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鴻熙編寫的《數學傢講解小學數學》麵嚮小學 數學教育,強調準確的數學知識與恰當的講授方法。
本書思路清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全麵深入地討 論瞭小學數學課程中關於數的各個主題:自然數、整 數、分數、有理數和實數,及其運算法則。
作者以數學傢的視野,揭示瞭小學生數學學習中 遇到的諸多疑問(比如“為什麼負負得正”)的本質, 並對容易混淆的概念都以易理解的方式給予解釋。這 本書解決的一個重要的根本問題:怎樣有效地教授小 學數學。
本書將是每位小學數學教師不可或缺的良師益友 ,同時也是小學生傢長輔導孩子們的好幫手。
林開亮,先後就讀於天津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數學院,現任教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愛好數學教育與數學史,曾主持翻譯《當代大數學傢畫傳》和《數學與人類思維》。 趙潔首都師範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中小學數學教育研究,在《數學通報》《數學傳播》《內濛古師範大學學報》等核心期刊上發錶論文數篇,擔任《小學數學研究》(教育科學齣版社,2013)副主編,並參與編寫教師培訓教材《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 伍鴻熙教授,1963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學位,是****微分幾何學傢,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數學教授,美國**數學教育專傢谘詢組成員。伍鴻熙教授1992年開始關注中小學數學教育,1998年至今一直緻力於美國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培訓與數學教育的改革工作。 作為數學傢,伍鴻熙教授不僅深入到中小學實地調研美國數學教育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而且身體力行努力去解決。他發現目前許多中小學數學教師的師資培訓很不理想,於是他花瞭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為中小學數學教師編寫瞭一套從小學、初中直到高中的師資培訓教材。伍鴻熙教授一直注重基礎課程的講授和教材的編寫。三十年前,他在一本寫給中國學生的數學教材的序言中曾引用唐朝魏徵的話“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以此來強調奠定好基礎的重要性。 伍鴻熙教授一直關心、支持祖國的數學發展與數學教育工作,積極推動中美兩國數學與數學教育的交流。他自1975年以來,多次迴國訪問與講學,齣版瞭多本中文版的微分幾何著作,並積極支持將他編著的中小學數學教師培訓教材翻譯成中文齣版。
**部分 自然數
**章 位值製
1.1 怎樣記數
1.2 位值製
1.3 符號語言的使用
1.4 數軸
1.5 比較數的大小f初步1
1.6 乘法和數的展開式
1.7 關於0
1.8 阿拉伯記數法
練習
第2章 基本運算定律
2.1 等於號
2.2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閤律
2.3 乘法的交換律和結閤律
2.4 分配律
2.5 比較數的大小(結論)
2.6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閤律的應用
練習
第3章 標準的運算法則
第4章 加法的運算法則
4.1 加法運算法則的基本思想
4.2 加法運算法則及其解釋
4.3 關於加法運算法則的幾點重要的注記
練習
第5章 減法的運算法則
5.1 減法的定義
5.2 減法的運算法則
5.3 對減法運算法則的解釋
5.4 如何使用數軸介紹減法
5.5 一種特殊的計算方法
5.6 減法的性質
練習
第6章 乘法的運算法則
6.1 乘法的運算法則
6.2 對乘法運算法則的解釋
練習
第7章 長除法的運算法則
7.1 從乘法的角度看待除法
7.2 帶餘除法
7.3 長除法的運算法則
7.4 對長除法運算法則的數學解釋(初步)
7.5 對長除法運算法則的*終數學解釋
7.6 關於長除法的一些重要注記
練習
第8章 再談數軸和四則運算
8.1 再談數軸、加法和減法
8.2 單位的重要性
8.3 乘法
8.4 除法
8.5 乘法概念的簡史
第9章 數是什麼?
**0章 對於估計的評論
10.1 四捨五入
10.2 **誤差和相對誤差
10.3 為什麼要做估計?
10.4 單位“米”的簡史
……
第二部分 分數
第三部分 有理數
第四部分 初等數論
第五部分 小數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最寶貴的一點,是它對“數學語言”的規範性和精確性的強調。在小學階段,很多孩子可能隻是學會瞭做題,但對於為什麼這麼做,以及如何用準確的數學詞匯來描述思考過程,是比較欠缺的。這本書在這方麵下瞭很大功夫。它會細緻地辨析“比……多”和“是……的倍數”在實際問題中的細微差彆,並且用一係列精心設計的例題來區分它們。此外,對於應用題的解讀,它不僅僅是教你圈齣關鍵詞,而是教你如何將一段復雜的自然語言,翻譯成一個清晰的數學模型,識彆齣哪些是乾擾信息,哪些是關鍵約束條件。這種訓練,對於提升閱讀理解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是跨學科的巨大助益。讀完它,感覺自己像是獲得瞭一套新的“思維翻譯工具箱”,看待日常問題都變得更有條理瞭。
评分初次接觸這本關於基礎數學的書,最大的感受是它的“人文關懷”。作者似乎非常清楚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礙,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語言風格總是保持著一種令人放鬆的、近乎對話的語調。例如,在解釋乘法口訣的本質時,它沒有簡單地羅列“為什麼是九九八十一”,而是追溯瞭早期人類計數和交換的社會背景,將數學知識“情境化”。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對數字的畏懼感。我記得關於幾何圖形的介紹部分,它沒有直接給齣復雜的定義,而是鼓勵讀者動手剪裁、摺疊紙張,通過實踐去“發現”平行綫和垂直綫的特性。這種以“做中學”為主導的編寫思路,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單嚮的知識灌輸,而更像是一場雙嚮的思維探索。這本書的排版也很有特點,留白較多,不堆砌文字,讓人在閱讀時能有足夠的空間去思考和消化。
评分說實話,我本來以為一本關於小學數學的書,能有多少新意?但這本書的“視角轉換”能力,真的讓人眼前一亮。它不僅僅是在講解“怎麼算”,更重要的是在訓練讀者“怎麼看”問題。舉個例子,在講解排列組閤的入門時,它沒有立刻引入階乘公式,而是先設置瞭一個“舞颱調度”的問題——假設有三個人上颱,有多少種齣場順序?然後,引導讀者通過邏輯樹狀圖一步步窮舉,直到自然而然地推導齣乘法原理。這個過程,完全沒有“公式先行”的生硬感。再比如,在講述圖形的麵積和體積時,作者巧妙地引入瞭“分割與重組”的思想,比如把梯形切開重組成一個長方形,把圓柱體切成薄片再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體。這種直觀的、基於操作的幾何思維,對於培養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這本書在處理一些常見的數學誤區時,顯得尤為獨到和犀利。比如,在講到“0”這個概念時,很多教材隻是把它當作一個占位符,但這本讀物卻花瞭好大力氣去闡述“虛無”與“存在”的哲學思辨在數學中的體現,以及為什麼“除以零”是未定義的。這種深度的挖掘,使得原本枯燥的規則背後,有瞭堅實的邏輯支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測量單位換算時所采用的方法。不同於簡單地背誦“1米=100厘米”,它從曆史角度解釋瞭米、尺、寸等單位的起源和標準化過程,讓讀者理解單位本身就是一種人為約定的工具,而非永恒不變的真理。這種曆史與邏輯並重的講解方式,極大地提升瞭讀者的批判性思維能力,讓人在麵對新知識時,不再盲目接受,而是習慣於追問“為什麼”。
评分這本早年間買的數學讀物,如今翻起來,彆有一番滋味。它似乎更側重於對基礎概念的深入剖析,不像現在市麵上很多強調速成、技巧的教輔書。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量”的形成,從最原始的比較、等量,一步步過渡到單位的建立,作者用瞭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分糖果、量布匹,讓那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觸手可及。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講解分數時,沒有急於給齣公式,而是通過反復的分割、閤並操作,讓讀者真切體會到整體與部分之間的比例關係。讀完這部分,我纔真正明白為什麼分數加減需要通分,那種理解上的豁然開朗,遠勝過死記硬背規則。整本書的敘事節奏比較舒緩,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不緊不慢地引導你走過知識的每一個環節,特彆適閤那些希望打牢基礎,對數學有深度探索欲望的讀者。它不追求短期的分數提升,而是著眼於構建一個堅固的數學思維框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