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奬評選委員會給中國科學界一個巨大然而值得迴味的驚喜。屠呦呦以及青蒿素研究,雖曆經40餘年風雨,仍難掩其光輝,且越發呈現齣獨特的意義與價值。本書作者饒毅、張大慶兩位教授,以其科學史的慧眼以及關懷,早在數年前,就帶領研究生黎潤紅,關注青蒿素研究項目,以事實厘清中國科學研究的這個經典案例。書中首次呈現瞭三位作者的精彩工作成果,披露瞭屠呦呦先生以及青蒿素研究獨特而漫長的科研曆程,是全麵理解屠呦呦先生及其團隊的重要文本。
##开始关注这本书只是因为屠呦呦获诺奖,在看过那么多带有质疑的议论后,对她与青蒿素的渊源不由得好奇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到了答案。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集体合作的项目,而在诺奖评选标准的原创性(第一个发现/发明)和重要性方面,屠哟哟做出的贡献无疑最大。
评分##长篇大论的政治+学术论文。可能比较适合医学生读,门外汉读起来有些枯燥。
评分##开始关注这本书只是因为屠呦呦获诺奖,在看过那么多带有质疑的议论后,对她与青蒿素的渊源不由得好奇起来。在阅读的过程中,寻到了答案。青蒿素的发现是一个集体合作的项目,而在诺奖评选标准的原创性(第一个发现/发明)和重要性方面,屠哟哟做出的贡献无疑最大。
评分##“这些单位用青蒿制剂和青蒿素制剂共进行了6555例的临床验证,用青蒿素制剂治疗的有2099例,其中恶性疟1511例,在恶性疟中用于救治脑型疟141例。”
评分##觉得没有评分这么低。算是一个论文和文章合集,如果增加一些张昌绍的研究工作就好了,毕竟是饶毅导师的父亲,一个理应获得更多尊重和赞誉的第一代科学家。
评分##长篇大论的政治+学术论文。可能比较适合医学生读,门外汉读起来有些枯燥。
评分##不知道那些人為什麼會給這本書五星,真的,可讀性不高,都是論文式的數據和研究過程描寫。但是,對於地描寫整個研發的過程,還是值得借鑒的。 屠呦呦,中國人的驕傲,世界人的福音。
评分有点拼凑
评分##了解研制过程,原因,方法,病理过程。战争,杀伤力。中国中医记载的方法。病原体侵袭红细泡,发烧,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