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中行走

在設計中行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中一光 著
圖書標籤:
  • 設計思維
  • 用戶體驗
  • 創新方法
  • 産品設計
  • 服務設計
  • 設計實踐
  • 設計之旅
  • 人文關懷
  • 跨界思考
  • 問題解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灌南新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4677
商品编码:26869966836
包装:平装-胶订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7-04-01

具体描述


內容介紹
本書是日本平麵設計巨匠田中一光的自傳,內容從以前他寫過的《設計的周邊》《從設計工作颱聯想開來》和《設計的前後左右》三本書中精選,書中迴顧他從業四十餘年的設計曆程與思考感悟。   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世俗化的娛樂精神開始蔓延,能讓人靜下心的凝視之美,正逐漸消失。藝術如何恢復本真?設計要如何重新審視對傳統精神的再創造?與田中一光相遇,從藝術必不可少的感性與暢想齣發,縱觀古今,以博大而銳利的視角給整個時代以啓示。本書闡述瞭日本平麵設計的發展演變及社會作用、關西地區與東京的文化差異,以及作者本人對日本古典美學和現代設計的認識。另外,還有作者對藝術設計發展的建議和指引,是日本藝術設計史的參考讀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書由株式會社白水社授權機械工業齣版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彆行政區及颱灣地區)齣版與發行。未經許可之齣口,視為違反著作權法,將受法律之製裁。本書是日本平麵設計巨匠田中一光的自傳,內容從以前他寫過的《設計的周邊》《從設計工作颱聯想開來》和《設計的前後左右》三本書中精選,書中迴顧他從業四十餘年的設計曆程與思考感悟。
  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世俗化的娛樂精神開始蔓延,能讓人靜下心的凝視之美,正逐漸消失。藝術如何恢復本真?設計要如何重新審視對傳統精神的再創造?與田中一光相遇,從藝術必不可少的感性與暢想齣發,縱觀古今,以博大而銳利的視角給整個時代以啓示。本書闡述瞭日本平麵設計的發展演變及社會作用、關西地區與東京的文化差異,以及作者本人對日本古典美學和現代設計的認識。另外,還有作者對藝術設計發展的建議和指引,是日本藝術設計史的參考讀物。
  Dezain To Yuku . Ikko Tanaka 1997/Licensed by DNPartcom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Japan in 1997 by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Chinese(Simplified Character only)translation rights arranged with Hakusui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through TOHAN CORPORATION,TOKYO,an YOUBOOK AGENCY,CHINA,Beijing.  本書由株式會社白水社授權機械工業齣版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彆行政區及颱灣地區)齣版與發行。未經許可之齣口,視為違反著作權法,將受法律之製裁。
北京市版權局著作權閤同登記 圖字:01-2015-5222號。
顯示全部信息

目錄
目 錄 譯者序 D1章 設計的構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紀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個人的暢想之旅 015 1.4 暢想從窗玻璃開始 021 1.5 傳達與記錄的分離 025 1.6 無印良品考 028 1.7 平麵設計的時代 036 1.8 每日設計奬的四十年 040 D2章 設計的方法 056 2.1 海報日本 056 2.2 海報的繁盛 060目 錄
譯者序
D1章 設計的構想 001
1.1 我的二十一世紀 001
1.2 我的古典 006
1.3 一個人的暢想之旅 015
1.4 暢想從窗玻璃開始 021
1.5 傳達與記錄的分離 025
1.6 無印良品考 028
1.7 平麵設計的時代 036
1.8 每日設計奬的四十年 040
D2章 設計的方法 056
2.1 海報日本 056
2.2 海報的繁盛 060
2.3 文字設計 065
2.4 圖案設計 068
2.5 店鋪設計 072
2.6 日本和平麵設計 076
2.7 三宅一生·高田賢三·森
   英惠 080
2.8 三個標誌 084
2.9 紋樣的美學 087
2.10 條紋與色彩 091
2.11 日曆的昨天與JT 095
2.12 設計與日本文化 098
2.13 廣受GN外HP的日本廣告
    和設計 102
D3章 設計的原點 106
3.1 故鄉奈良 106
3.2 人造櫻花 110
3.3 與紅相對的黑白 113
3.4 爵士樂和色彩 116
3.5 我和歌舞伎 120
3.6 一把民族椅 124
3.7 東洲齋寫樂的大1繪 127
3.8 我眼中的仁清 130
3.9 在京都俵屋邂逅日本涼 133
3.10 走嚮“茶美會·然” 136
3.11 俵屋宗達與設計 140
3.12 看見森林的眼睛 144
3.13 屋1;CY =CY上的風景 148
3.14 信貴山緣起 151
3.15 日本畫的文學性 154
3.16 後混閤文化 157
3.17 設計與繁花 160
後記 163

顯示全部信息

《空間呼吸》 內容梗概: 《空間呼吸》是一部深刻探索人與空間關係的哲學散文集。作者以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筆觸,將日常生活中看似瑣碎的片段,轉化為對“存在”、“感知”、“記憶”以及“時間”等宏大主題的詩意審視。本書並非提供一套固定不變的理論框架,而是邀請讀者一同進入一段連續的、流動的思考過程,體驗那些在空間中不期而遇的觸動與迴響。 全書圍繞著“呼吸”這一核心意象展開。作者認為,空間並非靜止的容器,而是與我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的生命體。我們進入空間,空間也隨之在我們心中泛起漣漪。每一次的空間體驗,都是一次與物質界、與自身內在情感的深刻對話。這種對話,就像一次無聲的呼吸,吸納著環境的肌理、光影的變幻、過往的痕跡,然後緩緩吐納齣我們的感受、聯想與存在。 《空間呼吸》的行文不拘一格,從對一座老宅的深情迴溯,到一次陌生城市漫步的碎片式記錄,再到對一件日常器物的靜默凝視,作者都能從中挖掘齣意想不到的哲學深度。他將目光投嚮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陽光穿過窗欞投下的斑駁光影,地闆上磨損的痕跡訴說著往昔的故事,空氣中彌漫的熟悉或陌生的氣息,甚至是我們無意識中對空間的遮蔽與打開。這些看似平凡的元素,在作者的筆下都獲得瞭鮮活的生命力,它們不再是冰冷的背景,而是參與塑造我們當下體驗的活躍力量。 本書的核心並非對空間進行客觀的測量或分類,而是關注空間的主觀體驗。作者反復強調,我們對空間的感知是高度個人化的,它深受我們的情緒、記憶、文化背景以及身體狀態的影響。同一片廣場,對於流浪者而言是棲息之地,對於戀人而言是浪漫約會場所,對於匆忙的上班族而言則隻是一個需要穿越的路口。這種差異化的感知,正是“空間呼吸”的生動體現——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節奏,與空間進行著獨一無二的互動。 在書中,作者還探討瞭“記憶”與“空間”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他認為,許多記憶並非獨立存在於我們的大腦中,而是被牢固地錨定在特定的空間裏。一座童年的老屋,一張熟悉的書桌,甚至是某個街角的咖啡館,都可能成為觸發迴憶的開關。反過來,空間的變遷也意味著記憶的消融或重塑。當熟悉的空間消失,我們是否也失去瞭一部分自己?這種對記憶與空間的雙重追問,觸及瞭存在感與時間流逝的根本焦慮。 《空間呼吸》的另一個重要麵嚮是對“身體”與“空間”關係的闡釋。身體是我們與世界互動的基本媒介,我們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姿態,都在與空間發生著無聲的對話。作者描述瞭身體在不同空間中的感覺:在開闊的空間中,身體感受到自由與舒展;在狹窄的空間中,身體則可能感到壓迫或局促。這種身體與空間的共振,是我們理解自身存在於世界之中的重要方式。 此外,作者也觸及瞭“時間”在空間體驗中的作用。空間並非永恒不變,它也在隨著時間而演化,承載著曆史的沉澱。一座古建築,記錄著數百年甚至上韆年的變遷;一個正在進行的城市改造項目,則預示著未來的樣貌。我們置身於這些空間中,就是在與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時間維度産生連接。這種對時間在空間中的流動性的觀察,讓我們對存在的短暫與永恒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空間呼吸》並非一本提供指導的“生活方式”讀物,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細節,激發我們對周遭環境的重新審視。作者的文字充滿詩意與哲思,他善於運用譬喻和隱喻,將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引導讀者進入一種沉靜的、內省的閱讀體驗。 本書的結構並非綫性敘事,而是由一係列獨立的篇章構成,每個篇章都圍繞著一個特定的空間場景或一個哲學命題展開。然而,這些篇章之間又存在著一種內在的關聯,共同編織成一張關於人與空間關係的多維度圖景。讀者可以在任意一個章節中獲得啓示,也可以沿著作者的思路,逐層深入,體驗一次精神的漫遊。 《空間呼吸》的目標讀者是對生活保有好奇心、對周遭環境有著細膩感知、並樂於進行深度思考的讀者。它適閤在安靜的午後,一杯茶香的陪伴下閱讀,也適閤在旅行途中,在陌生的空間裏,與書中的文字産生共鳴。它不是為瞭告訴你“應該”如何感受空間,而是鼓勵你“去感受”,去傾聽空間在你內心的迴響,去體驗那每一次的“空間呼吸”。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我們與世界的聯係。在一個日益物質化、碎片化的時代,我們很容易將空間視為冰冷的、功能性的存在。而《空間呼吸》則提醒我們,空間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它塑造著我們,我們也在塑造著它。通過更加自覺地感知和體驗空間,我們或許能夠找迴更深層的自我,尋獲一種更加充盈、更加有意義的存在感。 最終,《空間呼吸》是一次關於“在場”的深刻探討。當我們在一個空間裏,真正地“在場”,用心去感知,去呼吸,去與它發生連接時,我們便不再是簡單的過客,而是成為瞭空間故事的一部分。每一次的“空間呼吸”,都是一次對生命力量的確認,一次對當下存在的禮贊。 全書共分幾個主要部分,每個部分都圍繞一個核心主題展開,但內容之間相互滲透,形成有機的整體: 第一部分:空間的氣息,身體的低語 篇章一:光影的軌跡。 探討光綫在空間中的流動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感知。從日升月落的光綫變化,到室內透過窗戶的柔和散射光,作者描繪瞭光影如何勾勒空間的輪廓,如何將無生命的物質染上情感的色彩。 篇章二:地闆的敘事。 聚焦於地闆作為空間基礎的意象。作者觀察地闆的材質、磨損的痕跡、以及它們如何承載瞭無數的腳步、故事和時間。從鄉村老屋粗糙的木地闆,到城市公寓光滑的瓷磚,每一寸地闆都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曆史。 篇章三:空氣的觸碰。 關注空氣的無形存在,以及它如何通過溫度、濕度、氣味來傳遞空間的信息。無論是清晨帶著露水的新鮮空氣,還是午後悶熱的房間,空氣的每一次流動都仿佛一次無聲的交流。 篇章四:迴聲與寂靜。 探討聲音在空間中的傳播,以及寂靜如何定義空間。作者描述瞭建築結構如何影響迴聲,以及在某些空間中,寂靜本身所具有的強大力量。 第二部分:記憶的錨點,存在的漣漪 篇章五:老屋的魂魄。 深入描寫對一棟承載童年記憶的老屋的懷念與解讀。作者通過對老屋每一個角落的細緻描繪,喚醒瞭深埋的往事,也探討瞭空間如何成為記憶的載體。 篇章六:城市的碎片。 記錄在陌生城市漫步的經曆。作者捕捉那些轉瞬即逝的城市景象:街角咖啡館的香氣、商店櫥窗的陳列、行人匆匆的腳步,將這些碎片化的體驗串聯成對城市生命力的感知。 篇章七:器物的語言。 聚焦於日常器物與空間的關係。一把舊椅子,一個磨損的茶杯,它們在空間中的存在,如何喚起我們的聯想,如何成為時間流逝的見證。 篇章八:被遺忘的角落。 關注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空間角落。作者認為,即使是最不起眼的角落,也可能隱藏著意想不到的故事或情感。 第三部分:身體的尺度,時間的河流 篇章九:行走的姿態。 探討身體在不同空間中的姿態與感受。從寬闊廣場上的自由伸展,到狹窄街道的謹慎前行,身體與空間的互動是理解存在最直接的方式。 篇章十:空間的疆界。 討論我們如何劃分和界定空間,以及這些疆界在我們心理上産生的效應。無論是物理的圍牆,還是心理的界限,都在塑造著我們對空間的認知。 篇章十一:時間的褶皺。 審視時間在空間中的痕跡。作者觀察古老建築的滄桑,感受現代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思考時間與空間的永恒對話。 篇章十二:存在的駐留。 最終,作者迴到“在場”的主題,強調在空間中真正地“活在當下”的重要性。通過每一次有意識的空間體驗,我們纔能真正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與力量。 《空間呼吸》是一本鼓勵讀者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世界,去發現日常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麗與深刻的書。它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力量,引導我們重新認識自己與所處環境之間的微妙聯係,從而獲得一種更寜靜、更豐盈的生命體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認為,設計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藝術,而《在設計中行走》這個書名,就暗示瞭這種動態的過程。我設想,這本書可能不會給讀者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參與到“行走”的過程中,去探索、去發現。我期待它能介紹一些在實際設計過程中常用的方法論,例如用戶研究、原型設計、迭代優化等等,並用生動有趣的故事來闡釋這些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教會我如何更好地理解用戶的需求,如何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象的産品,以及如何在不斷試錯中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我期待它能讓我明白,設計並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持續學習和不斷改進的過程。或許,它還能分享一些設計師在職業生涯中遇到的挑戰和經驗,讓我從中獲得啓發和藉鑒,避免走一些不必要的彎路。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復雜概念用簡潔明瞭的方式呈現齣來的作品非常欣賞。《在設計中行走》這個名字,讓我感受到一種輕鬆而又富有啓發性的氛圍。我猜想,這本書可能不是一本艱澀難懂的學術著作,而是更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娓娓道來關於設計的種種。我期待它能包含一些圖文並茂的內容,用直觀的方式展示設計理念,而不是僅僅依靠文字描述。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從一個更廣闊的視野去看待設計,如何理解不同領域的設計是如何相互關聯,又如何共同塑造我們的世界。我渴望從中找到一些關於如何培養自己的設計品味和審美能力的方法,以及如何更好地欣賞和評價他人的設計作品。這本書,或許能成為我通往更深層次設計理解的一扇窗戶。

评分

市麵上關於設計的書籍琳琅滿目,但很多時候,它們要麼過於學院派,要麼過於追求時髦。我希望《在設計中行走》能夠打破這種壁壘,提供一種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解讀。我希望它能講述一些關於設計史上的經典案例,但不是簡單地羅列,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後的思考過程和文化背景。或許,它還會涉及一些跨學科的知識,將設計與心理學、社會學甚至是哲學聯係起來,從而拓展我們對設計的理解維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引發我對於“設計究竟是什麼”這個根本問題的思考,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技巧層麵。我希望它能讓我明白,設計不僅僅是關於美學,更是關於功能、關於用戶、關於文化,甚至是關於我們所處的時代。我渴望從中找到那些能夠激發我獨立思考,甚至挑戰既有認知的觀點。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以吸引眼球。那種深邃的藍色背景,配閤上抽象卻又充滿張力的綫條,讓人忍不住想要深入其中一探究竟。光是看著這封麵,我就能聯想到無數關於創意、靈感迸發以及在未知領域探索的畫麵。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看似零散的想法編織成完整敘事的書籍充滿好奇,而《在設計中行走》這個名字,恰恰傳遞瞭這種信息——它並非一本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一場充滿動態和思考的旅程。我期待它能引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理解設計是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落地生根,又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那些封麵上的幾何圖形,在我看來,或許象徵著設計的結構與邏輯,而那些流動的綫條,則可能是創意的火花,或是解決問題的路徑。這封麵傳遞的信息太豐富瞭,我迫不及待想翻開它,看看書中的內容是否也同樣引人入勝。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包含很多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真實世界中的設計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概念層麵。

评分

我一直覺得,真正的設計智慧,往往藏匿於那些不經意的瞬間,藏匿於我們對周圍環境的細緻觀察之中。《在設計中行走》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的是一種沉浸式的學習體驗。我設想,這本書可能不是那種教你“如何畫圖”或者“如何使用軟件”的工具書,而更側重於培養一種“設計思維”。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關於如何培養敏銳的洞察力、如何從日常生活中汲取靈感、以及如何用設計的語言去錶達和溝通的方法。我一直堅信,優秀的設計作品背後,往往有一個清晰的邏輯和深刻的洞察。這本書能否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這種“看不見”的設計力,是我最期待的。我希望它能教會我如何“看見”那些彆人看不到的聯係,如何將生活中的細微之處轉化為創新的源泉。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論,讓我在麵對復雜的設計挑戰時,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分析和解決,而不是憑空想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