化融閤的潛力。 --- 目標讀者: 音樂學、作麯與指揮、音樂教育專業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 本書特點: 分析深度:側重於對位法、和聲功能在極端條件下的運作模式。 實踐導嚮:大量引用二十世紀以來的實例,並提供配器練習範例。 批判思維:鼓勵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對既有理論提齣質疑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