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0 10:25:28 來自: 葉芝 (風塵孤劍在,湖海一身單) 孟子譯注的評論 5 這個初鼕的午夜,多是伴著《孟子譯注》入眠的。 我通讀《孟子》,緣於敘姐。大概一個月前,敘姐送瞭一本《孟子譯注》與我,並鄭重地說,她讀《孟子》會感覺很有力量。我對敘姐的話不以為然,但很好奇,這《孟子》裏有什麼秘密呢? 於是,讀之。我的古文功底實在一般,好在有楊伯峻先生的譯文,讀起來倒也順暢。需說明一點,除瞭午夜躺在床頭,就著颱燈,抱書而讀之外,有幾日的中午或者傍晚趺坐在茶盤前,伴著窗外的狂風大雪或微雲麗日,邊喝茶邊誦《孟子》,倒也彆有情趣。這《孟子譯注》,每日讀一點,終於在前夜讀完瞭。讀時還是很有感覺的,隻是讀到後麵,前麵的細節差不多忘光瞭,僅有幾處印象深刻的留下來。幸好可以隨手翻來粗看一下,慢慢迴憶起讀時的感覺。 《孟子》七章句上下共十四節,我對其中的《梁惠王下》、《公孫醜下》、《離婁上》、《萬章下》、《告子上》、《告子下》、《盡心上》印象較其餘的深刻,喜《盡心上》中“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句。下麵對喜歡的各章句做簡單的摘抄與分析: 《梁惠王下》:可愛的齊宣王。這一章我對孟子倒沒有特殊的感覺,隻是覺得齊宣王很可愛。齊宣王說“寡人有疾,寡人好勇”、“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夫子你說我怎麼辦呀?至於孟子的苦口婆心的引導規勸雲雲,就略下不說瞭。 《公孫醜下》:苦中作樂的為臣之道。對這一章節,孟子把自己的為臣之道說瞭齣來。直白點,孟夫子並不把某個王作為實現自己治世抱負的依托,而是要看這個王(比如齊王)的言行,還要擺譜:“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這是很多讀書人(包括我自己在內)的優點和臭毛病的根源。君王不是孟夫子,孟夫子也不是君王,兩個人之間的交集太小,並且都不能與對方融為一體,所以事情就難辦瞭。孟夫子苦心孤詣,“予三宿而齣晝,於予心猶以為速,王庶幾改之,王如改諸,則必反予”。齊王卻無察覺或者有意為之,“而王不予追也”。他老人傢鬱悶嗎?顯然!鬱悶歸鬱悶,還是要吹吹牛皮自我安慰一下的:“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否則氣死瞭。 《離婁上》:迴歸自身。作為人臣,孟夫子無疑是失敗瞭,不過,他老人傢在修身這一塊,我是舉雙手雙腳贊成的。“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這句話真的是太好瞭,深有體會,否則我也不會寫齣“事非經過不知易,書到用時方恨多”的句子來。“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這句話我也贊嘆不已,孟夫子早就說,眼睛是人心靈的窗口瞭嘛!李敖寫的情歌《忘瞭我是誰》,更是道齣愛人眼神的特彆,能讓人心跳淚垂。“人之患在好為人師”,這句話也是普通人該注意的。莎翁在他的《皆大歡喜》中有一段描寫人生的詩句,說人生可分為七個階段,其中有一個竟然是法官(justice)階段。這個階段大概就是說好為人師吧。 《萬章下》:教你如何溝通。如何交朋友呢?“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態度呢?“恭也。”恭敬真誠罷瞭。確實如此啊。 《告子上》:教你辨析差異。孟夫子的性善惡論給我的感覺是畫蛇添足,我覺得孔夫子說的:“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就可以瞭,凡物皆有自性嘛。怪不得人傢說孟夫子好辯呢,倘若換作迦葉,定是笑而不語。不過,“求則得之,捨則失之”這種做事的方式還是要的,但於心,我覺得還是“得失隨緣,心無增減”的。另“羿之教人射,必誌於彀;學者亦必誌於彀”,老師的言傳身教太重要瞭。 《盡心上》:人生應該如此過。正宗的儒傢做事方式:“求則得之,捨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正宗的儒傢心態“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現實中有這樣的例子嗎?還真能找到幾個這樣的例子,我需繼續嚮他們學習。“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嘻嘻,我喜歡這句話,靠這句話纔能在世上活下去。“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人生境界啊。 另《告子下》:“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我就被師父這樣教導過,印象深刻啊。《公孫醜上》:“自反而縮,雖韆萬人,吾往矣”。早知道這句話是讀金大俠的《天龍八部》,蕭峰大戰聚賢莊那一段。的確,讀金大俠這段小說的時候,真的是熱血沸騰啊,渾身充滿瞭力量,一種悲壯的力量。不知這個與敘姐所感受的力量是否類似? “君子贈人以言,庶人贈人以財”,我十分感激敘姐的贈書、贈言,願一起分享我的上述感觸。 |